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兒肝膽外科學(第2版)
- 董蒨
- 20字
- 2020-08-07 13:37:46
第三章 小兒肝、膽、脾、胰的代謝與生理特點
第一節 小兒肝臟的代謝和生理特點
正常成年人肝臟重量男性約為1.2~1.5kg,女性約為1.1~1.3kg,約占體重的1/40~1/50。 而胎兒和新生兒的肝體積、重量較大,可達體重的1/20。在生長發育階段,肝臟的絕對重量和體積雖不斷增大,但其相對體積和重量卻逐漸減少。
肝臟是人體內代謝最活躍的器官,具有多種多樣的功能。 肝臟具有肝動脈和門靜脈的雙重血液供應,主要運輸養分的門靜脈和運送氧氣的肝動脈,可接受其他組織運來的氧、營養物質和代謝產物。 從消化道吸收的營養物質經門靜脈進入肝臟被利用,有害物質和代謝廢物則進行轉化和解毒。 肝臟可通過肝動脈獲得充足的氧供以保證肝內各種生化反應的正常進行。 肝臟還通過膽道系統與腸道溝通,使肝內代謝產物、助消化物質隨膽汁分泌排入腸道。肝臟內酶的種類很多,約有數百種以上。 由于肝臟的形態結構及酶學特點,其在糖、脂類、蛋白質、維生素、激素等物質的代謝、合成中起著重要功能,同時還具有分泌、排泄、生物轉化等功能。
(一)肝臟在物質代謝中的作用
肝臟具有雙重血液供應,肝動脈負責運送氧供,門靜脈運輸養分,并有豐富的血竇;肝細胞膜通透性大,細胞內有大量的線粒體、內質網、微粒體及溶酶體等,肝內各種細胞、成分的精細構筑和相互關系的高度協調,保證其能夠完成物質代謝的重任。
1.肝臟在糖代謝中的作用
肝臟是調節糖代謝的主要器官。 當餐后血糖濃度升高時,肝臟迅速將葡萄糖合成糖原(肝糖原約占肝重的5%)。 過多的糖可通過在肝臟轉變為脂肪以及加速磷酸戊糖循環等環節從而降低血糖,維持血糖濃度的恒定。 相反,當血糖濃度降低時,肝糖原分解,糖異生作用加強,生成葡萄糖入血,使血糖濃度不致過低。 因此,嚴重肝病時由于肝糖原貯存減少以及糖異生作用障礙易出現空腹血糖降低。 胎兒肝糖原的儲備主要發生在胎齡的最后4~8 周,而胎兒棕色脂肪(新生兒期主要供能物質)分化是從胎齡26~30 周開始一直延續到生后2~3 周。 低出生體重兒、早產兒和小于胎齡兒儲存糖原少,出生后維持代謝和生長發育所需能量又相對多,極易發生低血糖甚至造成不可逆的遠期腦損傷。 即使是足月新生兒,患嚴重疾病如窒息、嚴重感染、硬腫癥等情況下由于糖代謝率增加、糖原異生不足等原因也易發生低血糖。
肝臟和脂肪組織是人體內糖轉變成脂肪的兩個主要場所。 肝臟內糖氧化分解主要不是供給肝臟能量,而是由糖轉變為脂肪的重要途徑。 所合成的脂肪不在肝內貯存,而是與肝細胞內磷脂、膽固醇及蛋白質等形成脂蛋白,并以脂蛋白形式送入血中,送到其他組織中利用或貯存。 肝臟是糖異生的主要器官,可將甘油、乳糖及生糖氨基酸等轉化為葡萄糖或糖原。 在劇烈運動及饑餓時尤為顯著,肝臟還能將果糖及半乳糖轉化為葡萄糖,亦可作為血糖的補充來源。
糖在肝臟內的生理功能主要是保證肝細胞內核酸和蛋白質代謝,促進肝細胞的再生及肝功能的恢復。 ①通過磷酸戊糖循環生成磷酸戊糖,用于RNA的合成;②加強糖原生成作用,從而減弱糖異生作用,避免氨基酸的過多消耗,保證有足夠的氨基酸用于合成蛋白質或其他含氮生理活性物質。 此外,肝細胞中葡萄糖經磷酸戊糖通路,還為脂肪酸及膽固醇合成提供所必需的NADPH。 在肝臟中,NADPH還作為生物轉化中的重要酶系單加氧酶的供氫體而參與羥化反應,此反應與毒物、藥物的解毒、激素和膽鹽在肝內的代謝轉變密切相關。 NADPH 又是紅細胞中谷胱甘肽還原酶和輔酶,對維持還原型谷胱甘肽(GSH)的含量從而保護細胞膜和巰基酶的正常功能有重要意義。
2.肝臟在脂類代謝中的作用
肝臟在脂類的消化、吸收、合成、分解與運輸過程中均具有重要作用。 脂類是脂肪和類脂的總稱,其中脂肪是指三脂肪酸甘油酯或稱甘油三酯,其生理功能是儲存能量及氧化供能,主要在肝臟及脂肪組織中合成。 類脂包括固醇及其酯、磷脂及糖脂等,是細胞膜結構的重要成分。 肝臟能分泌膽汁,其中的膽汁酸鹽是膽固醇在肝臟的轉化產物,能乳化脂類、可促進脂類的消化和吸收。
肝臟是氧化分解脂肪酸的主要場所。 肝臟中活躍的β-氧化(脂肪酸的氧化分解)過程,生成乙酰CoA 進一步生成酮體,同時釋放出較多能量以供肝臟自身需要。 酮體不能在肝臟氧化利用,需經血液運輸到其他組織(心、腎、骨骼肌等)氧化利用,作為這些組織的供能原料。
肝臟是合成脂肪酸和脂肪的主要場所,也是人體中合成膽固醇最旺盛的器官。 肝臟合成的膽固醇占全身合成總量的80%以上,是血漿膽固醇的主要來源。 此外,肝臟還合成并分泌卵磷脂-膽固醇酰基轉移酶(LCAT),促使膽固醇酯化。 當肝臟嚴重損傷時,不僅膽固醇合成減少,血漿膽固醇酯的降低往往出現更早和更明顯。 膽固醇不能徹底氧化,無供能價值,但它既是細胞膜和血漿脂蛋白的重要組成部分,又是類固醇激素、膽汁酸和維生素D 的前體,對人體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肝病尤其是重型肝炎時,血脂水平下降,膽固醇水平隨肝功能損害而降低,而高密度脂蛋白進行性降低是肝病惡化的表現,能夠反映肝細胞損害程度,可作為診斷及預后評價的指標,比血清膽固醇、甘油三酯更敏感。
磷脂的合成以肝、腎和腸組織最為活躍。 肝內磷脂的合成與甘油三酯的合成及轉運有密切關系。磷脂合成障礙將會導致甘油三酯在肝內堆積,形成脂肪肝(fatty liver)。 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磷脂合成障礙,導致前β-脂蛋白合成障礙,使肝內脂肪不能順利運出;另一方面是肝內脂肪合成增加。 卵磷脂與脂肪生物合成有密切關系。 卵磷脂合成過程的中間產物——甘油二酯有兩條去路:即合成磷脂和合成脂肪,當磷脂合成障礙時,甘油二酯生成甘油三酯明顯增多。
3.肝臟在蛋白質代謝中的作用
肝內蛋白質的代謝極為活躍,肝蛋白質的半衰期為10 天,而肌肉蛋白質半衰期則為180 天,可見肝內蛋白質的更新速度較快。 肝臟除合成自身所需的結構蛋白質外,還合成分泌蛋白質。 如血漿蛋白中,除γ-珠蛋白外,白蛋白、凝血酶原、纖維蛋白原及血漿脂蛋白所含的多種載脂蛋白(Apo A、B、C、E)等均在肝臟合成。 肝臟對調節蛋白質和氨基酸流向具有很大的應變能力。 食物中攝入的氨基酸和糖的量變化時,肝臟不僅調節糖異生的速率,還能改變其自身組織蛋白的降解。 與之相反,肝臟中血漿蛋白的合成則相對穩定,不受短期氨基酸供給變化的影響。 血漿蛋白質在量和質上的改變,都可能是肝細胞損傷的結果,一定程度上可為肝臟疾病的嚴重性提供有用的客觀指標。
肝臟合成白蛋白的能力很強,是合成白蛋白的唯一部位。 成人肝臟每日約合成12g 白蛋白,占肝臟合成蛋白質總量的四分之一。 白蛋白在肝內合成與其他分泌蛋白相似,首先以前身物形式合成,即前白蛋白原,經剪切信號肽后轉變為白蛋白原。 再進一步修飾加工,成為成熟的白蛋白,分子量69 000,由550 個氨基酸殘基組成。 血漿白蛋白的半衰期為10 天,由于血漿中含量多而分子量小,故在維持血漿膠體滲透壓中起著重要作用,并對血漿中球蛋白的穩定性和在物質運輸中起重要作用。
肝臟在血漿蛋白質分解代謝中亦起重要作用。蛋白所含氨基酸可在肝臟進行轉氨基、脫氨基及脫羧基等反應進一步分解。 肝臟中有關氨基酸分解代謝的酶含量豐富,體內大部分氨基酸,除支鏈氨基酸在肌肉中分解外,其余氨基酸特別是芳香族氨基酸主要在肝臟分解。 故嚴重肝病時,血漿中支鏈氨基酸與芳香族氨基酸的比值下降。 此外肝細胞表面有特異性受體可識別某些血漿蛋白質(如銅藍蛋白、α1 抗胰蛋白酶等),經胞飲作用吞入肝細胞,被溶酶體水解酶降解。
在蛋白質代謝中,肝臟還具有一個極為重要的功能:即將氨基酸代謝產生的有毒的氨通過鳥氨酸循環又稱尿素循環的特殊酶系合成尿素解除氨的毒性。 此外,由于尿素合成中消耗了產生呼吸性H+的CO2,故鳥氨酸循環在維持機體酸堿平衡中具有重要作用。
肝臟也是胺類物質解毒的重要器官,腸道細菌作用于氨基酸產生的芳香胺類等有毒物質,被吸收入血后,主要在肝細胞中進行轉化以減少其毒性。當肝功能不全或門體側支循環形成時,這些芳香胺可不經處理進入神經組織,進行β-羥化生成苯乙醇胺和β-羥酪胺。 其化學結構類似于兒茶酚胺類神經遞質,但不能傳遞神經沖動,屬于“假神經遞質”,可使大腦發生異常抑制,與肝性腦病的發生有一定關系。
4.肝臟在維生素代謝中的作用
肝臟在維生素的貯存、吸收、運輸、改造和利用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肝臟是體內含維生素較多的器官。 某些維生素,如維生素A、D、K、B2、PP、B6、B12 等在體內主要貯存于肝臟,其中肝臟中維生素A 的含量占體內總量的95%。 肝臟所分泌的膽汁酸鹽可協助脂溶性維生素的吸收,所以肝膽系統疾患可伴有脂溶性維生素的吸收障礙。 由于維生素K 及A 的吸收、儲存與代謝障礙而表現出血傾向及夜盲癥。 肝臟直接參與多種維生素的代謝轉化。 如將β-胡蘿卜素轉變為維生素A,將維生素D3 轉變為25(OH)D3。 多種維生素在肝臟中參與合成輔酶,例如將煙酰胺(維生素PP)合成NAD+及NADP+;泛酸合成輔酶A;維生素B6 合成磷酸吡哆醛;維生素B2 合成FAD,以及維生素B1 合成TPP 等,對機體內的物質代謝起著重要作用。
5.肝臟在凝血中的作用
肝臟是血漿凝血因子合成的主要場所,當肝葉切除和嚴重肝臟疾病時,凝血因子在血漿中含量會有不同程度下降,因子Ⅶ的減低出現最早,然后是因子Ⅱ、Ⅹ的減低,最后因子Ⅸ也受到影響,但纖維蛋白原和因子Ⅴ的減少不明顯。
肝臟中合成血漿凝血因子依賴于維生素K 的存在。 可能在維生素K 缺乏時,肝臟合成異常的凝血酶原(因子Ⅱ),無法和Ca2+及磷脂結合,不能形成活性凝血酶原,故阻斷凝血,導致出血。 維生素K缺乏時,因子Ⅶ、Ⅸ、Ⅹ的合成也受到同樣的影響。肝臟疾病時,除凝血因子合成降低外,由于肝細胞損傷而使組織凝血活酶(因子Ⅲ)釋放入血,觸發彌散性血管內凝血而使凝血因子的消耗極大增加。 同時肝病時肝臟合成結構異常的纖維蛋白原,后者形成的纖維蛋白單體缺乏聚合能力。 正常肝臟有清除循環血液中活化凝血因子的能力,嚴重肝病時此種清除能力降低,也是誘發彌散性血管內凝血的因素之一。
6.肝臟在激素代謝中的作用
許多激素在發揮其調節作用后,主要在肝臟內被分解轉化,從而降低或失去其活性。 此過程稱激素的滅活(inactivation)。
肝細胞膜有某些水溶性激素(如胰島素、去甲腎上腺素)的受體。 此類激素與受體結合而發揮調節作用,同時自身則通過肝細胞內吞作用進入細胞內。 而游離態的脂溶性激素則通過擴散作用進入肝細胞。
一些激素(如雌激素、醛固酮)可在肝內與葡糖醛酸或活性硫酸等結合而滅活,神經垂體分泌的抗利尿激素亦可在肝內被水解而滅活。 因此肝病時由于對激素滅活功能降低,使體內雌激素、醛固酮、抗利尿激素等水平升高,則可出現男性乳房發育、肝掌、蜘蛛痣及水鈉潴留等現象。 許多蛋白質及多肽類激素也主要在肝臟內滅活,如胰島素和甲狀腺素的滅活。 甲狀腺素滅活包括脫碘、移去氨基等,其產物與葡糖醛酸結合。 胰島素滅活時,則包括胰島素分子二硫鍵斷裂,形成A、B 鏈,再在胰島素酶作用下水解。 嚴重肝病時,此激素的滅活減弱,于是血中胰島素含量增高。
(二)肝臟的生物轉化作用
機體將一些內源性或外源性非營養物質進行化學轉變,增加其極性(或水溶性),使其易隨膽汁或尿液排出,這種體內變化過程稱為生物轉化(biotransformation)。 肝臟是生物轉化作用的主要器官,在肝細胞微粒體、胞液、線粒體等部位均存在有關生物轉化的酶類。 其他組織如腎、胃腸道、肺、皮膚及胎盤等也可進行一定程度的生物轉化,但以肝臟的生物轉化功能最強。 機體的正常活動過程中,許多非營養性物質由體內外進入肝臟。 這些非營養物質根據其來源可分為:①內源性物質:系體內代謝中產生的各種生物活性物質如激素、神經遞質等及有毒的代謝產物如氨、膽紅素等。 ②外源性物質:系由外界進入體內的各種異物,如藥品、食品添加劑、色素、許多種類的致癌物質及其他化學物質等。 這些非營養物質既不能作為構成組織細胞的原料,又不能供應能量,機體只能將它們直接排出體外,或先將它們進行代謝轉變,一方面增加其極性或水溶性,使其易隨尿或膽汁排出,另一方面也會改變其毒性或藥物的作用。
1.生物轉化反應類型
肝臟內的生物轉化反應主要可分為氧化(oxidation)、還原(reduction)、水解(hydrolysis)(總稱為第一相反應)與結合(conjugation)(稱為第二相反應)等四種反應類型。
(1)氧化反應
1)微粒體氧化酶系:
微粒體氧化酶系在生物轉化的氧化反應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它是需細胞色素P450 的氧化酶系,能直接激活分子氧,使一個氧原子加到作用物分子上,故稱單加氧酶系(monooxygenase)。 由于在反應中一個氧原子摻入到底物中,而一個氧原子使NADPH 氧化而生成水,即一種氧分子發揮了兩種功能,故又稱混合功能氧化酶(mixed function oxidase)。 亦可稱為羥化酶。 單加氧酶系的特異性較差,可催化多種有機物質進行不同類型的氧化反應。
單加氧酶系由NADPH、NADPH-細胞色素P450還原酶及細胞色素P450 組成。 NADPH-細胞色素P450 還原酶以FAD 和FMN 為輔基。 二者比例為 1 ∶1。 細胞色素P450 是以鐵卟啉原Ⅸ為輔基的b 族細胞色素,含有與氧合作用物結合的部位。
單加氧酶系的生理意義是參與藥物和毒物的轉化。 經羥化作用后可加強藥物或毒物的水溶性有利于排泄。 如甲苯為常用化工原料,在肝臟經加氧羥化生成對甲酸,極性增強,易于排出體外。 另外,維生素D3 羥化為具有生物活性的25,(OH)D3。 單加氧酶系酶可誘導生成,如苯巴比妥類藥物可誘導單加氧酶的合成,長期服用此類藥物的患者,對異戊巴比妥、氨基比林等多種藥物的轉化及耐受能力亦同時增強。
2)線粒體單胺氧化酶系:
單胺氧化酶屬于黃素酶類,存在于線粒體中,可催化組胺、酪胺、尸胺、腐胺等腸道腐敗產物氧化脫氨,生成相應的醛類。
3)脫氫酶系:
胞液中含有以NAD+為輔酶的醇脫氫酶與醛脫氫酶,分別催化醇或醛脫氫,氧化生成相應的醛或酸類。
(2)還原反應:
肝微粒體中存在由NADPH 及還原型細胞色素P450 供氫的還原酶,主要有硝基還原酶類和偶氮還原酶類,均為黃素蛋白酶類。 還原的產物為胺類化合物。 如硝基苯在硝基還原酶催化下加氫還原生成苯胺,偶氮苯在偶氮還原酶催化下還原生成苯胺。 此外,催眠藥三氯乙醛也可在肝臟被還原生成三氯乙醇而失去催眠作用。
(3)水解反應:
肝細胞中有各種水解酶。 如酯酶、酰胺酶及糖苷酶等,分別水解各種酯鍵、酰胺鍵及糖苷鍵。 分布廣泛,人肝臟中水解酶類可催化乙酰苯胺、普魯卡因、利多卡因及簡單的脂肪族酯類的水解。
(4)結合反應:
結合反應是體內最重要的生物轉化方式。 凡含有羥基、羧基或氨基等功能基的非營養物質,在肝內與某種極性較強的物質結合,增加水溶性、同時也掩蓋了作用物上原有的功能基團。如肝臟在許多致癌物質的解毒作用中即通過此種機制進行作用的。 結合反應往往耗能,有保護機體不受異物毒害、維持內環境穩定的重要意義。 某些非營養物質可直接進行結合反應,有些則先經氧化、還原、水解反應后再進行結合反應。 結合反應可在肝細胞的微粒體、胞液和線粒體內進行。 根據參加反應的結合劑不同可分為多種反應類型:
1)葡糖醛酸結合反應:
葡糖醛酸結合是最為重要和普遍的結合方式,肝、腎、皮膚、腸黏膜組織中均可發生,但以肝臟活性最強。 尿苷二磷酸葡糖醛酸(UDPGA)為葡糖醛酸的活性供體,由糖醛酸循環產生。 肝細胞微粒體中有UDP-葡糖醛酸轉移酶,能將葡糖醛酸基轉移到底物(毒物或其他活性物質)的羥基、氨基及羧基上,形成葡糖醛酸苷。 結合后其毒性降低,且易排出體外。 如膽紅素、類固醇激素、嗎啡、苯巴比妥類藥物等均可在肝臟與葡糖醛酸結合而進行生物轉化,然后經腸道或腎臟排出。 這類結合產物從膽汁中排出時,在腸道中又被腸菌的β-葡糖醛酸苷酶水解,部分毒物、藥物、代謝物又可被腸道重吸收,形成腸肝循環。 臨床上,用葡糖醛酸類制劑(如葡醛內酯)治療肝病,其原理即增強肝臟的生物轉化功能。
2)硫酸結合反應:
醇、酚、芳香胺均可與硫酸結合,此時的硫酸供體不是游離的硫酸,而是以3′-磷酸腺苷5′-磷酸硫酸(PAPS)為活性硫酸供體。 在肝細胞胞質中有硫酸轉移酶,能催化將PAPS 中的硫酸根轉移到類固醇、酚類的羥基上,生成硫酸酯。雌酮也是在肝內與硫酸結合而失活。
3)甘氨酸、牛磺酸和谷胺酰胺結合反應:
某些毒物、藥物的羧基與輔酶A 結合形成酰基輔酶A后,在酰基CoA-氨基酸N-酰基轉移酶催化下與甘氨酸結合,生成相應的結合產物。 在肝細胞內膽酸和脫氧膽酸分別可與甘氨酸及牛磺酸結合,形成結合膽汁酸,這對于膽汁的排泄、分泌和功能極為重要。
4)谷胱甘肽結合反應:
哺乳動物肝臟中含有大量的谷胱甘肽(GSH),為重要的還原性物質,除了提供H 原子外,尚可以結合反應來參與鹵化有機物、環氧化物的解毒。 動物的肝腎組織中含有谷胱甘肽-S 轉移酶催化上述的結合反應,對于保護機體,尤其是肝細胞避免毒性作用有很重要的意義。
5)乙酰基結合反應:
在乙酰基轉移酶的催化下,由乙酰CoA 作乙酰基供體,與芳香族胺類化合物結合生成相應的乙酰化衍生物。 如磺胺類藥物及抗結核藥異煙肼在肝臟經乙酰化而失去作用。
6)甲基結合反應:
肝細胞質及微粒體中具有多種轉甲基酶,含有羥基、巰基或氨基的化合物可進行甲基化反應,甲基供體是S-腺苷蛋氨酸(SAM)。在相應酶催化下,可使煙酰胺、組胺、去甲腎上腺素、5-羥色胺的氨基氮進行N-甲基化,又可使兒茶酚類、吲哚酚化合物的酚羥基進行O-甲基化,也可在S-甲基轉移酶催化下使底物巰基上的硫進行S-甲基化。
7)水化反應:
肝臟中第一相反應可生成不穩定的環氧化物,可在環氧化物水化酶作用下形成二醇類化合物。
由上可見,肝臟的生物轉化作用范圍是很廣的。很多有毒的物質進入人體后迅速集中在肝臟進行解毒,然而另一方面,正是由于這些有害物質容易在肝臟聚集,如果毒物的量過多,也容易使肝臟本身中毒,因此,對肝病患者,要限制服用主要在肝內解毒的藥物,以免中毒。
2.生物轉化反應的特點
就機體本身而言,肝臟是進行生物轉化的主要臟器,其功能上的重要性遠大于其他能進行生物轉化作用的器官和組織。 由于酶系分布上的特點,生物轉化也就成為肝臟的基本功能之一。 一種物質的生物轉化往往需要連續進行幾種反應,即可以先進行氧化、還原、水解反應中的某幾種連續進行的酶反應,然后再進行結合反應。反之亦然。 如進入機體的阿司匹林(乙酰水楊酸)可先行水解去乙酰基形成水楊酸,大部分水楊酸又可羥化形成羥基水楊酸或者均經結合反應形成水楊酰甘氨酸或β-葡糖醛酸苷結合物,故出現多種轉化產物。
生物轉化反應具有兩重性。 一些生物轉化反應包括藥物、毒物或腐敗產物,經轉化后毒性或生物活性減弱。 然而有些物質通過生物轉化,其活性或毒性反而加強,即不是滅活而是激活,因此,肝臟的生物轉化具有兩重性。 在藥物生物轉化上,如苯巴比妥的羥化和氯丙嗪的N-氧化使其藥理活性喪失,但偶氮磺胺、去氫皮質醇、水合氯醛、去氧安定等藥物經代謝活化呈現藥理作用。 鎮咳作用強烈的可待因經O-脫甲基反應成為有強烈鎮痛效果的嗎啡。
許多化學物質可以導致人類腫瘤。 就其化學組分而言,大致上可分為多環芳烴、芳胺、亞硝胺類、黃曲霉毒素、蘇鐵苷、二甲氨基偶氮苯類等;就其來源可由人工合成、微生物產生、植物、腸菌作用后產生。致癌物質致癌作用的基本原理均是形成親電子基如C、N,能與生物大分子DNA、RNA 或蛋白質中親核部位結合,引起基因調控失常,導致細胞去分化或反分化,最后形成癌細胞。 大部分具有致癌作用的物質,可由肝臟的生物轉化作用而發揮作用。 如苯駢芘(致癌物)是在肝內經過生物轉化才形成終致癌物的。
3.影響生物轉化的因素
生物轉化作用受年齡、性別、肝臟疾病及藥物等體內外各種因素的影響。 例如新生兒生物轉化酶發育不全,對藥物及毒物的轉化能力不足,易發生藥物及毒素中毒等。 老年人因器官退化,對氨基比林、保泰松等藥物的轉化能力降低,用藥后血中相對藥物濃度和藥效較強,副作用較大。 此外,某些藥物或毒物可誘導轉化酶的合成,使肝臟的生物轉化能力增強,稱為藥物代謝酶的誘導。 例如,長期服用苯巴比妥,可誘導肝微粒體單加氧酶系的合成,從而使機體對苯巴比妥類催眠藥產生耐藥性。 同時,由于單加氧酶特異性較差,可利用誘導作用增強藥物代謝和解毒,如用苯巴比妥治療地高辛中毒。 苯巴比妥還可誘導肝微粒體UDP-葡糖醛酸轉移酶的合成,故臨床上用來治療新生兒黃疸。 另一方面由于多種物質在體內轉化代謝常由同一酶系催化,同時服用多種藥物時,可出現競爭同一酶系而相互抑制其生物轉化作用。 臨床用藥時應加以注意,如保泰松可抑制雙香豆素的代謝,同時服用時雙香豆素的抗凝作用加強,易發生出血現象。
肝實質性病變時,微粒體中單加氧酶系和UDP-葡糖醛酸轉移酶活性顯著降低,加上肝血流量的減少,患者對許多藥物及毒物的攝取、轉化發生障礙,易積蓄中毒,故在肝病患者用藥要特別慎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