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骨科手術學·下冊(第4版)
- 邱貴興 戴尅戎 主編
- 18字
- 2020-07-15 14:19:31
第二十章 顯微外科技術在骨科臨床的應用
第一節 概 述
顯微外科是在手術放大鏡或手術顯微鏡下應用精細的手術器械進行各項手術操作的一種外科技術。由于這一技術的應用和發展為外科領域的修復重建開創了新的里程碑。1921年瑞士的Nylen和Hoimgrem第一次應用手術顯微鏡為耳硬化患者施行內耳手術,由于耳道手術空間的限制而發展緩慢,1950年Barraquer和Pertt等應用手術顯微鏡進行角膜縫合使顯微外科手術進入縫合操作階段,1960年Jacobson和Suarez在手術顯微鏡下采用精密的小血管吻合器械對直徑為1.6~3.2mm動物小血管進行縫合,獲得成功,使顯微外科進入了一新的發展階段。以后Lee(1961)、Gonzales(1962)及Abbott等先后進行動物門腔靜脈分流,腎臟移植及心臟移植手術。1962年Malt為一例12歲兒童上臂離斷獲再植成功,1963年陳中偉在肉眼下用血管套接法為一例右前臂完全離斷獲再植成功,1964年王澍寰與盧家澤在放大鏡下首先完成了第一例兔耳再植的實驗研究,同年為一例兒童手指完全離斷獲再植成功,1965年Buncke將猴子的足趾移植到手上,重建拇指獲得成功。1966年楊東岳、湯劍猷首先應用第二趾移植再造拇指獲得成功,為我國及國際顯微外科技術的開展作出了開拓性貢獻。隨著這項技術應用和發展在斷指再植,足趾組織移植拇、手指再造,各種游離組織移植進行修復與重建及淋巴管道的修復等外科領域獲得不斷發展并使這一技術深入到骨科、手外科、五官科、胸外科、婦產科、泌尿外科、腦外科、眼科等,使過去或難以修復與重建獲得了理想的修復與重建,它改變了外科的歷史進程,并改善了外形,增進了功能,為患者帶來了福音。
顯微外科技術從20世紀70年代進入了臨床應用,并獲得了迅速發展和提高。尤其在骨科領域中應用,涉及的范圍和病例量應屬最大,臨床效果最顯著。尤其是斷肢、斷指再植應用范圍最廣,病例量最大。據不完全統計,我國斷肢、斷指再植接近5萬余例,不僅成活率與功能明顯提高,而且普及面不斷擴大,并已深入人心。離斷的肢體與手指要求再植已形成人門的常識;拇手指缺損或缺如,選用足趾組織移植施行拇手指再造已成為骨科、手外科及成形再造外科中的時尚,成功率高達95%~98%;各種游離皮瓣、肌皮瓣、帶血管神經蒂的島狀皮瓣、筋膜瓣的臨床應用,為四肢創傷的修復與重建提供了可靠有效的治療方法,使過去長期得不到理想治療,甚至不得不尋求截肢的患者帶來了福音。同時減輕了患者長期多次手術的痛苦,縮短了療程,提高了治療效果;顯微外科技術采用腓骨、髂骨、肩胛骨、肋骨及骨膜等移植使患者重建了骨的連續性,恢復了肢體功能;應用顯微外科技術,改變了周圍神經損傷治療的進程和理論基礎,它使神經獲得理想的對合,促進了神經再生,提高了治療效果;臂叢神經損傷采用各種神經移位的方法,使部分肌肉恢復了功能,增強了患者生活的勇氣。
隨著生命科學與生物技術的發展,必將推動顯微外科技術的全面發展與提高。應用顯微外科技術開展的實驗外科、移植外科、胎兒外科與高新技術、生物技術的結合,必將改變醫學的發展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