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前 言

日本丹波元胤 《中國醫籍考》乃其父子兄弟兩代苦心孤詣所完成的學術巨著,被譽為 “我國千百來年醫籍之府庫”,“為醫籍中最完備而有系統之目錄”,在中國醫學界享有盛譽。筆者多年來的學術研究得益于此書不少,如 《永嘉醫派研究》、《丹溪學研究》二書就是由此書入手,不斷深入而獲得成果的。因此對先人 “為醫家溯源窮流,辨析派別,可謂兼擅三長,獨有千古矣”的贊譽,亦深有同感。但畢竟身為日本人,也就不能不有所隔膜,地域之隔,時代之隔,視野所隔,未備之處在所難免?!独m修四庫全書提要》言:“規模既大,其中偶有小小舛漏,如古籍后出之未收,門類分配之未當,人名歧出之未正,猶為論者所指摘。推之未見者尚盡有傳帙,異名者或原是一書,一家見聞所及,豈能毫無遺議?”進而指出:“是書成后已閱數十年,儻有賡續者為之拾遺訂墜,亦不朽之業也。”而今則近二百年,為之拾遺訂墜更加迫切,此不朽之業更需人擔當。因此,筆者有心為 《中國醫籍考》拾遺訂墜,以為不朽之名山事業。

這項工作計劃撰寫二書:《中國醫籍補考》收載書目與 《中國醫籍考》同步,《中國醫籍續考》則續其后,二書以現存醫籍為目標,時間上相銜接,從而反映現存醫學古籍的全貌。

《中國醫籍續考》載錄自道光元年至宣統末年91年間的中國醫學古籍,以現存者為目標,共得書3068種,其中現存2585種,闕20種,輯佚6種,為筆者親見親讀者,共2611種;未見443種,佚失14種;牽涉撰作、編纂、???、出版者共2485人,姓名俱全者1700余人,姓名不全,或僅有字號無法考究其人者約200余人,456書著者姓名佚失,統以亡名氏稱之,亦得456人。是書完成之后,獲國家科學技術學術著作出版基金資助,人民衛生出版社于2011年7月出版,2013年獲浙江省第十七屆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一等獎,2015年獲國家高等學??蒲袃炐愠晒勅泉?。

《中國醫籍補考》收載書目與 《中國醫籍考》同步,截止嘉慶二十五年,亦以現存醫籍為目標,取《中國醫籍考》言 “存”而國內無論存佚者,言 “未見”、“已佚”而確存或有輯佚本者,凡1101種,新增2507種,共3608種,其中現存3244種,殘闕73種,輯佚53種,未見223種,已佚15種,牽涉撰作、編纂、傳承、校刊、出版者2631人,另有336書著者姓名佚失,統以亡名氏稱之,亦得336人,共計2967人。本書研究考證醫籍書名、卷帙、撰作或出版或校勘年代;考證醫籍存佚情況、書籍性質、別名、簡要內容、沿革變化、叢書子目;考證作者籍貫、姓氏、字號,載錄其經歷、醫學成就等。搜羅書目,明辨著者籍貫,核實姓名字號;備錄原書序跋及各家考論;詳考年代,綜述沿革,明其源流。每有參考異同,訂正訛謬,并附己說于后,或闡述性質,或羅列別名,或簡述內容,或載錄版本,或記錄演變,或考證真偽,或記收載叢書,孤本抄本,則別列藏書者。各門類之下列 《續考補編》,載錄 《中國醫籍續考》出版之后筆者所收集、閱讀的屬 《續考》范圍的書目,共得408種,其中現存396種,殘闕4種,未見7種,已佚1種,《中國醫籍續考》未載201種,未見得見198種,原以為已佚而仍存2種,現存而過略補充內容7種。

《中國醫籍補考》和 《中國醫籍續考》二書為姊妹篇,與 《中國醫籍考》相互參閱,讀者自可見吾國醫書之大觀,按圖索驥,亦可識得醫學門徑。或可冀其為學海之舟,而有裨益于學人,亦欲以吾人之努力,補日人之不足,而與日人之作或可媲美矣。

筆者已經實施了二十余年的中國醫學古籍的目錄學系列研究是全方位立體性的,分四個方面展開:《中國醫籍補考》和 《中國醫籍續考》二書是其首要的一項,對現存古籍書目整體性的調查、搜集和考證研究。二書共載錄古醫籍6877種,其中現存6218種,闕97種,輯佚59種,為筆者所親見親讀者,共6374種,占全部書目的92.68%,并作了翔實周詳的考證研究。其次是縱向的編年研究,根據醫學古籍成書、出版、重刊的時間展開,注重版本流傳,先后傳承,于2006年著成出版 《宋元明清醫籍年表》。第三方面是橫向的地域性研究,根據著者的籍貫、生活地域、醫事活動開展,注重學術環境和傳承,注重文化的聯系與影響,目標則擴展到有記載而無論存佚的醫學古籍,如2008年出版的 《浙江醫籍考》。這種橫向研究的深入和拓展,可以進一步開展諸如 《蘇滬醫籍考》、《安徽醫籍考》、《江西醫籍考》等地方性的醫學文獻研究,從而使我國醫學古籍目錄學研究達到新的高度和廣度。最后,以書求人,由書及事,跳出目錄學范疇,開拓新領域,研究中國醫學發展的歷史及其規律,此為立體性研究的另一方面,人民衛生出版社2014年出版的 《浙江醫人考》,即是 《浙江醫籍考》進一步深入開拓而取得的成果。

這是一項極其艱巨的宏大計劃,也是腳踏實地、一步一個腳印的基礎研究,筆者為此付出了畢生的精力,積三十年之辛勞勤苦,個中甘苦,自是心知。人或以為枯燥乏味之至,我卻甘之如飴,嗜之若醉;人或望而生畏,我自樂在其中,樂此不疲;人或急于求成,我自澄心潛志,心無旁騖,目不斜視。幾多年來,有如愚公移山般,孜孜汲汲,焚膏繼晷,四處奔波,多方尋求,埋首故紙,從經子史集、儒理醫術、釋典仙宗、道藏家乘之中,細細搜求,披沙揀金,集腋成裘。如今頭童齒豁,目障耳背,華發暗添,腰椎微突,大有心力交瘁之感,而終成正果,也略覺欣慰。

經過長期的積累準備和艱苦的寫作,2010年形成初稿,并得到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的支持,為完成中國醫學古籍的挖掘整理與考證研究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又經多年的再三錘煉,數易其稿,其書終成,承蒙中國中醫科學院朱建平研究員、北京中醫藥大學張其成教授、北京大學資源美術學院管成學教授的熱情推薦,人民衛生出版社的大力支持,尤其是張同君、李麗兩任主任和張科、陳東樞、孔烈編輯的鼎力相助,本書得到了國家科學技術學術著作出版基金的資助,從而得以順利出版問世。山東中醫藥大學王振國教授百忙之中賜序以光篇幅,為本書增色添彩不少。值此書成付梓的收獲時節,謹致以我深切的敬意和謝忱。

本書的資料搜集,得到學界朋友及各地各級圖書館及兄弟院校圖書館的熱情支持,這是本書成功的必備條件。首先是溫州市圖書館,在我的成長過程與學術歷程中,溫州市圖書館給予的關切與支持,是難以言表的。從已故張憲文老先生到朝氣蓬勃的青年員工,幾代溫圖人溫暖著我的心,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學術“乳汁”。在我的工作單位,溫州醫科大學圖書館多年來以其豐富的藏書和熱情的服務,使我的學術研究得到有力的支持。中國中醫科學院圖書館是本書的學術支柱,豐富的古籍珍藏是不可或缺的學術資源,沒有他們的熱情支持,完成這項工作是無法想象的。學術途中,訪書路上,艱苦跋涉,四處尋求,遠及黑龍江、四川、蘭州、貴陽、廣州,五十多個圖書館遍布于全國,而追溯時間,長的已有三十年二十年之久,多的則三番五次不斷上門。各地圖書館盡管風格各異,公共圖書館與專業單位圖書館各有特色,而朋友們的關切與支持,熱情和認真,卻是如出一轍,讓人感動。于是把這些感觸寫出,成 《圖書館紀行》系列文章,在 《溫州讀書報》開辟專欄一一刊出,已有三年之久,先后刊發二十多篇,至今仍在繼續中,以此表達我深切的敬意和感動。本書卷首,亦辟專篇致謝,表達我同樣的敬意和謝忱。

日本東京大學人文社會系博士,現中國臺灣東吳大學哲學系專任助理教授黃崇修先生從日本內閣文庫復制了 《清源活水保嬰痘證百問歌》兩種,使國內久佚的珍貴古籍得以歸國,有幸得讀,何喜如之!浙江中醫藥大學胡濱先生、山西中醫學院溫靜同學、甘肅中醫藥大學王世棟老師等,大力協助,不辭辛勞為我收集資料,上海中醫藥大學高馳博士更陪同我在上海圖書館抄錄復制了許多書目資料,后來又一起在中國國家圖書館和中國科學院、北京大學圖書館尋書訪書,為此付出了好多時間和大量精力。2014年4月江西中醫藥大學訪書,得到圖書館諸工作人員的熱情服務與關切,事過兩年,今年元旦過后,接狄碧云老師電,告知當時查找不著的 《脈訣階梯選要》已經找到,并寄來相關資料。無錫書友楊帆多年來孜孜汲汲地搜尋收藏古籍,不惜節衣縮食,付出常人難以想象的代價,與他的交往不僅使我得到許多有價值的書目材料,更讓我真切地感受到那種熱愛傳統文化、追求心靈理想的精神境界。他們的熱情支持令我感動,謹于此敬表謝忱。

本書得到溫州醫科大學科研處、社科處、溫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辦公室、科教處、信息技術處有關同志,以及本人所在科室的中醫同仁的熱情關切與大力支持。本人的助手,溫州醫科大學李旭講師、溫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劉若海主治醫師和林士毅博士;本人的學生,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龍華醫院薛軼燕博士、溫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周堅、周奕、毛丹丹碩士,溫州市中醫院金永喜碩士,做了大量的資料搜集、文字處理等多方面工作,于此一并表示謝意。

書海浩瀚,本書規模頗大,內容廣泛,工作艱巨,筆者限于學識精力,識見未到之處在所難免,或有舛漏遺誤,讀者諸君倘為之拾遺訂墜,是亦為筆者所熱望者焉。

聯系方式:

溫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325027

E-mail:liu-sj@163.com

劉時覺

2014年8月28日初稿

2016年4月18日改定

主站蜘蛛池模板: 麻阳| 巩留县| 闵行区| 重庆市| 大新县| 高淳县| 广饶县| 肥城市| 潮安县| 电白县| 肃宁县| 大竹县| 石首市| 万荣县| 勐海县| 京山县| 澄江县| 阜宁县| 垦利县| 高州市| 敦煌市| 荣昌县| 得荣县| 南开区| 德钦县| 巍山| 昌邑市| 丹阳市| 江永县| 吐鲁番市| 天祝| 舞钢市| 富顺县| 呼伦贝尔市| 确山县| 牡丹江市| 柘荣县| 仁布县| 微博| 镇雄县| 厦门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