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實用針刀醫學治療學(第2版)
- 任月林 任旭飛
- 7字
- 2020-02-28 02:15:21
第三章 專科檢查
第一節 頸項部
■頭頸姿態有否向前、后、側方彎曲。
□頭部姿勢是頸痛的主要原因,姿勢不當可使軟組織承受過度的應力。
□正常的姿勢是耳廓處于挺直的肩部的正上方。
■頸椎正常前凸的穩定由肌肉、韌帶、關節突及椎間盤的形狀來維持。肌肉的緊張度決定脊柱的彎曲程度。下段頸椎最大限度的屈曲、伸直與旋轉在脊柱的前凸曲線的頂點C5~C6間,是最易發生損傷的部位。枕下三角肌是身體中最敏感的肌肉也是上段頸椎最易損傷的部位。
■頭向前傾的姿勢(伏案工作)會使枕下三角內的椎動脈的血液循環受影響。(椎動脈在寰椎上表面及枕骨下走行,然后穿過枕骨大孔進入腦部)。
□頭長時間向前傾時會導致寰枕間隙變窄,致使椎動脈受壓。
□針刀切割松解枕下三角肌、寰枕筋膜可明顯緩解椎動脈受壓癥狀。
□屈背、頭前傾姿勢頸椎呈伸展狀態,可使椎間孔變窄導致神經根受壓。
□還會使頸椎與上胸椎的伸肌緊張度增加,最終導致肌肉損傷,增加關節突與椎間盤上的壓力,出現椎間孔進一步狹窄或胸廓出口處受壓;造成手臂的神經受壓與血供受阻。
□垂頭、彎腰姿勢,使人的肺活量降低,下頜關節過度緊張。
■先天性斜頸,頭頸部向一側偏斜,面部不對稱,患側胸鎖乳突肌明顯突出。
■環樞關節脫位,下頜偏向一側,頭部沉重,常用手支持頭部,頭多旋向健側,并向患側傾斜。
■頸椎前方半脫位,頭略前傾,下位頸椎棘突略顯突出。
■強直性脊柱炎,多有頸部活動不靈活或旁視時將隨身體一起轉動,應與類風濕性關節炎鑒別。
■前斜角肌癥候群,可見頸椎前凸。
■頸椎骨折、脫位、結核,可見頸椎后凸、側彎或扭轉畸形。
■詢問疼痛的部位和性質、持續時間、晝夜疼痛的規律。
□夜間局限性、持續性疼痛加重提示頸部腫瘤,因頸椎是乳腺、肺、前列腺腫瘤轉移的好發部位。
□疼痛與體位改變的關系、疼痛減輕或加重的因素。
□晨起好轉,白天加重提示姿勢不當;情緒緊張所致的肌緊張或軟組織的功能性疾患。
□晨起加重或夜間加重提示炎癥。
■有否雙臂或雙手的麻木及刺痛感,有否頭痛、視覺模糊和眩暈。
■深呼吸、咳嗽、噴嚏或用力是否加重癥狀。
■觸診手法
□三指觸診法,觸及棘突有無偏歪。
□用拇指自上而下用均等力度按壓棘突、棘間隙,有無壓痛、條索、硬結,有無肌緊張或松弛,再依次按壓各棘突旁小關節處(約1.5~2cm),有否壓痛、放射痛或竄麻。
□皮下、筋膜、棘間或棘突的病變壓痛較表淺。在棘突間觸到硬結或條索多是韌帶鈣化。椎間關節病變橫突部壓痛。
□鎖骨上方或頸后三角下部壓痛,見于頸肋、臂叢神經炎、前斜角肌綜合征等。
□枕骨下方、乳突后與后正中線之間的凹陷內壓痛,見于椎體或椎間關節病變。
□胸鎖乳突肌起點固定壓痛,見于胸鎖乳突肌和斜方肌肌腱炎。
□在C2~C3間隙壓痛,常提示椎動脈型頸椎病。
■頸背部常見壓痛點
□頸椎間盤突出癥壓痛點多在患側下部頸椎及肩胛內上角,且疼痛向患側上肢放射。
□胸鎖乳突肌、斜方肌、岡上肌、岡下肌在勞損、挫傷、肌腱炎時有固定性壓痛。
■固定雙肩,軀干不能參與運動。
■中立位前屈、后伸各35°~45°。
□前屈頜部可觸及胸骨柄,前屈時可使關節突張開,使關節疾患得到緩解,同時會拉伸頸伸肌與斜方肌及項背與肩部的肌肉,這些肌群如有損傷或肌張力增加造成肩胛區的牽拉感和疼痛。
□后伸雙目可直視天花板,后伸時肩峰區或肩胛區出現牽涉痛提示關節受刺激;臂或手相應皮節的牽涉痛提示神經根疾患。
□針刀治療可分別對關節囊切割和行神經觸激。
■左右側屈各45°。
□側屈耳接近肩部,側屈疼痛提示關節疾患。
□對側的疼痛或肌緊張提示肌肉損傷。
□側屈使同側的骨關節突關節與椎間孔閉合,可引發肩部的彌漫性牽涉痛。
■左右旋轉各60°~80°。
□旋轉下頦能接近肩部,出現彌漫性疼痛提示軟組織受損。
□局限性疼痛提示關節突或關節囊損傷。
■頸部軸位擠壓試驗:病人坐位,頭向患側的側后傾斜,醫者雙手交叉,在頭頂部沿頸部縱軸向下施加壓力,患肢發生放射性疼痛為陽性,因側彎使椎間孔變小,再加壓椎間孔更窄,出現神經根擠壓癥狀。
■頸部軸位牽引試驗:病人坐位,頭中立位,醫者雙手分別托起下頜和枕部,向上牽頸部,使椎間孔增大。
□若肢麻、眩暈、耳鳴減輕為陽性,提示頸椎病。
□陰性提示項部軟組織扭挫傷。
■愛迪斯癥(深呼吸試驗):病人坐位,兩手置于膝上,檢查者兩手觸摸兩側橈動脈搏動,囑其深呼吸達高峰時,猛向患側轉動,并屏住氣,使鎖骨下動脈受上下的壓力。
□若橈動脈無變化或輕微減弱為正常,明顯減弱為陽性。
□說明鎖骨下動脈受到擠壓,此試驗見于頸肋和前斜角肌綜合征。
■挺胸試驗:病人站立位挺胸,兩臂向后伸,橈動脈搏動減弱或消失,臂和手有麻木或疼痛為陽性,見于肋鎖綜合征。
■超外展試驗:病人坐位,患側上肢從側方被動地外展,高舉過肩至頭部,如患側橈動脈減弱或消失為陽性,見于胸小肌綜合征。
■上臂牽拉試驗:病人坐位,醫者一手將患者頭部推向健側,另一手握住其腕部向外下方牽引。如能誘發患肢疼痛、麻木為陽性,常見于頸椎病。
■間歇跛動試驗:病人雙臂手平舉外展90°外旋位,令手指快速做伸展動作。記錄時間并觀察上肢位置的改變。
□如病人數秒內出現前臂疼痛,上肢困倦不適而逐漸下垂為陽性。
□手指伸展動作持續1分鐘以上,保持原平舉位為陰性。
□陽性見于胸廓出口綜合征。
■屈頸仰頭試驗:病人站立位,屈頸仰頭時,有頭昏、下肢無力、站立不穩等為陽性。見于頸椎間盤突出癥、椎體后緣增生、黃韌帶肥厚、關節突增生。
■椎動脈檢查:病人坐位或仰臥位,頸部伸直,向左旋轉30°,向右旋轉30°。
□一般頭向右影響左側椎動脈,反之亦然。
□由于椎動脈經過頸椎橫突孔,在多種因素下使椎間孔變窄。頸椎伸直也可引起癥狀。
■胸鎖乳突肌:病人向一側傾斜,醫者在其下頜面部給予適當阻力,囑病人抗阻力旋轉,可看到和觸及該肌收縮時的肌力。
■頸前屈肌:病人仰臥,醫者手放于病人前額,囑其抗阻力屈頸,盡量使下頜貼近胸前。以測得頸屈肌群力量,參與肌肉有前、中、后斜角肌及頸長肌、頭長肌。
■頸伸肌群:病人坐位,醫者以手放于病人枕部給予適當阻力,讓其后伸頸部,以檢查頸后肌群力量,參與肌肉有頭夾肌、頸夾肌、胸鎖乳突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