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ECMO:體外膜肺氧合(第2版)
- 龍村 侯曉彤 趙舉
- 1380字
- 2020-03-03 22:10:21
第一節 新生兒呼吸衰竭的病理生理
新生兒的存活主要依賴胎兒心肺系統對宮外生活的突然適應,某些新生兒由于各種原因使圍生期正常胎兒-新生兒肺循環轉變過程的發生中斷,出生時肺血管阻力(pulmonary vascular resistance,PVR)持續性上升,導致嚴重呼吸窘迫、缺氧,表現為新生兒呼吸衰竭(neonatal respiratory failure),新生兒呼吸衰竭通常以嚴重缺氧和持續性肺動脈高壓為主要特征,故又稱缺氧性呼吸衰竭(hypoxemic respiratory failure)或新生兒持續性肺動脈高壓(persistent pulmonary hypertension of the newborn,PPHN)。新生兒呼吸衰竭常表現為嚴重青紫,而無心內畸形,一般吸氧不能改善且死亡率高,存活者日后可能出現慢性肺部疾病、神經系統發育障礙、聽力損害和腦損傷等后遺癥。
新生兒呼吸衰竭發生率為(1~2)/1000例新生兒,是新生兒ICU的主要臨床問題,為足月兒和近足月兒疾病的主要死亡原因。這些嚴重呼吸衰竭的新生兒中近1/3為足月兒或近足月兒,是潛在的新生兒ECMO適用者。
一、新生兒呼吸衰竭病理生理改變
主要有三種類型:
1.血管重構
如原發性肺動脈高壓(PPHN),由于無肌層的肺腺泡內動脈(intracinar arteries)出現異常肌層,以及較大動脈肌層厚度增加,導致肺血管床減少和肺血管阻力上升,導致這種血管重構的機制尚不清楚,但胎兒宮內缺氧可能促使血管重構,缺氧損傷內皮細胞釋放體液生長因子促使血管收縮和血管肌層增生,實驗和部分臨床研究發現胎兒早期接觸非類固醇消炎藥物(NSAIDs)使動脈導管收縮關閉和繼發胎兒過度肺循環與血管改變有關,但并不是所有接觸非類固醇消炎藥物都發生PPHN,可能還與個體生物或基因易感性有關,還有證據提示PPHN發生機制與NO-cGMP,PgI 2-cAMP和內皮素信號轉導通路受阻有關。
2.肺發育異常
肺發育異常常累及肺泡和肺血管,可以單獨存在或伴發先天性膈疝(congenital diaphragmatic hernia,CDH)、羊水過少綜合征、腎發育不良等。
3.可逆性肺血管痙攣
如胎糞吸入綜合征(meconium aspiration syndrome,MAS)、呼吸窘迫綜合征和感染等,缺氧和酸中毒引起的肺血管強烈收縮,導致肺動脈高壓,缺氧誘導神經體液因子釋放,這些因子參與血小板激活、花生四烯酸代謝,抑制內源性NO產生、前列環素、緩激肽生成和血栓素 A 2/B 2,白三烯(leukotrienes C 4/D 4)釋放等。
二、新生兒呼吸衰竭常見原發病
1.胎糞吸入綜合征
是新生兒呼吸衰竭最常見的原因。在美國每年有25 000~30 000例胎糞吸入患兒,約5%發展為胎糞吸入綜合征,死亡人數約1000例。過去認為胎糞吸入多發生在胎兒出生時,現在則認為更多發生在宮內。胎糞吸入可通過多種機制導致肺損傷,如胎糞機械性阻塞氣道、化學性肺炎、補體激活、表面活性物質失活和肺血管收縮。胎糞吸入綜合征表現為肺不張、肺順應性下降和氧合不良。
2.原發性肺動脈高壓(PPHN)
原發性肺動脈高壓又稱黑肺(black-lung),是第二常見的新生兒呼吸衰竭原因,通常發生在足月兒和近足月兒。尸檢發現這類患者存在肺血管結構重構,如血管壁增厚和平滑肌肥大,甚至平滑肌延伸到肺腺泡內動脈(intracinar arteries)水平,結果出生時肺血管不能有效地擴張,表現為極度缺氧,胸片清晰、高透光度和少量肺血管影,即黑肺。
3.先天性膈疝
每2000~4000個活嬰中約有1個發生先天性膈疝,占所有主要先天畸形的8%。由于橫膈發育異常,腹腔臟器通過缺損的橫膈進入胸腔壓迫肺臟導致肺發育不良,約80%發生在左側。嚴重的先天性膈疝常發生在胚胎早期,患側和對側肺臟的氣管、血管發育受阻,肺臟截面可見肺血管和肺泡數量減少。ECMO治療先天性膈疝存活率0~75%不等,越早診斷宮內先天性膈疝,表明其肺臟發育越差,其存活率越低。先天性膈疝存活率高低主要取決于宮內肺臟發育和肺動脈高壓狀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