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歷史
- 我的劍有點強
- 清風夏月
- 2475字
- 2020-02-02 09:38:33
“最后一本了”
“希望多點有用的內容”
齊云滿懷期待地翻開了最后一本書《大漢史》
書里夾著一張大漢國的地圖。
大漢位于地圖右側,包含國都在內,一共有三十六個郡,大漢國都名長安,位于大漢國中間偏右的位置。
除了大漢。
地圖中還有兩個國家,一大一小。
大國位于地圖左側,國名大唐。
小國位于大唐和大漢中間偏下的的位置,國名大秦。
大唐和大漢的正上方有一條很長的山脈,上邊標著嶺山界線。
地圖最下邊畫著藍色的陰影,上邊標著無盡海域。
“之前九兒姑娘跟我說過,我現在位于馬谷鎮”
齊云連忙在地圖上尋找起來,終于在大漢國的右下角找到了馬谷鎮。
“玉林郡,馬谷鎮嗎?”
“終于知道了自己所處的位置”
齊云心情瞬間變好了很多,扭了扭有些酸疼的脖子,繼續翻看手中的《大漢史》。
除了地圖,書中詳細記述了大漢建國前后的大事小情。
很久以前,這片大地之上并沒有國家,只有部落。
那時的人們都只能在荒野當中艱難度日,平均壽命不超過三十,只有實力強大的修行者才能勉強抵抗荒野當中的妖獸。
想成為修行者是十分困難的,人族在十八歲之前天賦尚未穩固,根本無法檢測是否能成為修行者,這也就導致了以血緣為界線,將修行者與普通人劃分開來。
那個時代,資源有限,修行者為了能夠長久的生存下去,只會檢測自己后代的天賦。
但是這種模式抗風險能力很低,為了抵御風險,一些較為強大的血緣開始主動聯合起來,組建屬于他們的勢力,宗門。
一開始,宗門也只是這些修行者的私有物,沒有擺脫血緣的影響,只不過是由單一的血緣變成了多個血緣而已。
但隨著內部矛盾的不斷積累,以及一些驚才絕艷的人物出現,以血緣為基礎的宗門開始了自我演變。
封閉的宗門被打破,普通人終于有了成為修行者的機會,也就是從那時開始,人族才真正的具備了和妖獸相抗衡的資本。
宗門畢竟不是慈善機構,雖然宗門每過一段時間都會廣開山門,為附近適齡的人進行天賦測試。
但天賦較低的人,宗門會直接驅逐,只有那些天賦強大的人才會被招入宗門,進行悉心的栽培。
在這樣的背景之下,大漢開國皇帝劉秀登場了
他出身于六大氏族之一的劉氏,血統高貴,天賦驚人,出生時天現異象,九龍虛影橫空而過,他幼年早慧,常常在院子里沉思,問一些連長輩都回答不出的問題,他曾拜于煌天宗,為宗門的頭號天驕,后因犯宗規被逐出宗門。
被逐出宗門后,他深入荒野,遇到了許多在荒野中掙扎求生的凡人,感于凡人生不如獸的悲慘命運,他下定決心要改變人族的現狀。
之后他奇遇連連,也就是在那一段時間他結識了許多志同道合的當世俊杰,經過一生奮戰,終于在長安建立漢國。
在劉秀臨終之前,他感慨自己一生都未曾松懈,為使人族可以有片安身之處而奮斗一生。
現在和平的年代終于來臨了,每一個大漢子民都可以在漢國安居樂業,不用再時時擔心荒野的危險。
然而人算不如天算,他期許的和平未曾到來,人族很快便陷入了更為激烈的斗爭之中。
當時一共有五個國家,分別是漢,唐,周,夏,魏。其中唐,夏最強,其余三國次之。
周,夏兩國積怨已深,在建國前便有了矛盾,建國后,兩家常年征戰,相互攻伐,導致國力日趨衰弱。
大漢歷520年,大魏內部發生政變,贏氏取代當時大魏皇族曹氏,建立秦朝。
大漢歷536年,漢英帝劉蒙出兵,攻占周,同年,唐武帝李致出兵攻占夏,秦鄴帝嬴輝趁機起勢,加入戰局。
戰爭歷時三年,最終漢吞并周,唐吞并夏,秦也在亂戰中謀奪了許多夏周的土地。
漢唐兩國對秦十分不滿,秦國在這次戰爭中,沒有出動多少兵力,就侵占了許多原本應該屬于漢唐的土地,于是兩國紛紛出兵,組成聯軍,討伐秦國。
秦國自知實力不敵,被迫讓出部分搶奪來的土地,且在暗地里不斷挑撥漢唐關系。
秦國本身據天險之地,自身也實力不弱,再加上漢唐兩國互相猜忌,獲得秦國讓出的一部分土地后,兩國聯軍便相繼撤退,自此形成了三國鼎立之勢。
大漢歷542年,唐改稱大唐,同年漢與秦也紛紛改名為大漢與大秦。
“大漢,大唐,大秦?”
“這些不都是藍星歷史上真實存在過的朝代嗎?”
“這里不會真的是平行世界吧?”
齊云本身就是文科生出身,看到這些熟悉的朝代名稱,立馬產生了很多聯想。
不同于前幾本,齊云仔仔細細的把《大漢史》看了一遍。
最后他確定,這個世界確實不是藍星的平行世界。
首先這里的地圖和藍星華夏地圖完全不同,地形也完全不同。
其次,國家朝代除了名字以外,歷史上沒有任何共同點。
當然,也可能是他層次太低,發現不了,不過他的收獲還是很大的,對這個世界也有了初步的了解。
原來在五國建立之前,修行者就是存在的,但是數量比較稀少,五國建立之后,修行者才漸漸多了起來。
然而當時修行者的傳承主要是通過家族和宗門,修行并不能普及,修行者數量受到限制。
直到大漢歷520年,法陣突然開始出現,魏國嬴氏也恰巧在此時發動政變,改魏為秦,秦建立以后,開始以法陣為依托,建立了大量的修行者學院。
修行者學院的出現,使大量天賦較低平民有了修行的機會,秦國涌現一大批有作戰能力的修行者,加之新研發出來的基裝戰甲,讓秦國組建修行者軍隊成為可能。
漢唐兩國當時計劃攻占周夏,并未在意秦國的變革,直到兩國聯軍攻打秦國的時候,才發現秦國已經擁有了一大批修行者軍隊。
為了變強,兩國皇帝開始效仿秦國,大量的修行者學院如雨后春筍一般,破土而出。
經過數十年的發展,修行者學院日益壯大,修行體系不斷完善,修行者數量不斷增加,后來根據修行者的特點,改稱修行者為靈修,修行者學院為靈修學院。
靈修學院逐步取代了宗門,成為了主要的修行場所。
但是宗門也并為徹底消亡,一些眼光長遠的宗門開始轉型,由終生制變為雇傭制,他們開始雇傭從學院畢業的學生,與宗門互惠互利,共同發展。
如今很多強大的宗門都有成熟的法陣產業以及靈修團隊。
大漢歷666年,靈修學院發生變革,除靈修相關課程以外,法陣學正式成為每個學院的必修課程,此后法陣產品出現新一輪的爆發式增長。
截止到《大漢歷》編纂日期,也就是大漢歷732年,靈修教育已經實現全面普及。
六歲至十八歲的平民都必須進入公共學堂進行文化課學習。
并且在全國各地開設武館,只需繳納很少的學費便可以在武館學習基礎導引術和搏擊術,
一旦年滿十八周歲就可以參加全國統一組織的天賦測試。
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天賦,自行選擇合適的學院進行修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