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章 隔閡
- 開啟制藥新時代
- 一粒西地那非
- 2457字
- 2020-03-10 23:59:16
校外,錦州燒烤。
一幫人簇擁著蘇忱,嚷嚷著要打土豪分田地,蘇忱也沒含糊,這些人以后中肯定有和他一起共事的工具人,不如現在收買收買人心,羊毛出在羊身上。
小東門外的長江街,店鋪都很小,二十來人基本上擠不下,一群人干脆在錦州燒烤點了一大堆燒烤,在門口等著帶回寢室吃。
“排骨串兩百串,雞皮、豆腐卷、炒方便面、牛肉串......”
在一旁記賬的老板笑得牙花子都露出來了。
圍著他的同學,這時也開始不好意思起來,讓蘇忱自己點餐,一旁的陳鑫潔勸他,“夠了夠了,少點的,大家都吃不完。”
江萊小聲嘀咕著,“又不是你的錢,這么替別人心疼。”
讓室友們幫著提著打包好的食物,蘇忱還順路在便利店買了兩箱“老雪”,五十塊一箱,這種沈陽特產的雪花啤酒,沈陽人都挺愛喝,基本上吃燒烤、聚餐都點,雖然才4.1度,但因為制作工藝問題,老雪花雜醇油含量高,以前沈陽人叫它“悶倒驢”,后勁極大,喝一瓶老雪,相當于喝三瓶別的啤酒。
當初蘇忱來沈陽上學時,和沈陽同學一起出去吃飯,不知輕重地點了老雪,差點沒躺著回來,喝習慣之后,和室友出去擼串,不點它還真有些不習慣。
趕著門禁前,一群人熱熱鬧鬧地抬著一大堆東西回寢,圍在一起聊天打屁,鐵簽子擺成一堆,下次還得還回去。
蘇忱打開箱子,摸出幾罐啤酒遞給周圍的人,“別往死里喝啊,待會吐得一地,其他年級的要有意見的。”
有人舉著啤酒罐和蘇忱碰了碰杯,“蘇忱,我準備小學期去你們那社會實踐。你可要罩哥們一把。”
“沒問題,大家都是同學,能不幫你嘛,好說好說。”
那人點了點頭,拿著串面包片,邊啃邊走。
蘇忱有些難受,這個人前世和他玩得比較好,也姓蘇,是他的本家,叫蘇野。兩人實習也去的同一家公司,一起在BJ租房生活了兩個多月,每天都很累,兩個人擠在狹小的出租屋互相鼓勵。
但這一世,剛剛蘇野生疏地恭維,蘇忱有些難受,有預感,兩人之間不會像上一世那么友好了。蘇忱第一次對初中課文魯迅的《故鄉》有了點感悟,閏土和“我”之間的隔閡因何而在。
或許生活中,我們能有一些地位差距比較大的朋友,寢室里的“富二代”日常也能正常交友,兩個人都能維持平等的地位。因為你無求于他人,就基本能夠良好的相處,而不會尷尬。
人和人相處是很有學問的,尤其是當雙方早期是平等的朋友,后期實力出現差距的時候,如果還想維持友情,需要兩方都有比較高的人格境界,實力低的一方要做到不卑不亢,實力高的一方要做到平易親和,同時又不能因為太過親和而顯得做作,傷到對方自尊心。這些都是比較難拿捏的。
雖然蘇忱現在還不是大富大貴,但是他和蘇野一旦形成雇傭和被雇傭的關系,即使只是實習,蘇忱自問也并沒有露出什么丑惡嘴臉,也很難再回到從前那樣友好,兩人心理優勢已經不再平衡了,蘇野自己也會感覺到尷尬、難受、不舒服,獲得不了友情的快樂,真的有時候平白無故失去一個朋友,挺草蛋的。(注1)
口里的燒烤突然也不香了,蘇忱有些意興闌珊,坐在角落,看著大家在寢室里打鬧歡笑,蘇忱瞇起眼對著他們朦朦朧朧得身影遙遙舉杯,“干杯”,一飲而盡。
沈陽雪花后勁很大,蘇忱神志有些模糊.....
工商銀行效率很快,短短十數天就和醫院把系統完善好,對接到了蘇忱企業的設備上。并對其的軟硬件進行測試驗收,只等醫院確定自助機具布放位置并做好上線前培訓及準備工作,遼寧首家“銀醫通”就即將上線了。
蘇忱的企業也借此申請了實用新型專利、外觀專利以及軟件著作權,申請審批完事估計得有六個月到一年之久。老實說這很難,因為早在03年上海銀行的“銀醫通”系統已經在SH市復旦大學附屬眼耳鼻喉科醫院試點成功,并申請了新產品的商標權和專利權,要繞過它,重新申請,蘇忱企業可廢了不少的力。
在六月的某一天,一開始大張旗鼓的“銀醫通”在遼寧中醫藥附屬醫院就這么悄然上線了。
上線當天,等待已久的記者也在盯著這個全省首家“銀醫通”項目進行采訪。蹲點蹲在醫院里采訪了多位上醫院看病的老百姓。
溫記者是個年輕的女記者,臺里派她來采訪這個“銀醫通”,她還老大不樂意,畢竟這玩意又沒啥深度,又不震撼人心,純粹跑腿,但良好的職業素養,還是讓她選擇認真對待這份采訪。
這時從門口進來一個中年人正扶著自己的老母親走進門診大廳,雖然現在所有的掛號/收費窗口都開著,但黑壓壓的隊伍,還是讓他皺了下眉頭。
一扭頭,2號自助一體機前卻空空蕩蕩。他猛然想起前段時間在報紙上看過相關報道,說是這種機器用起來很方便。到底如何?他決定去試一試。
溫記者見到有人走到自助機前,也趕緊湊上去,尋找素材。
溫記者擠出一張自己在家里苦練過的笑臉,向中年人詢問道,“誒,您好,師傅,請問你是第一次使用這個機器嗎?”
中年人撇了撇她,兩支胳膊環繞著搭在胸前,做出一副防衛的姿態,語氣并不友善地回道,“記者?我告訴你,我現在忙的很,沒空搭理你的采訪。我媽媽趕著看病,不要打擾我。”
在一旁他的母親倒是非常和藹地沖溫記者笑了笑,“記者同志啊,我們今天是來看中醫,這個機器報紙上提過,這我們還是第一次用。”
溫記者沖中年人的老母親也微笑了一下,習慣了采訪中不是一帆風順,道“今天也是‘銀醫通’的第一次對外開放,我們是想來采訪一下當地居民對此的反應。”
看著中年人笨手笨腳地操作,溫記者走上前提示道,“將工商銀行卡插進指定位置,先充值,再掛號。”幫忙指導下,2分鐘不到,機器里就吐出了兩張小條子,一張顯示李師傅往母親的就診賬號里充了10元現金;另一張顯示他成功掛了心血管內科當天的號子,仔細一看竟然還是個正高級別的專家號。
操作成功,中年人臉上的表情好了許多,看記者也順眼了許多,他驚喜地和溫記者分享道,“以前我來遼寧中醫看過病的,掛到當天的專家號概率實在是太低了。記者朋友,你要問我對這個東西的態度,我實在是太滿意了。”
隨后,溫記者又陪同他到心血管內科候診,在等候了近一個小時后,終于輪到中年人就診。進去問診,溫記者沒有陪同,她在外頭等待,心里有些無聊,感覺今天一天好像沒有什么值得報導的。
但就在醫生問診開好藥方后,中年人回到繳費處,他卻堅持不用銀醫通付費,寧可到窗口去排隊付費,并反復強調說窗口排隊等候的人不多。
溫記者眼前一亮,好像今天有東西可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