-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心理干預指南
- 中國保健協會心理保健分會
- 2619字
- 2020-02-20 18:22:46
三 某些地區人群心理特征及干預舉例
(一)第一級人群:確診求助者的心理干預
1.隔離治療初期求助者
心理癥狀:麻木、否認、憤怒、恐懼、焦慮、抑郁、失望、抱怨、失眠或攻擊等。
干預原則:支持、安慰為主。寬容對待求助者,穩定求助者情緒,及早評估自殺、自傷、攻擊風險。
干預措施:
(1)理解求助者出現的情緒反應屬于正常的應激反應,做到事先有所準備,不被求助者的攻擊和悲傷行為所激怒而失去醫生的立場,如與求助者爭吵或過度卷入等。
(2)在理解求助者的前提下,除藥物治療外應當給予心理危機干預,如及時評估自殺、自傷、攻擊風險,給予正面心理支持,不與求助者正面沖突等。必要時請精神科會診。解釋隔離治療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鼓勵求助者樹立積極恢復的信心。
(3)強調隔離手段不僅是為了更好地觀察治療求助者,同時是保護親人和社會安全的方式。解釋目前治療的要點和干預的有效性。
2.隔離治療期求助者
心理癥狀:除上述可能出現的心態以外,還可能出現孤獨,或因對疾病的恐懼而不配合、放棄治療,或對治療過度樂觀和期望值過高等。
干預原則:積極溝通信息,必要時請精神科會診。
干預措施:
(1)根據求助者能接受的程度,客觀如實交代病情和外界疫情,使求助者做到心中有數。
(2)協助與外界親人溝通,傳達信息,建立社會支持系統。
(3)積極鼓勵求助者配合治療的所有行為。
(4)幫助反映問題,盡量改善求助者就醫環境。
(5)必要時請精神科會診。
3.發生呼吸窘迫、極度不安、表達困難的求助者
心理癥狀:瀕死感、恐慌、絕望等。
干預原則:安撫、鎮靜,注意情感交流,增強治療信心。
干預措施:鎮定、安撫的同時,加強原發病的治療,減輕癥狀。
4.居家隔離的輕癥求助者,到醫院就診的發熱求助者
心理癥狀:恐慌、不安、孤獨、無助、壓抑、抑郁、悲觀、憤怒、緊張,被他人疏遠躲避的壓力、委屈、羞恥感或不重視疾病等。
干預原則:健康宣教,鼓勵配合,順應變化。
干預措施:
(1)協助服務對象了解真實可靠的信息與知識,取信科學和醫學權威資料。
(2)鼓勵積極配合治療和隔離措施,健康飲食和作息,多進行讀書、聽音樂、利用現代通信手段溝通及其他日常活動。
(3)接納隔離處境,了解自己的反應,尋找逆境中的積極意義。
(4)尋求應對壓力的社會支持:利用現代通信手段聯絡親朋好友、同事等,傾訴感受,保持與社會的溝通,獲得支持鼓勵。
(5)鼓勵使用心理援助熱線或在線心理干預等。
(6)求助者長期處于壓抑、自責、失望、焦慮、煩躁的情緒狀態下,生理、心理會受到嚴重的損害,給予情感轉移療法,通過認知上和行為上的調整,將那些強烈而持久的消極情緒轉移。如果效果不明顯,可輔助認知療法,幫助求助者洞察當前問題的原因。
(二)第二級人群:疑似病例求助者的心理干預
心理癥狀:焦躁、過度求治、頻繁轉院,或存有僥幸心理、躲避治療、怕被歧視等。
干預原則:及時宣教、正確防護、服從大局、減少壓力。
干預措施:
(1)建議宣教政策,相信醫生,密切觀察,及早求治。
(2)告知早期采用必要的隔離措施。
(3)服從大局安排,對家人說明情況,并按照規定報告個人情況,以及明白不服從醫療安排的法律風險。
(4)使用各種心理療法,減少心理應激。
(5)這些咨詢者有可能意志力不是很強,可以給予他們暗示治療,讓他們時刻自我暗示“也許是自己弄錯了”,并給予情感轉移方法,將那些強烈而持久的消極情緒轉移。
(三)第三級人群:醫護及基層、后勤相關人員的心理干預
心理癥狀:過度疲勞和緊張,甚至倦怠,焦慮不安、失眠、抑郁、悲傷、委屈、無助、壓抑,因病人死亡感到挫敗或自責。擔心被感染,擔心家人,害怕家人擔心自己。過度亢奮,拒絕合理的休息,不能很好地保證自己的健康等。
干預原則:幫助自我調節,建議服從組織安排,定時輪崗,有問題尋求幫助。
干預措施:
(1)參與救援前進行心理危機干預培訓,了解應激反應,學習應對應激、調控情緒的方法。進行預防性晤談,公開討論內心感受;給予支持和安慰;幫助當事人在心理上對應激有所準備。
(2)消除一線醫務工作者的后顧之憂,安排專人進行后勤保障,隔離區咨詢者盡量定期輪換。
(3)合理排班,安排適宜的放松和休息,保證充分的睡眠和飲食。盡量安排定點醫院一線人員在醫院附近住宿。
(4)在可能的情況下盡量保持當事人與家人和外界聯絡、交流。
(5)如出現失眠、情緒低落、焦慮時,應評估其社會功能。持續2周不緩解且影響工作者,需由精神科進行評估診治。
(6)如已發生心理應激癥狀,應當及時建議調整工作崗位,尋求精神專業人員介入。
(四)第四級人群:與確診者密切接觸者的心理干預
心理癥狀:躲避、不安、等待期的焦慮;或盲目勇敢,拒絕防護和居家觀察等。
干預原則:宣教、安慰,鼓勵借助網絡交流。
干預措施:
(1)政策宣教,鼓勵面對現實,配合居家觀察。
(2)提供正確的信息傳播和交流,釋放緊張情緒。
(3)咨詢者長期過度疲勞和緊張,甚至倦怠,生理、心理會受到嚴重的損害,給予情感轉移療法,通過認知上和行為上的調整,將那些強烈而持久的消極情緒轉移。
(五)第五級人群:有發熱癥狀但不愿公開就醫人群的心理干預
心理癥狀:怕被誤診和隔離,怕在就診過程中被感染,或缺乏認識、回避、忽視、焦躁等。
干預原則:解釋勸導,不批評,支持就醫行為。
干預措施:
(1)知識宣教,消除恐懼,不要諱疾忌醫。
(2)及早就診,相信醫生,利己利人。
(3)拋除恥感,增強其對就診過程中科學防護安全性的認識。
(4)此類人群對疾病的認識不夠,不愿面對自己發熱的事實,原因是缺少相關知識。應給予書籍心理治療,建議其多閱讀有關肺炎的書籍和資料,正面渠道了解肺炎知識。必要時給予音樂治療,減輕其心理壓力。
(六)第六級人群:易感人群及大眾的心理干預
心理表現:恐慌、不敢出門、盲目消毒、失望、恐懼、易怒、出現攻擊行為或過于樂觀、放棄等。
干預原則:健康宣教,指導積極應對,消除恐懼,科學防范。
干預措施:
(1)正確提供信息及進一步服務的有關信息,不要相信謠言。
(2)交流、適應性行為的指導,對封城后的生活方式給出建議。
(3)加強防護措施,不歧視確診者及疑似患者。
(4)提醒注意不健康的應對方式(如飲酒、吸煙等)。
(5)自我識別癥狀,及時自查、互查,早發現,早診治。
(6)當長期處于疫情精神疲乏時,就非常需要精神上的放松,在反復使用后能收到很好的效果。如效果不理想,可以給予系統脫敏法,降低求助者對疫情的敏感度,以達到很好的治療效果。
(7)在疫病情況下,家庭、社區無力監管的求助者需住院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