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開放銀行:服務無界與未來銀行
- 劉勇 李達
- 2557字
- 2020-02-13 11:12:16
銀行的“本我”:銀行服務
基本的銀行服務
“本我”與“自我”是精神分析學家弗洛依德在心理動力理論(Psychodynamic)中提出的。本我(Id)是在無意識形態下的思想,代表思緒的原始程序。自我(Ego)是人格的心理組成部分。[1]對商業銀行而言,銀行的物理存在可以被看作“自我”,而銀行服務則是銀行的“本我”。當沒有統一去看銀行的“自我”與“本我”時,我們發現很難去定義銀行。在現代化大廈里辦公,有營業柜臺的才是銀行嗎?這很可能只是保險公司。能合法吸收存款的機構就是銀行嗎?也不盡然。顯然,當我們定義商業銀行是什么時,往往需要借助其功能來定義——商業銀行是接受公眾存款并且創造信用的金融機構。[2]又或者我們稱之為“隨著經濟社會、金融需求發展而產生的,是提供支票賬戶、活期存款、商業和個人貸款、儲蓄工具以及各種其他相關金融服務的金融機構”。
銀行服務則相對容易理解。無論是銀行為公眾、為企業、為非銀行金融機構還是其他銀行提供的服務,都可以被看作銀行服務。從資產負債表角度來看,銀行服務大體可以分為三類,一是資產業務,二是負債業務,三是中間業務。從字面來理解,只要能夠成為銀行資產的業務都是資產業務,例如向企業或者個人發放貸款;同樣,增加企業負債的業務就是負債業務,例如各種存款業務;其他的各類理財、匯兌、清結算、信用卡等服務都屬于中間業務。從收入角度看,資產業務是利息收入的主要來源,中間業務主要是各種服務費收入,而存款業務則純粹是成本支出。
銀行服務種類較多,我們這里詳細解讀幾個較為常見并且和本書聯系較為緊密的服務,例如貸款、存款、(跨境)支付、個人財富管理等。
貸款業務是銀行最基本、最核心的業務,也是主要利潤來源。比較有意思的是,銀行貸款不一定來自銀行,例如委托貸款業務對銀行來說只是中介業務,而不能算作貸款業務。貸款業務大體分為兩類,一是抵押貸款,二是信用貸款(即無抵押貸款)。信用貸款市場目前競爭激烈,服務提供商早已超越了銀行的范疇。
存款業務是銀行(包括農村信用社)區別于其他非銀行金融機構的關鍵特征。銀行能夠合法地吸收公眾存款。對于普通消費者,較為熟悉的是活期存款賬戶、定期存款賬戶。此外,還有企業經常使用的一些票據業務,以及貼現服務。但是現在很多消費者已經通過電子錢包進行實質上的儲蓄,例如中國支付寶余額、微信錢包,還有肯尼亞的移動錢包M-Pesa,都成為事實上的小額存儲方式,存款業務提供商已經不再只是銀行。
支付服務是消費者最常用的銀行服務,在互聯網和電子支付普及之前,人們使用較多的是支票服務,因為方便攜帶,而能夠提供支票的只有銀行。隨后出現的支付終端(Point of Sale Terminal,簡稱POS)機和以蘋果支付(Apple Pay)為代表的電子支付方式,雖然背后都離不開銀行服務的支撐,但是銀行已經不再是支付服務的直接提供商。當前數字經濟時代,銀行支付業務可以被看作金融科技公司等最先攻克的銀行服務的堡壘,銀行在第三方支付的沖擊下逐漸喪失了很大的支付市場份額。
跨境支付以及由此帶來的跨境結算,都是銀行服務的重要組成部分。跨境支付某些時候更多是政治問題而不是經濟問題,例如某些國家對資本賬戶進行管制,有些國家受到其他國家的制裁,還有一些國家由于戰亂沒有外國銀行機構的分支結構。此外,跨境支付重點防范的是洗錢,而服務的障礙在于轉賬時間較長和費用較高。
個人財富管理是銀行提供的主要中介服務。它是一種投資咨詢業務,其中包括個人的財務規劃、投資組合管理和其他匯總金融服務。個人財富管理一方面是在理財顧問的幫助下解決或增強其財務狀況并實現短期、中期和長期財務目標的做法,另一方面也是向高凈值客戶提供全方位金融產品和服務的做法,旨在幫助客戶實現特定的財務目標。[3]
以上這些銀行服務是較為常見并且和消費者息息相關的,還有很多其他銀行服務在這里不再贅述。正是這些銀行服務使“銀行”有了具體的功能和定義,并且使銀行服務也成為銀行的“本我”。
銀行服務的變與不變
銀行服務作為抽象概念以及具體表現為支付、存款、貸款等方面來看,在過去的幾百年幾乎沒有變化,但是銀行服務的提供方式和服務的提供機構出現了轉變。下一節我們會專門強調銀行服務提供方式的變化以及由此對銀行發展階段的劃分。這里說的銀行的變與不變,將更多從抽象角度看待銀行服務的發展。
無論是貴金屬本位時代還是法幣時代,在通貨膨脹較為溫和的情況下,貨幣的價值儲藏和交易媒介職能可以被認為是銀行存在的基礎,尤其是隨著貿易距離不斷擴展以及商業復雜化之后更是如此。貴金屬貨幣的攜帶不便,自然會產生在目的地進行“存取款”的需求;而商業復雜之后,個人很難在初始時擁有足夠的資本進行一項投資,大規模的貸款需求自然存在。
上述需求是否必須通過現代銀行滿足呢?從銀行的發展史來看,回答是否定的。在“銀行”沒有出現之前,個人借貸已經存在,尤其是民間借貸的歷史要比“銀行”歷史長得多。但是從借貸行為本身來看,銀行借貸服務和民間借貸服務的實質是相似的,都實現了資本流動。銀行作為提供“銀行服務”的機構,滿足了人們對于“銀行服務”的基本需求,同時也表明“銀行服務”的需求是一直存在的,不過由銀行來提供“銀行服務”不是必然的。
貸款業務作為最古老的業務,現在的提供方已經不再局限于銀行機構。在消費領域的小額貸款服務,早已按照不同的場景進行了劃分,例如汽車消費貸款、小額消費貸款、信用貸款等,消費金融公司等已經成為“銀行服務”的重要提供商。
支付領域是銀行服務受到沖擊最大的領域。在第三方支付沒有出現之前,支付服務是由銀行提供的,技術進步使得非現金支付方式得到了普及。在第三方支付出現之后,消費者逐步拋棄了銀行卡、支票等傳統支付方式,而直接采取電子錢包的方式進行支付。
銀行服務原本應該是銀行的“本我”,但是隨著金融科技的出現以及互聯網的普及,銀行在提供銀行服務方面失去優勢。除了被嚴格限制的存款業務以外,貸款業務、跨境消費支付、支付服務、個人財富管理,甚至反洗錢都不再只有銀行可以提供。
在現代數據保護意識不斷增強的背景下,銀行壟斷“銀行服務”的時代,尤其是大型銀行壟斷時代被強制打破。數據的開放和“銀行服務”提供方的多元化,對于銀行都是巨大的沖擊。當然,當銀行可以擺脫沉重的實體包袱,而成為真正的抽象的服務提供方時,銀行和銀行服務將不再是“自我”與“本我”的區別,而是合二為一的存在。
[1]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6%9C%AC%E6%88%91%E3%80%81%E8%87%AA%E6%88%91%E4%B8%8E% E8%B6%85%E6%88%91
[2] https://en.wikipedia.org/wiki/Bank
[3] https://www.investopedia.com/ask/answers/052915/what-private-wealth-management.as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