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晚回去,刷著微博的時候,熱搜和首頁,大部分被這種肺炎的情況占據。明星們的相關消息,都已經自覺成為了理智呼吁和彼此保護。
曾有過統計說,養生的主力已經是90后,因為父母一輩60后的信息圈,都是偽養生言論。平時沒事兒時要多頹廢有多頹廢的90后,在疫情到來的這個時候,成為最清醒的一批人。他們在為著不能勸導家人朋友戴口罩做好防護而煩惱。他們懂得,那么重要的醫學專家都出山意味著什么。但日常分享著各種吃麻辣燙得癌癥消息的父母輩家庭群里,卻是對疫情的不重視、不在意。
鳳翎鎮那座小鎮,可比N城小得多,可她的對外流動人數和去向,卻是相當廣闊。曾幾何時,這里被戲謔為小香港。許多人出去又回來,帶回了很多的潮流風向??稍谌缃竦臅r刻,大家都奔著鳳翎鎮,奔著回家過年的時候,祖國各地的鳳翎鎮人,都這么往家趕的時候,卻不由得有一些擔憂。
這里從來不會消息閉塞,只是也許,17年前量著體溫喝著板藍根熏著醋就渡過非典的小鎮,在這一次,太多的人不會有太大的重視吧。
至少楊嬈星這樣猜測。
又給老爸發了信息,繼續囑咐他們出門一定戴口罩,回家肥皂洗手淡鹽水漱口,不要去買活雞什么的,不要去人多的地方。還另外加了一條疫情的鏈接。老爸回復,知道了。
17年前的非典,是如何過來的呢?不在疫區,似乎沒有太多的記憶。
沒有停課,沒有誰被隔離,只是發燒感冒的同學就讓到醫院去治療,最后證實也都是一般的感冒。那時候沒有微博、沒有微信朋友圈,只是從電視新聞里了解不斷增長的感染數字、各個地區的分布、治愈和死亡的人數。那時候對多少例多少例是什么概念呢,已經忘記了。如今在想,死亡XX例的背后,是一條條曾經鮮活的生命。最后,化作了冰冷的數字。
長那么大,那一年是第一次經歷疫情,根本不曉得怎樣去重視,只是跟著老師的安排,每天量體溫,好像是量三次體溫;然后有派發預防的中藥,大家就在教室里一起喝。沒有戴口罩,沒有限制出行,大家還是每天成群結隊的來上學,打打鬧鬧在學校,又成群結隊的放學回家。
楊嬈星印象比較深的是,當時打壞了老師一支體溫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