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七、暈痛針

【組成】
四神針、印堂穴、太陽穴。
【配穴主治】
頭暈頭痛、頭頂痛、偏頭痛、前額痛。
1.四神針
見前文。
2.印堂
見鼻三針。
3.太陽穴
【穴位定位】
在顳側,瞳子髎穴(目外眥旁,當眼眶外側緣)外0.8寸凹陷中。(圖17)
圖17 太陽穴
【穴名釋義】
太陽穴為奇穴。《銀海精微》:“風牽 BZ_119_590_2168_633_2212斜,可灸頰車、耳門穴,開口取之,太陽、水溝、承漿, BZ_119_590_2168_633_2212左灸右, BZ_119_590_2168_633_2212右灸左。太陽穴,在外眥五分是。”《圣濟總錄》:“眼小眥后一寸,太陽穴,不可傷,傷即令人目枯,不可治也。”《奇效良方》:“太陽二穴,在眉后陷中太陽紫脈上是穴,治眼紅及頭痛,宜用三棱針出血……刺見血立愈。”
【局部解剖】
①針刺層次:皮膚—皮下組織—顳筋膜—顳肌。②穴區(qū)神經(jīng)、血管:淺層有上頜神經(jīng)顴顳支和顳淺動脈分布,深層有下頜神經(jīng)肌支和顳淺動脈肌支分布。
【主治病癥】
頭痛、目疾、齒痛、面痛。
【操作方法】
直刺0.8~1寸。
【臨床心得】
太陽穴應采用直刺法或斜刺法,并有一定深度,針感向眼內(nèi)或目上放散者為佳,如針下有硬物感,為針尖到達顳骨,可將針退出2分。
認真復習太陽穴的局部解剖,你會發(fā)現(xiàn),太陽穴恰是顳側的一個很大的凹陷中點(圖17),所以,直刺太陽穴可達1寸。太陽穴可用于治療多種頭痛,針尖多指向痛處。

八、面肌針

【組成】
眼瞼痙攣組:四白穴、下眼瞼阿是穴;口肌痙攣組:地倉穴、禾髎穴、迎香穴。
【配穴主治】
眼肌痙攣、口肌痙攣。
【臨床心得】
面肌痙攣及抽痛日益多見于臨床,與人的精神壓力漸大、休息欠佳、體力疲憊有關。臨床用此組穴可配合電針,連續(xù)密波,頻率宜小,強度更應小,以局部稍感電流刺激但肌肉不跳動為宜。嚴禁強度過大,局部肌肉劇烈跳動造成新的痙攣。
1.四白穴
【穴位定位】
眼正視,瞳孔直下約1寸,在眶下孔中。(圖18)
圖18 四白穴
【穴名釋義】
四白在足陽明胃經(jīng)。四,數(shù)名,倍二為四。白,素色,有光明、潔白之義。《莊子·人間世》:“虛室生白,吉祥止止。”崔云釋文:“白者,日光所照也。”本穴在目下1寸;為上下左右四面,平白無飾,光明顯見之處,故名四白。又因穴在目下,目能視萬物,該穴主治目眩、目赤、目癢生翳,針之可使視力光明四射,因名四白。
【局部解剖】
①針刺層次:皮膚—皮下組織—眼輪匝肌—提上唇肌—眶下孔。②穴區(qū)神經(jīng)、血管:淺層有眶下神經(jīng)分布;深層有眶下神經(jīng)、動脈經(jīng)過,并有面神經(jīng)顳支分布。(圖19)
圖19 四白穴解剖層次圖
【主治病癥】
目赤腫痛、目翳、眼瞼 動、近視、面痛、口 BZ_119_590_2168_633_2212、膽道蛔蟲癥、頭痛、眩暈。
【操作方法】
直刺0.5~0.8寸。
【臨床心得】
進針方向以針尖指向病變位置為佳,如耳前抽痛則四白穴向耳前進針,口角抽痛則四白穴向口角進針,亦可垂直進針。面癱多平刺,針尖指向承泣。
2.下眼瞼阿是穴
【穴位定位】
在下眼瞼中間之皮下,針尖向鼻方向沿皮下進針。
【局部解剖】
①針刺層次:皮膚—皮下組織—眼輪匝肌—眶內(nèi)眼球下直肌和下斜肌。②穴區(qū)神經(jīng)、血管:淺層有眶下神經(jīng)分布;深層有面神經(jīng)顴支、眶下動脈分布;眶內(nèi)有動眼神經(jīng)和眼動脈分支分布。
【主治病癥】
局部痙攣、抽痛。
【操作方法】
向鼻沿皮下平刺0.5寸。
【臨床心得】
局部抽痛、痙攣多局部取穴,但刺激量應適度,中病即止,不要過求強刺激。
3.地倉穴
【穴位定位】
在面部,口角外側,上直對瞳孔。(圖20)
圖20 地倉穴
【穴名釋義】
地倉在足陽明胃經(jīng),在口角旁四分,為手足陽明、陽蹺三經(jīng)之交會穴。地,《說文》“元氣初分,輕清陽為天,重濁陰為地,萬物所陳列也”。《管子·水地》:“萬物之本源,諸生之根苑也。”意指土地為萬物生長根本。《素問·六節(jié)藏象論》:“地食人以五味……五味入口。”地以五味食人,以養(yǎng)五臟。《說文》:“倉,谷藏也;倉黃取而藏之,故謂之倉。”《釋名·釋官室》:“倉,藏也,藏谷物也。”意指倉貯谷物之處。蓋脾胃為倉廩之官,地食人以五味……入于脾胃,必以口納之,此穴在口角之傍,故以地倉喻為穴名。
【局部解剖】
①針刺層次:皮膚—皮下組織—口輪匝肌—頰肌。②穴區(qū)神經(jīng)、血管:淺層有眶下神經(jīng)、頦神經(jīng)(下頜神經(jīng)分支)分布;深層有面神經(jīng)頰支和面動脈分布。(圖21)
圖21 地倉穴解剖層次圖
【主治病癥】
BZ_119_590_2168_633_2212、流涎、眼瞼 動。
【操作方法】
直刺0.2~0.3寸,或向頰車橫刺0.5~0.8寸。
【臨床心得】
進針以沿口輪匝肌、頰肌為佳,過淺則針僅在皮下與肌層之間,得氣感弱而療效差;過深則刺穿肌層進入口腔,多有危險,故應把握進針層次,針在肌層,阻力稍大,氣感較強,療效亦佳。
4.口禾髎穴
【穴位定位】
在上唇部,鼻孔外緣直下,平水溝穴(人中溝的上1/3與中1/3交點處)。(圖22)
圖22 口禾髎穴
【穴名釋義】
禾髎在手陽明大腸經(jīng)。禾,曲頭木。指穴在形如曲頭木的鼻唇溝之下方而言。《說文》:“禾,木之曲頭,止不能上也。”禾,讀雞(jī)音,是典型的象形字。髎,是近骨的孔隙。《詩·幽風·七月》“十月納禾稼”。黍稷重髎,禾麻菽麥。髎,深孔貌。本穴在鼻孔下、上頜骨的犬齒窩中,五谷之馨味,由此入鼻,故名禾髎。
【局部解剖】
①針刺層次:皮膚—皮下組織—口輪匝肌。②穴區(qū)神經(jīng)、血管:淺層有眶下神經(jīng)(下頜神經(jīng)分支)分布,深層有面神經(jīng)頰支和上唇動脈(面動脈分支)分布。(圖23)
圖23 禾髎穴、翳風穴解剖層次圖
【主治病癥】
鼻塞、鼽衄、口 BZ_119_590_2168_633_2212、口噤。
【操作方法】
向下關(在面部耳前方,當顴弓與下頜切跡所形成的凹陷中)平刺0.8寸,進針后加電針連續(xù)密波,強度大至眼肌或口肌痙攣抽緊而患者不覺疼痛為度,每5~10分鐘調大強度,留針30~40分鐘。
【臨床心得】
此穴多用于局部病癥的治療,亦用于上齒疼痛。
5.迎香
見鼻三針。
主站蜘蛛池模板: 雅江县| 武义县| 贵州省| 揭东县| 奇台县| 阜城县| 邳州市| 舞钢市| 泰宁县| 长兴县| 汶上县| 望城县| 什邡市| 修武县| 潍坊市| 遂平县| 萨嘎县| 赫章县| 牟定县| 内江市| 荣成市| 灌南县| 南投县| 绥阳县| 余干县| 虎林市| 同心县| 大渡口区| 永德县| 江西省| 琼中| 遂川县| 延边| 潍坊市| 丽江市| 板桥市| 句容市| 临邑县| 桐梓县| 乐业县| 察隅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