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二章 病史采集與臨床檢查

第一節 病史采集

■病史采集是整個治療的基礎。

■從病人的敘述中獲取準確的信息,可幫助明確診斷。

□針刀醫學所治病種牽涉臨床各科,對系統檢查必須養成一種習慣,掌握和利用各種物理檢查方法,防止漏掉信息造成誤診。

□一個有經驗的針刀科醫師,在病人未注意到檢查時,檢查就已經開始了,這就是我們常說的望診,對病人的功能障礙程度,功能水平,姿勢、步態、面部表情,從立位、坐位到臥位過程,從屈曲位到伸直位的能力,脫衣解扣等細小動作,在較短的時間內得到的信息,對得出有無疾病的完整印象是非常重要的。

□對功能障礙或殘疾的病人進行針刀治療時需要做詳細的描述記錄。

一、問診

■注意提問發病的時間、誘因、癥狀變化、持續時間或緩解的方法,癥狀緩解或加重的因素。

□體位改變對癥狀的影響多為力學方面。

□體位改變或活動對癥狀沒影響多為化學性的。

■疼痛

□疼痛是大多數疾病共有的癥狀,是人類共有而個體差異很大的一種不愉快感覺。

□它提供軀體受到威脅的警報信號,是不可缺少的一種生命保護功能。

□痛覺的變異性很大,不同的人在不同時候、不同的地點,對疼痛的感受都不一樣,因此很難給痛覺下一個令人滿意的定義。

□1994年國際疼痛研究學會(IASP)定義:“疼痛是一種與組織損傷或潛在的損傷相關的不愉快的主觀感覺與情感體驗”。

□痛覺是一種令人討厭的包含性質和程度各不相同的復合感覺,與自主神經活動、運動反射、心理和情緒反應交織在一起。

□它不是簡單地與軀體的某一部分的變化有關,也不是由神經系統某個單一的傳導束、神經核團和神經遞質進行傳遞。與其他軀體感覺最大的不同是痛覺不能或很難產生適應,而且痛覺包含感覺和情感兩個成分。

□“感覺成分”具有其他的共性特點,有特殊的感受器、感受器的激活需適宜的刺激、感受器能(或大致)定位病灶和對刺激強度進行鑒別等。

□痛覺的“情感成分”與逃避的驅動密切相關,其變異性極大,很易受過去經驗的影響,是臨床的難題。

■生理性痛

□淺表痛定位明確,由強刺激皮膚引起。

□深部痛定位模糊,源于肌肉、肌腱、骨膜和關節。

□內臟痛具有深部痛的特征。

□刺痛又稱“銳痛”,定位明確,只在刺激時存在,刺激停止后疼痛消失。

□灼痛也稱“鈍痛”,是定位模糊的持續性疼痛,具有燒灼和跳動感,刺激停止后疼痛依然存在。

■病理性痛

□分為炎性痛和神經病理性痛,在軀體和內臟組織均可產生。

□由創傷、細菌或病毒感染以及外科手術等引起的外周組織損傷導致的炎癥,表現為局部紅、腫、灼熱感和功能障礙。包括損傷區的原發痛和損傷區周圍的繼發痛。

■神經病理性痛覺過敏,由創傷、感染或代謝病損傷神經引起,也伴有自發痛。如慢性壓迫坐骨神經或神經根所產生的自發痛、灼熱痛,痛覺過敏和觸誘發痛,這些與臨床的某些神經病理痛相似。

■重點提問疼痛部位及時間。

□肩部疼痛不一定是肩部引起的,可能是斜方肌上部、頸部或其他部位病變導致的,同時應想到內科疾病如冠心病、膽系疾病等。

□有否外傷或逐漸發病,疼痛是持續性或間斷性,持續時間越長其問題越嚴重。

■疼痛變化規律

□炎癥和腫瘤在夜間疼痛加劇。

□夜間加重的持續性擠壓性疼痛是一個危險信號,應想到腫瘤之可能。

■緩解疼痛的方式

□夜間疼痛加重而活動后緩解常提示炎癥。

□肌肉、韌帶和肌腱損傷最明顯的表現是活動這些部位時出現疼痛,而休息時癥狀緩解。

■疼痛的性質

□硬、痛、緊這些詞語常來用描述肌肉、韌帶、肌腱和關節囊以及與其相連的結締組織的拉傷或輕度勞損。

□銳性疼痛用來描述肌肉骨骼系統相對嚴重的損傷或神經根的問題,休息狀態下仍出現界限清楚的銳痛是神經根受累的典型表現。

□麻痛感、麻木感用來描述神經卡壓,可在脊柱及四肢。

□病人主訴有燒灼樣疼痛,可能是來自神經根炎癥,而深部的疼痛可能與肌肉的功能異常有關。

■放射痛和反射痛

□腰骶神經根于椎管內或外部遭受炎癥的刺激引起典型的坐骨神經痛,可以涉及到下肢麻木及神經功能受累,多見于小腿與足部,稱為“放射性坐骨神經痛”。

□因脊神經后支或硬腦膜返支分布區域的組織遭受炎癥刺激傳入中樞造成不典型坐骨神經痛,僅局限于大腿外側而無小腿麻木及神經功能受累的體征,稱為“反射性坐骨神經痛”。

■牽涉痛

□內臟某一臟器有病變時,常在特定體表發生疼痛,此稱為牽涉痛。如心肌缺血時有心前區、左肩及上臂內側痛;膽囊病變出現右肩及肩胛區疼痛。

□頸肩腰痛也存有牽涉痛,如頸5~6椎間病變時,除根性痛外,也有岡上肌及肩胛間區痛;腰、骶椎關節突病變時,除在局部有深壓痛,還有大腿后側牽涉痛。

■根性痛 是指“根性坐骨神經痛”或“根性臂神經痛”。是傳統的“放射性坐骨神經痛”或“放射性臂神經痛”的通稱。

■叢性痛 是指“叢性坐骨神經痛”或“叢性臂神經痛”。發病部位在骶神經叢和臂神經叢;發病原因屬椎管外軟組織損害致痛。

■干性痛 是指“干性坐骨神經痛”或“干性臂神經痛”。發病部位在坐骨神經干或腕掌側橫韌帶下的腕管內,發病原因多為周圍軟組織損傷或炎癥,其中梨狀肌損傷多為使其受累的因素;后者的發病部位雖然也在椎管外軟組織損害的部位,發病原因是正中神經在腕管內受壓,臨床表現主要是第2、3、4指麻木、刺痛等異常及魚際肌群萎縮。

■注意詢問以前的治療及其療效,所用藥物的名稱、劑量及服用時間。

二、臨床檢查

■注意病人的站立、行走及坐姿和主訴部位的姿勢。

■對病人的靜態進行觀察,特別注意觀察結構的對稱、有否萎縮。

□萎縮提示某部位的廢用或神經系統問題,如長期神經系統損傷或功能障礙導致其支配肌肉的萎縮或廢用性萎縮。

■活動范圍減小,多由于關節或軟組織的疼痛或關節囊的粘連、肌肉痙攣等原因引起。

■活動范圍增加,提示中度或重度的韌帶、關節囊撕裂傷。

■應重視完整的臨床檢查,不能單憑病人主訴。很多時候病人主訴的部位與壓痛和功能異常的部位無關。有時肌肉壓痛點將疼痛放射到較遠的部位,應排除神經卡壓所致。同時對動脈的搏動情況應做檢查并記錄,以確定是否有血管損害。

■參考輔助檢查得出針刀醫學的診斷。

□記錄原有疾病診斷,以便對原有疾病進行治療。

□為了便于溝通交流,對影像診斷應列出。

□中醫診斷非常重要,在辨證施治的基礎上加用中藥可明顯提高治療效果。

■畸形:應尋找畸形的原因、畸形部位,有無進行性加重或發展。

■跛行:間歇性跛行提示椎管狹窄,疼痛性跛行提示股骨頭壞死等。

三、望診

望診要從足到頭有序進行,三面觀察兩側對比。

■后面觀察

□正常跟骨與跟腱在同一縱行直線上。

□ 足趾呈向外8°~10°角。

□雙側內踝、腘窩在同一高度。

□ 膝關節呈13°~18°外翻。

□大粗隆和臀紋同高。

□雙側骨盆同高,平行于髂后上棘。

□脊柱沒有側彎。

□肩胛骨與脊柱距離等寬,平靠在胸廓表面。雙側肩胛骨下角在同一高度。

□頭和頸是直立的,沒有側傾或旋轉。

□骨盆高度(手放在髂嵴上,觀察相對高度)的改變多由于骨盆扭轉,骶髂關節異常或下肢不等長。

□髖關節屈曲增大,可能繼發于髖關節屈曲攣縮。

□有否膝反屈,膝內、外翻畸形。

□有否馬蹄足畸形,有否內、外翻畸形。

□檢查脊柱應注意棘突和橫突的排序,兩側對比是否對稱。

□觸診肌肉應注意痙攣、肌衛、條索、結節及壓痛部位,可進行皮膚滾動確定是否存在粘連(正常皮膚可以自由滾動)。

□背部棘突排列的改變提示背部變直、脊柱側彎或壓縮骨折或脊柱強直。

□能否直立位向前或側方彎曲。肩胛骨與脊柱的距離是否相等,是否同高。有否過度外展或內收,有否呈翼狀,是一側或雙側。

□岡上肌、岡下肌,大菱形肌、小菱形肌肌腹有否萎縮(岡上肌、岡下肌廢用性萎縮常見于肩袖損傷)。

□肩部的高度和位置。

□斜方肌上部纖維有無肥大或萎縮,雙臂是否在相同位置。

■前面觀察

□ 足正常有8°~10°的外翻,兩側內側縱弓對稱。

□有否足內翻、錘狀趾、足外翻或爪形足。

□趾甲有否脫色、變脆、變厚或缺如。

□足的顏色、足毛生長等情況可提示周圍血管狀態。

□ 膝關節呈13°~18°外翻角。

□髕骨有否偏斜或“牛蛙眼”(兩膝眼膨隆狀),兩側髕骨是否等高。

□股四頭肌有否萎縮。

□有否膝反屈,膝內翻或膝外翻。

□兩側腓骨頭在否同一高度。

□大粗隆高度雙側是否一致。

□骨盆是否對稱,骨盆旋轉、骶髂關節功能異常或下肢結構性或功能性不等長會出現骨盆不對稱。

□髂骨在正前面。

□骨盆兩側對等。

□髂前上棘在同一高度。

□肋弓對稱,雙肩等高,肩鎖關節、鎖骨和胸鎖關節等高并對稱。

□胸廓是否有偏移,呼吸周期擴張是否對稱,胸大肌、胸小肌有否萎縮,有否漏斗胸、雞胸或桶狀胸。

□上臂在軀干的相同位置、肘外翻(提攜角)相等。

□雙臂的位置是否對稱,上臂是否遠離軀干或呈內旋或外旋位(肌肉不平衡或筋膜攣縮常引起),有無斜頸(頭向一側偏并旋向對側)。

□下頜的正常姿勢是唇閉攏但松弛,在上下齒間有小的間隙。舌在上齒后方的硬腭上。

□頭和頸直立位,無旋轉或側傾。

■側面觀察

□可顯示足正常的縱弓,脊柱呈現正常的骶尾椎后凸、腰前凸、胸后凸、頸前凸。頭應與耳和肩峰在一條垂線上。

□在側面易于觀察膝屈曲攣縮或膝反屈及軀干向前或向后的彎曲。

□背部變圓或變平提示胸椎強直、駝背。

四、壓痛點與激痛點

■壓痛點

□壓痛點是原發病灶在接受物理壓力后產生的疼痛信號,當病灶受到外力壓迫時,使原來的刺激量增加而產生更為顯著的定位疼痛感知。

□它常與較表淺的筋膜炎或深部的損傷部位相符合,壓痛較集中、固定和明顯。

□脊柱周圍軟組織受損害時的特定部位,頭頸、肩、腰、骶、臀、髖部,在滑動按壓時會引出局限敏感的壓痛點,與局部的主訴痛相符合。

□特定部位的壓痛點在人體某個疼痛部位的出現,常不是孤立的,而是具有規律的一群壓痛點,由點成“線”,由線成“面”,由面成“體”。在人體某個疼痛部位構成一個立體致痛區域,稱為軟組織損害性病變區。

□肩胛骨背面軟組織損害時,其中的岡下肌、大圓肌和小圓肌骨骼附著處等壓痛點群構成一肩胛骨背面軟組織病變區。

□腰骶部軟組織損害時,其中的骶棘肌、多裂肌和腰椎肌骨骼附著處等壓痛點群構成腰骶部軟組織病變區。

□壓痛點的解剖特點是位于軟組織在骨骼附著處,特別是骨骼肌、筋腱的附著處。

□壓痛點有別于中醫的“穴位”,也有別于西醫的“激痛點”或“激痛區”。

■“激痛點”或“激痛區”

□病變部位在神經肌肉的運動點上,而不是肌肉筋膜等起點或止點的骨骼附著處。

□激痛點是指來自肌筋膜痛的敏感壓痛點,可誘發整塊肌肉痛,并可擴散到周圍或遠端部位引起激惹感應痛。可為鈍痛或銳痛。

□突然痛者多為外傷引起,漸漸發作者多為勞損引起。

□內臟疾病、病毒感染、精神創傷等也可誘發。

□每塊肌肉都有不同形式的感應痛點,用指壓或針刺激痛點都可引起。激痛點越靈敏,感應痛越重,持續時間越長。

□激痛點可誘發自主神經神經癥狀,如血管收縮、局部腫脹、流涎、流淚、頭暈、耳鳴等。

□激痛點也可使肌肉緊張發硬,但肌營養不受影響,因而無肌萎縮,此點與根性神經痛不同。后者雖然也有壓痛,但多有肌萎縮。

(一)原發與繼發壓痛點

■軟組織病變區的原發性痛點,疼痛會波及病變區周圍的正常軟組織,形成一疼痛反應區,出現早期反應痛。

□肩胛骨背面軟組織損害時,其中的岡下肌、大圓肌和小圓肌附著處的原發性疼痛會波及周圍的正常軟組織,形成頸、背、肩部疼痛反應區。

□針刀在原發壓痛點進行切割松解,可消除疼痛反應區。

(二)壓痛點檢查

選準壓痛點是明確診斷和有效治療的前提,它是重要的臨床檢查之一,有些壓痛點結合解剖部位對一些疾病就可以確立診斷,對確切的壓痛點處進行治療,就能解決臨床一些老大難問題和多年痼疾。

■壓痛點面積大小

□不能確定壓痛點面積大小可直接影響治療效果,針刀刀口線0.8mm,如果壓痛點超過針刀刀口線,一針刀的切割松解是難以起效的。這就是臨床對壓痛點一次難以治愈的個別現象。

□尋找壓痛點,習慣于拇指腹按壓,一般人的指腹亦在1.5~2cm左右,要想達到確切定位,就必須在這2cm中找到其中心,常需采用指尖(應將指甲剪短)反復推按壓痛點,找到最敏感點。

□壓痛點超過了指腹的范圍,在一針孔內進行縱向、橫向的切割、剝離、松解,也很難消除壓痛。如果無限制的盲目地擴大治療點,勢必損傷健康組織,給病人帶來新的損傷。

□對某些特殊部位的壓痛點行擴大治療也是不可能的,如肱骨內上髁處。

□那么壓痛點的延伸范圍究竟有多大,查閱歷代醫學書刊均未確切提及,《醫心方》(984年)所云“灸不三分,是謂徒冤”,按晉尺計相當于當今0.72cm,近10倍于針刀的刀口長。

□數學中點只有位置,沒有大小。

□壓痛點一針刀有時很難奏效,現在臨床實際操作中壓痛的這個點,面積限度較大,在人體有些肌腱的起止點,“點”與“點”之間連接成片,針刀之一點難以完成對該部位的徹底治療,這就需要在該處密集針刀切割或剝離。

■壓痛點的深淺

□對壓痛點的深淺,有只可意會難以言傳的說法,僅憑臨床經驗確定。但我們必須對壓痛點有個整體的概念。在疼痛部位,若未探明是哪些組織損傷時觸診先輕壓,如無反應,再給其中等力度,還無反應,再給其重度下壓,這樣就形成輕、中、重的下壓方法,在出現壓痛的層次即可初步確定損傷的深度。

□組織部位不同,深淺不同,下壓的力度亦應不同,淺層用力要小,肌肉深層需用較重的力度。

□探明深淺層次還應依據病人的胖瘦和損傷的組織部位而定。

□按壓深度亦應按照組織結構的不同而變化。由淺至深給其一定的壓力,根據給其壓力的大小,判斷病損組織層次的深淺。

□背部特點,表層是上肢肌纖維,多橫向走行,在壓痛處縱行推壓,疼痛明顯說明部位較淺;深層是豎脊肌,在壓痛處橫行推壓,疼痛明顯,說明部位較深。

■壓痛點檢查方法

□檢查由輕到重逐漸加壓,一般習慣于按肌肉走行方向、肌肉、韌帶的起止點、沿神經走向用指腹來回滑動,用拇、示指撮捏以探索皮下淺層異常反應。

□目前我們常規用指腹按壓法,對一些面積較小或較深的特殊部位可采用指壓(要剪平指甲)或棉棒按壓,選擇精確壓痛點位置。對腰臀部可用按摩用的水牛角尋找壓痛點,在后枕部用棉棒按壓痛點較準確可靠。

□用拇指按壓揉動以探查深層異常反應。注意左、右側或健、患側對比。用力要均勻。

□檢查背部、腰部時,雙手拇指緊貼脊柱棘突兩側自下而上分段按壓。按壓棘上、棘間韌帶時注意棘突間距離及有無偏斜。

□注意有否皮下結節、條索,是壓痛點、壓麻點還是壓脹點。確定有無放射痛、放散痛、牽涉痛、原發痛、繼發痛。將檢查所得結果結合生化、影像和全身情況進行綜合分析,確定疾病性質及部位。

□在病人主訴的疼痛部位做重點檢查,醫者應具備整體思維,對其壓痛部位是肌肉的起點還是止點,有否沿一定的神經放射都應明了。

□壓痛點多在肌肉、韌帶與骨的附著部位,在背部常在棘突及其兩側或提肩胛肌止點、大小圓肌起點、岡下肌起點。

□壓痛點較表淺多為神經纖維分布或肌肉附著點。壓痛反應越強,針刀療效越好。

□按壓產生疼痛,說明有原發病灶,當此處受到外力壓迫時,可產生更為顯著的疼痛感覺,它具有壓痛局限、固定、明顯的特征,采用針刀在肌肉起點進行切割往往可立竿見影。但對牽涉痛或放射痛療效較差。

(三)壓痛點與壓麻、壓酸、壓脹點

■觸診按壓出現的異常感覺“敏感點”“陽性點”不能稱為壓痛點,這些不同的反應對治療時所采用的手法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對臨床治療有著不可輕估的提示。

■壓痛點定性

□臨床所查得壓痛點,必須進行定性,明確診斷。

□對癌癥、結核所致的壓痛點不能視為針刀適應證。

□對風濕、類風濕、骨質疏松等治療必須結合其原發病治療。

□對內臟疾病的牽涉痛及神經根受壓的放射痛可以采用針的作用給予刺激或觸激,但必須明確診斷同時治療病因。

□大多數情況下壓痛最明顯的部位就是病變部位。但亦不盡然,腰椎間盤突出癥先腰痛后腿痛,在只有腿痛沒有腰痛時也必須注重腰部的觸診,按壓尋找病變部位,多在病變椎體的下位椎體,同時在臍下兩側腹直肌上有壓痛點。

□頸部檢查應注意有無肢體麻木;疼痛是放射痛還是局部壓痛,頸椎病在背部、肩胛部和前胸處觸按可查敏感壓痛點。

□膝關節病變除膝關節周圍疼痛外,多在腰部、髖部查及壓痛點。

□人體的某些健康組織,給予稍大壓力也可出現壓痛必須注意排除。不能對所有壓痛點統稱為無菌炎癥或粘連。壓痛點也不全是“針刀主之”。

■壓麻點

□對病人自述疼痛、麻木的部位進行觸診,沒有壓痛點,有明顯的壓麻點,其特點不壓不麻,壓之麻甚,可沿相應的神經放射。這種情況屬神經根或神經干卡壓刺激引起。

□對糖尿病引起的手足麻木、腫瘤壓迫引起的肢體麻木另當別論。

■壓酸點

□病人自述局部酸痛難忍,在病變部位觸診有明顯的壓酸點,且壓酸點較多常連接成片不放射,表面皮膚彈性差,可有局部肌萎縮,喜按壓,活動輕、臥床重。

□針刀治療效果不佳,且刺激量越大效果越差。概言之,屬肝陰不足非滋補肝腎不可。這種反應點或陽性點就不可作為針刀適應證。

■壓脹點

□局部脹痛不舒,觸壓脹痛難忍、拒按。壓脹點周圍可有皮溫增高,該點多在關節周圍或關節腔處,如膝關節腔、髖關節腔表面投影處,可有關節腔積液。治療可采用關節腔減壓,也可在壓脹明顯處采用密集針刀刺激,以改善局部血液循環,增強代謝。

(四)壓痛點與阿是穴

■壓痛點是在外力的壓迫作用下,使原有的刺激量增加而產生的更為明顯的定位疼痛感覺。《內經》上說的“按之應手而痛”即是壓痛點的定義。《黃帝內經太素·氣穴》楊上善注:“縱微有不應寸數,按之痛者為穴”,在當時稱為穴即是以壓痛點為主要依據,將壓痛點視為穴位。

■阿是穴是指按壓痛點取穴。《備急千金要方》:“吳蜀多行灸法,有阿是之法,言人有病痛,即令捏其上,若里當其處,不問孔穴,即得便快或痛處即阿是。”在其疼痛部位按壓疼痛,即壓痛;在其疼痛部位按壓舒適為阿是,均為治療的部位。近代有人提出局部取穴,在疼痛所在的部位上選取有關穴位,這是《內經》中“以痛為輸”“隨而調之”選穴原則的應用。

五、肌肉的物理檢查

將病人放在合適位置,肌肉完全放松,對肌力、肌張力進行檢查。對肌肉的起止點進行認真細致的觸壓,以能滿意解釋功能障礙的出現是該塊肌肉的粘連、攣縮或痙攣引起。

(一)肌肉容積檢查

包括肌萎縮、假性肥大。

■肌萎縮是指比正常人或比健側或傷病前肌肉縮小,測量患側周徑并與健側對比。

□常見肌萎縮原因:

□下運動神經元損傷。

□缺乏功能鍛煉之廢用性肌萎縮(多見于上運動神經元損傷)。

□骨關節病繼發肌萎縮。

□髖關節病可引起股四頭肌萎縮。頸椎病神經根型可見大、小魚際肌、骨間肌萎縮。

□常見假性肥大:

□進行性肌營養不良,腓腸肌肌容量明顯增大,觸之質韌但肌力減弱。

(二)肌張力檢查

■指肢體在靜止不動完全放松時,肌肉所保持的緊張度。

■肌張力減低:靜止放松時肌肉不能保持正常外形,觸之松軟無彈力,被動活動阻力減少或消失,關節活動幅度增大。常見于嬰兒癱、小腦疾患、低血鉀、肌肉疾患、深昏迷等。

■肌張力增高:肌肉堅硬、被動活動阻力加大。關節活動幅度減少。

□錐體束損害引起肌張力增高,呈折刀式;錐體外系損害引起屈肌與伸肌肌張力均增高。

□肌強直試驗:將上肢或下肢患側肢體被動舉高,然后使其自然下落,軟若鞭狀則為肌張力降低;若在高處停留時間較久,兩側對比后落下的肢體為肌張力增高。

□嬰兒癱肌張力松弛,腦性癱肌張力增高;脊髓型頸椎病、肌萎縮性側索硬化癥,常見上肢肌張力下降,而下肢肌張力增強。

(三)肌力檢查

■肌力是病人在主動活動時肌肉收縮的力量。目的是判斷下運動神經元或肌肉損害程度、范圍、分布情況。

■方法:讓病人主動用力,作指定動作,醫者給予適當抗阻力以測試肌力大小,觸摸該肌收縮情況。

(四)肢體測量

■肢力線測量

□正常上肢力線:肱骨頭中心、橈骨頭和尺骨頭三點在一條線上。

□正常下肢力線:髂前上嵴通過髕骨中心至第1、2趾間蹼。

■周徑測量:選肌肉萎縮或腫脹明顯平面,測量其周徑,與對側相同部位對照。

□上臂周徑:在肱二頭肌中部,兩側相對應部位對比。

圖2-1 該患者右小腿明顯較左側短

□肩關節周圍:自肩峰繞至腋窩,測量兩側周徑對比。

□小腿周徑:在膝關節間線下10cm測其周徑,兩側對比。□膝關節周徑:在髕骨上緣、中間、下緣測周徑,兩側對比。

□大腿周徑:在髕骨底上緣10~15cm處,測周徑并兩側對比。

■長度測量

□上肢總長度:肩峰至橈骨莖突尖部。

□上臂長度:肩峰至鷹嘴尖。

□小腿長度:膝關節外側間隙至外踝尖。

□ 大腿長度:大粗隆至膝關節外側關節間隙。

□ 下肢總長度:病人平臥,擺正骨盆,自髂前上棘至內踝尖的距離,兩側對比,測量骨盆有無移位畸形:測量劍突至髂前上棘的距離。

■肢體比量

□病人站立位:屈肘,醫者在其背部比較肘的位置和上臂長度。

□病人坐位:屈肘下放桌面,比較前臂長度。

□病人站立:比較髕骨及內踝高度。

□病人仰臥:屈膝、屈髖,比較大腿高度。

□病人仰臥:雙足放平,比較小腿高度。(圖2-1)

脊柱的骨性標志

頸1:正對乳突下緣。

頸6:成人正對環狀軟骨。

頸7:最突出

胸2:正對胸骨柄上緣,肩胛骨內上角連線中點。

胸3:兩側肩胛岡間連線。

胸7:正對肩胛骨下角。

胸9:正對劍突。

腰2:下肋緣。

臍孔:相當于腰3、4椎間隙。

腰4:正對髂嵴平面。

骶1:正對髂后下棘。

脊柱橫線和縱線水平線標志

■縱線

□正中線:各棘突連線為棘上、棘間韌帶部位。

□椎板間線:距棘突1.5~2cm處,相當于腰肌、椎板、關節突關節及椎弓根部位。

□骶棘肌外緣線,距正中線3~6cm,可相當于骶棘肌外緣、橫突尖部。

■橫線

□肩胛骨下角連線與髂嵴連線,中間水平線,平第12胸椎平面。

□兩側髂骨嵴最高點連線,平第四腰椎平面。

主站蜘蛛池模板: 进贤县| 都安| 博湖县| 文登市| 定安县| 望谟县| 永善县| 万州区| 平原县| 无棣县| 长丰县| 林甸县| 印江| 筠连县| 瑞昌市| 永兴县| 来安县| 松阳县| 康定县| 丹江口市| 湖口县| 康马县| 东乌珠穆沁旗| 城步| 婺源县| 榆林市| 宜都市| 花莲县| 乐平市| 兴国县| 和顺县| 临清市| 石棉县| 塔城市| 睢宁县| 项城市| 綦江县| 库尔勒市| 江山市| 安陆市| 临夏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