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慢性萎縮性胃炎
- 陸為民 徐陸周
- 918字
- 2020-08-14 16:30:12
前言
慢性萎縮性胃炎是指胃黏膜上皮遭到反復損害后導致的黏膜固有腺體呈局限性或廣泛性的萎縮(數量減少,功能減低)甚至消失為特征的消化系統常見病、多發病、難治病之一。其臨床表現不僅缺乏特異性,而且與病變程度并不完全一致。臨床上,有些患者可無明顯癥狀。但大多數患者可有上腹部灼痛、脹痛、鈍痛或脹滿、痞悶,尤以食后為甚,并伴有食欲不振、噯氣、消瘦、乏力等表現,胃鏡及病理檢查是本病確診的主要手段。1978年WHO將其列為胃癌的癌前疾病或癌前狀態,伴有的不完全型腸上皮化生、中重度異型增生(上皮內瘤變)則為胃癌的癌前病變。有報道本病隨著年齡的增長發病率逐漸增加,病變程度也逐漸加重,60歲以上老年人經病理檢查證實萎縮性胃炎占83.3%,年齡每增長1歲,其發病率平均增加1.25%。臨床上反復發作,病程漫長,不易治愈,與胃癌的發生關系密切,因而越來越受到國內外醫學工作者的廣泛關注。
隨著現代信息業的飛速發展,患者對本病的了解越來越多,因其與胃癌的發生有一定關系,關注程度往往超過了醫生,給患者帶來了巨大的精神壓力,嚴重影響生活質量。臨床工作中這樣的病人非常多,反復給患者解釋卻往往難以讓患者釋懷,回家以后還是將信將疑,經常會自己上網查閱相關資料,徒增心理負擔。對此,筆者深有體會,許多患者其實是偶然的機會檢查出萎縮性胃炎的,出現的臨床癥狀也不一定與萎縮性胃炎有關,胃部的不適可能是由于飲食不當、情志不暢、氣候變化等因素引起,但一旦查出了萎縮性胃炎,患者終日郁郁寡歡,極度消沉,似乎明天就要發展成胃癌了,反而出現諸多不適,甚至失眠、焦慮、煩躁等,加重了病情,造成惡性循環。為讓廣大患者正確、客觀地認識萎縮性胃炎,解除心理壓力,有必要編寫一本關于萎縮性胃炎的科普書籍,以指導患者進行正確的診治。
本書從慢性萎縮性胃炎的概念、流行病學、發病因素、診斷標準、西醫治療、中醫辨證論治、名家診治經驗、調養預防等多方面以問答的形式進行編寫,力求以通俗易懂的語言來為患者提供幫助。由于編者才疏學淺,水平有限,加之時間倉促,書中不足之處在所難免,敬請讀者批評指正,并對書中所引用資料的作者致以誠摯的感謝!此外,書中所列方劑、藥物,請在醫生的指導下使用。
陸為民
2018年夏于國醫大師徐景藩學術經驗傳承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