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陰道鏡的儀器操作及技巧
一、陰道鏡技術的發展簡史
1925年,德國Hamburg大學婦科臨床主任Hans Hinselmann發明了陰道鏡:一種可在放大視野下觀察宮頸的器械。Hinsenlmann的功績在于其不僅將陰道鏡的概念定義為一種下生殖道的檢查方法,還在于他在陰道鏡的幫助下,系統描述和分類了以前不為人知的一系列病變,更新了宮頸病理學認知的基礎。Hinsenlmann將陰道鏡專用于診斷惡性或惡性前期的病變,事實上,陰道鏡在研究宮頸良性病變時也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很長一段時期,陰道鏡僅應用于說德語的國家。陰道鏡在其他國家得不到應用的原因很多:一方面,培訓和理解德語術語比較困難;另一方面,1942年巴氏涂片成為大規模篩查的常規技術,診斷準確性比陰道鏡更高。
在英語國家,陰道鏡從20世紀60年代起開始被廣泛應用,作為宮頸細胞學的輔助檢查。由于陰道鏡技術的介入,可以發現大量的原先僅通過細胞學檢查或肉眼直視下活檢無法檢出的下生殖道癌前病變或早期癌,這就使得越來越多的婦科腫瘤醫生、病理醫生開始逐漸重視陰道鏡技術的重要性。進入20世紀90年代后,美國、意大利等發達國家成功研制了用于陰道鏡的計算機操作平臺、操作軟件,可將動態和靜態陰道鏡圖像進行存儲保存,同時可遠程網絡會診,對病變的觀察、診斷、治療和隨訪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1997年,電子陰道鏡誕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