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歷代通俗演義:清史演義(上)(再版)
- 蔡東藩
- 1067字
- 2020-04-01 17:40:40
總序
“歷朝通俗演義”又名“中國歷代通俗演義”,包括《前漢通俗演義》《后漢通俗演義》《兩晉通俗演義》《南北史通俗演義》《唐史通俗演義》《五代史通俗演義》《宋史通俗演義》《元史通俗演義》《明史通俗演義》《清史通俗演義》和《民國通俗演義》,共11部,21冊,1040回,600多萬字,從秦漢寫到民國,將2200多年歷史中的重大史事和重要人物的生平呈現(xiàn)得淋漓盡致。其內容跨越時間之長、描述人物之眾、篇幅之巨,堪稱歷史演義的奇跡。
作者蔡東藩(1877—1945),名郕,字椿壽,號東藩,浙江蕭山人,卓越的歷史學家和演義作家。自幼聰穎好學,時人稱為“神童”。他14歲考中秀才,朝考得中,跨入仕途,后因痛恨清政府的黑暗和官場的陋俗惡習,毅然放棄仕途,教書育人,著書立論。盡管因時局動蕩,四處顛沛流離,家庭也常遭不幸,至親之人多離他而去,他仍廢寢忘食地寫作。嘔心瀝血十載,終成歷史巨著“歷朝通俗演義”。此外,蔡東藩還著有《西太后演義》(又名《慈禧太后演義》),增訂清初呂安世所著《二十四史演義》。其一生共著書13部,撰寫700余萬字,被世人譽為“一代史家,千秋神筆”。
“歷朝通俗演義”,不僅是歷史巨著,也是文學巨著。閱讀它既可了解中國歷史,也可欣賞傳奇故事。如“玄武門之變”“宋太祖‘杯酒釋兵權’”等傳奇故事,蔡東藩如數(shù)家珍,并在書中進行了深度的文學加工,且不失真實。相較于其他歷史演義“七分事實、三分虛構”的寫作方法,“歷朝通俗演義”嚴格做到了“無一事無來歷”“以不使觀者往往為所惑亂”。蔡東藩對中國歷史做過深入的研究,他熟悉典籍,為人又十分謹慎,甚至養(yǎng)成了“考據(jù)癖”。他主張遵循正史,因此其所著之歷史演義皆“以正史為經(jīng),務求確鑿;以逸聞為緯,不尚虛誣”。而且其用語十分淺顯,通俗易懂,自寫自評自注,妙趣橫生。蔡東藩就是用這樣一種嚴謹?shù)膽B(tài)度、通俗的方式生動地為大眾講史,為后世留下了一套卷帙浩繁的中華史書。
較之其他史書,“歷朝通俗演義”更像是鮮活的歷史,它不僅準確地挑出了歷史的大線索,尋求歷代興亡的“關鍵”,勸善懲惡,還關注了歷史人物的命運,讓人清晰地感受到個人命運與國家、文化之間密不可分的聯(lián)系。因此這套書出版后就受到毛澤東、顧頡剛、二月河等眾多名人的大力推崇,成為風靡全球的通俗歷史暢銷書,累計銷量超過1000萬冊。當然,由于時代的局限性,作者有一些觀念過于陳腐,讀者要辯證地看待。
本次出版,編者以1935年會文堂鉛印本為底本,根據(jù)正史,并結合市面上的各種版本,將部分人名和地名進行了訂正,改繁體為簡體,消滅了文中的字詞及標點錯誤。而對原書的特色則全部保留下來。不當之處,還望讀者不吝賜教。
編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