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州府總圖說
按語:清雍正《潮州府志》共24卷,于雍正十年刊行,已湮佚,只存部分篇章于《鹿洲初集》中,有七八萬字。該府志系知府胡恂主持編修,但主纂者為藍鼎元。藍氏被譽“饒經濟才”,又曾帶兵打仗,他強調學者史志必須服務于政治經濟。他主張務實求真,而摒棄怪誕虛妄,反對盲目抄襲舊志,并認為地方官要重視修志,要用有學、有識、有史德的賢士主其事。他將舊志的疆域、形勝、關隘三者合為方輿,附之以圖,有圖有說。藍氏所撰的十三篇圖說,皆依現實記述。
潮為郡,當閩廣之沖,上控漳汀,下臨百粵,右連循贛
,左瞰汪洋,廣袤四五百里,固嶺東第一雄藩也。附郭曰海陽,為十一邑領袖。潮陽在其南,澄海在東南,惠來在西南,皆海國。揭陽、普寧為西南內地。大埔在郡北,程鄉、鎮平、平遠在西北,饒平在東北。五邑皆介萬山中,而饒疆亦大半海國焉。
近海諸邑多平原沃衍,宜稼圃,佐之以魚鹽,謀生較易。入山諸邑,人稠地狹,崇岡大阜,種稻黍薯芋如懸崖瀑布,尚苦不給,多傭力四方,則亦未如之何矣。
由閩入粵,以分水關為要害;由贛入潮,以平遠八尺為要害
,皆坦夷周道,戎馬所經;由汀入潮,以大埔石上為要害
,溪險灘高,舟行石阻,販夫之所往來也,若鄧艾入蜀則此途已為康莊。而上杭亦有山徑可達程鄉武平分水凹,可達平遠,未可以羊腸而忽之。自惠州、長樂而來,則畬坑為門戶
;海豐而來,則葵潭為門戶
;自海豐甲子所而來,則龍江、覽表居然天塹
。自海而來,則南澳、澄海、達濠、海門、神泉鎖鑰固之
。
內溪水道以三河為要害,三河堵截,則程、大、平、鎮與郡城聲息不能相通
。獨由
隍出畬坑為山行捷徑耳注1。其半途有通判府
,在群山中,最為要害,縱橫離縣治皆數百里,守備空虛,倘有宵人伏莽,則心腹之疾也。
注1:隍:當時為海陽縣北豐政都一墟市,在韓江邊,今為豐順縣一鎮。
揭邑極西有河婆,大山深僻,為從來盜賊窟穴,礦徒出沒之區
,莫有知其要害者。經之則惠、潮之樂土,置之實兩郡之隱憂。曲突徙薪,于斯二者加之意乎!
海宇升平,四郊若繡,襫如雨,弦誦之聲相聞注2。富而教之,固官斯土者之責夫!
注2::蓑衣;
如雨,謂農人冒雨在田間勞作。
藍鼎元(1680—1733),字玉霖,號鹿洲,福建漳浦人,畬族。清康熙六十年(1721),隨族兄藍廷珍率兵東渡臺灣。鑒于清政府收復臺灣以來施政的得失,他提出一系列治臺的主張和建議,對清政府治理臺灣產生積極影響,被譽為“籌臺之宗匠”。藍鼎元曾受薦入京,校書內廷,分修《大清一統志》,這為他修府志的工作打下基礎。藍氏曾任普寧縣知縣、廣州知府。著有《鹿洲全集》《東征集》《平臺紀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