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章 ???末日帝國——朝堂風云
- 鋼鐵大明之蒸汽時代
- 藍色北冰洋A
- 2374字
- 2020-02-22 21:00:00
等到了自己額寢宮,朱桂平果然看到了折子,看起來,所有的折子應該都是替這兩份折子打掩護的吧?這群文官就是這樣,整天跟皇帝斗來斗去的,你同意的事情,我就是反對!你反對的事兒,我就是同意!
結果,大明從一個大號硬生生的被玩成了小號,現在裝備掉了一地,都便宜了對手,還特么的內斗?找死!朱桂平已經按捺不住拿著四十米長的大刀砍人的沖動了!
果然,等到朱桂平上朝的時候,朝堂上又是一片有本要奏的節目,一片片的文臣跪在那里,一副你不停止整編,我就不起來的架勢。
“咳咳,諸位大臣,朕就不明白了,整編軍隊,是為了提高戰斗力,防止建奴南下,也為將來的北征做準備的,怎么你們……”
“陛下此言差矣!陛下應該垂拱而治,應該多學學孔孟的仁孝禮儀治天下,只要天下百姓知道仁孝禮儀,這天下方可太平!”
“這位老大臣,朕明白你說的,可是……”
“陛下,臣有本要奏!陛下整軍備戰原本是好意,可是單獨整編京師羽林衛似乎有所不妥,是不是應將所有衛所軍士一起整編,要不然陛下有所偏頗,這樣做容易寒了其他軍士的心啊!”
“陛下,臣也有本要奏!陛下私設廠礦,這有違祖制,倘若……”又是一番引經據典的評說,總之,朱桂平手里不能有任何的實力,要不然就是有違祖制,只能將手中掌控的這些大明的希望交給他們打理,才是一個君王該做的事。
嗨?我去你大爺的,怎么滴,真把我當成傻子耍呢?要是鋼鐵廠到了你們手里,那成本還不得飛到月球去?朱桂平心說,這次要是不給你們點厲害看看,我特么的就白穿越一回!
“諸位大臣的好意,朕心領了,可是前車之鑒近在眼前,先皇的尸骨未寒,所以,有些事情還是朕親自去做比較靠譜。你們,身為朝廷重臣,當然也要對得起朝廷的供養,所以,朕的決議是:你們負責行政后勤,而朕負責指揮你們,只要諸位大臣按時完成任務就好。”
“陛下,臣反對!陛下畢竟是千金之子不立危墻之下,更何況,現在大明尚無儲君,如果陛下……大明將徹底陷入內亂之中!請陛下三思!”
“請陛下三思!”
又是這種場面,所有的文官系統口徑統一,為了所謂的“大明”死活不讓朱桂平領兵,但是,崇禎皇帝的先例可還沒超過兩個月呢。朱桂平還能相信他們?上次都已經答應他們了,不會親自領兵,可是這一次呢?搬出了江南五十余萬衛所兵力,打算讓朱桂平服軟。
民間的輿論幾乎都是由這群東林黨引領的,在朝堂之上,朱桂平如果還想讓整個朝廷正常運轉,就必須還需要這些大臣,要不然他們都罷工了,大明怎么辦?
“朕已經答應你們,不會親自領兵,難道還不行?況且,整頓軍備,建設新軍,只有朕知道,難道都不能去軍營指導一下?”
“陛下此言差矣,整頓軍備可以由陛下派出監軍去執行,何苦勞動陛下與那些武夫為伴?這不是圣天子該做之事……”
腦袋疼!總算知道崇禎皇帝為啥總是疑神疑鬼的,除了他本身的性格外,恐怕這群大臣的叨叨也能把正常人逼瘋吧?
“嗯,這位大人說得對,諸位大臣的心意朕領了,可是朕沒有親軍,這讓朕非常沒有安全感啊!這萬一有人對朕不利,你們說,咱們這群大臣,可有誰提得動三尺青峰來保護朕啊?有么?”
“額……”
底下的大臣們都不言語了,這話可不好接,弄不好就是個圖謀不軌的下場,話都說到這個份上了,諸位大臣多少也得讓步了,要不然,這就涉及到皇帝自身的安全了,誰也不敢打包票。
這種讓步,終于讓這些暗藏的東林人士們高興了,似乎,接下來的事情,并沒有什么重要的,比如:湖廣省(包括兩湖大部分地區)常德府的澇災,災民二人十余萬需要救濟,也都有戶部承擔了大部分的銀子,而朱桂平也稍微資助了五十萬兩白銀,只不過,這些運到災區的糧食,朱桂平都派了二百錦衣衛前去監督。
等到下了朝,朱桂平又去了將作監,這次是為了送往災區的幾十萬石的糧食,特意去看四輪載重馬車的,這次馬車顯然要比上一次的好得多,因為這一次有了減震懸掛。
這玩意用的就是大小合適的V型鋼。V型底部是一個略微凹陷的弧形,便于安裝車輪主軸。而V型的兩頭用較大的角度固定在馬車上,這樣,當馬車遇到顛簸的時候,車身會下壓,這個時候V型鋼變形,從而起到減震的作用。
同時,還有滾珠軸承的使用,更讓馬車顯得與眾不同。這種堅持貫徹了“傻大黑粗”標準的軸承,就是一大一小兩個套盤,大套小,中間填充合適的圓形鋼棍制作的滾珠,然后再將裝配好的軸承裝在馬車主軸上,最后安裝車輪即可。
兩百名工匠,只做馬車,都是木工中有著八年以上木工經驗的老師傅,通過分工合作,規劃標準,形成標準部件,每個合格的部件、每個工序的制作人,都有自己的編號,哪個編號出了問題,直接就能找到個人。這樣每人只要做一個部件,最后由二十人負責組裝。
而且,所有的木工使用的鋸都是水力鋸,只要量好尺寸,畫好標線,稍微向鋸片上澆點水,然后打開開關,一陣“嗡嗡”的響聲過后,標準部件就會下線……
廠房外,
“瀘小二,這個馬車廠還得擴大,回頭先把新廠址選好,建好之后,再把人逐步的抽調過去,要一步步的來,不要當誤生產,以后,咱們大明軍隊的主要機動力,都要靠這個四輪馬車了。”
“陛下您放心,草民這心里有數呢?可不敢當誤陛下的大事兒。”
“嗯,那就好,你放心吧,瀘小二,這個馬車廠,從現在起,馬車廠正式更名為‘大明皇家馬車工廠’,而你就是技術總監,可別小看這個馬車工廠,今后不論產值或者規模,都會做到年產十幾萬輛。”
“啊……這,這,十幾萬輛?這不可能吧?”
朱桂平沒有再多說什么,畢竟水力設備現在能上的全都上了,然后就是流水線的投入,等以后動力不足的時候,還會上蒸汽動力,到了那個時候,大明也會開啟自己的工業革命。
“現在一共有多少部馬車下線了?”
“啊?回陛下,通過五天的生產,現在一共有一百五十多部馬車下線,不過今天下線的,還沒有提交的。”
在心中默默算了一下,每天三十部馬車的產量,算是非常不錯的。其實,最難的是剛開始籌備的時候,讓這些工匠們使用統一的量具和單位才是最困難的。慢慢的,隨著習慣的形成,到了后期產量才開始成爆發式的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