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醫生軼事:100篇從醫背后的故事作者名: 徐長江 田曉青本章字數: 2461字更新時間: 2020-02-21 22:21:39
5.我想和你談“戀愛”
朱慧蘇
這樣喝的早茶,來得晚一些……
今天終于抓住機會勇敢嘗試了一次表白——和一個阿姨搭訕,像朋友一樣在外面喝茶聊天。這都是需要勇氣的!避開醫患身份、不是同齡人階段、不是親戚友人、沒有利益關系,就只是單純地想聽你的故事;又或者想要獲取和你一樣的樂觀心態、正能量傳遞;我說我很喜歡你!你如果有時間的話,能和我出去喝喝茶,吹吹風嗎?阿姨很爽快地就答應了,還互相留了私人電話。她說可以啊!她經常和她的其她病友或者同事一起出去喝茶、周邊旅游等。
每一次眼神交會、一樣愛笑的你,我很喜歡。從第一眼看到你來我們科室,簡潔的衣著打扮、說話聲音輕柔、每次過來辦入院都是那個不急不躁、耐心等待的你,一看就是文化素質高、自身修養好。但是由于你的職業原因,估計問事情的人和問事情的次數會相對比別人多一點。心想,你就是下一個出現在我日記中的人,我喜歡你。在你住院期間,每次我都迫不及待地想等你出院后再約你一起出去喝喝茶、聊聊天、吹吹水……而不是等到你再也不會回來醫院復查體檢的那一天。我希望我們能建立另一層關系,你不是病人,我也不是護士,我們是朋友。除了同學、同事、閨蜜、戀人、其他的利益關系外,我喜歡交朋友,特別是和積極、樂觀、向上的人交朋友,誰都不會喜歡和消極、悲觀、易怒沾邊的人交朋友吧?
好幾次我都怕被拒絕,因為總是不經意間腦子里會冒出一些奇怪的idea(想法),我曾經和我的朋友提起過,但常常都是被否決,然后只能Pass(排除)掉一個又一個idea(想法)。以至于我總是畏畏縮縮,我不敢提出自己所謂的想法,總是把自己瞬間合成的某個想法都扼殺在萌芽狀態。我想走進一個樂觀向上的患者心里,能有如此好的心態,在我心里你早就治愈了。或許,在大眾眼里,只有過來醫院就醫的人才是“有病”的,其實真正“有病”的人多了去了,但他們的“病態”在體檢報告中是顯示不出來的,這么一類人才是可怕的。有些人雖身患疾病,但他又沒有病,坦然面對,積極治療,認真生活,活著的每一天都應該有笑容,這才是完美人生啊!
醫院里每天都有新生命誕生,也不乏有臨終病人離去,這些都讓我們習以為常、見怪不怪了!不要總是等到追悔莫及的時候,才來感慨,我也免不了俗,因為我總是在經歷一些事情之后感慨,總是在面臨一個即將逝去的靈魂而感慨。我曾不止一次地聽到在ICU門口的病人家屬說,現在所有的什么都是無用,用不上,當自己在患者床邊什么都做不了的時候,才知道我們醫務人員也有力不從心的時候,能說些什么嗎?安慰家屬還是讓逝者安息之類的話?誰都逃避不了死亡,萬物消長、新陳代謝、長江后浪推前浪……我們都會面臨這么一天,這是早晚的事!為什么我們不好好把握活著的人,在死亡來臨之前,弄明白他們心里想些什么,畏懼后還有什么想要去做的事情呢?前提是我們要把心打開,或許我們還可以創造更多精彩的人生和璀璨的回憶!
記得有個老鄉阿姨看到我經常會偷偷地問,說她以前從來沒有生過什么大病小病,就連打針吃藥都基本不怎么有過,怎么那么奇怪她要得這個病?還會偷偷問我,醫院有沒有和她一樣得了這個病的人?為什么要“偷偷”呢?我知道我們這邊暫時還無法開展“病友會”或者開展一些大的疾病宣傳課程,讓病人和家屬們能自愿陪同來聽課,目前更多人覺得自己生病是一件很難以啟齒的事情,要保密,不愿意讓別人知道,生怕自己被貼上另類標簽,生怕被歧視,被孤立、被憐憫……但愿以后更多人的思想觀念能潛移默化地改變著,試著接受以后的“病友會”和“疾病預防課程”,生病與不生病的人都會聚在一起學習,健康生活。
有些病人也會說之前自己在大醫院輸液的時候,護士都會告訴她們不能調輸液滴速,但是她們有些人會嫌輸液滴速過慢,心里著急地總想早點輸完,就會自己動手調快,相反還有些病人總以為我們給他輸液滴速過快,以至于自己會手調慢了……然后我們夜班查房回來發現輸液過快或者過慢,問病人有沒有自己手調,她們是統一口徑都不會承認,以至于我們也很無奈。因為我就遇過不少這種病人,聽醫生的話,護士的話就不怎么放心上了。這是有真實案例的,因為我身邊就有這種親戚朋友。她自己甚至很驕傲地和我炫耀她及她同房病友是如何和我們護士“玩游擊游戲”的。我總是會很耐心地和她們反復強調一些事情,以至于同事們總會說我,別人一句話就能搞定的事,而我要花上幾分鐘。我知道這并不是優點,但這也只是針對個別依從性不高或者不遵醫囑的患者而已。我認為多次、反復強調總能起到一點效果吧。
見過更多的患者及家屬都是一門心思的求醫,當然,生存欲望高,這是我們每個人都具有的本能反應,但是我們不能就只是看病治病啊!為什么我們不在看病治病的同時,把生活過得更真實更緊切呢?總有人從患病到臨終時,才會突然發現自己從開始知道自己病情以后就什么都停下來了,一門心思的只知道吃藥打針求愈,而忘了生活的本身。這些都可以有選擇性同步的,希望更多的人都明白的不要太遲。
每一個走近我生活的病患或朋友,只要我們之間有信任、有話題,那么我們可以談談人生、談未來、訴煩惱。每個獨立的個體都有自己的想法,心理方面這一塊真的很重要。一個學生的心理或者想的是學習上的壓力又或是情竇初開時的煩惱;一個剛畢業出來工作的大學生心理更多的是找工作和談理想;一個生病的患者心理,剛開始也許會想著是不是我的檢查報告出問題了……我常常讓自己成為社會上形形色色的人物扮演者,是不是感覺我有多重人格分裂?其實我也只是想知道更多人中的更多種活法,特別是患者在得知自己患病后的另一個活法。突然想起一網紅“勵志整容婆婆”說:“我年輕過、你老過嗎?”因為生病住院的人是患者本身,而一個無病無災的人說要和他談人生、談未來,是不是有點可笑了?每一件事說得容易,做起來應該不會那么簡單吧。可是開始著手做了,就一定會有不一樣的改變,總不會比不做之前差吧。
每個人的存在都是一個故事的開端,主角就是自己,朋友圈就是劇本人物,我甚至常常聽到有些人說自己是個有故事的人,我只能呵呵了……因為在我看來,每個人從呱呱墜地的那一刻起都是帶著劇本過來的,每一個今天的故事,都由明天編輯,誰都無法劇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