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疫情防控法律知識問答及案例解讀
- 全國普法辦
- 858字
- 2020-02-19 18:44:54
32 疫情影響合同履行,當事人可以變更或解除合同嗎?
《合同法》第七十七條規定:“當事人協商一致,可以變更合同。法律、行政法規規定變更合同應當辦理批準、登記等手續的,依照其規定。”
第九十四條規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當事人可以解除合同:(一)因不可抗力致使不能實現合同目的……”
第一百一十七條規定:“因不可抗力不能履行合同的,根據不可抗力的影響,部分或者全部免除責任,但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當事人遲延履行后發生不可抗力的,不能免除責任。本法所稱不可抗力,是指不能預見、不能避免并不能克服的客觀情況。”
延伸解讀 疫情對合同履行有哪些影響
本次疫情屬于特別重大公共衛生事件,難以預見、避免及克服,法律上應認定為“不可抗力”事件。因疫情對生產經營及產品銷售等活動均產生重大影響,若因疫情導致無法依約按期履行交付貨物等合同義務,可依《合同法》對相關合同進行變更或解除。
疫情期間,居民的收入、企業的資金流等都受到相應影響,對于因受疫情影響而無法按期還貸的個人和企業,不構成違約,銀行等金融機構不得以借款人未按期還款為由提前收貸。亦即,合同的履行時間、履行方式等可依據疫情影響程度予以合理變更,履約雙方可通過協商方式確定。
2020年1月26日,銀保監會下發《關于加強銀行業保險業金融服務配合做好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的通知》,其中指出“對受疫情影響暫時失去收入來源的人群,要在信貸政策上予以適當傾斜,靈活調整住房按揭、信用卡等個人信貸還款安排、合理延后還款期限。對感染新型冠狀病毒的出險理賠客戶要優先處理,適當擴展責任范圍,應賠盡賠。”“對于受疫情影響較大的批發零售、住宿餐飲、物流運輸、文化旅游等行業,以及有發展前景但暫時受困的企業,不得盲目抽貸、斷貸、壓貸。鼓勵通過適當下調貸款利率、完善續貸政策安排、增加信用貸款和中長期貸款等方式,支持相關企業戰勝疫情災害影響。”
疫情期間,部分餐飲企業因無客源,無法繼續營業,可援引《合同法》第九十四條規定,要求供貨方停止食材供應并解除合同。解除合同應通知對方當事人,合同自通知到達對方時解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