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篇習作。
題目是“佳緣”。人常說,“佳緣偶成”,我看不是這樣。
偶爾會想起戀愛的時候。
她,我老婆,那時還不是,穿著一件銀灰色、過膝的、中長款羽絨服,單身公寓樓下的朋友小波把她領進來了,和他一塊兒進來的,還有小波的老婆小袁的遠房的一個妹妹小燕。
總共是三個人,進來了。
小波光是笑,不太說話,他讓我猜,哪個是他要給我介紹的對象。
我沒有理會他,眼睛卻在兩位“美女”身上轉悠,一會兒,就很短暫的一會兒,自動識別完畢,就她了,我老婆,那是還不是。
我猜對了。就是她,我老婆。
想起一檔節目,哪個地方衛視播的,很火的一檔節目。那期節目,男女雙方都是組團來的,有父母或者七姑八姨的,只要能上臺面就行。完了,有個主持人,也很火。我很喜歡這個節目。說,燈光亮起來,女嘉賓出場了。男嘉賓有五個,已經等候多時了。完了,依次發言,也可隨時發言,溝通個人及家庭情況,家屬助選,很有意思。有一個男嘉賓看著跟女嘉賓非常聊得來,但是到決定跟誰牽手的時候,傻眼了,不是跟他,而是另外一個成熟穩重、善于分析、話語不多的男嘉賓,瞬間驚呆全場!事后,有生活花絮回放,男女雙方及父母都在場,女方解釋了,我不僅喜歡他,還喜歡他媽,也是我媽現在,我們都是老師,一定有很多共同語言,就這樣。傳統上,棘手的“婆媳關系”沒問題了。
所以,一方面,戀愛雙方見面以后,應該會瞬間開啟“自動識別技術”,估計比“人工智能”厲害多了,這種技術不僅僅是“確認過眼神”,它能“全身掃描”,并且和自己的資料自動匹配,通過則繼續,不然就“拜拜”,不必遺憾。另一方面,也會有對家庭環境方面的考量。老人講的“門當戶對”是有道理的。
在APP盛行的今天,我還是提倡多走動,見見面,用心識別,仔細考量,成就佳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