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客棧出發(fā),鄧凡三人一路沿著店小二所指的方向而去。
半個時辰后,穿過怒河鎮(zhèn),一片視野開闊的碼頭映入三人眼簾,碼頭之上,人頭攢動,過往商客籠絡(luò)不絕,真是好一派熱鬧繁華的景象。
“水澤升騰、佛光罩頂!好氣象...”
望著前方那修建在河堤上的寺廟,鄧凡立即雙眼一亮,嘴中嘖嘖稱奇,雖然沒專業(yè)學(xué)過風(fēng)水,但鄧家世代收集文獻(xiàn),各種醫(yī)卜星象的雜書,他從小就看了不知道多少。
“佛光?我怎么沒看到?”
“祝兄有所不知,你雖修行異術(shù),但卻天地二竅閉合,對天地自然的氣息感應(yīng)得不清楚,這里可是個好地方,背靠水澤,曲折環(huán)繞,形若盤龍,虛空香火凝成祥云...”
“你再看那河面,以此河之廣闊,卻波濤不起、風(fēng)平浪靜、正是被這寺廟上的佛光所鎮(zhèn)壓!”
見祝家兄妹一臉疑惑的望著自己,鄧凡嘴角掛著絲絲笑意,指著那寬廣的怒河水面,解釋道。
“確實(shí)如此,這大江大河,向來風(fēng)水同流,如此地這般的,的確少見。”
祝云茯也并非笨人,聽鄧凡這么一解釋,在看向那清風(fēng)徐徐的河面,他此時也發(fā)現(xiàn)了些許異樣。
這大江大河,向來乃是天地之氣脈,橫貫遍野,養(yǎng)育四方,以這怒河的寬廣,確實(shí)不該如此風(fēng)平浪靜才對。
“你們聽到?jīng)]有,有佛音...”
正在鄧凡和祝云茯討論此地風(fēng)水之時,一旁的祝云苓,此時卻豎著耳朵,一臉訝然之色。
“佛音...我怎么沒聽到...”
“就是一直在念‘南無阿彌陀佛’...”
“咦!還真有...”
隨著三人接近寺廟,鄧凡也聽到了虛空中佛音渺渺,若有若無,使人心境一片平和。
“不過話說回來,為什么那些和尚總喜歡念叨‘阿彌陀佛’...這其中難道還有什么說道不成。”
聽到這虛空中的渺渺佛音,祝云苓卻是一臉好奇的望向鄧凡。
“貧道乃是道士,對這也只是一知半解...”
“這佛教起于極西之地,這南無阿彌陀佛,乃是梵語,傳聞那佛教之柤,釋迦摩尼佛于菩提樹下開悟,由此才誕生了佛教...”
“在這佛門之中,卻是有著象神境與天龍境之分,二者猶如人之陰陽,一為金剛諦、一為佛陀諦,這句由古婆羅多語演化而來的佛偈,南無代表著象神皈依、阿彌陀佛則象征著神無所不知、無所不能...”
“連起來則正是,降服象神者,既能成就無所不知、無所不能的佛陀果位。”
“道長真是見多識廣,和道長比起來,在下倒像是空活了這二十多年,實(shí)在是慚愧...”
望著鄧凡那一副侃侃而談的模樣,祝云茯卻是既是佩服,又是慚愧。
祝云苓一雙眸子更是眼波流轉(zhuǎn),一臉崇拜的望著鄧凡。
這一路走來,他們兄妹也算是見識到了這位鄧道長的知識淵博,見多識廣,不論什么事,好似就沒有他不知道的。
任何難題在他面前,好似都會迎刃而解一般,這種強(qiáng)烈的人格魅力,卻是讓和他相處日久的祝家兄妹,下意識的忽略了他的年齡和容貌,心中的敬仰之情油然而生。
“道友好見識,貧僧佩服,真是羞煞那許多空念了一輩子佛號的僧人...”
三人剛剛踏進(jìn)寺廟,就聽到一聲溫和的聲音在耳邊響起,好似蘊(yùn)含了無盡的慈悲之意一般,讓人心神寧靜。
“見過大僧,在大僧面前,貧道卻是當(dāng)不起道友之稱...”
望著那跌坐在供臺蓮花上,渾身渾身散發(fā)著柔和白光的僧人,鄧凡眼中卻是一片鄭重。
他自然能夠看出來,這個僧人并非活人,而是一道神魂,但卻不是普通生魂,乃是三魂聚合的比丘,在道門又稱為‘陰神’,和普通鬼物完全不同。
修行之道,究其根本就是生靈的自我進(jìn)化,而精元道、氣元道、神元道,則是途徑。
在鄧凡看來,精元道者、戰(zhàn)天斗地,講究現(xiàn)世無敵、勃發(fā)氣血即為催命,是以壽元最低,而氣元道者,上孕神魂、下育體魄,最為中庸,也最為正統(tǒng),神元道者,就比較極端了,舍棄一切,唯求長生。
眾所周知,這人體七魄即為精之所在,主七情六欲,身衰則神衰少欲,體健則欲盛。
而三魂則是人身和天地接軌的橋梁。【這里解釋一下哦,魂魄是分開的,魂是神魂,魄為肉身,二者不能混為一談。】
正所謂:天地二魂常在外,唯有命魂獨(dú)往身!
天地二魂,則是人身與天地接軌的最主要途徑,人之所以能夠感知天地,就是因為有這橋梁在,而命魂,則主宰意識,分辨善惡,乃是人之靈智所在。
神元道精修神魂,雖然到最后能夠由虛化實(shí),和常人無異,但在鄧凡看來,這卻是走入了極端,不是正道。
人身最重要的,并非形體,而是七魄之承載,若拋棄七魄,沒有欲望,和那寺廟中祭拜的木胎泥塑又有何異,這完全就是本末倒置。
在鄧凡看來,仙人之所以能夠長生,長生的意義,就在于這‘欲望’二字。
也只有七魄長存,不會衰老,才有可能實(shí)現(xiàn)真正的長生不死。
用通俗的話來講,人的狀態(tài)其實(shí)就和身體狀況息息相關(guān),心態(tài)亦是如此,為何垂垂老矣的老者能把生死置之度外,則正是因為他們的七魄已衰,欲望銳減,自然也沒有繼續(xù)生存的欲望了。
理論上來說,只要一個人的身體狀況,永遠(yuǎn)保持在健壯之年,那他的心態(tài)就會永遠(yuǎn)年輕,欲望永不消退,也永遠(yuǎn)不會想死,這才是長生之正途。
只有萬劫不磨的軀殼,才能承載真正的長生道果,這才是真正的修行真諦。
這也是為何,鄧凡費(fèi)心竭力,也要修復(fù)自身肉身本源的主要原因。
其實(shí)以他本源之眼的優(yōu)勢,再加上兩世神魂疊加,若是肯拋卻肉身,走神元道,堪稱是一片坦途。
但他卻知道,若是真的拋卻了肉身,自己存活的目的,只為執(zhí)念,其實(shí)與死分別不大,正所謂心死神活,正是此理。
......
PS:求月票、求收藏、求推薦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