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隨著醫學影像學技術的快速發展,很多新的技術與成像方法應運而生,為我們提供了很豐富的神經解剖學、神經生物學、神經病理學信息。同時,對我們持續沿用的神經解剖學、神經病理學、神經生理學及神經放射學觀念和診斷方法提出新的挑戰和討論。事實上神經放射學在神經內、外科工作中仍有大量未知和需要進一步討論的現象和因素。最理想的方法是:神經病學家、神經外科學家、計算機工程師和神經放射學家共同協作,對每一例患者、每一幅神經影像學照片共同討論,制定出更完美的治療方案。
針對腦的特殊結構和功能,應該深入地研究腦的影像學特點,為讀者提供正確而系統的有關腦復雜的解剖學知識。比如,腦回的結構、腦白質結構,特別是腦白質的扇形構筑特征,腦神經纖維束的形態、解剖、起點、經過和終止,以及其傳出纖維和傳入纖維解剖結構、腦神經核團的形態學與纖維連繞關系,神經信息傳導等。尤其是腦功能成像技術的運用更會錦上添花。
自2006年我開始關注腦的彌散張量成像技術與腦神經束成像,通過我們團隊的辛勤工作和努力,歷經七稿,上萬幅原圖的整理和閱讀,終于在2015年5月進入了本書的最終的準備階段,我校解剖學教研室幾位老師和醫學影像系多位研究生的辛勤工作,對本書再次進行了最后的校正、寫作、修改和制圖,使本書初有眉目。
十年前,我的老師——著名的病理學家李文鎮教授、著名的神經解剖學家楊天祝教授和神經內科學專家李春巖院士就提出,要對MR腦神經束成像技術給予高度關注。自此,我們開始較為系統地研究腦神經束成像技術,做了一些工作。
八年以來,多位研究生展開腦神經束的專題研究,在志愿者圖像的基礎上,也將此技術應用到腦疾病的臨床醫學,積累了一些病例的豐富資料與信息,為本書的撰稿也起到了支撐作用。
本書因篇幅所限,精心挑選了128名正常志愿者中的部分圖像作為示例,在大樣本的框架上,我們還未最終得出人群中腦的神經束正常形態學的數據,缺乏概率方面的研究與分析。這在今后的研究中會更深入地探究。
本書重點介紹我們團隊研究的MR腦神經纖維成像技術和圖像。當然,我們也注意到了其他醫學中心所選用的MR神經纖維成像技術的成功方法和優質圖像。況且新的方法和技術也總是在不斷發展與進步。我們希望通過討論一個單位所研究的MR神經纖維成像技術與圖像,使已經熟悉醫學知識的醫學生和醫師能更好地發現本書的不足,以便今后進一步修訂和完善。
劉懷軍
2016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