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三節 特殊的心理異常綜合征

心理障礙往往不是以個別零散的精神癥狀方式表現出來,而常常是以綜合征的形式表現出來。綜合征所包括的幾種或十幾種癥狀,并非是毫無規律性地結合;相反,他們是具有一定的內部聯系或某種意義上的關聯性,例如抑郁狀態的情感低落,以及思維遲緩和意志行為減退,即所謂的抑郁“三聯癥”是在抑郁心境時常常同時表現出來的癥狀。綜合征常常是同時地或先后地出現和消失。這種具有重要意義的特點對確定診斷是具有重要意義的。

心理障礙在臨床上存在許多不同的綜合征,有的精神障礙可以有它所特有的綜合征,但是同一綜合征也可能出現于不同的疾病當中,例如,心境障礙具有躁狂狀態和抑郁狀態,但是這兩種綜合征在其他精神障礙中也并不少見。

現將較多見的,或較重要的綜合征進行如下敘述。

一、幻覺-妄想綜合征

(一)臨床表現

幻覺-妄想綜合征(Hallucinatory-paranoid syndrome)的特點是以幻覺為主,多為幻聽,幻嗅等。在幻覺的背景下又會產生被害、影響等妄想癥狀。妄想一般是非系統性妄想。這類綜合征的主要特征在于幻覺和妄想彼此之間既密切結合而又相互依存,互相影響。這一綜合征較多見于精神分裂癥,但也見于器質性精神病等其他精神障礙。

(二)常見障礙

1.腦器質性精神障礙(Organicmental disorders)

在急性腦器質性精神障礙中患者可出現視物顯大癥,視物顯小癥,以及對形狀和空間的歪曲感知等感知綜合障礙,多數時可出現錯覺和幻覺,其中以原始性幻視更有特征性意義。與此同時可伴發出現關系妄想和被害妄想等妄想癥狀。患者通常會存在心境障礙、意識障礙、記憶障礙及行為障礙。通過腦超聲波描記術、放射性同位素掃描術、CT、腦電圖可以加以診斷,并可與其他病相鑒別。

2.精神分裂癥(Schizophrenia)

患者可表現思維化聲,思維擴散,思維被奪,思維插入,思維中斷,軀體被動體驗,被強加的情感,被強加的沖動,妄想性知覺,思維散漫,情感淡漠,意志減退,思維中斷,思維貧乏,行為異常及幻覺、妄想。幻覺多為言語性幻聽,在幻覺的基礎上出現被害妄想,物理影響妄想,認為有人想害他,有人知道了他人思想,有人用某種儀器控制他,監視他,由此患者可出現異常的動作和行為,如傷人毀物等破壞性行為。精神分裂癥主要以精神活動和環境不協調為特征,通常意識清晰,智能尚好,部分患者可出現認知功能損害。多起病于青壯年,常緩慢起病,病程遷延,有慢性化傾向和衰退的可能,但部分患者可保持痊愈或基本痊愈狀態。

二、精神自動癥綜合征

(一)臨床表現

康金斯基(B.X.Kанцискцй,1886)提出了關于假性幻覺這一概念,并在他的論著里論述了許多相關的癥狀表現。Clerambault(1920)歸納了上述癥狀表現,并進一步提出了精神自動癥這一術語。目前以精神自動癥或稱Kанцискцй-Clerambault綜合征,這兩個名稱通常作為同義詞加以應用。

精神自動癥綜合征(Psychic automatism syndrome)是一個相當復雜的綜合征,它包括感知覺、思維、情感、意志等多種心理病理現象。其臨床特點是在意識清晰狀態下產生的一組癥狀,其中包括假性幻覺以及患者思想及意志不受患者自身控制的癥狀體驗。精神自動綜合征的典型表現是患者感到本人的精神活動喪失了屬于自我的屬性而認為這是外力作用的結果,這里的自我屬性主要是指一類自我意識障礙的表現。概括地說精神自動癥綜合征主要臨床特征,即存在異己感,強制感和不自主感三個特點。這一綜合征,有某些類似于強迫狀態的特點即兩者都有異己感,但強迫狀態不存在強制感和不自主感,這兩個特點可以作為鑒別要點。本綜合征表現極為復雜,具有多種多樣的癥狀,主要概括為以下幾類,僅供參考:

1.妄想性精神自動綜合征

它是以系統性的被害妄想和影響妄想等妄想癥狀作為主要臨床特點的一類綜合征。也可能存在較少見的以下妄想,例如變形妄想,按照患者本人聲稱自己已經變成了一個非生物體,比如聲稱自己變成了大象的長鼻子或是自己變成了一根小狗的短尾巴等等。有的患者也聲稱自己變成了一種非人生物體,例如自己變成了一頭駱駝,自己變成了一個細菌、病毒。有的患者則可能是著魔妄想,即神靈附體妄想。還可以見到所謂的自身重復妄想,即第二自身妄想,例如患者覺得自己與另外一個人一起躺在床上,并且躺在他旁邊的這個人會以某種方式與他聯系。有時患者會覺得這個人是自己身上的某個附屬品,有時患者會覺得自己身體的某些部分變成了兩個。這樣的癥狀實際上是感覺綜合障礙的一類表現。

2.運動性精神自動綜合征

患者認為自己的某些運動動作都不按自己的意愿做出來的,而是根據某些或某種外界的影響或作用實現成為行動的,例如患者感到本人是在外界或外力的指令下作出閉眼睛、伸舌頭、舉手等動作的,完全喪失了自我的控制能力。

3.聯想性精神自動癥

患者認為自己的某些思維過程不受自己意愿的控制,甚至是思維內容突然消失了,而這些都是受到外界力量影響的。其包括很多方面的癥狀,例如強制性思維(即思維云集)、內心被揭露感、思維被控制癥狀、回憶被開放癥狀、思維鳴響(即思維化聲)等。

4.內感不適性精神自動癥

患者可以出現假性幻覺(包括幻視、幻聽、幻嗅、幻味等等)以及存在于體內某個部位的特殊感覺,例如灼燒感、抽壓感、絞動感、擠壓感、抽動樣各種各樣不愉快感覺或體驗等。

5.假性幻覺性回憶

這一癥狀大都是突然產生的,把早年某種事件的記憶中的形象,以假性幻覺形式再次體現出來,例如患者說,他用內部的眼睛在腦內看到了自己小時候與伙伴們一起玩耍的具體生動的場面和詳細情節。

6.“假道現象”

本綜合征并不少見假道現象。這種現象指患者有某些精神癥狀,例如幻覺或妄想,但患者自身并不承認自己患有精神病及其癥狀,反而確認倒是他的某個近親屬或者醫生患有精神病及其癥狀。

(二)常見障礙

1.癲癇性精神障礙(Mental disorders in epilepsy)

癲癇患者除有典型的抽搐,腦電圖異常放電外,也可能存在精神自動癥的表現,例如某種觀念等,但不論患者是否愿意,它都會強制地浮現于腦內,并且這些觀念間常相互缺乏聯系,也無相應的感覺表象,而且常為同一內容的反復出現。患者常伴有關系妄想、被害妄想、情緒低沉、易激惹、焦慮、恐懼,并可出現原始性幻覺等。

2.酒精所致精神障礙(Mental disorders caused by alcohol)

患者由于長期飲酒,酒后可出現幻聽、幻視,例如聽到有人喊他,有時看見某些大人物找他,并出現嫉妒妄想,夸大妄想及被害妄想等妄想癥狀,由此產生被控制感及被洞悉感,在幻覺、妄想的支配下出現一些行為異常,如傷人、殺人及毀物等行為,并可出現記憶力減退,錯構及虛構,定向力障礙,還可出現一些神經系統癥狀及體征。

3.精神分裂癥(Schizophrenia)

精神自動癥在精神分裂癥偏執型中最為多見,急性起病者不久就會出現被控制感,強制性思維,內心被揭露感以及影響妄想等癥狀。幻覺妄想極為零亂,內容荒謬離奇,脫離現實,無系統性,不固定,無主題。患者行為雜亂無章,生活不能自理。慢性起病者,多數有病前人格缺陷,先起病于敏感多疑、被害妄想及關系妄想,以后逐漸出現幻聽、思維鳴響、假性幻覺、強制性思維等癥狀。患者對假性幻覺加以妄想性解釋時,形成較系統而固定的影響妄想,感到自己的思想,行為,情感不能自主,均受到如受原子能、無線電波、電子計算機等外界媒介的支配。

三、類妄想性幻想綜合征

(一)臨床表現

類妄想性幻想綜合征(Delusion-like phantasy syndrome)是以類似妄想的想象性的超價觀念為主要表現的一組綜合征,類妄想性幻想綜合征又稱病理性幻想或內向性幻想癥。1908年,由Birnbaum首次描述了該綜合征,它較多見于司法精神病學鑒定實踐,最初認為是拘禁性精神障礙的重要類型,后來發現可見于人格障礙、反應性精神病、癔癥及學齡前的兒童的精神分裂癥等多種精神障礙。年齡較大的兒童或少年,在精神障礙的發展階段可出現類妄想性幻想癥狀,時常與幻覺結合在一起,還可在以后發展為精神自動癥綜合征。它的發生、發展與人格和處境有著密切聯系,既可以表現出被害體驗,也可夾雜自命不凡的夸大內容或被鐘情的內容,常常因自我暗示而將閃現的想象、念頭等認為是真實存在的東西。這些癥狀經常被認為是妄想,但仔細觀察和分析,能夠發現它和妄想的不同之處。這些觀念并不深刻,不成系統,易于改變,可能在一定時間內或隨周圍人的態度和暗示而變化,帶有滿足愿望或給困境以解釋的性質。而且,隨著處境的改變以及心理治療的深入,一般都能夠有所批判,進而消失。

(二)常見障礙

1.精神分裂癥(Schizophrenia)

精神分裂癥患者除聯想、心境障礙、意志減退外,半數以上的患者存在幻覺,最常見的是幻聽,主要是言語性幻聽。患者聽到鄰居、親人、同事或陌生人說話,內容往往使患者不愉快,具有特征性的是聽見兩個或幾個聲音談論患者,彼此爭吵,或以第三人稱評論患者。有的語聲常威脅命令患者。如不讓患者吃飯,讓患者去死等,或談論患者的思想,評論患者的行為,患者的行為可受幻聽的影響。

2.鉛中毒所致的精神障礙(Mental disorders caused by lend intoxication)

急性鉛中毒時患者可出現鮮明恐怖的幻想,如看到各種奇形怪狀的動物和人或是妖魔鬼怪。由此而表現出恐懼、不安甚至是興奮,也可能出現片段的被害妄想。

3.反應性精神障礙(reactivemental disorders)

患者在強烈的精神因素作用下,可出現幻視和幻聽,內容均與精神因素有關,患者為此表現恐懼,焦慮不安,當精神因素消除后,癥狀很快消失。

4.酒精所致的精神障礙(Mental disorders caused by alcohol)

多發生于長期飲酒的人或突然停止飲酒后數日。其主要的臨床表現是在意識清醒及定向力完整的情況下,出現以幻聽為主的癥狀表現,幻視較少見。幻聽多數是對患者不利的內容,如責罵和威脅的聲音,為此患者驚恐萬分,焦慮不安。此癥狀緩慢發展,可持續數周,數月甚至數年,停止飲酒可逐漸減輕而恢復。

四、疑病綜合征

(一)臨床表現

疑病綜合征(Hypochondriac syndrome)就是指患者對自身健康過分的關注,并相信患了某些實際并不存在的疾病,并對微不足道的一些癥狀和體征過分夸張,而終日焦慮緊張的一組綜合征。1898年,克雷丕林(Kraepelin)指出,疑病綜合征并非獨立存在,而是見于多種精神障礙的一個綜合征。它可見于神經癥、抑郁性精神障礙、反應性精神病、精神分裂癥、中毒、感染、顱腦損傷及內臟疾病等。在神經癥中,疑病癥的特點是患者對這一癥狀并未達到荒謬離奇的程度。醫源性神經癥是由于醫生對患者健康方面進行解釋時,用了不恰當的言語暗示,以及過多的體檢和治療手段等而引起的心因性疑病癥性的反應。在抑郁性精神障礙時的疑病觀念往往與自罪觀念并存;精神分裂癥時的疑病觀念是一種較牢固的妄想觀念,內容較荒謬,脫離現實,同時患者還有精神分裂癥的其他表現。

(二)常見障礙

1.抑郁癥(depression)

患者主要表現為對日常生活喪失興趣,記憶力差,注意力難以集中,活動減少,工作能力下降,自責、自罪,在此基礎上出現疑病觀念,認為自己腦子里長東西,自己內臟腐爛了等。根據病史和晨重夜輕,睡眠障礙,自我評價低等特點可確診。或者患者在患病早期可以出現疑病綜合征,而后再出現抑郁癥狀表現。

2.疑病癥(hypochondriasis)

其臨床特點是患者對自身健康產生毫無根據的超價觀念,訴述身體某部有特殊的不適感,疼痛感或異常感,以為自身患了某種嚴重疾病或堅信某種異物侵入機體,如患者訴說腸子被扭曲,患了心臟病等,經檢查則一切正常,患者到處求醫,但有時不服藥,根據其求治心切,醫學檢查正常及到處就診即可作出診斷。

3.反應性精神障礙(Reactive mental disorders)

患者在精神因素的刺激下,可出現緊張、多疑,繼而出現牽連觀念及被害妄想、疑病觀念等,常認為自己某器官有病或感到身體某部不適,也可出現自責、抑郁等癥狀表現。精神因素消除后疑病觀念等癥狀也隨之消失。

4.精神分裂癥(Schizophrenia)

早期患者可出現疑病觀念,伴發內臟幻覺和感知綜合障礙。患者訴說軀體某處不適或某一器官有病。隨著疾病的加重出現疑病妄想,堅信自己得了嚴重疾病,患者惶惶不可終日,坐臥不安,經多方面檢查無異,但也不能消除其癥狀,同時具有精神分裂癥的其他癥狀。

五、Cotard綜合征

(一)臨床表現

Cotard綜合征(Cotard’s syndrome)是以虛無妄想(Nihilistic delusion)或否定妄想(Delusion of negation)為核心癥狀的一種綜合征。由Cotard(1880年)首次加以描述的,后來就以Cotard加以命名。此種綜合征根據其嚴重程度的不同,它的癥狀表現可以大不相同,輕度狀態可能癥狀不明顯,嚴重時患者認為本身的內部器官和外部客觀世界都發生了變化,部分不存在了,最嚴重的病例確認患者本人和外部世界都已不復存在。本綜合征可見于多種精神障礙如精神分裂癥、意識模糊狀態、腦炎、癲癇、老年性癡呆等,最多見于抑郁狀態。多數見于中年的晚期和老年時期,很罕見于年輕人。該綜合征癥狀產生多是突然的,開始時常有焦慮和易激惹性,輕度病例可主訴喪失了智力和感情能力。向嚴重情況發展時可產生軀體某一特殊器官或部位不復存在了的觀念。患者說:“我的胃沒有了,我不感到饑餓,我吃東西時感到食物的味道,但是咀嚼過的食物就進入了腹腔”。以后,患者又述說他本人也不存在了。患者總是在強調他自身或自身臟器的不存在,患者還可以有疼痛感消失、喑啞癥、錯覺或自殺觀念。有的患者還可以有伴有自罪觀念和情緒低落。這一綜合征預后一般是較好的,可以自然地恢復,嚴重病例也可逐漸恢復到正常。如果伴發于抑郁狀態,病程可變得持久。

(二)常見障礙

1.精神分裂癥(Schizophrenia)

亦可出現虛無妄想,多認為自己的器官沒有了,以為周圍的事物不存在了,并伴有精神分裂癥的其他癥狀。

2.更年期抑郁癥(Involutionalmelancholia)

亦可出現虛無妄想,常認為自己的腦髓空了,神經都斷了,并可有非真實感等。此病為更年期發病,臨床癥狀以情感抑郁、焦慮緊張為特點,伴有自主神經系統和內分泌功能紊亂等癥狀。

3.抑郁癥(Depression)

患者情緒低落,思維緩慢,意志行為減退,患者在此基礎上出現非真實感,虛無妄想。患者訴說周圍事物似乎是“不真的”“不自然的”“感情沒有了”。嚴重時否定自己和周圍世界的存在。

4.麻痹性癡呆(Demenia paralytica)

亦可出現虛無妄想,但其他癥狀比較突出,如智能減退、情感淡漠、人格障礙等。

六、遺忘綜合征

(一)臨床表現

遺忘綜合征(Amnestic syndrome)又名柯薩可夫綜合征或遺忘-虛構綜合征。1889年,KopcakoB首次提出了這一綜合征,后被定名為柯薩可夫綜合征。它的臨床特點:記憶障礙,以近事遺忘最為突出,往往是患者剛說過的話,或做過的事,隨即遺忘。患者同時又有時間定向力障礙,對患病期間發生的事件常是喪失回憶能力,對任何新的印象一般都很快遺忘,對日期最難辨明。這一綜合征常與記憶錯誤結合在一起,例如患者以虛構癥的事件填補了記憶的空白是一種典型的表現。這一綜合征最初認為只見于慢性酒精中毒,后來才被確定為一種綜合征。如顱腦損傷、腦挫傷可伴發有這一綜合征,各種傳染病、中毒、內分泌疾病、腦腫瘤、老年性精神病都可伴發這一綜合征。

(二)常見障礙

1.腦動脈硬化性精神障礙(Mental disorders caused by cereboarteriosclerotic)

患者可表現心境障礙、意識障礙、人格障礙及記憶障礙等。早期以近記憶障礙為主,以后視覺性、聽覺性記憶也有明顯減退,晚期遠記憶減退較明顯,并可產生遺忘癥、虛構等。此類患者常有些神經系統癥狀和體征。腦血流圖對診斷該病較有價值。

2.阿爾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

患者可表現為嫉妒妄想及記憶障礙,初時僅有近記憶障礙,定向力不佳,在此基礎上出現計算力減退,判斷力低下,以后出現言語障礙和失語、失用、失認等,由此而出現焦躁不安,有些患者外出亂跑,忘記歸途,深夜流落街頭,重復做些單調、刻板、毫無意義的動作。在記憶障礙的基礎上又可出現虛構和錯構,同時伴有一定程度的人格的改變等。

3.間腦腫瘤(Diencephalon tumor)

可出現顯著的遺忘癥,對于新近發生的事情或新學到的東西不能記憶或者是前后顛倒,但對較遠發生的事情或以前學過的東西記憶較好,認知功能的其他方面保持較好,但虛構癥狀表現較明顯。常有嗜睡、意識障礙、人格障礙等癥狀。CT、顱骨X線攝片、顱腦超聲波常有陽性結果。

4.腦外傷后遺忘綜合征(Post-traumtic brain dysmnesic syndrome)

指腦外傷急性期過去后仍然長期存在的記憶減退為突出臨床表現的器質性障礙。近記憶力和遠記憶力都有缺損,近記憶力減退尤為明顯,但意識清楚,其他認知活動沒有障礙,常通過虛構情節來填補記憶空白。

5.酒精所致精神障礙(Mental disorders caused by alcohol)

患者長期飲酒后可出現嚴重的記憶缺失,尤其是近記憶缺失,患者對新發生的任何事情都記不住,常存在定向力障礙,尤其是時間定向力,患者為了填補記憶中空白點而出現錯構和虛構。除此之外尚有行為及情感方面的改變,患者常待在一處。情感表現為欣快等。

七、緊張癥性綜合征

(一)臨床表現

緊張癥性綜合征(Catatonic syndrome)主要包括緊張性興奮狀態和緊張性木僵狀態兩大類。緊張性的興奮狀態,其臨床特點是情緒高亢、熱情奔放的興奮,行為帶有沖動性,此種類型的興奮又稱沖動性興奮狀態,嚴重病例有極度興奮,可產生狂暴性的攻擊行為,如無目的亂跑,搗毀身邊的東西,攻擊所有企圖接近他的人,對所有的人都表現暴怒和對立。緊張性木僵狀態,往往發生于上述興奮狀態之后,也可單獨地發生。其臨床特點是喪失活動能力、緘默語、不活動,肌緊張力增高。對任何刺激,如疼痛、冷或熱刺激,甚至面臨危險,依然保持無活動狀態。木僵狀態根據病因可區分為:①功能性木僵狀態:包括心因性木僵、抑郁性木僵。急性起病,由強烈沉重精神刺激或創傷而引起,患者雖不活動,不言語,但患者仍與周圍環境保持一定聯系,如患者的眼神或視線與周圍人可能保持某種聯系,如視線隨周圍人的體位或活動改變而移動。②器質性木僵:指中樞神經系統器質性病變所導致的木僵狀態,例如大腦基底動脈血栓、大腦前動脈血栓、腦干損傷、煤氣中毒等。有些高熱患者可出現急性致死性緊張癥。

(二)常見障礙

1.反應性精神障礙(Reactive mental disorders)

在強烈的精神創傷下急性起病,患者突然僵住不動、緘默不語,呼喚不應。歷時短暫,多數持續數分鐘或數小時,偶爾可達數日,但一般不會超過一周。個別患者當木僵狀態緩解后,可轉入興奮狀態,此時大部分伴有意識障礙。此種木僵稱反應性木僵,又稱心因性木僵。

2.抑郁癥(Depression)

在木僵性抑郁中,患者緘默不語,無自主活動,甚至不飲食,大小便潴留,可由急性抑郁過渡而來。

3.黏液性水腫(Myxedema)

其基本癥狀為患者所有的活動都變慢,伴有記憶力減退,錯覺及幻覺,有一部分患者可表現為木僵狀態。

4.鉛中毒(Lead poisoning)

在嚴重中毒時,發生鉛中毒腦病。表現精神遲鈍,動作遲緩,抑郁或激動不安。進一步發展則出現躁狂、譫妄、驚厥、木僵或昏迷。根據鉛接觸史及臨床表現可對此病進行診斷。

5.顱腦外傷所致的精神障礙(Mental disorders caused by brain injury)

在腦挫裂傷時,患者表現意識范圍縮小,感知模糊,定向力受限,患者可突然發生興奮、沖動、攻擊,以致發生違法行為。也可存在一些無意義的動作。還可有豐富、生動的錯覺和幻覺,還可伴有其他癥狀。

6.精神分裂癥緊張型(Schizophrenia catatonic type)

大多數起病于青壯年,起病較急。病程多呈發作性。主要表現為緊張性興奮和緊張性木僵。兩者交替出現或單獨發生。緊張性興奮主要表現為沖動性行為,不可理解,言語內容單調刻板,動作古怪,可有模仿言語。緊張性木僵主要表現為運動性抑制,少語少動至不食不動,對周圍環境刺激不起反應,有違拗、模仿動作及模仿言語,偶可伴有幻覺妄想。

八、情感綜合征

(一)臨床表現

情感綜合征(emotion syndrome)它是以情感增強或減弱為主要臨床表現的一類綜合征:①躁狂狀態:主要表現為情感高漲、思維奔逸和運動增多為主的癥狀。根據癥狀特點、性質又可有所謂的譫妄性躁狂、夢樣躁狂(Oneiroid mania)和暴怒性躁狂;②抑郁狀態:與躁狂狀態相反,表現為情緒低落、思維遲緩和運動性抑制三主征,嚴重時可有急性抑郁和抑郁性木僵。

(二)常見障礙

1.躁狂發作(manic episode)

躁狂發作患者一般存在“三高癥狀”,即情緒情感高漲、思維奔逸以及意志行為增強。主要原發癥狀是情緒情感高漲,患者表現為愉快、熱情、樂觀、興高采烈、無憂無慮等。這種情感是愉悅的并具有相當高的感染力,但有時也會出現易激惹的情緒。患者的思維聯想速度也會異常的加快。可能會出現音聯意聯以及隨境轉移的情況,并且會存在協調性精神運動性興奮。時常會伴發睡眠減少、性欲亢進、過分親熱等癥狀。

2.抑郁發作(depressive episode)

抑郁發作包括三低癥狀,即情緒低落、思維遲緩及意志行為減少。并伴發焦慮、自罪自責、認知癥狀(如注意力和記憶力下降)以及自殺的觀念和行為等心理癥狀。有時患者也可能會出現自知力不完整的情況。有些患者也可能會出現軀體癥狀群,例如睡眠紊亂、食欲紊亂、性功能減退、精力喪失、晝重夜輕及非特異性軀體癥狀(如頭疼、周身不適、胃腸道功能紊亂)等軀體癥狀。

九、強迫狀態

(一)臨床表現

強迫狀態(obsessive-compulsive state)是指以強迫觀念及強迫行為等分別或以某種結合形式為臨床特點的一組綜合征,見于各種精神障礙狀態。自19世紀末以來,大量的研究表明,強迫性神經癥和強迫性人格障礙是以強迫癥狀為主;抑郁狀態和焦慮狀態以及一些精神障礙往往可伴發強迫癥狀。

強迫性人格舊稱精神衰弱或精神衰弱型人格障礙,具有所謂焦慮多疑人格特征,突出表現如杞人憂天和敏感多疑,平時總是疑慮重重。患者常有與此類性格特征密切聯系的強迫癥狀,例如強迫懷疑是指對自己做過的事情(如鎖門、關燈等動作)是否完成得完好發生懷疑,從而在其背景上產生繼發性強迫現象,如強迫性檢查,即如鎖門后,或關閉電源后產生反復地檢查、核查的動作。如強迫性儀式動作時患者為自己規定了必須執行的整套習慣性動作,在每次活動前后照例要做完所規定的動作程序以后,患者才能暫時得以安心。這是為了擺脫強迫觀念或行為的痛苦折磨,而采取的一類保護性措施。

精神分裂癥時的強迫狀態又有他自己的特點,往往強迫狀態的內容都是荒謬的,或是難以理解的。而在精神分裂癥狀態下,情緒反應常是較為貧乏或缺乏生動性、鮮明性的。腦炎所伴有的強迫觀念或行為,往往帶有強制性特點,有時還可出現如強制性的用下流語言侮辱別人的企圖。

(二)常見障礙

1.強迫障礙(Ob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

強迫癥的基本特征是患者表現為源自自我的反復出現的強迫思維和(或)強迫行為,多數患者認為這些觀念和行為沒有必要,違反自己意愿,并且自我強迫與反自我強迫的激烈沖突使患者自己感到非常的痛苦和焦慮,但又無法擺脫,社會功能受損程度會隨病情發展而逐漸變得嚴重。

2.強迫性人格障礙(Obsessive-compulsive personality disorder)

強迫型人格障礙患者從早年(兒童甚至幼兒期)就表現出過度追求完美、計劃性、過度整潔、過分注意細節、行為刻板、觀念固執、怕犯錯誤等人格特點。強迫性人格障礙患者的癥狀有現實性,有時這些行為對患者的生活或者工作有一定程度上的正面幫助。強迫觀念往往是某種內在焦慮的外在表現,強迫行為只能夠緩解內心的焦慮,對患者沒有任何其他的幫助,常常會嚴重影響患者的正常生活和工作,患者往往為減少或增加這些行為而感到痛苦,極力消除卻不能。

強迫性人格障礙患者在壓力下會表現出類似強迫性神經癥的癥狀,但在壓力緩解后這些癥狀又會基本消失,少數會發展成強迫性神經癥。相當一部分強迫性人格障礙患者因為長期的內在焦慮或者壓力,而繼發社交恐懼心理障礙或者抑郁性心理障礙。其核心障礙模式依然是強迫思維障礙。患者多數表現為越想達到百分之百的安全可靠或者完美,就會出現越多種類的癥狀表現。明知道不合理,心身不由己的要去想或者做,并批判自我,一旦誘因出現,強迫性人格障礙得以激發并循環不已,痛楚不堪。

十、病理性嫉妒綜合征

(一)臨床表現

病理性嫉妒綜合征又稱奧賽羅綜合征(Othello’s syndrome),以懷疑配偶或性伴侶不貞的嫉妒妄想為核心癥狀。患者人格固執、多疑,好發于30~40歲,患者以許多似是而非的證據證明其配偶另有新歡,但往往說不出具體的對象,為此反復偵察、盤問、跟蹤、拷打,癥狀可持續數年,可能產生攻擊行為,甚至殺死配偶。其他方面的精神活動基本正常。

嫉妒是日常生活中常見的現象,它的精神病理性變異形式統稱病理性嫉妒,包括有關嫉妒的超價觀念和不忠實妄想(delusion of infidelity)即嫉妒妄想。這一綜合征常見于偏執性精神病,老年性癡呆、顱腦損傷、腦梅毒、多發性硬化、Huntington舞蹈癥也可產生。精神分裂癥伴發病理性嫉妒的比率一般不高,如Mullen(1990)指明他的138例精神分裂癥患者中伴有病理性嫉妒有15例,而抑郁癥較多見,強迫狀態則偶見病理性嫉妒綜合征(morbid jealousy syndrome)。

該綜合征以男性患者占多數,通常以40歲左右者較多,常見于具有偏執型人格障礙性格特征突出的人,或自我中心傾向強、自尊心強的人。患者平時往往對性伴侶的忠實存在顧慮、擔心,或擔心失去性伴侶;或者患者存在不適宜感、卑劣感、不安全感。患者往往以一些小的事例作證明以說明妻子另有新歡,以后此種信念日益增重,不斷地聯系一些所謂的線索來證實他的信念,并回顧性地錯誤地解釋某些既往經歷中的某些事件,借以集中證明妻子的所謂的不忠,甚至不惜跟蹤、監視、盯梢,或采用各種辦法。患者所提出的證據往往是沒有根據的或缺乏意義和價值的,甚至是自相矛盾的,但患者確信所謂的證據是真實可靠的,而拒絕任何真正客觀的、深入調查,患者花費很多時間在質問、調查妻子的問題上。他們往往易激惹、緊張,如上所述他們的性格特征是對外界刺激具有敏感性,易損傷性的。

(二)常見障礙

1.偏執性精神障礙(Paranoid disorder)

這類患者主要以懷疑配偶不忠貞的嫉妒妄想為臨床表現,患者對其配偶的忠實和孩子的血統深感懷疑。對一些本來毫無意義的瑣事給予傾向性解釋,如一個偶然的手勢,一句無意義的語言都成為嫉妒妄想的來源,進而多方跟蹤,甚至搜查配偶的內衣、床單等貼身和隱私物品來尋找“通奸者”或“情敵”,一旦完成搜證工作,患者就會發泄由于愛人被奪而產生的全部仇恨。嫉妒妄想一旦建立了這種核心結構,患者進而把一大堆所謂“佐證”加以聯系予以妄想性推理、排列和整理,最終形成系統性妄想體系。在此基礎上可能出現傷人、殺人等違法行為。

2.酒精所致精神障礙(Mental disorders caused by alcohol)

多見于男性中年嗜酒者,妄想內容以嫉妒為主,故又名“酒毒性嫉妒”。有的可表現為被害妄想,可發生虐待妻子或者控訴誣告,傷害配偶或“第三者”的危害行為。結合飲酒史可診斷本病。

3.精神分裂癥(Schizophrenia)

嫉妒妄想較常見,患者常采取措施以考驗和監督愛人,甚至發動自己家的孩子進行跟蹤。嫉妒妄想是造成精神病患者兇殺配偶的第二位原因,如果患者認為子女非自己親生,也會殺害自己的子女。此類情況常伴有人格改變,心境障礙及幻覺。

4.偏執型人格障礙(Paranoid personality disorders)

男性多見,表現敏感、多疑、固執、過分警惕、心胸狹窄、好嫉妒,自我評價高,遇到挫折,推諉客觀,不愿接受批評,好爭論、易沖動及易懷疑配偶有作風問題,但找不到確鑿的證據。

十一、替身綜合征

(一)臨床表現

替身綜合征(Capgras)又稱雙重錯覺綜合征、易人綜合征、替身錯覺、雙重人身癥、冒充者。1923年,J.Capgras和J.Reboul-Lachaux描述了稱之為“L'illusion dessosies”的精神病理現象。即一個看起來很像另外一個人,有如孿生兄弟那樣。患者認為兩個人在同一時間是都存在的,并認為真實的那個人也已經為他人所替代。例如一位住院的女患者說,來院探視她的姐姐,并不是她的真姐姐,而是一個極像她姐姐的人,或者是一個冒充她姐姐的騙子。這是一種特殊的妄想觀念,也可稱為冒充者綜合征(imposter syndrome)或者稱之為極其相似者的錯覺(the illusion of double)。這種妄想觀念多涉及自身關系密切的人。

此綜合征產生于意識清晰狀態下,被認為屬于一種自我功能障礙。也就是說患者認為其親友已被假扮者頂替,兩者極端相似,但還是堅持認為他們是不同的,是有細微差別的,當然也有患者認為二者軀體不同。是辨認不足,是對親人正身的妄想性否認。被頂替的對象多涉及配偶、子女,而較少涉及上一代人。近年來,認為替身同原來的人面貌并不一定一致,替換對象也不一定是親人,可以是周圍的熟人,甚至是家里的動物。

(二)常見障礙

1.癔癥(Hysteria)

臨床上也偶見易人綜合征,大多突然發病,可出現感覺、運動和自主神經功能紊亂,或短暫的精神異常。

2.精神分裂癥偏執型(Schizophrenia paranoid type)

此型多見于替身綜合征,其特點是對親密的人予以妄想性否認,認為這個親人已被替身(往往是自己的敵人或能夠威脅到自己的人)所取代。往往由此出現傷人、殺人行為。配合精神分裂癥的其他癥狀不難診斷本病。

3.更年期精神病(Involutional psychosis)

臨床上偶見到易人綜合征,其主要精神癥狀為焦慮、憂郁、疑病和猜疑。根據其年齡可以加以診斷。

主站蜘蛛池模板: 伊川县| 海丰县| 兴海县| 屏南县| 乐昌市| 太原市| 岳普湖县| 平昌县| 梅州市| 乐东| 九龙坡区| 自治县| 兰溪市| 屏东市| 桐柏县| 南丹县| 晋城| 揭西县| 海淀区| 绥中县| 璧山县| 冕宁县| 花莲市| 城固县| 阜康市| 彭阳县| 贵德县| 舟山市| 利津县| 凤阳县| 定西市| 措美县| 方正县| 新竹市| 和政县| 吴桥县| 博爱县| 巴楚县| 曲松县| 突泉县| 辽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