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二章 焦慮障礙的中醫學術源流簡述

第一節 焦慮障礙的中醫范疇

中國人對焦慮問題的重視,由來已久。《列子·湯問》講了一個故事:“魯公扈、趙齊嬰二人有疾,同請扁鵲求治……扁鵲謂公扈曰:汝志強而氣弱,故足于謀而寡于斷,齊嬰志弱而氣強,故少于慮而傷于專。若換汝之心,則均于善矣。扁鵲飲二人毒酒,迷死三日,剖胸探心,易而置之,投以神藥,即悟,如初,二人辭歸。”這個故事雖非信史,但仍可反映了在古代人們對“志強而氣弱,故足于謀而寡于斷”和“少于慮而傷于專”這些與焦慮高度相關的認知-情感問題有了較為專門的認識。
目前所知,“焦慮”一詞首次出現在漢語文獻《后漢書·蘇不韋傳》中:“不韋毀身燋慮,出于百死。”這里“燋”同“焦”。在現代漢語和古代漢語里,焦慮的含義是指憂慮,心情焦愁憂慮。《晉書·涼武昭王傳》:“微臣所以叩心絕氣,忘寢與食,彫肝焦慮,不遑寧息者也”,對這種情緒狀態的描述至今還讓人有入木三分的感覺,十分形象。
焦慮作為一種心理情緒狀態,中國古代文獻對此有著豐富準確入神的描述,僅如《詩經·王風·黍離》:“彼黍離離,彼稷之苗。行邁靡靡,中心搖搖。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悠悠蒼天,此何人哉!”《詩經》這里用“搖搖”描述,內心的忐忑不安,類似還有“如噎”“如醉”來描述人們內心焦愁憂慮的不安情緒。可以看出,這些對焦慮情緒的描述非常準確和豐富。
現代漢語中在一般日常意義上使用“焦慮”時,含義是“焦急憂慮”,《現代漢語詞典》也是如此解釋。其近義詞大致包括“焦急、焦灼、憂慮、著急”,其反義詞是“安然”。
現代心理學、精神病學意義上的焦慮,是指一種情感活動,描述的是一種情緒,即不同于情感高漲、欣快、易激惹、情感遲鈍,也不是情感低落,也不同于情感脆弱。焦慮是“擔心發生威脅自身安全和其他不良后果的心境”,是指在缺乏明顯客觀因素和充分根據的情況之下,對其本身健康或其他問題感到憂慮不安,緊張恐懼,顧慮重重;或認為病情嚴重,不易治療;或認為問題復雜,無法解決等。嚴重者心中不安,搔首頓足,坐臥不寧,唉聲嘆氣,怨天尤人,一若大禍臨頭,惶惶不可終日,即使多方勸解也不能消除其緊張情緒。這類癥狀常伴有自主神經功能紊亂和疑病觀念,輕者可見于一般的日常情緒活動,重者可見于典型的焦慮癥,也可見于伴有焦慮情緒的各種身心疾患。
焦慮情緒的核心是焦慮和煩惱,以運動性不安、自主神經功能興奮和過分警覺為特征。最常見的表現是過分擔心、緊張不安、易激惹、注意力難以集中、肌肉緊張、易疲勞、睡眠不佳之類,實際臨床上則千奇百怪,各具特色,往往與個性特征和文化觀念有關。關于焦慮癥的診斷標準及其演變請參照本書有關章節。值得重視的是,在現代社會的人群中,亞臨床的焦慮問題廣泛存在,特別是在高社會壓力群體中十分普遍,如高考學生、警察、醫生、企業管理人員、老年人等,是很多疾病和社會家庭生活事件發生與發展的背景、前提和結果之一。焦慮,是人類社會生活的普遍問題,在現代社會尤其突出,弗洛伊德以來的精神病學、心理學、人類學、哲學對此做了深入的研究。
焦慮及其相關病癥,在中醫學理論體系內屬于情志障礙范疇。盡管古今中醫對各種形式的焦慮癥,有過豐富的現象描述、病機分析、藥物治療、針灸治療和心理治療等的記錄。但在嚴格意義上講,中醫學本身并無一個明確的、單一的情志概念可以與焦慮相對應,也并沒有一個單一的病名與焦慮癥相對應,或如同癲狂與精神分裂癥那樣的大致對應。但這并不意味著中醫缺乏對焦慮癥的深入研究和真知灼見,在不同時期大量的文獻論述中,古人已經洞見焦慮癥的疾病本質、特征和臨床表現及其演變的各個方面。根據焦慮癥的定義和它所規定的內涵,以及對常見癥狀、表現和外延的歸納與分析,焦慮癥在中醫語匯的精神癥狀描述上,大致包含:焦灼不安、煩悶昏冒、心煩意亂、煩躁、心中惕惕然,如人將捕之等。急性發作時,常出現:恐懼驚慌、發作欲死、心悸怔忡似心臟將跳出來、胸悶痛像窒息似的、惶惶不可終日、坐臥不寧等。慢性期常見伴有的軀體癥狀有:頭昏、目眩、失眠、多汗、心慌、心悸、心動異常、惡心、嘔吐、腹瀉、尿頻、呼吸困難(憋氣)、肌肉痛和緊張不能放松等。可以肯定的是,這些臨床病癥屬于中醫的“情志病”范疇。在中醫學,情志,又稱“神志”,包括七情、五志,七情是指喜怒憂思悲恐驚等情緒活動,五志是指與五臟精氣和五臟功能高度相關的喜怒憂思恐等神志變化。而這是從不同維度概括了在人體的精神-情緒-意志的生理、心理過程,七情和五志的病態變化就是情志病或神志病,基本上相當于精神障礙,我們今天也稱之為“腦神病”。而有關焦慮癥的中醫病癥,大致涵蓋了郁證、煩躁、不寐(失眠)、驚悸、心悸、怔忡、善怒、善憂思、善悲、善恐、善驚、百合病、臟躁等情志病證,以及可能的善忘(健忘)、卑惵、梅核氣、奔豚氣、燈籠熱、懊 、郁燠、驚惶等多種情志癥狀。這些病癥會出現在內婦外兒各科疾病之中,甚至少數情況下可能會符合虛勞的診斷。這些問題也常見于與七情致病關系密切的其他疾患之中,如陽痿、早泄、痞證等。有醫家對焦慮相關疾患做了高度概括“驚悸恐懼,憂怵恚惕”(孫思邈),也有醫家認識到這類疾患有“身形如和”(《傷寒論》)“身體仍和”(《外臺秘要》)“臟氣無損”(《顧松園醫鏡》)“心乃偏倚,十二官皆無主”(《繆遵義醫案·郁證》)等神志病特征。在臨床中,很多焦慮癥會以失眠、頭暈、虛弱、月經不調、心臟病、胃腸功能紊亂、便秘、腹瀉、脅痛、癔病等,特別是各種難以描述的軀體不適,在內科、婦科、神經科就診;另一方面,很多重癥內外科疾病患者伴有嚴重或較為嚴重的焦慮問題(達到或沒有達到臨床水平)。而且,很多嚴重的軀體疾患或其他精神疾患往往會以焦慮癥狀作為前兆癥狀、首發癥狀,這些焦慮癥狀往往會伴隨很多患者和很多疾病的始終,構成疾病的背景、病因、誘因或結果之一。很多情況之下,這些焦慮及其相關問題得不到認識與重視,成為制約這些疾病診斷、治療和康復的重要因素。所以,焦慮情緒、焦慮狀態、焦慮癥是人類生活中,特別是各科臨床的常見問題。另一方面,焦慮與抑郁高度相關,類而不同,兩者經常以共病形式出現,也請參照有關章節仔細鑒別。
與現代中醫學術界著重于探討焦慮癥的證候規律不同,王彥恒老中醫認為,認識焦慮癥關鍵要透過現象看本質,抓住焦慮癥屬于“腦神病”這一核心本質,在紛繁的臨床癥狀中,識別焦慮在不同個體發生的共性與個性機制,而不要讓具體癥狀牽著鼻子跑。王老認為,焦慮問題在臨床上廣泛存在,焦慮癥和嚴重的焦慮情緒經常見于各種精神疾患、軀體疾患和心身疾患之中,是制約患者心身健康的基本因素和背景因素。在臨床實踐中,焦慮癥很難與其他神經癥嚴格區分開來,在診治上往往與抑郁癥、強迫癥、恐怖癥、失眠等神經癥性疾患難以截然分開。而符合西醫診斷為焦慮癥的患者,其中醫診斷會根據不同患者的表現、主癥而有所不同,伴有情緒低落的多被診為郁證;以情緒悲苦為主的診為善悲,或者根據不同特點分別診為善驚、善恐、善憂思、失眠、驚悸、怔忡等。在各科嚴重疾患和慢性疾患中,患者往往伴有情志問題,最突出的就是各種各樣的焦慮癥狀,有的易于識別,有的以變相的方式存在,識別率不高,常常為醫患雙方所忽視和誤判,具有相當的隱蔽性。而這種焦慮往往是疾病的背景,或者與疾病如影隨形,嚴重影響著患者的生活質量和治療康復的效果。另一方面,關于焦慮癥的中醫病名還有待于進一步探討,焦慮癥的中醫內在本質還有待總結、歸納與揭示。
王彥恒老中醫認為考察焦慮癥的中醫范疇及其學術淵源,離不開上述郁證和驚悸恐為核心的七情為患,要圍繞焦慮癥根本上屬于腦神病(神志病)這個根本關鍵,堅持形神統一和心身一體的觀點。但也要明確,焦慮癥的軀體癥狀和軀體化癥狀與單純的軀體疾患的根本區別。
由此我們依據王彥恒老中醫的觀點,以七情致病和郁證為主線,考察中醫關于焦慮障礙的學術淵源。
主站蜘蛛池模板: 太湖县| 长顺县| 海原县| 池州市| 武陟县| 湖南省| 宁蒗| 璧山县| 济宁市| 于田县| 眉山市| 历史| 霍邱县| 乐清市| 枞阳县| 德令哈市| 珠海市| 北安市| 九龙坡区| 牡丹江市| 毕节市| 邯郸市| 昭平县| 东辽县| 德兴市| 嵩明县| 镇沅| 苏尼特右旗| 天气| 咸丰县| 柞水县| 拜泉县| 万州区| 三都| 黑山县| 寿阳县| 赣榆县| 和林格尔县| 东阿县| 区。| 天峻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