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類 肝系診法
脈 診
1.常脈
111【原文】
故人有三部 ①,部有三候 ②,以決死生,以處百病,以調虛實,而除邪疾……有下部,有中部,有上部,部各有三候,三候者,有天有地有人也……下部天,足厥陰也……故下部之天以候肝。(《素問·三部九候論》)
【詞解】
①三部:即指人身上中下三部,非寸關尺三部。
②三候:即每部之中又有天地人三候,合三部計有九候。此非寸口脈浮中沉之九候。
【提要】
論三部九候,下部天以候肝(膽)。
【集注】
張介賓:以天地人言上中下,謂之三才。以人身而言上中下,謂之三部。于三部中而各分其三,謂之三候。三而三之,是謂三部九候。其通身經隧由此出入,故可以決死生,處百病,調虛實,而除邪疾也……如仲景脈法,上取寸口,下取跗陽,是亦此意。觀《十八難》曰:三部者,寸關尺也;九候者,浮中沉也。乃單以寸口而分三部九候之診,后世言脈者皆宗之,雖亦診家捷法,然非軒岐本旨,學者當并詳其義……氣沖下三寸動脈,五里之分,肝經氣所行也,故以候肝。
高士宗:是足三陰之候有三,而為下部也。足厥陰,肝也。故下部之天以候肝。
【釋評】
此三部九候,非《難經》寸關尺、浮中沉三部九候。此三部即指人身上中下三部;九候即每部各分天地人三候,三而三之則為九候。肝在下部之天處,毛際外股動脈,足厥陰肝經陰廉穴,是肝氣所行,故于此可診肝象。
112【原文】
脈有陰陽之法,何謂也?
然:呼出心與肺,吸入腎與肝,呼吸之間,脾也,其脈在中。浮者陽也,沉者陰也,故曰陰陽也……腎肝俱沉,何以別之?然:牢而長者肝也。(《難經·四難》)
【提要】
論吸入為肝,脈弦為陰,沉取之。
【集注】
葉霖:此言脈之陰陽雖在于尺寸,其陰陽之氣,又在浮沉……腎肝居膈下,陰也,吸入必歸之……沉取乎腎肝。
經言呼出者,非氣自心肺而出也,為腎肝在膈下,其氣因呼而上至心至肺,故呼出心與肺也。心肺在膈上,其氣隨吸而入至腎肝,故吸入腎與肝也。夫呼者因陰出,吸者隨陽入,其呼吸陰陽,相隨上下,經歷五臟之間,乃脾胃受谷氣以涵養之也,故言其脈在中。讀此節不得刻舟求劍,謂呼出之氣為陽,吸入之氣為陰也。
按之不足,舉之有余曰浮;浮為陽者,象火而炎上也。按之有余,舉之不足曰沉;沉為陰者,象水而潤下也。
丁德用:肝者,東方木也,其脈牢而長。牢者臟也,長者腑也。
虞庶:肝屬木,根生于地,牢義可知;枝葉長于天,長理出此也。
《難經集注》楊曰:按之但覺堅極,故曰牢。
【釋評】
脈有陰陽之法,寸尺雖可分陰陽,而浮沉亦可。浮則為陽,沉即屬陰。因“吸入腎與肝”,故肝脈當沉取方得,其象必弦而濡軟,端直以長,如按琴瑟弦,亦即牢長之意。腎脈雖也沉取,但非如肝之牢長之象可比。
以上葉氏闡發尤為詳盡,其解呼出心肺、吸入肝腎之義,頗為中肯;至于丁、虞、楊氏諸論,詳釋牢長之脈者,也有理可從。
113【原文】
脈有輕重,何謂也?
然:初持脈,如三菽 ①之重,與皮毛相得者,肺部也。如六菽之重,與血脈相得者,心部也。如九菽之重,與肌肉相得者,脾部也。如十二菽之重,與筋平者,肝部也。按之至骨,舉指來疾者,腎部也。故曰輕重也。(《難經·五難》)
【詞解】
①菽:音叔[shū],豆之總稱,此用以約略說明按脈所用之力度。
【提要】
論按脈力度及臟腑之應,肝為十二菽重,與筋平。
【集注】
呂廣:菽者,豆也,言脈之輕重。
葉霖:菽,豆之總名。診脈輕重,何獨取乎豆,且不言三菽四菽五菽,而必以三累加之?蓋豆在莢,累累相連,與脈動指下相類。以此意推之,言三菽重者,非三菽加于一部之上,乃一指下如有一菽重也,通稱三部,則三菽也。
加藤宗博:肝主筋,在脾下,故其脈如十二菽之重,與筋平而得之。
滕萬卿:按菽法輕重凡五候,雖《內經》無明文,然《應象論》(按:此即《素問·陰陽應象大論》)略有言曰: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膚,其次治筋脈。此亦診家伺邪淺深之一也。
【釋評】
此以菽重來約略按脈之力度及其五臟所應。菽乃豆類,累三相加,即寸關尺每部加一菽之重。每三部如三菽之重者,乃肺氣所應;如六菽重者,為心氣所應;如九菽重者,乃脾氣所應;如十二菽重者,乃肝氣所應;重按至骨者,乃腎氣所應。可見,此文義與上條呼出心肺、吸入肝腎者相合。總之,肝脈之取,沉取乃得,或如十二菽之重者,其象牢而且長,如按琴弦。
114【原文】
肝脈弦。(《素問·宣明五氣》)
厥陰之至其脈弦。(《素問·至真要大論》)
【提要】
論肝之平脈。
【集注】
高士宗:厥陰屬木,故其脈弦。
吳崑:象木之垂枝也。
王冰;耎虛而滑,端直以長,是謂弦。實而強則病,不實而微亦病,不端直長亦病,不當其位亦病,位不能弦亦病。
【釋評】
肝為足厥陰之臟,屬木應春氣,木象應弦,故肝之平脈為微弦,即端直以長,如按琴弦,亦即耎弱招招,如揭長竿末梢,失此象均為肝病之脈。
115【原文】
平肝脈來,耎弱招招,如揭長竿末梢,曰肝平,春以胃氣為本。(《素問·平人氣象論》)
【提要】
再論肝之平脈。
【集注】
張介賓:即和緩弦長之義,是為肝之平脈。
張志聰:耎弱,初生柔和之氣也。以手相呼曰招。招招,乍起乍伏之象,形容其初生之脈象也。長竿末梢,長而耎也。此皆本于胃氣,故臟之脈得以柔耎和平。
吳崑:如揭長竿末梢,長而柔也,此肝之有胃氣者也。肝主春,以沖和胃氣為本,不得過于弦長而傷胃氣。
【釋評】
肝屬木旺春,春陽發萌,萬物始生,草木始長,其氣柔和虛軟,故肝氣應之,其脈耎弱招招如循長竿末梢,此取類比象者也。義與前文有同,當互參。想必此“長竿末梢”必為活著的春天初生樹木之象,若死木末梢必然僵硬,不可取象比類于肝臟之平脈之象。
春以胃氣為本者,是脈得生氣,從容和緩也。《經》云:“人以水谷為本,故人絕水谷則死,脈無胃氣亦死。”肝脈也不外于此。
116【原文】
春脈如弦,何如而弦?岐伯對曰:春脈者肝也,東方木也,萬物之所以始生也,故其氣來,耎弱輕虛而滑 (1),端直以長,故曰弦,反此者病。(《素問·玉機真臟論》)
【校勘】
(1)“耎弱輕虛而滑”:《太素》作“濡弱軟虛而滑”。
【提要】
論春肝平脈。
【集注】
張介賓:弦者,端直以長,狀如弓弦有力也。然耎弱輕虛而滑,則弦中自有和意,肝臟主之。
高士宗:是春者,萬物之所始生也,故其脈氣之來,當耎弱輕虛而滑,且端直以長,此胃而有弦也,故名曰弦。
楊上善:凡人之身,與天地陰陽四時之氣皆同,故內身外物雖殊,春氣俱發,肝氣春王,故春脈來,比草木初出。其若琴弦之調品者,不大緩,不大急,不大虛,不大實,不澀不曲。肝氣亦然,濡潤、柔弱,軟小、浮虛,輕滑、端直,而尺部之上,長至一寸,故比之。
2.病脈
117【原文】
春夏而脈瘦,秋冬而脈浮大,命曰逆四時也。(《素問·平人氣象論》)
【提要】
論逆四時之脈。
【集注】
高士宗:春生夏長,其氣外盛,而脈反瘦……與時不順,命曰逆四時也。
張介賓:逆,反也。從,順也。凡脈之逆從四時者,雖未有真臟之形見,若春夏以木火之令,脈當浮大而反瘦小……是皆逆四時也。
王冰:春夏脈瘦,謂沉細也……大法,春夏當浮大而反沉細……故曰不應時也。
【釋評】
人體是自然大系統的一個子系統,亦是典型的耗散結構,其與天地之氣的變化關系非常密切。故春生夏長秋收冬藏,人應之,脈亦應之。《經》云:“春應中規”,“如魚之游在波”,“耎弱招招,如揭長竿末梢”,“端直以長”。但此春日其脈反沉細,是逆春令,必為肝病。余脈仿此。
118【原文】
病肝脈來,盈實而滑,如循長竿,曰肝病。(《素問·平人氣象論》)
【提要】
論肝之病脈。
【集注】
張介賓:盈實而滑,弦之甚過也。如循長竿,無末梢之和耎也,亦弦多胃少之義,故曰肝病。
王冰:長而不耎,故若循竿。
吳崑;盈實而滑,長而不耎,傷其沖和之氣,肝之病也。
【釋評】
凡平肝脈來,當耎弱招招如揭長竿末梢,此生木之梢必柔和軟虛而滑。今其脈反如循長竿而失生木末梢之象,是盈實而滑,過于弦而少沖和之胃氣,可知肝病。
119【原文】
寸口大于人迎一倍,病在足厥陰。(《靈樞·禁服》)
脈口一盛,病在足厥陰。(《靈樞·終始》)
寸口一盛,病在厥陰。(《素問·六節藏象論》)
【提要】
論足厥陰肝病之脈。
【集注】
張介賓:人迎寸口相為表里,故上文云人迎一倍,病在足少陽,此云寸口一倍,病在足厥陰,膽與肝為表里也。
一盛二盛,猶言一倍二倍,謂以人迎寸口相較,或此大于彼,或彼大于此,而有三倍四倍之殊也。《禁服篇》曰:寸口主中,人迎主外,兩者相應,俱往俱來,若引繩大小齊等,春夏人迎微大,秋冬寸口微大,如是者命曰平人。故人迎寸口至于盛衰相倍者,乃不免于病矣。
馬元臺:脈口一盛二盛三盛四盛者,較之人迎大一倍二倍三倍四倍也。脈口一盛,病在足厥陰肝經。
楊上善:按不病人,寸口人迎脈動大小一種。秋冬之時,寸口之動微大人迎,以為平好。寸口之脈至于一倍,即知厥陰有病。厥陰之氣衰少,故得過陽一倍,名曰厥陰之病,致使寸口之脈一倍大于人迎。
【釋評】
此從人迎寸口盛衰相倍之象,察肝足厥陰所病之脈。人迎屬胃為陽,以候腑;寸口屬肺為陰,以候臟。凡平人人迎寸口大小齊等,而春夏人迎微大、秋冬寸口微大者,亦為常脈,一倍或一盛屬足厥陰肝和足少陽膽。寸口以候臟,故寸口大人迎一倍者,則為肝厥陰之病脈。
120【原文】
平人之常氣稟于胃,胃者平人之常氣也,人無胃氣曰逆,逆者死。春胃微弦曰平,弦多胃少曰肝病,但弦無胃曰死,胃而有毛曰秋病,毛甚曰今病……毛而有弦曰春病,弦甚曰今病。(《素問·平人氣象論》)
【提要】
論春肝病脈。
【集注】
張介賓:胃氣之見于脈者,如《玉機真臟論》曰:脈弱以滑,是有胃氣。《終始篇》曰……谷氣來也徐而和。是皆胃氣之謂。大都脈代時宜無太過無不及,自有一種雍容和緩之狀者,便是胃氣之脈。春令木王,其脈當弦,但宜微弦而不至太過,是得春胃之沖和也,故曰平……弦多者,過于弦也;胃少者,少和緩也。是肝邪之勝,胃氣之衰,故為肝病。但有弦急而無沖和之氣者,是春時胃氣已絕,而肝之真臟見也,故曰死。至為秋脈屬金,春時得之,是為賊邪。以胃氣尚存,故至秋而后病。春脈毛甚,則木被金傷,不必至秋,今即病矣……弦為春脈屬木,秋時得之,以金氣衰而木反乘也,故至春木王時而病。秋脈弦甚,是金氣大衰,而木寡于畏,故不必至春,今即病矣。
吳崑:弦,脈引而長若琴弦也。胃,沖和之名。春脈宜弦,必于沖和之中微帶弦,是曰平調之脈。弦多胃少,是肝木偏勝而失其沖和之氣也,故為肝病。但有弦急之脈,更無沖和之氣,是失其生道,故死……為肝木,春脈也,秋時得之,雖曰我克者為微邪,然肝木實泄其氣,至春無以生榮,故曰春病。
【釋評】
《經》曾謂:“人以水谷為本,故人絕水谷則死,脈無胃氣亦死。”是知脈也貴胃氣。春胃微弦曰平,是端直以長如按琴弦,從容和緩,即得胃氣之象。故凡弦多胃少者肝病,但弦無胃則肝之真臟見必死。又脈貴應四時旺氣,是自得其位也。若春得毛(肺)脈,是金盛木衰;秋得弦脈,則為木盛金衰。
121【原文】
然:春脈弦,反者為病。何謂反?
然:其氣來而實強,是謂太過,病在外;氣來虛微,是謂不及,病在內。脈來厭厭聶聶,如循榆葉曰平;益實而滑,如循長竿曰病;急而勁益強,如新張弓弦曰死。春脈微弦曰平,弦多胃氣少曰病,但弦無胃氣曰死,春以胃氣為本。(《難經·十五難》)
【提要】
論春脈微弦,太過不及皆為病。
【集注】
葉霖:春脈當微弦,其來濡弱而長,反是者為病。實弦為太過,陽氣盛而發于表也,故病在外,令人善忘眩冒巔疾;虛微為不及,陰氣不足,而怯于中也,故病在內,令人胸痛引背,下則兩脅胠滿。厭厭聶聶,如循榆葉,乃微弦而有和緩胃氣也,故曰平。益實而滑,如循長竿,乃弦多胃少也,故曰病。急而勁益強,如新張弓弦,乃但弦無胃氣,即所謂真臟脈也,故曰死。
加藤宗博:循,撫也,按也。厭厭聶聶,如循榆葉,弦而和也;如循長竿,弦多也;如新張弓弦,但弦也。
呂廣:實強者,陽氣盛也,少陽當微弱,今更實強,謂太過。陽主表,故今其病在外也。厥陰之氣養于筋,其脈弦,今更虛微,故曰不及。陰處中,故今其病在內。
丁德用:病在外者,是少陽。其脈微弦,今實強者,是膽有余,面青好怒,是肝木之外證也。病在內者,肝不足也。肝舍血養筋,不足則筋緩,溲便難,是肝之內證也。
【釋評】
春肝之脈微弦,厭厭聶聶,如循榆葉,是弦而有胃氣之平脈。若益實而滑,如循長竿,是弦多胃少,必病。若急而堅勁更強,如新張弓弦者,乃但弦無胃氣之象,肝之真臟見,故必死無疑。病在外者多為陽熱實證,在內者常屬陰虛寒證,以陽主外、陰主內也。
以上諸家之釋,葉氏尤詳,其闡發每多中肯可從。至于文中內外之義,呂氏謂外為少陽、內為厥陰;丁氏云外為膽疾,內為肝病。筆者認為,外內是相對之詞,不必強分肝、膽。
122【原文】
(肝脈)其氣來實而強,此謂太過,病在外;其氣來不實而微,此謂不及,病在中。帝曰:春脈太過與不及,其病皆何如?岐伯曰:太過則令人善忘 (1),忽忽眩冒而巔疾 (2)①;其不及則令人胸痛引背,下則兩脅胠 ②滿。(《素問·玉機真臟論》)
【校勘】
(1)“善忘”:《類經》《吳注》等均作“善怒”。似是。
(2)“巔疾”:《甲乙》作“癲疾”。
【詞解】
①眩冒而巔疾:王冰曰:“眩,謂目眩,視如轉也。冒,謂冒悶也。”巔疾,即頭頂疾病。
②胠:音區[qū]。《說文》:“亦(腋)下也。”張介賓曰:“腋下脅也。”楊上善云:“腋下三寸以下,脅也;脅下至八間之外,胠也。”即脅下空軟處。
【提要】
論肝脈太過、不及之主病。
【集注】
張介賓:其氣來實而強,弦之過也。其氣來不實而微,弦之不及也。皆為弦脈之反。太過者病在外,不及者病在中,蓋外病多有余,內病多不足,此其常也……忘,當作怒。《本神篇》曰:肝氣虛則恐,實則怒。《氣交變大論》曰:歲木太過,甚則忽忽善怒,眩冒巔疾。皆同此義。忽忽,恍忽不爽也……巔疾,疾在頂巔也。足厥陰之脈會于巔上,貫膈布脅肋,故其為病如此。
楊上善:其春脈堅實勁直,名為來實而強,此為春脈少陽有余,邪在膽腑少陽,故曰在外……其春脈厥陰脈來,雖然不實而更微弱,此為不足,邪在肝臟厥陰,故曰在中也。
高士宗:氣,脈氣也。太過則外強,故病在外。不及則內虛,故病在中……忽忽眩冒者,風木上乘也。巔疾者,肝合督脈會于巔頂也。其肝脈不及,不能貫膈注肺,則令人胸痛引背,不能合少陽而樞轉,下則兩脅胠滿。
【釋評】
上文121條《難經》所論即源于此條,義同,可互參。肝為將軍之官,其性剛而主怒,故肝之有余則為善怒,即《經》所謂“肝氣虛則恐,實則怒”也;“諸風掉眩,皆屬于肝”,今肝氣有余,上沖元神之府則為眩冒;肝之經脈上與督脈會于巔頂,其邪氣實,上乘故發巔疾。肝為氣樞,其氣疏暢發泄,通調三焦氣機。今肝氣不及則樞調無力,上為胸中氣機不利,故為胸痛引背;下為中焦氣機不暢,自郁本經,故兩脅胠滿。此皆要言肝脈太過、不及所應之病。
123【原文】
肝脈急甚者為惡言 (1);微急為肥氣 ①,在脅下 (2)若覆杯 (3)。緩甚為善嘔 (4),微緩為水瘕 (5)痹 ②也。大甚 (6)為內癰,善嘔 衄 (7);微大為肝 (8)痹 ③陰 (9)縮,咳引少腹。小甚為多飲,微小為消癉。滑甚為
(10)疝,微滑為遺溺。澀甚為溢 (11)飲,微澀為瘈攣筋痹 (12)。(《靈樞·邪氣臟腑病形》)

【校勘】
(1)“惡言”:《甲乙經校注》曰:“一作妄言。”
(2)“微急為肥氣,在脅下”:《中藏經》作“微急氣在胸脅下”七字。
(3)“杯”:《千金》作“柸”字。
(4)“善嘔”:《中藏經》作“嘔逆”。
(5)“瘕”:《中藏經》無。
(6)“大甚”:《中藏經》作“火急”。
(7)“嘔衄”:《中藏經》作“吐血”。
(8)“肝”:《中藏經》作“筋”。
(9)“陰”:《脈經》《千金》均無。
(10)
”:《太素》《脈經》《千金》《中藏經》均作“頹”,《甲乙》作“
”。


(11)“溢”:《脈經》《千金》作“淡”,《中藏經》作“流”。
(12)“瘈攣筋痹”:《太素》無“痹”字,《脈經》《甲乙》此句均作“瘈疭攣筋”。
【詞解】
①肥氣:即肝積病名,在脅下,狀如覆杯,突出如肉,故名。
②水瘕痹:瘕,音假[jiǎ],婦女肚子里結塊的病;腹中生長寄生蟲。在此即指瘕聚一類病。瘕者假也,聚散無常未有實物,故名。水瘕,因水積而成瘕聚一證。水瘕痹,即是水邪痹結脅下,結聚成形而小便不通之病。
③肝痹:即是一種因肝氣郁滯引起的夜臥多驚、多飲、小便頻數、腹脹如孕一樣的病。詳在《素問·痹論》中。
【提要】
論肝脈急、緩、大、小、滑、澀之主病。
【集注】
張介賓:肝脈急甚,肝氣強也,肝強者多怒少喜,故言多惡也。若其微急,亦以木邪傷土,故為肥氣在脅下。脅下者,肝之經也。愚 按:《五十六難》曰:肝之積名曰肥氣,在左脅下。其義本此。然《難經》以木王東方,故言左脅,而此節本無左字。緩為脾脈,以肝脈而緩甚,木土相克也,故善嘔。若微緩而為水瘕為痹者,皆土為木制,不能運行而然。水瘕,水積也……肝脈大甚,肝火盛也。木火交熾,故為內癰;血熱不藏,故為嘔衄。若其微大而為肝痹,為陰縮,為咳引小腹,皆以火在陰分也……肝藏血,肝脈小甚則血少而渴,故多飲。若其微小,亦以陰虛血燥而為消癉也。肝脈滑甚者,熱壅于經,故為
疝。若其微滑而為遺溺,以肝火在下而疏泄不禁也。
,
同。溺,尿同。肝脈澀甚,氣血衰滯也。肝木不足,土反乘之,故濕濫支體,是為溢飲。若其微澀為瘈攣,為筋痹,皆血不足以養筋也。



張志聰:肝主語,在志為怒,肝苦急,故急甚為惡言。微積為肥氣,在脅下若覆杯,皆有余之氣也。食氣入胃,散精于肝,緩主多熱,熱則肝氣逆,故善嘔。水瘕痹者,亦飲食之所積也。《本經》曰:喜怒不測,飲食不節,陰氣不足,陽氣有余,榮氣不行,乃發為癰。大主肝氣盛,盛則郁怒而不得疏達,故為內癰。嘔衄,肝氣逆于上也。陰縮,肝氣逆于下也。肝脈抵少腹,上注肺,咳引小腹者,經氣逆于上下也。小者血氣少,少則木火盛,故多飲,及為消癉也。滑主氣盛而熱,故
疝。肝主疏泄,肝氣盛而熱,故遺溺也。溢飲者,飲留于四肢,則經脈阻滯,故脈澀。肝氣虛而有寒,故為瘈攣筋痹,肝主筋也。

馬元臺:急為肝脈,肝脈急甚為惡言,蓋肝主怒,肝氣有余,則聽言而惡也……小為大脈之反,肝得小脈而甚,則血甚不足,當為多飲。若得小脈而微,則為消癉,其相類而成耳。滑為澀脈之反,肝得脈而甚,則睪丸屬于肝經,
疝已成也。若得滑脈而微,則疏泄無束,當為遺溺也。

楊上善:診得弦脈急者,是寒氣來乘于肝,魂神煩亂,故惡出言語也。
丹波元簡:馬(元臺)、張(介賓)以緩為脾脈,恐誤。
【釋評】
肝脈微弦曰平,若急、緩,大、小、滑、澀者皆為病脈。文義張釋尤詳,但其以緩為脾脈之談則非,當從他說。至于發癰之解,志聰尤當。
124【原文】
厥陰有余病陰痹 ①,不足病生熱痹 ②,滑則病狐疝風 ③,澀則病少腹積氣……少陽有余病筋痹脅滿,不足病肝痹,滑則病肝風疝,澀則病積時筋急目痛。(《素問·四時刺逆從論》)
【詞解】
①陰痹:張志聰曰:“痹,閉也。血氣留著于皮肉筋骨之間為痛也。”陰痹與寒相對,多為寒痹不通。
②熱痹:即痹塞而痛,痛處灼熱之病。
③狐疝風:疝之如狐,出入無常,變化莫測,脈滑為風,故曰狐疝風。又,《素問譯釋》云:“風當氣解。”
【提要】
論厥陰、少陽脈有余、不足、滑、澀之主病。
【集注】
張介賓:厥陰者,風木之氣也,風木有余則邪并于肝,肝經之脈結于諸陰之分,故病為陰痹……厥陰氣不足,則陽邪勝之,故病生熱痹。滑為陽邪有余,而病風者,熱則生風也。疝者,前陰少腹之病,男女五臟皆有之。狐之晝伏夜出,陰獸也,疝在厥陰,其出入上下不常,與狐相類,故曰狐疝風。此非外入之風,乃以肝邪為言也……澀為氣虛,為血滯,故邪氣留滯而病為積聚……少陽者,相火之氣也,其合肝膽,其主筋,其脈行于脅肋,故少陽之邪有余者,當病筋痹脅滿。少陽不足,則肝藏氣虛,故病為肝痹。滑實則風熱合邪,而為肝風疝,病在筋也。澀以血滯,故病肝積。肝主筋,開竅于目,故為筋急目痛。
王冰:陰不足則陽有余,故為熱痹。厥陰脈循股陰入髦中,環陰器抵少腹,又其絡支別者,循脛上睪結于莖,故為狐疝少腹積氣也……少陽與厥陰為表里,故病歸于肝。肝主筋,故時筋急。厥陰之脈上出額,與督脈會于巔,其支別者從目系下頰里,故目痛。
丹波元簡:《本臟篇》云:腎下則腰尻痛,不可以俯仰,為狐疝。《經脈篇》云:肝所生病者,狐疝遺溺。而本篇系以風者,《壽夭剛柔篇》云:病在于陰者,謂之痹;病在于陽者,謂之風。凡脈滑為陽有余,今脈滑者,并以風稱之,其義可知矣。
馬元臺:其脈若滑,則病肝風疝,外感之邪也;其脈若澀,則病積,時筋急目痛,內傷之邪也。
125【原文】
假令得肝脈,其外證:善潔,面青,善怒;其內證:齊 ①左有動氣,按之牢若痛;其病:四肢滿,閉淋,溲便難,轉筋 (1)。有是者肝也,無是者非也。(《難經·十六難》)
【校勘】
(1)“其病四肢滿,閉淋,溲便難,轉筋”:《難經懸解》作“其病滿閉,溲便難,四肢轉筋”十一字。
【詞解】
①齊:通臍。
【提要】
論肝病脈所應之內外證。
【集注】
加藤宗博:若而通用,牢若痛者,言堅牢而疼痛也……肝脈非止弦,以陰陽則牢而長也,以輕重則與筋平者也,以四時則弦也。
丹波元胤:按善字…… 《詩·鄘風·載馳》章:女子善懷,亦各有行。箋:善,猶多也。
滑壽:肝為將軍之官,故善怒。善,猶喜好也。
葉霖:得肝脈,診得弦脈也。肝與膽合,為清凈之府,故善潔。青者,木之色,肝屬木,故面青。肝在志為怒,故善怒。此外證之色脈情好也。臍左為肝木左升之部動氣,真氣不能藏而發現于外也。牢者,氣結而堅;痛者,氣郁而滯也。滿,閉塞也。筋急則四肢滿脹。《左傳)云:風淫末疾者是也。厥陰脈循陰器,肝病故溲便難。轉筋者,肝主筋。此內證之部屬,及所主病也。
虞庶:肝木脾土,脾主四肢,木病則土無所畏,故四肢閉滿。
呂廣:外證者,腑之候……其內證者,肝之證。
126【原文】
肝脈小急,癇瘛筋攣。肝脈騖 (1)暴 ①,有所驚駭,脈不至若
②,不治自已……肝脈小急……不鼓皆為瘕 ③……肝脈大急沉,皆為疝 ④……肝脈小緩為腸澼 ⑤(2),易治。(《素問·大奇論》)

【校勘】
(1)“騖”:《太素》作“驚”。
(2)“澼”:《太素》作“辟”。
【詞解】
①騖暴:騖,形聲字,從馬,敄(wù)聲。本義:縱橫奔馳,泛指疾馳。張志聰曰:“騖,疾奔也,又亂馳也。”丹波元簡曰:“《后漢·光武帝》注:直騁曰馳,亂馳曰騖。”張琦曰:“騖暴,迅急鼓動之意。”
②
:即失音。

③瘕:古病名。《諸病源候論》曰:“瘕,假也,謂虛假可動也。”又曰:“謂其有形,假而推移也。”
④疝:病證名,以腹中急痛為主癥。《說文》云: “疝,腹痛也。”王冰曰:“疝者,寒氣結聚之所為也。夫脈沉為實,脈急為痛,氣實寒薄聚,故為絞痛為疝。”
⑤腸澼:馬元臺曰:“腸有所積,而下之也。然有下血者,有下白沫者,有下膿血者,病在于腸,均謂之腸澼也。”
【提要】
論肝脈小急、大急沉、騖暴、小緩、不至之主病。
【集注】
王冰:肝養筋,內藏血。肝氣受寒,故癇瘛而筋攣。脈小急者,寒也。騖,謂馳騖,言其迅急也。陽氣內薄,故發為驚也。肝氣若厥,厥則脈不通,厥退則脈復通矣。又其脈布脅肋,循喉嚨之后,故脈不至若
,不治亦自已。

馬元臺:《金匱真言論》云:肝之病,發驚駭。又曰:或結于少腹,或結于睪丸,或結于睪丸之上下兩旁,腎肝二脈經歷之所,皆是也。積土以高大者曰疝。疝有所漸積之義,故名。
吳崑:脈不至,在諸病為危劇,若其暴
無聲,則是肝木厥逆,氣壅不流,故脈不至耳,不必治之,厥還當自止。

張介賓:肝藏血,小為血不足,急為邪有余,故為是病……驚駭者肝之病,故肝脈急亂者,因驚駭而然,甚有脈不至聲
者,以猝驚則氣逆,逆則脈不通,而肝經之脈循喉嚨,故聲喑而不出也。然此特一時之亂氣耳,氣通則愈矣,故不治自已……疝者,寒氣結聚所為。脈急者挾肝邪,脈沉者在陰分,沉急而大,陰邪盛也。肝腎之脈絡小腹,結于陰器,寒邪居之,故當病疝……肝脈急大則邪盛難愈,今脈小緩,為邪輕易治也。

127【原文】
青脈之至也,長而 (1)左右彈,有積氣在心下支胠,名曰肝痹,得之寒濕,與疝同法,腰痛足清頭痛。(《素問·五臟生成》)
【校勘】
(1)“而”:《甲乙》此下有“弦”字。
【提要】
論肝痹之脈。
【集注】
張介賓:長而左右彈,言兩手俱長,而弦強也。彈,搏擊之義。
王冰:脈長而彈,是為弦緊,緊為寒氣,中濕乃弦,肝主胠脅近于心,故氣積心下又支胠也。《正理論·脈名例》曰:緊脈者如刀切繩狀。言左右彈人手也。脈緊為寒,脈長為濕,疝之為病,亦寒濕所生,故言與疝同法也。寒濕在下,故腰痛也。肝脈者,起于足,上行至頭,出額與督脈會于巔,故病則足冷而頭痛也。清,亦冷也。
【釋評】
此論肝痹主脈。肝色青,其脈弦。今脈弦長而左右彈指,狀如切繩,又見青色,是肝痹之象也。得之寒濕,肝氣痹阻,經脈不暢,故為此諸證。治當疏肝,于寒濕中求之。
128【原文】
肝脈搏堅而長,色不青,當病墜若搏,因血在脅下,令人喘逆,其耎而散色澤 ①者,當病溢飲 ②,溢飲者渴暴多飲,而易 (1)入肌皮腸胃之外也。(《素問·脈要精微論》)
【校勘】
(1)“易”:《甲乙》作“溢”。
【詞解】
①色澤:指皮膚之色光澤,乃溢飲病色,非生理之華澤。因水溢肌膚,皮色光亮,故曰色澤。
②溢飲:即水飲外溢肌膚之病證,與《金匱》四飲之一的“溢飲”義有不同。
【提要】
論肝脈搏堅而長、耎而散之主病。
【集注】
徐春甫:搏、堅,皆為太過。耎而散,皆為不及。五臟各因太過不及而病也。
張志聰:此言按其脈而知臟腑虛實之病。搏堅而長者,搏擊應手,有力而長,此為太過之脈……其耎而散者,此為不足之脈……因血凝脅下,故令人喘逆。蓋肝脈貫膈,上注肺。血積于下,則經氣上逆而為喘也。其不及而色澤者,當病溢飲。《金匱要略》云:夫病水人,面目鮮澤,蓋水溢于皮膚,故其色澤也。肝主疏泄,肝氣虛而渴暴多飲,以致溢于皮膚腸胃之外而為飲也。
張介賓:肝脈搏堅而長,肝自病也。臟病于中,色必外見,其色當青而不青者,以病不在臟而在經也……若其耎散,則肝木不足,脾濕勝之,濕在肌膚,故顏色光澤,病為溢飲。又,肝脈澀甚為溢飲。
【釋評】
肝脈微弦曰平,若搏堅而長,是堅勁有力,雖端直以長,但少胃氣,此肝病邪實之脈。肝為三焦氣機調節之樞紐,上注肺中能疏暢其氣,使之條達通暢而呼吸順利。今因肝氣過實,郁阻壅滯,又適墜傷而血積脅下,則肝氣益為不利,肺氣為其所郁,氣上而不下,則為喘逆之病。肝脈耎而散者,是過軟無力,亦弦而少胃也,乃知肝氣虛弱。肝膽脾胃同處中焦,肝為氣樞,能調節脾胃之升降,同時又可疏暢三焦水液之道。今肝氣不足,樞機不力,疏泄不及,是必三焦水液失調,脾胃運化水濕之能亦弱,故飲入不為肌膚反而濫于腸胃臟腑之外,以成溢飲之病。治當求肝之氣樞:疏肝樞、健脾氣、利水濕。
129【原文】
寸口脈弦者,即脅下拘急而痛,其人嗇嗇 ①惡寒也。(《金匱要略·腹滿寒疝宿食病脈證治》)
【詞解】
①嗇嗇:即形容病人怕冷的樣子。
【提要】
肝寒脅痛主脈。
【集注】
程林:弦,肝脈,陰也。肝脈循脅里,寒主收引,故脅下拘急而痛,以寒盛于內,而陽氣不行于外,故外亦嗇嗇而惡寒也。
《金鑒》:何以知其為寒也?然必其人有陽虛嗇嗇惡寒之證,始為肝寒而痛也,即有腹滿,亦當溫之可也。
【釋評】
肝體居脅,其經脈滿布其間,其脈弦。寒客肝脈,故兩脅拘急而痛;陽氣失于溫煦肌膚,故嗇嗇然惡風寒。《金匱要略·臟腑經絡先后病脈證》云:“寒令脈急。”又,寒性陰凝收引,故入肝則為脈弦,此必弦而少胃也。弦為肝脈,亦主疼痛,故肝寒而見此脈。
130【原文】
太陽病下之……脈弦者,必兩脅拘急。(《傷寒論》140條)
【提要】
論兩脅拘急主脈。
【集注】
《金鑒》:病在太陽,誤下為變不同者,皆因人之臟氣不一,各從所入而化,故不同也……脈弦,少陽之脈;兩脅拘急,少陽之證。誤下邪陷少陽,法當從少陽治也。
張志聰:脈弦者,必兩脅拘急,從內減之脈,而見少陽兩脅之證。
王日休:脈弦兩脅拘急,可用小柴胡加桂枝。
【釋評】
此為太陽病誤下而邪陷肝膽之證。脈弦,乃肝膽病之主脈,見此則肝膽為邪,故兩脅拘急。
131【原文】
脈沉而弦者,懸飲內痛 ①。(《金匱要略·痰飲咳嗽病脈證并治》)
【詞解】
①內痛:指胸脅內疼痛。
【提要】
論懸飲肝絡郁滯之脈證。
【集注】
《金匱要略釋義》:懸飲之病,是水流脅下,肝絡不和,陰陽升降之氣被阻,所以胸脅疼痛,脈見沉弦,是水飲已經內結。
《金鑒》:沉主里,弦主飲,懸飲之病,屬飲停里,故主懸飲內痛也。
尤在涇:脈沉而弦,飲氣內聚也。飲內聚而氣擊之則痛。
【釋評】
弦為肝脈,又主水飲,沉脈主里,肝體及其經脈布于脅,為三焦氣機、水液調節之樞,今水飲停脅阻滯肝絡,則氣樞失暢,故為脅胸內痛,脈象沉弦。以上《釋義》所釋甚明,此不贅言。
132【原文】
假令心脈急甚者,肝邪干心也。(《難經·十難》)
【提要】
論肝邪犯心之脈。
【集注】
加藤宗博:脈急者,弦急也。
葉霖:假如夏主心,脈當浮大而散,今反弦而急甚者,肝邪來干心也。此從后來,母乘子,為虛邪。
133【原文】
所謂無胃氣者,但得真臟脈不得胃氣也。所謂脈不得胃氣者,肝不弦,腎不石也。(《素問·平人氣象論》)
【提要】
論肝真臟之脈。
【集注】
張介賓:人生所賴者水谷,故胃氣以水谷為本,而五臟又以胃氣為本。若脈無胃氣,而真臟之脈獨見者死……但弦無胃、但石無胃之類是也……由五臟不得胃氣然,與真臟無胃者等耳。
高士宗:所謂無胃氣者,但得真臟脈,不得柔和之胃氣也。所謂脈不得胃氣者,至春而肝不微弦。
【釋評】
《經》云:“人以水谷為本,故人絕水谷則死,脈無胃氣亦死。”肝胃微弦曰平,若但弦無胃,如新張弓弦者,是肝之真臟見。肝不弦,言肝脈非“微弦曰平”也,實乃但弦無胃之謂。
134【原文】
死肝脈來,急益勁,如新張弓弦,曰肝死。(《素問·平人氣象論》)
凡持真脈之臟脈者,肝至懸絕急,十八日死。(《素問·陰陽別論》)
真肝脈至,中外急,如循刀刃責責然,如按琴瑟弦,色青白不澤,毛折,乃死。(《素問·玉機真臟論》)
肝死臟,浮之弱,按之如索不來,或曲如蛇行者,死。(《金匱要略·五臟風寒積聚病脈證并治》)
脈至如散葉,是肝氣予虛也,木葉落而死。(《素問·大奇論》)
按:此皆論肝之真臟死脈,是均失胃氣者,故危死難治。其集注、詳釋等均見后第448、449、450、451、452條原文下,此不贅述。
色 診
1.常色
135【原文】
夫精明 (1)五色者,氣之華也,赤欲如白 (2)①裹朱,不欲如赭 ②;白欲如鵝羽,不欲如鹽 (3);青欲如蒼璧 ③之澤,不欲如藍 ④;黃欲如羅 ⑤裹雄黃,不欲如黃土;黑欲如重漆色,不欲如地蒼 (4)⑥。五色精微象見 ⑦矣,其壽不久也。(《素問·脈要精微論》)
【校勘】
(1)“精明”:《素問譯釋》云:“此精明二字當為下文誤重,可以節去。”
(2)“白”:《脈經》作“帛”或“綿”。
(3)“白欲如鵝羽,不欲如鹽”:《甲乙》作“白欲如白璧之澤,不欲如堊”。此句《太素》重出。
(4)“地蒼”:《經脈》作“炭”,《甲乙》作“炭色”。
【詞解】
①白:即古之白帛。
②赭:即赭石,其色紅而無光澤。
③蒼璧:即青而有光澤之美玉。
④藍:死草枯青之色。
⑤羅:即絲織物。
⑥地蒼:枯黑色。
⑦精微象見:“見”同“現”,即五臟真氣現于外。
【提要】
論五色之診。
【集注】
張介賓:精明見于目,五色顯于面,皆五氣之精華也……白裹朱,隱然紅潤而不露也;赭,代赭也,色赤而紫。此火色之善惡也……鵝羽白而明;鹽色白而暗。此金色之善惡也。蒼璧之澤,青而明潤;藍色青而沉暗。此木色之善惡也。羅裹雄黃,光澤而隱;黃土之色,沉滯無神。此土色之善惡也。重漆之色,光彩而潤;地之蒼黑,枯暗如塵。此水色之善惡也。
王冰:五氣之精華者,上見為五色,變化于精明之間也。《六節藏象論》曰:天食人以五氣。五氣入鼻,藏于心肺,上使五色修明。此則明察五色也……赭色、鹽色、藍色、黃土色、地蒼色見者,皆精微之敗象,故其壽不久。
吳崑:精微象見,言真元精微之氣,化作色象,畢見于外,更無藏畜,是真氣脫也,故壽不久。
【釋評】
此論五色診察大法。五色者,乃臟腑精氣之外華。色為標,臟腑之精為本。但在內之本不可見,必外候五色以察知。五色之常,貴乎色純而光華有澤,明潤而亮,且隱含而不畢露。切不可渾濁枯暗、畢現不隱。赤如以白(綿)裹朱、白如鵝羽、青如蒼璧、黃若雄黃、黑若重漆者,皆五色之常也。若赤如赭、白如鹽、青如藍、黃如黃土、黑如地蒼者,此皆五臟精微之象見,真臟之色欲脫也,故壽不久。
按:脈貴胃氣,五色亦然。所謂色有胃氣者,色純而光潤明澤、隱而不欲畢露也。若胃少則病,無胃(五臟精微象見)則死。其中蒼璧之澤為肝木青之正色,藍為青而無胃之死色,臨證當明察。
136【原文】
闕者眉間也……闕上者,咽喉也;闕中者,肺也;下極者,心也;直下 ①者,肝也;肝左者,膽也。(《靈樞·五色》)
【詞解】
①直下:指鼻柱部位,下極之直下方。鼻柱應肝。
【提要】
論面診肝膽之部。
【集注】
張介賓:下極之下為鼻柱,相家謂之年壽。肝在心之下,故直下應肝。膽附于肝之短葉,故肝左應膽,而在年壽之左右也。
馬元臺:闕者兩眉間也……以闕之中,即眉之間,正為肺之部耳。下極,鼻柱也,在兩目之間。五臟肺為最高,而肺下即心,故曰下極者心也。其心之直下者,即鼻柱而下也,為肝之部,肝之左即為膽,則在鼻挾顴之間矣。
【釋評】
凡面診分布以應五臟六腑之位。故肺位最高,在眉間闕中,心位次之,故在肺下下極;肝處中焦,膽附其短葉之間,次于心下,故在心之直下,即鼻柱而下,膽居其左右;肝下次之則屬脾,準頭是也,胃鄰居兩旁。由斯可知,于面診之中肝膽居脾胃之上、心肺上焦之下,故肝膽之體不可謂在下焦,應處中焦之區。故前文010條原文注解王冰直曰:“肝為陽臟,位處中焦”。
137【原文】
青當肝。(《素問·五臟生成》)
青為肝。(《靈樞·五色》)
按:此論肝(膽)所應之正色。《經》云:“東方青色,入通于肝。”又曰:“肝……其色蒼。”故肝膽應青色,其常者必如蒼璧之澤,隱含不畢露于外,反此皆為病。若青如藍者,是肝之真臟見,必殆不治。
138【原文】
青如翠羽者生……生于肝,如以縞裹紺。(《素問·五臟生成》)
青欲如蒼璧之澤,不欲如藍。(《素問·脈要精微論》)
【提要】
再論肝之生理正色。
【集注】
丹波元簡: 《說文》:紺,帛深青揚赤色。《釋名》:紺,含也,青而含赤色也。
吳崑:五色之見,潤澤不枯,故生。
王冰:此謂光潤也。色雖可愛,若見朦朧尤善矣……縞,白色。
張介賓:生,生氣也,言五臟所生之正色也。縞,素綿也。以縞裹五物者,謂外皆白凈而五色隱然內見也……紺,青而含赤也。凡此皆五臟所生之正色,蓋以氣足于中,而后色榮于外者若此。
高士宗:五色之生,精華內藏,更有含蓄,皆如縞裹,則內光華,外潤澤,故曰此五臟之所生之外榮也。
青欲如蒼璧之滑澤,不欲如藍之干枯。
張志聰:此言色生于氣,氣生于臟,欲其氣華于色,而不欲臟象見于外也……夫臟者藏也。如五臟之真氣,見而不藏,則其壽不久矣。
【釋評】
肝色主青蒼,亦貴得胃氣,色應青如翠羽,如以縞裹紺、如蒼璧之澤,是皆謂色純明潤光亮且隱含不畢露,乃為肝木生色,即所謂得胃氣、有胃之正色也。非此皆為病。
2.病色
139【原文】
五臟之氣,故色見青如草茲者死。(《素問·五臟生成》)
【提要】
論肝病敗色。
【集注】
張志聰:茲,蓐席也。茲草者,死草之色,青而帶白也。
丹波元簡:按《爾雅·釋器》:蓐謂之茲。郭注《公羊傳》曰:屬負茲,茲者,蓐席也。《史記·倉公傳》望之殺然黃,察之如死青之茲。
高士宗:有五臟之味,則有五臟之色,相生則生榮,相克則敗死。五臟之色,即五臟之氣也。以色驗之,草茲,死草之色,青兼白也,故色見青如草茲者死,肝氣敗也。
【釋評】
凡肝木生色,皆青如蒼璧之澤,青如翠羽(鵝羽)、如以縞裹紺,不宜如藍之枯青無潤澤也。草茲,乃死枯敗草之色,亦即如藍,是肝之真臟見,故曰死。
140【原文】
肝病者,眥青。(《靈樞·五閱五使》)
目……青在肝。(《靈樞·論疾診尺》)
【提要】
論目青應肝病。
【集注】
馬元臺:目為肝之官,故肝病者其目眥必青。
此人之目有五色,而知其病在何臟也。
張介賓:此雖以五臟之色,見于五臟之官為言。然各部有互見者,又當因其理而變通之。
五臟六腑,目為之候,故目之五色,各以其氣而見本臟之病。
141【原文】
鼻頭色青,腹中痛,苦冷者死(一云:腹中冷,苦痛者死)……又色青為痛。(《金匱要略·臟腑經絡先后病脈證》)
青黑為痛。(《靈樞·五色》)
【提要】
論青主肝病及疼痛。
【集注】
程林:《內經》曰:精明五色者,氣之華也。故五色微診,可以目察。鼻者,明堂也,明堂潤澤以清,則無病。
尤在涇:鼻頭,脾之部;青,肝之色;腹中痛者,土受木賊也。冷則陽亡,而寒水助邪,故死。
張志聰:青黑者,風寒之色,故為痛。
【釋評】
鼻位面之中央,以應五臟之色部。鼻頭為面王,乃脾主之部,其色當黃澤,今反見青色,知肝邪乘脾,風寒內客,脾主大腹,故為腹痛;苦冷者,冷之極也,為陽亡陰極,故曰死。又青色主痛,是肝寒血滯所致。
142【原文】
目色青、黃、赤、白、黑者,病在筋。(《靈樞·衛氣失常》)
【提要】
論目見異色主筋病。
【集注】
張介賓:目為肝之竅,肝主筋也。
張志聰:肝主筋而開竅在目,視目色之青黃赤白黑者,知衛氣之病在筋也。筋合于三陰三陽十二經脈,故五色之并見也。
馬元臺:欲知筋之有病,當驗之于目,蓋肝主筋而目為肝之竅,故觀目色有青黃赤白黑者,則知病之在筋也。
143【原文】
肝風之狀……色微蒼……診在目下,其色青。(《素問·風論》)
【提要】
論肝風之病色。
【集注】
王冰:肝合木,木色蒼,故色微蒼也。肝脈……其支別者,從目系下。故……診在目下也。青,肝色也。
高士宗:蒼者,肝之色,故色微蒼……此肝風之形狀病能(態),其診視之部,在目下之承泣。其色青,即微蒼,而見于目下也。
【釋評】
此言肝風診在目下,其色微蒼,亦即青色少胃之意。肝開竅于目,色主青蒼,故肝風如是征。
144【原文】
肝熱病者,左頰先赤。(《素問·刺熱》)
按:此論肝病熱之色象。赤色主熱,肝為陽臟,其應東方,左頰屬陽升之部,亦人身之東,故肝熱病者,左頰先赤也。然有先必有后,后則滿面通赤,甚至上熏目系而為目赤腫痛等證。集注、詳釋皆見后第230條原文下。
145【原文】
肝熱者色蒼而爪枯。(《素問·痿論》)
按:此論肝熱病色及應爪之象。肝主青蒼,在體為筋,爪為筋之余,氣與肝通,故肝病熱者,血氣虧乏,筋失其養,爪失其潤,則為色蒼不澤,爪枯不華,此肝熱之象矣。詳參后“肝病證治類”229條。
尺膚診
146【原文】
尺內兩傍,則季脅也,尺外以候腎,尺里以候腹中。中附上 (1)①,左外以候肝,內以候鬲;右外以候胃,內以候脾。上附上,右外以候肺,內以候胸中;左外以候心,內以候膻中。前以候前,后以候后。上竟上者,胸喉中事也;下竟下者,少腹腰股膝脛足中事也。(《素問·脈要精微論》)
【校勘】
(1)“中附上”:原作“附上”,今據《類經》《集注》《直解》而改。《太素》“附”作“跗”,并云:“跗當為膚。”似是。
【詞解】
①中附上:即指尺膚中段部位。
【提要】
論尺膚診法,中附上左外以候肝。
【集注】
王冰:尺內,謂尺澤之內也。兩傍,各謂尺之外側也。季脅近腎,尺主之,故尺內兩傍則季脅也。尺外,謂尺之外側。尺里,謂尺之內側也。次尺外下兩傍則季脅之分,季脅之上腎之分,季脅之內則腹之分也。肝主賁。賁,鬲也。脾居中,故內以候之。胃為市,故以外候之。肺葉垂下,故以外候之。胸中主氣管,故以內候之。心,主鬲中也。膻中,則氣海也……上竟上,至魚際也。下竟下,謂盡尺之脈動處也。少腹,胞。氣海在膀胱腰股膝脛足中之氣動靜,皆分其近遠及連接處所名目以候之,知其善惡也。
高士宗:中附上者,自左右兩尺中,而致于關上也。左外以候肝,內以候鬲者,左手關部之外以候肝脈,關部之內以候鬲中脈也。
于天星:本篇之論尺,與《難經》的寸、關、尺三部診脈法是二回事。可參閱《靈樞·論疾診尺篇》。
文獻上,馬蒔、張景岳等皆偏于以寸關尺切脈之說釋“尺膚診法”,不很符合《內經》原意,而高氏的論述也未越出以上見地,倒是王冰注文較為妥切。
日本近年較重視“尺膚診法”,國內醫界還少注意研究。
【釋評】
此論尺膚診法,肝在左手中附上之外側,察此部則可知肝病與否。以上王冰所釋詳盡中肯,于氏之論則為允當可從,唯高氏之說欠妥。
147【原文】
人有尺 ①脈 (1)數甚 (2),筋急而見……此所謂疹筋 (3)②,是人腹必急,白色黑色見,則病甚。(《素問·奇病論》)
【校勘】
(1)“脈”:《太素》無;《甲乙》作“膚”字,似是。
(2)“數甚”:《甲乙》作“緩甚”。
(3)“疹筋”:《甲乙》作“孤筋”。
【詞解】
①尺:此指尺膚,《甲乙》文為是。
②疹筋:即病筋。疹,病也。
【提要】
論筋病診尺之象。
【集注】
張介賓:筋者肝之合,陰氣不足則肝失所養,故筋急而見……筋者,病在筋也。
楊上善:自尺內兩中間,總信腹中……尺脈數,筋急見出者,此為筋。疹筋筋急腹急,此必金水乘肝,故色白黑即甚也。有本為尺瘦也。
丹波元堅:楊曰:尺△(按當“膚”字),數△(按當“筋”字)。
丹波元簡:今也肝氣內虛,虛則生寒,故筋急而見。其尺脈數甚者,蓋尺里以候腹中,其人腹急,則尺脈見數,數亦為虛,以腹內氣虛故也。氣既寒而筋急,其色又見白黑,是為寒甚之證……又,《外臺》云:痃癖,發即兩筋弦急。陳氏《婦人良方》云:痃者,在腹內近臍左右,各有一條筋脈急痛,大者如臂,次者如指,因氣而成,如弦之狀,名曰痃氣也。慧琳《一切經音義》云:痃病,即腹中冷氣病也。發即脈弦牽急,如似弓弦,故俗呼為痃氣病也。據王氏注,此即疹筋也。
王冰:筋急,謂掌后尺中兩筋急也。《脈要精微論》曰:尺外以候腎,尺里以候腹中…… 《靈樞經》曰:熱即筋緩,寒則筋急。腹急,謂俠臍豎筋俱急。以尺里候腹中,故見尺中筋急,則必腹中拘急矣。色見,謂見于面部也。夫相五色者,白為寒,黑為寒,故二色見,病彌甚也。
【釋評】
據丹波元堅云,“尺脈數甚”應為“尺膚數筋”。諸如《甲乙》、王注等均以尺為“尺膚”,故丹波說可從。《脈要精微論》曰:“尺里以候腹中。”尺膚數條筋脈拘急,則為病筋之象,故腹中筋必急,此多因肝氣之虛寒。
按:考尺膚診法今不常用,而日本漢醫卻常施之,故此法今詳于日而略于中,從丹波父子釋文中即可窺其一斑。據生物全息規律原理,生物體中任一相對獨立的單位都包含了其整體的全部信息,中醫之面、目、舌、鼻、人迎脈、寸口脈、耳、掌、足、尺膚等部位均是相對獨立的部分,都包含了人體的整體信息,因而整體的狀況都會在其局部反映出來,故用以診之以候人體生理及病理狀況,實際是最早在世界上運用了“生物全息理論”的典范。故從尺膚候臟腑及其周身之象者,亦有其科學道理,故不容忽視。
聞 診
148【原文】
入肝為臊臭。(《難經·四十九難》)
按:此論肝所主之氣味。臊為木味,入通于肝,故凡診得臊味者,皆肝之為病。臭,味也。
149【原文】
是以知病之在筋也,其臭臊。(《素問·金匱真言論》)
按:此論筋病所診之味。筋為肝主,以氣相通,肝臭臊,故筋病亦聞臊臭也。集注、詳釋等皆見前第008條原文下。
150【原文】
肝為語。(《素問·宣明五氣》)
肝主語。(《靈樞·九針論》)
按:此論肝所應之聲音。肝其聲為呼,其動為語,故曰肝主語。語,言語也。故臨證見病人多語或語亂者,皆應肝病。集注、詳釋等均見前第024條原文下。
151【原文】
肝……其聲呼。(《難經·三十四難》)
喜呼者肝也。(《難經·七十四難》)
按:此文義與上相類,當互參。呼聲既為肝主,故臨證見喜驚呼者,多屬肝病。一云:呼為病理之聲,語為生理之聲,詳思呼與語,自非相同,語有論說問答之義,呼多為叫呼之聲。呼或語皆有生理和病理兩殊,故不可片面理解。其集注、詳釋等均可詳見前肝生理類027條。
解 夢
按:解夢學屬西醫學心理學及精神分析學的研究范疇。弗洛伊德所著《夢的解析》一書,則是世界上最早的解夢專著。然而最早對解夢進行專篇論述者,則是中國春秋戰國時期成書的《黃帝內經》,如《淫邪發夢》篇等皆是。但《內經》解夢偏重于診病,而精神分析大師弗洛伊德的解夢則側重在精神分析上。二者側重雖有不同,但卻有內在的密切聯系。由于時代的局限性,較之《夢的解析》,《內經》的解夢學說必然是樸素的,甚至還不可避免地存在著某些主觀猜測的成分,故在運用時當注意到這一點。
中國俗謂:“日有所思,則夜有所夢。”這即樸素地揭示了夢的因源。現代精神分析學對夢的來源作了較為明確的解釋,認為夢來源于人體大腦的潛意識或潛抑意識。其表現形式有直接和間接之分,替代形式也是夢境中常見的方式,因而在辨夢時,務必透過表面現象,抓住其內在(潛在)的本質。中醫解夢,著重辨析病候。根據夢的表象,以找出與疾病本質相關的內在聯系,從而幫助診病察疾。可見,其與古代唯心主義的《周公解夢》說有著本質的區別,應當努力發掘,加以提高。
152【原文】
黃帝曰:愿聞淫邪泮衍 ①奈何?岐伯曰:正邪 ②從外襲內 (1),而未有定舍,反 (2)淫于臟,不得定處,與營衛俱行 (3),而與 (4)魂魄飛揚,使人臥不得安而喜夢。(《靈樞·淫邪發夢》)
【校勘】
(1)“正邪從外襲內”:《病源》無“正”字,“襲”作“集”。
(2)“反”:《千金》《靈樞略》均作“及”。
(3)“與營衛俱行”:《太平御覽》引無。
(4)“與”:《靈樞略》無。
【詞解】
①泮衍:泮,音盼[pàn],散、解(融解,分散)。丹波元簡曰:“泮,散也。《詩·邯風》迨冰未泮。”泮衍,即浸淫擴散之義。
②正邪:泛指能夠刺激和干擾身心正常活動的各種因素,如七情、飲食、勞逸等。
【提要】
論發夢機制。
【集注】
張介賓:淫邪泮衍,言奇邪為夢,變幻無窮也。正邪者,非正風之謂,凡陰陽勞逸之感于外,聲色嗜欲之動于內,但有干于身心者,皆謂之正邪,亦無非從外襲內者也。惟其變態恍惚,未有定舍,故內淫于臟,則與營衛魂魄,無所不亂,因令人隨所感而為夢。
馬元臺:淫邪者,非另有其邪,即后燥濕寒暑風雨之正邪從外襲內,而未有定舍,及淫于臟腑,即前篇大氣入臟也。與營為陰氣、衛為陽氣者俱行,而與魂魄飛揚,使人臥不得安,而多發為夢。
【釋評】
夢出于腦,為“正邪”淫亂所致。正邪,即指能引起發夢的各種刺激因素(包括潛意識和潛抑意識),其中如七情、六淫、飲食、勞逸等等皆是。從文中可以看出,夢多發于臥不得安之時,這是有一定道理的。據現代夢的研究,發夢多在人處于快波睡眠時出現。快波睡眠較之慢波睡眠則不沉穩,故白天在腦中貯存的信息于此時最易活動,并反映在夢中。由斯可知,睡眠不沉(快波睡眠)的失眠狀態,即是發夢的重要條件。因而在此類病人的治療時,催眠安神則是一個良好途徑。以上二家所注可資參考。
153【原文】
是知陰盛則夢涉大水恐懼,陽盛則夢大火燔灼,陰陽俱盛則夢相殺毀傷;上盛則夢飛,下盛則夢墮;甚飽則夢予,甚饑則夢取……短蟲 ①多則夢聚眾,長蟲 ①多則夢相擊毀傷。(《素問·脈要精微論》)
【詞解】
①短蟲、長蟲:泛指腹內之寄生蟲。
【提要】
論辨夢大綱。
【集注】
王冰:陰為水,故夢涉水而恐懼也。《陰陽應象大論》曰:水為陰。陽為火,故夢大火而燔灼也。《陰陽應象大論》曰:火為陽。(陰陽俱盛則夢相殺毀傷)亦類交爭之氣象也。氣上則夢上,故飛。氣下則夢下,故墮。(甚飽則夢予)內有余故。(甚饑則夢取)內不足故……身中短蟲多,則夢聚眾。長蟲動則內不安,內不安則神躁擾,故夢是矣。
張介賓:以陰勝陽,故夢多陰象。以陽勝陰,故夢多陽象。
高士宗:陰陽俱盛則水火亢害,故夢殺毀傷。相殺,爭戰也;毀傷,俱敗也。
【釋評】
人之有疾,病邪可直接作用于神,不論人能自我感受到還是感受不到,這種作用都在每時每刻地刺激著神明之府。這些病理因素(信息)在人睡眠不沉(快波睡眠)時,常常通過夢的形式反映出來,而這種反映是有規律的,所以醫生可以循著這種規律找出與其疾病有關的內在本質(病源),以利于臨證正確地辨證。文中所談辨夢之大綱是視人規范,運用時又當舉一反三,靈活變通,并結合現代夢的研究與四診廣泛參照互校,切不可迷信解夢一法。
154【原文】
肝氣盛則夢怒。(《靈樞·淫邪發夢》《素問·脈要精微論》)
按:此論肝氣過盛之夢狀。肝屬木,在志為怒,怒依氣行,故肝氣過盛發夢則怒。集注、詳釋等均見“肝氣證治”中第202條原文下。
155【原文】
肝氣虛則夢見菌香生草,得其時則夢伏樹下不敢起。(《素問·方盛衰論》)
按:此論肝虛之夢象。《經》云:“肝氣虛則恐。”又,膽附于肝,主乎決斷,其屬木,比類草木,故發夢如此。集注、釋評等皆見第303條原文下,此不贅言。
156【原文】
厥氣……客于肝,則夢山林樹木。(《靈樞·淫邪發夢》)
按:此論厥(邪)氣客肝發夢的一般現象。這是運用取類比象的方法進行推測夢象的,肝屬木,其為邪擾,故常夢見山林樹木。但于臨證是否如此,還需進一步驗證。集注、釋評等皆見“肝氣證治”中原文201條下。
結 語
本類論述了肝的諸種診法。其中包括脈診、色診、尺膚診、聞診、解夢五個部分。
脈診中,主要論述了肝的平脈、病脈及死脈(真臟脈)。色診中,論述了肝的正色、病色及死色(真臟色)。尺膚診法部分,主要指出了肝在左手中附上外側的診察部位,并簡要論述了尺診應病大綱及其在診法中的地位。在聞診中,則簡要敘述了肝的所主聲、臭(味)。而解夢部分,主要闡發了中醫對夢的解析,它與現代的精神分學說、醫學心理學等,均有著內在聯系,的確不失為中醫診病的另一重要途徑,應當努力繼承并使之發揚光大。
中醫的大部分診法,都是生物全息規律的古老運用,如脈診、色診、尺膚診等皆是。故用現代生物全息論方法、現代信息論之方法等來研究中醫診法學說將有著重大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