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歡盧思浩,是一個巧合,但似乎又是一個必然。
已經忘記是什么時候開始喜歡盧思浩了,也已經忘記為什么喜歡他了。第一次看的他的書,是《你要去相信,沒有到不了的明天》,故事很簡單,但卻給人不同的感覺,那本書,我不知道翻了多少遍,每次翻,都有不同的收獲。
高三,經歷了人生的谷底,當然,可能未來會有更多的坎坷,但就目前來說,真的是一個谷底了。
事實上,我還是想重溫一下我的高中三年:
高一一年,過得渾渾噩噩。我的適應能力很差,幾乎用盡了高一一年,才適應了這種離家的生活,而陪伴我的,只有這本書。老盧17歲那年離開家離開父母離開祖國只身前往墨爾本,在那書中,我看到了我自己,我看到了無措看到了迷茫更看到了尋找明天的勇氣。高一,在這本書中找到了堅持下去的勇氣。
高二,文理分科。父親讓我選擇文科,給班主任打電話直接幫我報了文。身邊的所有人都在勸我選擇文,畢竟,我的政史地要比理化生好了不止三條街,而且我的數學也只是吊車尾的水準,選擇理科,無疑是把自己逼上絕路。但我還是執拗地更改了我的志愿,那也是第一次,我和父親爭吵,也是第一次,和那個陪伴了我高一一年的男孩子爭吵。
我根本就不知道自己當初為什么會毅然決然的選擇理科,或許是我堅持了12年的醫生夢想,又或許是因為他那句“女孩子就要選擇文科啊,我喜歡文科的女孩子,學文的女孩子單純,一哄就哄好了”。我承認,我喜歡那個男孩子,他很優秀,是我難以企及的高度。所以我一直很努力,我希望我可以足夠優秀,我希望我可以和他站在一起,驕傲的、不那么卑微的站在一起。但當我寫下“理”的那一瞬間,我知道,沒有希望了,我們終究是不同的人。
高二開學,他放棄了去尖子生班的機會,我很詫異,但也表示理解,因為學校將他安置于普通班中最棒的一個班,憑借輕松的學習氛圍和良好的自律能力,他在第一次月考中拿下了普通班全級第一。然而,后來的幾次考試中,他一降再降,聽以前的同學說,他戀愛了。憑著那點可憐的自尊,我發了瘋一樣努力學習,各科成績竟然可以達到和他差距不大的水準。那段時間,很難受,但也很充實,我一遍又一遍的用習題麻痹自己,強迫自己不要去想他。累了就翻開盧思浩的那本書,隨便翻一頁,卻能找到自己不要難過的理由。
高三,跌入低谷。不管如何努力,成績就是提不上去,看著其他人一直向上走著,不著急是假的。班主任找談話,爸媽找談話,同桌也幫忙,但就是上不去。驕傲如我,即使內心再痛,也不愿表露出來。那時候又聽人說,他分手了,心又疼了一下,沖笑嘻嘻看著我的同學淡淡一笑,已經沒有感覺了,再說,這樣的我,配么?那時候,習慣了在夜里,聽著舍友安穩的呼吸聲,偷偷翻開這本書,聽著五月天的《倔強》,在書里尋找一絲安慰……
盧思浩因為一個女生喜歡五月天,而我在他的字里行間中,也瘋狂地愛上了五月天,喜歡在難過時聽《倔強》,喜歡在獨處時聽《干杯》,喜歡《天使》的旋律,喜歡《知足》帶給我的幸福……
B站跨年晚會第三篇,當最后五月天登場時,看到很多人感嘆,“那是我們的青春啊”,而我哭了,我想到了很多。想到大學開學后我在舍友的慫恿下粗魯地向他表白,想到他給我發信息:“對不起,但我已經有人陪了。”
過去的都已經過去了,很感激,我的青春里有那個男孩,也很感激,有盧思浩,有五月天,以后的日子,沒有那個男孩子了,但是也要開心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