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上篇 肝膽類纂溯源

第一類 肝系生理

肝臟生理

001【原文】
春甲乙青,中主肝,治七十二日,是脈 之主時,臣以其臟為最貴。(《素問·陰陽類論》)
【詞解】
①是脈:此指肝之脈。
【提要】
論五臟之中,以肝為貴。
【集注】
王冰:東方甲乙,春氣主之,自然青色內通于肝。《金匱真言論》曰:東方青色,入通于肝。故曰青中主肝也。然五行之氣,各王七十二日,五積而乘之,則終一歲之數三百六十日,故云治七十二日也。夫四時之氣,以春為始,五臟之應,肝臟合之,公故以其臟為最貴。
吳崑:主時,主乎歲首之時也。
張介賓:四時之序,以春為首,五臟之氣,惟肝應之,故公意以肝臟為最貴,蓋指厥陰也。
高士宗:五行之木,在時為春,在干為甲乙,在色為青,在中主肝。孟春始至,肝木之氣治七十二日,是肝脈之主時,則肝臟為最貴也。
馬元臺:公言春主甲乙,其色青,內中于肝,肝治七十二日,是肝脈主時為一歲之首,其臟宜為最貴。
【釋評】
本條論述五臟貴肝之理。五行之木主春時,在天干為甲乙,在色青,在中主肝。一年三百六十日,五臟分主之,每臟合治七十二日,肝亦如此,因肝主春時七十二日,為一歲之首,乃生機之冠,故藏生升之氣。一年萬物之生賴于春,而一身臟氣之生賴于肝,故以肝(膽)臟為最貴。
《景岳全書》“凡十一臟取決于膽”曰: “正以膽中生氣為萬化之元也。”肝膽為表里,在此言肝必然含膽,言膽者必以寓肝,因其肝膽相合為肝木系統故。
以上諸家之注皆有道理。其中王氏闡發較為詳備;馬、張、吳氏之釋則為簡要明了;高氏直解其義,深入淺出,亦頗中肯。
按:本書首揭貴肝者,并非泛泛之論,其主要理由蓋有五點:
(1)肝氣通于春,主一身生升之機,能啟迪諸臟氣,并司其升降出入之活動。
(2)肝膽與脾胃同處中焦,共“主漚”,以生血氣,為諸臟腑之化源。
(3)肝膽居中焦,為三焦氣機升降出入之樞紐,對血液之運行亦有樞調作用。《素問·調經論》反復指出:“血氣未并,五臟安定。”震亨云:“氣血沖和,萬病不生。”由此可見,肝膽樞調氣血,對人的生命活動起著重要作用。
(4)《內經》云:“得神者昌,失神者亡。”神本于血(精)而動之以氣,肝為氣血之樞,故神氣亦賴以治亂。
(5)肝合膽。《素問·六節藏象論》云:“凡十一臟取決于膽也。”因而肝膽對諸臟腑有著重要的決斷作用。
從以上五點可以看出,經文五臟貴肝者,確有實際意義,故對肝膽系統的研究應加以足夠的重視。
002【原文】
肝獨有兩葉,以何應也?
然:肝者,東方木也,木者,春也。萬物始生,其尚幼小,意無所親 ,去太陰 尚近,離太陽 不遠,猶有兩心 ,故有兩葉,亦應木葉也。(《難經·四十一難》)
【詞解】
①親:即專屬。
②太陰:指腎。
③太陽:指心。
④兩心:或從陽,或從陰,非指心臟之“心”。
【提要】
用類比法,論肝有兩大葉之理。
【集注】
葉霖:肝有兩葉,應東方之木。木者,春也。萬物始生之初,草木甲坼,皆兩葉,乃木之本體,故肝與之相應也。《素問·六節藏象論》言:心為陽中之太陽,腎為陰中之太陰。腎水為肝之母,心火為肝之子,肝為陰中之陽,居腎之上,心之下,故云尚近不遠也。無親,謂不專屬。猶有兩心,謂或從乎陽,或從乎陰也。
虞庶:在五常,木法春,應仁,故云木者春也,人之仁發用也……木者應春法仁,施恩無求報,不以親而施化育,故曰意無所親。
丁德用:《經》言:肝者,東方木也,應春,萬物之所生,其尚幼小,然始生者,非長生也。謂木初受氣,是言幼小也。
滑壽:其曰太陰太陽,故不必指藏氣及月令而言,且隆冬為陰之極,首夏為陽之盛,謂之太陰太陽,無不可也。凡讀書,要須融活,不可滯泥,先儒所謂以意逆志,是為得之,信矣。
【釋評】
本條從肝應春木,談肝有兩葉之道理。其中對肝的主時及其生理功能特點亦作了暗示。肝膽方位在東,應時為春,在五行屬木。春日萬物始生,木氣始長。始長者必幼小,猶肝之初陽生氣,非心之盛陽可此。木之始生,兩葉初見,故肝亦應之為兩葉。又肝為剛臟,內附膽,為中正之官,不偏不倚,故曰意無所親。至于太陰、太陽者,或指陰中之太陰腎,或指陽中之太陽心,或謂隆冬與盛夏均可。此皆取類比象,有似現代之同構原理。本文大旨,是謂肝應春木,寓一陽生發之機,內藏生升之氣。
以上諸家之釋各有道理。其中葉氏闡發較為詳盡,謂太陽、太陰皆指心與腎,并從五行母子關系論者,與滑氏太陽盛夏、太陰隆冬之說亦相合,均可從之;虞氏解“意無所親”義,從肝主化育處言,尤為恰當;至于丁氏之注亦簡明可取。但理解古文必當從“活”字上下功夫,滑氏治學可為吾師。
按:此文肝有兩葉,系指大葉而言。至于小葉多少,當參下條。由于中醫之臟腑多指系統功能單位,故不可舍本逐末,只著眼于具體的實質臟器——肝的分葉,而忽略了肝的系統功能之本。
003【原文】
肝重四斤 (1)四兩,左三葉,右四葉,凡七葉,主藏魂。(《難經·四十二難》)
【校勘】
(1)“四斤”:原作“二斤”。
【提要】
論肝之重量、分葉,及其所舍之志。
【集注】
丁錦:肝本兩大葉,左三右四者,小葉也。
虞庶:肝足厥陰,配足少陽,少陽之次數于七,故有七葉。魂者,神氣之輔弼也。
滕萬卿:肝重云云以下,《靈樞》無所見,此篇創出之,疑非扁鵲之言。何以言之?前既曰肝有兩葉,此又曰凡七葉。
葉霖:西醫言肝居右脅下,五葉,色紫赤,重約三四十兩左右,兩葉中界長峽,右大于左,右下有小方葉,膽囊附焉。右葉后之下,亦有一葉,不甚大,名后葉。尾葉尤小,由后葉底起,至右葉止,上覆下盂,左枕胃,下與賁門為界,上為三焦膜包裹。左右葉各出膽管一支,相合一寸許,復分為二,一透小腸頭,一透膽囊,是通膽汁至小腸,以融化食物者。肝內又有回血等管,以養肝而接膽汁。肝不偏居于左,而肝為風木,應乎巽,舊說居左者,應風木之氣左升,非以部位言也。
【釋評】
本條論述了肝的重量、分葉及其所主之志。文中言肝重四斤四兩,原作“二斤”,兩者平均取之則為1600克左右,與廖氏所言男性1450克(廖亞平《肝臟解剖學》)者相近。但由于肝有鮮與不鮮,人之有大有小,肝之重量亦為不一,難以精確其量。至于肝之分葉,上條言肝分兩大葉,與今日西說分為左右兩部者相合。而細小分葉卻有出入,文中為七葉者,實為五葉,此受歷史條件限制之故,更何況現在“對于人肝分葉的問題則有所爭論,而長期以來,沒有得到完善的解決”(廖亞平·《肝臟解剖學》)呢?若從文中分葉數定肝體所處之位,“左三右四葉”其肝體顯然偏右,亦與西說相合。然,這只從實質臟器所言,而中醫臟腑學說之“臟腑”內涵則以“功能”為核心,以“關系”為認識和控制之主體。肝于五行屬木,木屬東方,古代方位左為東,肝氣左升,應東方甲乙木,乃日出之所而春氣之應,是言肝臟功能主生升之氣于左出,也即《素問·刺禁論》所謂“肝生于左”是也。根據現代系統觀點,這個在生于“左”的中醫之肝,是一個系統功能單位,根本不同于西醫的實質性肝臟,故不可用西說強附,這一點葉霖作了最早且最好的闡述。何況中醫注重的是系統功能單位,而不是實質性臟器,這與西說實質臟器論大相徑庭。故而,對本條肝重量及其分葉過多的爭議,并無實際價值。
《素問·六節藏象論》云:“肝者,罷極之本,魂之居也。”故曰肝藏魂,并司魂之活動。
以上各家之釋,葉氏尤為詳備中肯,其廣引西說,論理精當,對中醫的肝居左之義闡發尤明,實為難得。
004【原文】
東方生風,風生木,木生酸,酸生肝,肝生筋,筋生心。其在天為玄,在人為道,在地為化。化生五味,道生智,玄生神,化生氣。神在天為風,在地為木,在體為筋,在氣為柔,在臟為肝。其性為暄,其德為和。其用為動,其色為蒼,其化為榮,其蟲 毛,其政 為散,其令 宣發,其變摧拉,其眚為隕,其味為酸,其志為怒。(《素問·五運行大論》)
【詞解】
①蟲:古之“蟲”包括動物在內。如《大戴禮》云:“……有倮之蟲三百六十,而圣人為之長。”
②政:即統率管理之義。
③令:即行使權力。
【提要】
論木(肝)系統相應的多種關系。
【集注】
王冰:東者日之初,風者教之始,天之使也,所以發號施令,故生自東方也……陽升風鼓,草木敷榮,故曰風生木也……萬物味酸者,皆始自木氣之生化也。酸味入胃,生養于肝臟。酸味入肝,自肝臟布化,生成于筋膜也。酸氣榮養筋膜畢已,自筋流化,乃入于心。(按:木生火也。)玄,謂玄冥也……正理之道,生養之政化也。化,生化也……智,正知也,慮遠也。知正則不疑于事,慮遠則不涉于危,以道處之,理符于智。《靈樞經》曰:因慮而處物謂之智。神用無方,深微莫測,跡見形隱,物鮮能期。由是則玄冥之中,神明棲據,隱而不見,玄生神明也……木化宣發,風化所行,則物體柔耎。
高士宗:日暖曰暄,春時天日始暖,故其性為暄。陽和始布,故其德為和。性暄德和,氣機旋轉,故其用為動。彼蒼者天,色之青者也……散,敷布也。其政敷布,則其令宣發……曲直作酸,故其味為酸。肝志善怒,故其志為怒。
張介賓:此東方之生化也,明此者可以治肝補心……得木化者,其氣柔耎,筋之類也。暄,溫暖也。肝為陰中之陽,應春之氣,故其性暄。暄音萱。春陽布和,木之德也。春風動搖,木之用也……物色榮美,木之化也。毛蟲叢植,得木氣也。陽散于物,木之政也。按散義有二:一曰升散,木氣之生也;一曰散落,金氣之殺也。宣揚升發,春木令也。催拉,損折敗壞也。風氣剛強,木之變也……眚,災也。隕,墜落也。
【釋評】
本條論述了與肝木相應的多種關系及其生理特性等。肝在五行屬木,方位在東,其時主春,通于風氣,其味酸,其色蒼青,在志為怒,其性溫和柔軟,藏少陽生生之氣,主乎宣發疏泄,其氣以升發為順,在體則主養筋膜,其象為動。此皆肝(木)之系統聯系諸況,生動地反映了天人相應的中醫學的大系統觀。
005【原文】
東方生風,風生木,木生酸,酸生肝,肝生筋,筋生心,肝主目…… (其)在音為角,在聲為呼,在變動為握,在竅為目。(《素問·陰陽應象大論》)
【提要】
承上文再論肝木之系統聯系。
【集注】
張介賓:風者天地之陽氣也,東者日升之陽方,故陽生于春,春王于東,而東方生風。風動則木榮也。《洪范》曰:木曰曲直,曲直作酸。故凡物之味酸者,皆木氣之所化……目者,肝之官也……角屬五音之木。怒則叫呼。
張志聰:肝氣通于目,肝和則目能辨五色,故目為肝所主……角為木音,和而長也……呼,叫呼也。在志為怒,故發聲為呼。變動,臟氣變動于經俞也;握者,拘急之象,筋之證也。
006【原文】
木曰敷和……敷和之紀,木德周行,陽舒陰布,五化宣平,其氣端,其性隨,其用曲直,其化生榮,其類草木,其政發散,其候溫和,其令風,其臟肝,肝其畏清,其主目,其谷麻,其果李,其實核,其應春,其蟲毛,其畜犬,其色蒼,其養筋,其病里急支滿,其味酸,其音角,其物中堅,其數八。(《素問·五常政大論》)
【提要】
論肝木平和之氣及其與之相應的諸種系統關系。
【集注】
王冰:敷布和氣,物以生榮……清,金令也。木性暄,故畏清。《五運行大論》曰:木,其性暄。又曰:燥勝風。
張介賓:木之平運,是曰敷和。木德周行,則陽氣舒而陰氣布,故凡生長化收藏之五化,無不由此而宣行和平之氣也……諸核皆屬木,其質強也……毛直如木,氣類同也……木之生數三,成數八也。
張志聰:紀,年也……木之平運,是為敷和。木德周行,則陽氣舒而陰氣布。蓋生長化收藏之五氣,先由生氣之宣布,生氣和則五氣皆平矣。端,正直也。隨,柔順也。曲直,木之體用也。生榮,木之生化也。類,物類也。發生散蔓,木布之政也。溫和,春之候也。在天之風氣,木之號令也。其在臟為肝,畏清者,木畏金也。在竅為目,在谷為麻,麻體象木,其色蒼也。在果為李,色青而味酸也……犬性勇往直前,感春生怒發之氣也……里急支滿,肝之病也……木生于水,為堅多心,故其物主中堅。八者,木之成數也。
【釋評】
本條論述肝木平氣之象及其相應的諸種關系。一年之中分為四季,春夏秋冬,應生長化收藏之五氣。然春為一歲之首,乃生氣之冠,只有春生氣旺,諸氣方得其用,而人身五臟之氣亦然,也均賴肝膽氣以鼓舞之。故《素問·陰陽類論》曰:“春甲乙青,中主肝,治七十二日,是脈之主時,臣以其臟為最貴。”
007【原文】
肝為牡臟 ,其色青,其時春,其音角,其味酸,其日甲乙。(《靈樞·順氣一日分為四時》)
【詞解】
①牡臟:牡,音母[mǔ],指雄性。雄性屬陽,故牡臟即指陽臟。
【提要】
論肝之陰陽屬性及其所應之時、日、色、音、味。
【集注】
張介賓:肝屬木,為陰中之少陽,故曰牡臟。
馬元臺:肝為陰中之陽,心為陽中之陽,故皆稱曰牡臟。
張志聰:此言五臟之氣,應天之四時、五音、五色、五味也……在經氣主足厥陰,在臟為肝,在色為青,在味為酸,在時為春。
【釋評】
肝體陰而用陽,性剛如將軍,主疏泄,氣善升發,為三焦氣機升降出入之樞紐,主乎諸動,而內寓一陽生升之氣,為陰中之少陽,故屬牡臟,即陽臟也。色青、時春、味酸、甲乙日、角音等,皆與肝氣相應,故屬之。其經脈為足厥陰。
008【原文】
東方青色,入通于肝,開竅于目,藏精于肝,其病發驚駭,其味酸,其類草木,其畜雞,其谷麥,其應四時,上為歲星 ,是以春氣在頭也,其音角,其數八,是以知病之在筋也,其臭臊 。(《素問·金匱真言論》)
【詞解】
①歲星:即木星,應肝氣。
②臊:即獸肉腥膻之氣。
【提要】
論肝木之收受。
【集注】
王冰:精,謂精氣也。木精之氣其神魂,陽升之方,以目為用,故開竅于目……五谷之長者麥,故東方用之。《本草》曰:麥為五谷之長。木之精氣,上為歲星,十二年一周天。萬物發榮于上,故春氣在頭……木生數三,成數八。《尚書·洪范》曰:三曰木。
張介賓:收受者,言同氣相求,各有所歸也。東為木王之方,肝為屬木之臟,故相通也。春者,木之色。目者,肝之竅。木之精氣,藏于肝曰魂。木之氣多振動,故病為驚駭…… 《易》曰:巽為雞,東方木畜也。麥成最蚤(按:早),故應東方春氣……木之精氣,上為歲星……臭,氣之總名也。臊為木氣所化。《禮·月令》曰:其臭膻,膻與臊類。
高士宗:此天地之五方、五色、五味、五畜、五谷、五星、五音、五臭,而收受于人之肝臟也。
【釋評】
本條論肝木之收受,從而廣泛地聯系天地自然界有關事物與肝木的關系,使之形成一個巨大的肝木系統。這種“人與自然息息相關”“天人相應”的觀點,亦符合現代的系統觀。通過如此類比及系統聯系的方法,可在極其復雜的事物關系中,抓住其內在規律,以執簡馭繁,這對于把握復雜的事物和現象是非常必要的方法論和實用技巧。
以上數條所談,大多相同,當互參之。但在第006條中之肝木“其畜犬,在谷為麻”語,與此文不同,當以此條為正。
009【原文】
帝曰:藏象何如?岐伯曰……肝者,罷極 之本,魂之居也,其華在爪,其充 在筋,以生血氣,其味酸,其色蒼 (1),此為陽中之少陽,通于春氣。(《素問·六節藏象論》)
【校勘】
(1)“其味酸,其色蒼”:《新校正》云:詳此六字當去。
【詞解】
①罷極:罷,音皮[pí],古同“疲”,累。舊作罷。《中華大字典》曰:“罷,羆省字。”故罷極,此指任勞而言。
②充:即充實營養之義。
【提要】
論肝之藏象及其某些功能。
【集注】
張介賓:人之運動,由乎筋力,運動過勞,筋必罷極。肝藏魂,故為魂之居。爪者筋之余,故其華在爪,其充在筋。肝屬木,位居東方,為發生之始,故以生血氣。酸者木之味。蒼者木之色。木王于春,陽猶未盛,故為陽中之少陽,通于春氣。 按:上文三臟,皆不言色味,而肝脾二臟獨言之,意必脫簡也。
高士宗:肝者,將軍之官,如熊羆之任勞,故為罷極之本。
王冰:東方為發生之始,故以生血氣也。
吳崑:肝為乙木,行升生之令,故曰以生血氣……木王于春,位列于東,又主發生,故為陽中之少陽,通于春氣。
馬元臺:《陰陽應象大論》云:木生酸,酸生肝,肝主筋,筋生心,心生血,血生脾,脾生肉,肉生肺,肺生皮毛。又諸氣皆屬于肺,則吾身之血氣,皆由肝而生也。
丹波元簡:又于肝云“以生血氣”,最可疑,宜依上文例,刪此四字。
【釋評】
“肝為將軍之官”,主筋,司百節之運動,其性勇悍耐勞、任重,似類羆力,故謂之罷極之本。肝處東方陽位,其氣旺于春,初陽之生氣尚未隆盛,故為陽中之少陽,通于春氣。至于“以生血氣”語,王冰曰:“肝為陽臟,位處中焦。”《經》云:“中焦如漚。”又曰:“中焦受氣取汁,變化而赤,是謂血。”今肝膽處中焦,左與脾胃相鄰,四臟共同構成了中焦系統。“如漚”,則是中焦的系統功能體現,是肝膽脾胃四大要素相互聯系、相互影響、組織化、有序化、集成化的產物,并非肝、膽、脾、胃任何一臟單獨所具有的或具備的,也不是它們簡單相加之總和。中焦具有“主漚”,生化氣血的整體功能,肝膽處中焦,能樞調脾胃,膽汁又可參與腐熟水谷,自然肝膽參與了氣血的生化。該條《經》言“肝……以生血氣”者,確有其因。故高士宗有云:“肝藏血,則血有余不足,肝所主也。”又,唐容川明確指出:“補血者,總以補肝為要。”
以上諸家之釋,各述己見,其丹波氏未明肝膽處中焦,具有生化氣血之理,武斷地加以否定,實嫌草率;至于全文之注,尤以張氏為詳,而“罷極”之解,則高氏尤當。
按:中醫的“藏象”理論,與現代信息論及控制論中的“黑箱控制原理”有許多吻合之處。藏,指藏于體內的臟器;象,指體內臟器活動的外在表現,即王冰所謂“表現于外,可閱者也”。其中體內臟器是“信源”,“象”(即外在表現)則為信源發出的信息。中醫認為“有諸內必形諸外”。通過外在的各種現象,來觀察和控制體內臟器的活動,如辨證施治過程即是如此。這實際上是對人體信息的綜合利用,其治療也不外信息控制,若能進一步從系統論、信息論、控制論以及耗散結構理論、協同論、突變論之現代“后分析哲學”等理論視角進行中醫學哲學源頭和中醫核心理論的探討,將是一個良好的途徑。
010【原文】
腹為陰……陰中之陽,肝也。(《素問·金匱真言論》)
肝為陰中之少陽。(《靈樞·陰陽系日月》)
【提要】
肝體居腹內偏于右脅,為陰中之少陽臟,位處中焦之區。
【集注】
王冰:肝為陽臟,位處中焦,以陽居陰,故謂陰中之陽也。《靈樞經》曰:肝為牡臟。牡,陽也。
張介賓:肝屬人之木,木火同氣,故曰牡臟,陰中之陽也。
楊上善:肝以屬木,木為少陽,故為陰中之陽也。
吳崑:肝屬木,位處下焦,以陽屬陰,故為陰中之陽。
馬元臺:脾居大腹之中,腎肝居小腹之中。
【釋評】
以人身分陰陽,則背為陽、腹為陰。肝屬木,居腹內,偏右脅,左與脾胃相鄰,內寓一陽生發之機,通于春氣,故為陰中之少陽。少者,陽氣初生未盛也。前文《靈樞》云“肝為牡臟”者,亦即此義。
以上諸家之釋各執己見。其中以王冰之說最為中肯;張、楊二家之注,也簡明可從,至于馬氏謂肝在小腹,吳氏云肝居下焦者,均乏道理,義詳參下篇《試論肝位中焦及其意義》等文,此不贅言。
011【原文】
中焦者,在胃中脘,不上不下,主腐熟水谷。(《難經·三十一難》)
中焦如漚 。(《靈樞·營衛生會》)
【詞解】
①漚:《說文》云:“久漬也。”《中華大字典》曰:“水泡也。”漚,即以水浸漬,令其消化之意,以喻中焦具有腐熟消化水谷、生化氣血津液之功能。
【提要】
論中焦位置及其系統功能。
【集注】
葉霖:中焦在胃中脘,以包肝裹胃也。
張介賓:漚者,水上之泡,水得氣而不沉者也。言營血化于中焦,隨氣流行,以奉生身,如漚處浮沉之間,故曰中焦如漚也。
《靈樞經校釋》:形容中焦脾胃腐熟水谷,吸收精微,進而將營養物質上輸轉送到全身的功能,如同漚漬食物,使之變化。
【釋評】
本條論述了中焦的位置及其系統功能。中焦在臍以上,橫膈以下,正中脘處,內包羅肝、膽、脾、胃四大臟器,從而構成中焦系統。其主要系統功能之一則是“主漚”,即腐熟水谷,化生氣血津液,轉輸精微于周身。由于中焦是一個系統,并且包羅肝膽在內,所以,這種“漚”的系統功能自非脾胃單獨所能完成。正如《血證論》所說:“木之性主于疏泄,食氣入胃,全賴肝木之氣以疏達之,而水谷乃化”。顯然,肝膽直接參與了水谷的腐熟消化等,可見“主漚”是中焦肝、膽、脾、胃四臟相互聯系、相互作用,而組織化、有序化、集成化的綜合系統功能。
以上諸家之釋,葉氏闡發精當中肯,其曰中焦“包肝(膽)”者,實為卓見,至于張氏之注也多可參;而《校釋》言中焦包羅脾胃,不及肝膽者,乃一家之言,也是現在流行的一種觀點,今姑存此,以待來正。
012【原文】
中焦出氣如露 ,上注溪谷 ,而滲孫脈,津液和調,變化而赤為血,血和則孫脈先滿溢 (1),乃注于絡脈,皆盈,乃注于經脈。(《靈樞·癰疽》)
中焦受氣取汁,變化而赤,是謂血。(《靈樞·決氣》)
【校勘】
(1)“溢”:《甲乙》《千金翼》《醫心方》均無。
【詞解】
①中焦出氣如露:指營氣從中焦輸出發散,其所分泌之津液滋養周身,狀若雨露灌溉草木禾苗一樣。此喻中焦之功能。
②溪谷:分肉間小會合曰溪、大會合曰谷,為營衛氣血津液通行交會之所在。《素問·氣穴論》曰:“肉之大會為谷,肉之小會為溪,肉分之間,溪谷之會,以行榮衛,以會大氣。”
【提要】
論中焦為化源,以養周身。
【集注】
張介賓:中焦出氣如露,營氣也。其于陰陽已張,因息乃行,是榮氣化于宗氣也。
中焦者并胃中,出上焦之下。凡水谷之入,必先歸胃,故中焦受谷之氣,取谷之味,輸脾達臟,由黃白而漸變為赤,以奉生身者,是謂之血。
楊上善:出氣,謂營氣也。經絡及孫絡有內有外,內在臟腑,外在筋骨肉間。谷入于胃,精液滲諸孫絡。入于大絡,大絡入經,流注于外。外之孫絡,以受于寒濕四時之氣,入絡行經以注于內。令(疑作今)明水谷津液,入于孫絡,乃至于經也。內外經絡行于臟腑,臟腑氣和乃得生也。
馬元臺:《營衛生會》云:中焦亦出上焦之后,此所受氣者,泌糟粕,蒸津液,化其精微,上注于肺脈,乃化而為血,以奉生身,莫貴于此,故獨行于經隧,命曰營氣。
【釋評】
此條論述中焦具有化生氣血營衛的功能,這亦是中焦如漚的體現。因中焦包羅肝、膽、脾、胃四大臟器,所以這些功能是四臟相互聯系、相互作用,而組織化、有序化、集成化的產物,并不是某一臟單獨所能完成。故臨床凡見氣血、津液、營衛等化源不足者,理當脾胃與肝膽同調,不可顧此失彼,其他中焦病變也要如此。當然,矛盾又有主次,同時亦要采取重點調節手段(即治主要矛盾或主要矛盾方面)。
013【原文】
中焦亦并 (1)胃中 (2),出 (3)上焦之后,此所 (4)受氣者,泌糟粕,蒸 (5)津液,化其 (6)精微,上注于肺 (7)脈,乃化而為血,以奉生身,莫貴于此,故獨得行于經隧,命曰營氣。(《靈樞·營衛生會》)
【校勘】
(1)“并”:日刻本旁注作“出”。《難經·三十一難》滑氏注引作“傍”。
(2)“中”:《甲乙》《病源》《太素》均作“口”。
(3)“出”:《千金》《外臺》《普濟方》均作“在”。
(4)“此所”:《千金》此下有“主化水谷之味”六字。
(5)“蒸”:《太素》《病源》均作“承”。
(6)“其”:《病源》《千金》《脾胃論》均作“為”。
(7)“肺”:《甲乙》無。
【提要】
繼上文再論中焦位置及其功能。
【集注】
張介賓:胃中,中脘之分也。后,下也。受氣者,受谷食之氣也。五谷入胃,其糟粕、津液、宗氣分為三隧,以注于三焦。而中焦者,泌糟粕,蒸津液,受氣取汁,變化而赤是謂血,以奉生身而行于經隧,是為營氣,故曰營出中焦。按下文云:下焦者,別回腸,注膀胱。然則自膈膜之下,至臍上一寸水分穴之上,皆中焦之部分也。
楊上善:中焦在胃中口,中焦之氣,從胃中口出已,并胃上口,出上焦之后,(受)五谷之氣也,泌去糟粕,承津液之汁,化其精微者,注入手太陰脈中,變赤稱血,以奉生身。
丹波元簡:泌,《說文》:俠流也。奉,俸古通,養也。故馬(元臺)云:凡心中所生之血,賴此營氣而化以奉養生活之身。
【釋評】
此再論中焦位置及其系統功能。義與前條大同。以中焦包羅肝、膽、脾、胃四大臟器,故文中“泌糟粕,蒸津液,化其精微,乃化而為血”之功能,是此四臟共同協作完成的。及其為病,也莫忘調節四臟。
014【原文】
食氣入胃,散精于肝,淫氣于筋。(《素問·經脈別論》)
肝藏血。(《素問·調經論》)
【提要】
論肝受谷氣,化血而藏之。
【集注】
吳崑:精,五谷之精也。淫氣,浸淫滋養之氣也。肝主筋,故淫氣于筋。
張介賓:精,食氣之精華也。肝主筋,故謂散谷氣于肝,則浸淫滋養于筋也。
高士宗:藏( 按:音義同“臟”)者,藏也……肝藏血,則血有余不足,肝所主也。
【釋評】
此論肝具有受谷氣、化血而藏之功能。其藏血有三義:貯藏、調節、生化血液。肝膽居中焦,左與脾胃相鄰,食谷入胃,在肝之疏、脾之化的作用下,水谷精微生成,精氣散于肝,肝則化血而藏之,并樞調血液之活動,故曰肝藏血。《素問·六節藏象論》云:“肝……以生血氣。”可見,水谷之化、氣血之生,亦有賴于肝膽,非獨脾胃也。因肝主藏血,為血液運行之樞紐,故凡血病者,首曰調肝。
以上各家之注均有道理,吳、張之解較為詳備得當;高氏之釋則簡明可從,其謂“肝藏血,則血有余不足,肝所主也”,實為卓見。這不但示人肝有貯藏、調節血液之功,更有化生血液之能。
015【原文】
厥陰常多血少氣。(《素問·血氣形志》)
厥陰多血少氣。(《靈樞·九針論》)
【提要】
論肝足厥陰血與氣多少。
【集注】
張志聰:夫氣為陽,血為陰,腑為陽,臟為陰。雌雄相合,而氣血之多少,自有常數……少陽少血多氣,則厥陰多血少氣,陽有余則陰不足,陰有余則陽不足,此天地盈虛之常數也。
高士宗:厥陰肝脈下合沖任,故常多血。厥陰為一陰,而生微陽,故常少氣。
【釋評】
此論肝足厥陰多血少氣之生理特性。肝為藏血(貯藏、化生、樞調)之臟,故多血;其內寓一陽生氣之機,故少氣。少氣者,并非氣虛,乃指陽氣初生未盛也,屬生理特性;同樣,多血者,亦并非血實之證,是血液充實。
按:《靈樞·五音五味》云:“厥陰常多氣少血。”與本條相反,何者為正?張介賓曰:“按兩經(指《素問》和《靈樞》)言血氣之數者凡三,各有不同。如《五音五味篇》三陽經與此(《血氣形志》,下同)皆相同,三陰經與此皆相反……又如《九針論》諸經與此皆同,惟太陰一經云多血少氣,與此相反。須知《靈樞》多誤,當以此篇為正。”
016【原文】
故人臥血歸于肝,肝 (1)受血而能視,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攝。(《素問·五臟生成》)
【校勘】
(1)“肝”:《脾胃論》作“目”。
【提要】
論肝樞調血液。
【集注】
王冰:肝藏血,心行之,人動則血運于諸經,人靜則血歸于肝臟。何者?肝主血海故也……目為肝之官,故肝受血而能視……血氣者,人之神,故所以受血者,皆能運用。
張介賓:人寤則動,動則血隨氣行陽分而運于諸經;人臥則靜,靜則血隨氣行陰分而歸于肝,以肝為藏血之臟也。故人凡寐者,其面色多白,以血藏故耳。肝開竅于目,肝得血則神聚于目,故能視。足得之則神在足,故步履健矣。掌得之則神在手,故把握固矣。指得之則神在指,故攝持強矣……血氣者,人之神也,而此數節皆但言血而不言氣何也?蓋氣屬陽而無形,血屬陰而有形,而人之形體,以陰而成。如《九針篇》曰:人之所以生成者,血脈也。《營衛生會》曰:血者神氣也。《平人絕谷》曰:血脈和則精神乃居。故此皆言血者,謂神依形生,用自體出也。
吳崑:人之所以能步、能握、能攝者,雖系于筋,若無血以養筋,則痿弱無力,足不能步,掌不能握,指不能攝。
【釋評】
本條論述了肝藏血、樞調血液的功能。肝為氣樞,則是肝能藏血之基礎。正如《血證論》所云:“至其所能藏之故,則以肝屬木,木氣沖和條達,不致遏郁,則血脈得暢。”肝開竅于目,主筋,故肝血至目則能明視,養筋則能為步、為握、為攝也。以上諸家所論,均有理可從。
按:文中云“人臥血歸于肝”,反之則虛。歸于肝方能安臥,可知“血歸于肝”是安臥的一個重要條件,故人有肝血不歸,常在周身、四肢、元神之府者,必不安寐,甚或奔狂怒罵等。若血藏不足,則神魂失舍,難于安寐,即如唐容川所言“血不養肝,火擾其魂,則夢遺、不寐”,再如《金匱》之治虛勞虛煩的酸棗仁湯。由此不難看出,肝與人之臥寐也有著密切關系,非獨心也。
從文中亦可看出,四肢活動亦賴肝血以養之,肝血一但不足,筋脈失養,則為四肢用弱,甚至痿弱不用。故痿證有自肝生者,故“治痿獨取陽明”不可教條視之。
017【原文】
臟會季脅 。(《難經·四十五難》)
【詞解】
①季脅:此指章門穴,屬足厥陰肝經,亦為脾之募穴。
【提要】
論諸臟稟會于肝穴、脾募——章門。
【集注】
徐靈胎:季脅,屬足厥陰,即章門穴,在大橫外直臍季脅端,脾募也。
丁錦:季脅,足厥陰章門穴脾募也。五臟取稟于脾,故曰臟會。
虞庶:是章門穴,乃脾之募也。直臍季脅端,側臥,屈上足,伸下足,齊臂取之,乃足厥陰、少陽之會也。
【釋評】
肝膽、脾胃同居中焦,共同主漚以化生血氣,為化源之本。章門為肝經之穴,又為脾之募穴,諸臟會于此以稟其氣。故凡諸臟氣不足者,既可調養肝膽、脾胃四臟,又可針補章門穴。
以上各家之釋,徐氏之注允當可從,虞氏之論章門取法,可參;而丁氏之言諸臟會章門稟脾氣者,有嫌片面。章門既為脾募,亦為肝穴,肝脾之氣皆會通之以注氣血、養諸臟。故臟會稟于季脅,只言稟脾氣,不言肝者,欠妥。
018【原文】
肝生于左。(《素問·刺禁論》)
【提要】
論肝氣生升之部。
【集注】
張志聰:臟氣之從左右而出于外也……是肝膽之氣出于左脅。
滑壽:肝之為臟,其治在左。
張介賓:肝木王于東方而主發生,故其氣生于左。
楊上善:肝者為木在春,故氣生于左。
吳崑:象巽之位于東也。
馬元臺:肝象木,木主東方,故肝生于左……肝主少陽,陽主于生,故曰生。
【釋評】
肝氣通于春,屬東方,東方為陽,應方位在左,乃陽氣初生之處。人身左為陽,故肝膽氣生發于左,此以肝之功能言,非指實質臟器論。正如葉霖所云:“肝不偏居于左,而肝為風木,應乎巽,舊說居左者,應風木之氣左升,非以部位言也。”故又有人直謂:“肝居于右,而行氣于左。”確有道理。
按:由于醫學哲學源頭不同,決定了東西方世界觀與方法論的截然差異。東方人重視事物之間的有機聯系(關系),通過事物的外在信息反映來考量事物與其相關聯的廣闊的時空之間相互作用的系統規律,并善于在運動中把握和調控事物的整體;而西方認識論則重視實體,使用分析的方法將整體割裂成盡可能小的孤立部分,在靜止狀態下去認識客觀事物的局部。也即,中醫重視關系(信息)與功能(能量),而西醫注重實體(物質)與局部。這種認識論的特點都明確地反映在其各自的醫學理論體系和臨床實踐的方方面面。可以說,中醫與西醫的本質差別就在于其所植根的哲學的差異。那么,中西醫真正結合的基礎和真諦則無疑取決于東西方哲學和文化的融合。而現在所謂的“中西醫結合”,其本質也不過是中西藥物的臨床配合而已,而且這種不同的中醫天然藥物與化學的西藥在混合或是配合用于同一個人體時,事實上其正負效應(利弊)嚴重缺乏循證醫學研究的客觀依據,更無科學的臨床指南和客觀標準可依!
再回味一下本條文“肝生于左”本意,中醫之臟腑常指系統功能單位,非西醫的實質臟器可比。過去曾有一些人借本條“肝生于左”等,攻擊中醫不科學,實非知中醫,也非知西醫也。要知西醫五臟之名引入中國,乃是借中醫五臟之名譯之,只引用其名而未引用其實,豈可以西醫之實質臟器名稱強加于中醫所指系統功能單位的臟腑之上呢?
019【原文】
肝者,將軍之官,謀慮出焉。(《素問·靈蘭秘典論》)
【提要】
論肝如將軍之性。
【集注】
王冰:勇而能斷,故曰將軍。潛發未萌,故謀慮出焉。
張志聰:肝氣急而志怒,故為將軍之官。主春生之氣,潛發未萌,故謀慮出焉。
吳崑:肝氣急而志怒,故為將軍之官。
張介賓:肝屬風木,性動而急,故為將軍之官。木主生發,故為謀慮所出。
【釋評】
本條以將軍勇悍急暴之性、運籌善謀之能,喻肝之性能特點。肝木之臟氣急善怒,其性剛強,善動而疏泄,為三焦氣機之樞紐,猶如將軍之性,故謂之將軍之官。將軍之良,乃出謀劃策,運籌謀略,以智取勝,故曰謀慮出焉。以下數條皆談及肝為將之義,可互參。慮,《靈樞·本神》曰:“因思而遠慕謂之慮。”楊上善注曰: “慮,亦神之用也。變求之思,逆慕將來。”后世謂肝為剛臟者,即本乎此文。
020【原文】
五臟六腑……目為之候 (1)①,肺為之相,肝為之將 。(《靈樞·五癃津液別》)
【校勘】
(1)“候”:《綱目》作“視”。
【詞解】
①候:即指外候。
②將:將領統率之義。
【提要】
論肝為諸臟腑之統率,目為之外候。
【集注】
張介賓:肝主謀慮決斷,故為心之將。
馬元臺:大義見《素問·靈蘭秘典論》十二官相使中。
【釋評】
肝為將之義與上條大同。肝既為將軍之官,故能決斷統率諸臟。目為五臟六腑之精氣上承而成,故可為諸臟之外候。
021【原文】
夫肝者,中之將也,取決于膽,咽為之使。(《素問·奇病論》)
【提要】
再論肝為將及其與膽、咽的關系。
【集注】
王冰:《靈蘭秘典論》曰:肝者,將軍之官,謀慮出焉。膽者,中正之官,決斷出焉。肝與膽合,氣性相通,故諸謀慮取決于膽。
吳崑:肝主謀慮,膽主決斷,膽脈行于頸,故咽為之使。
張志聰:夫謀慮在肝,決斷在膽,故肝為中之將,而取決于膽也。肝脈挾胃貫膈循喉嚨,入頏顙環唇內,故咽為肝之外使,是以肝病而亦證見于口也。
張介賓:夫謀慮在肝,無膽不斷,故肝為中之將而取決于膽也。又足少陽之脈上挾咽,足厥陰之脈循喉嚨之后上入頏顙,是肝膽之脈皆會于咽,故咽為之使。
【釋評】
肝為將軍之官而司謀慮,膽為中正之官而主決斷,膽附于肝,相為表里。凡肝之謀慮借膽氣斷之,故曰肝者中之將,取決于膽。足厥陰、足少陽之脈皆上循咽喉,其病也常從咽喉見。如《傷寒》之264條云:“少陽之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故曰咽為之使。
以上諸家之釋,介賓尤詳,其于“咽為之使”之解,最為中肯精當;而吳氏、志聰之注雖多可取,但二者對“咽為之使”一解,只言一條相關經脈,似嫌片面;王氏之注則簡明得體。
022【原文】
肝者主為將 (1),使之候外,欲知堅固,視目小大。(《靈樞·師傳》)
目者,肝之官也。(《靈樞·五閱五使》)
【校勘】
(1)“肝者主為將”:《甲乙》作“肝為之主將”。
【提要】
論肝性剛強,其竅在目。
【集注】
張介賓:肝者將軍之官,其性剛強,故能御而使之候外。目者肝之外候,故察于目,則可知肝之狀。
馬元臺:肝為將軍之官,使之候視乎外,故欲知肝之小大、高下、堅脆、偏正,當視其目之小大耳。
肝在內而目為之竅,所以別五色也,故為肝之官。
023【原文】
肝藏血,血舍魂,肝氣虛則恐,實則怒。(《靈樞·本神》)
【提要】
論肝藏血舍魂及其病證。
【集注】
楊上善:肝主于筋,人臥時,血歸于肝,故魂得舍血也。腎為水臟,主于恐懼;肝為木臟,主怒也。水以生木,故肝子虛者,腎母乘之,故肝虛恐也。
張介賓:精對神而言,神為陽而精為陰;魄對魂而言,則魂為陽而魄為陰。故魂則隨神而往來,魄則并精而出入……如神之與魂皆陽也,何謂魂隨神而往來?蓋神之為德,如光明爽朗、聰慧靈通之類皆是也。魂之為言,如夢寐恍惚、變幻游行之境皆是也。神藏于心,故心凈則神清;魂隨乎神,故神昏則魂蕩。此則神魂之義。可想象悟矣。
《宣明五氣篇》曰:“肝藏魂。”《五臟生成篇》曰:“人臥則血歸于肝。”《調經論》曰:“肝藏血,血有余則怒,不足則恐。”
汪昂:“魂屬陽,肝藏魂,人之知覺屬焉。
馬元臺:其所謂魂者屬于陽,然魂則隨神而往來……而神為陽,故魂屬焉。
【釋評】
此論肝藏魂之機理及其虛實見證。魂屬陽而善動,神亦屬陽,故隨神往來,依神而行。肝藏血,血舍魂,故肝能藏魂。《素問·調經論》云:“肝藏血……血有余則怒,不足則恐。”故肝虛恐、實則怒也。
以上諸家之釋,各有道理。其中介賓尤為詳盡中肯,馬、汪二注亦簡明可從,至于楊氏之解肝虛恐之義,僅供參考。
024【原文】
肝為語。(《素問·宣明五氣》)
肝主語。(《靈樞·九針論》)
【提要】
論肝主之聲。
【集注】
張介賓:問答之聲曰語。語出于肝。
張志聰:肝為將軍之官,在志為怒。肝氣欲達則為語。《診要經終篇》曰:春刺冬分,邪氣著臟,病不愈,又且欲言語。此言春令之肝氣不舒故也。
語者論難也,肝者將軍之官,謀慮出焉,故肝主語。
馬元臺:肝為語,夫答述曰語,象木有枝條而下宣委曲,故出于肝也。
《陰陽應象大論》言肝在聲為呼。而此曰語者,彼言聲而此言病也。
【釋評】
《說文》云: “語,論也,從言吾聲。”肝為將軍之官,謀慮出焉。論出于深謀遠慮,故肝主語。又語為言語,如人情志不暢,則不欲言語,且抑郁不樂,若情志一樂,肝氣因和,則言語即出,言語一出,則肝氣亦得以條達,其郁自解。故治肝郁之病,以善言語之,令其言語心中之事,可散其郁,以助肝氣之條達。另,臨床妄言譫語等精神方面的疾病,在辨證上,多責之于心,其實與肝亦有密切關系,《傷寒論》治熱入血室譫語,刺期門或用小柴胡湯就是例證。
025【原文】
風氣通于肝。(《素問·陰陽應象大論》)
【提要】
論肝通于自然界之風氣。
【集注】
吳崑:風,木氣也。肝為木氣相感召,故風氣通于肝。
風生木,木生肝,外內之氣相通也。
馬元臺:足厥陰肝經屬木。上文(指《陰陽應象大論》)曰:風生木,木生酸,酸生肝。又曰:在天為風,在地為木,在臟為肝。此天之風氣所以通于肝也。
【釋評】
風氣柔和發散,善于升發,能生長萬物,與肝木之性相合,故曰風氣通于肝。若風令正常,則肝木之氣和順舒達,此風氣養肝也;若風淫作亂,即為不正之風,感之則可直傷肝膽,故善養肝者,必順四時正風,而慎避邪風。以上諸家之釋皆有理可從。
026【原文】
肝惡風。(《素問·宣明五氣》《靈樞·九針論》)
【提要】
論肝畏四時不正之風。
【集注】
張志聰:肝主風木,故惡風。
張介賓:肝屬木,其應風,感風則傷筋,故惡風。
高士宗:風氣傷肝,故惡風。
【釋評】
風氣通于肝,風和則能暢達肝氣;風淫則會直傷肝臟,故曰肝惡四時不正之風也。
027【原文】
肝主色。(《難經·四十難》《難經·四十九難》)
肝色青,其臭臊,其味酸,其聲呼,其液泣。《難經·三十四難》)
【提要】
論肝與五色、臊、酸、呼、泣之關系。
【集注】
葉霖:肝開竅于目,故主色……肝在色為蒼也。又曰:此本五行而言五臟之用也。肝屬木,青者,木之色也;臊者,木之氣也;酸者,曲直作酸,木之味也;其聲呼者,聲引而長,亦木之氣也;其液泣者,肝開竅于目,故為泣也。
虞庶:木之華萼,敷布五色。又曰:五色之變在于木也,五臟五色,由肝木之氣更相溉灌,故各從其類見其色。《黃庭經》云:“肝者木之精,震之氣,其色青,位居東方。”得火之變,故其臭則臊也。土受木味則酸。《洪范》曰:“曲直作酸,酸取其收斂也。”金木相配,發聲為呼,呼亦嘯也。泣則言淚也,此乃木行氣,溉灌于子,故生泣也。
【釋評】
此論肝與五色、臊、酸、呼、泣之關系。本出《素問》之《陰陽應象大論》《金匱真言論》《宣明五氣》中,可參前釋。
028【原文】
五味各走其所喜,谷味酸,先走肝。(《靈樞·五味》)
【提要】
論肝喜之味。
【集注】
張介賓:五臟嗜欲不同,各有所喜,故五味之走,亦各有先,然既有所先,必有所后,而生克佐使,五臟皆有相涉矣。
楊上善:五味所喜,謂津液變為五味,則五性有殊,性有五行,故各喜走同性之臟。
馬元臺:此言五味各先走其所喜也。肝喜酸……故谷氣之五味各先走之也。
【釋評】
此論食飲五味不同,同氣相求,各歸所喜。《尚書·洪范》曰:“木曰曲直,曲直作酸。”肝屬木,故酸味先走肝也。是以臨證調肝者,多以酸味之品。
029【原文】
肝欲酸。(《素問·五臟生成》)
酸入肝。(《素問·宣明五氣》《靈樞·九針論》)
按:此條與上條同,義參上。《經》云:“陰之所生本在五味,陰之五宮傷在五味。”故善養肝者,酸味之用令勿太過不及也。
030【原文】
酸勝甘。(《素問·陰陽應象大論》)
【提要】
論酸甘兩味之關系。
【集注】
王冰:酸木味,故勝土甘。
馬元臺:唯木味之酸為能勝甘,此皆木能克土,故制其所勝者如此。
【釋評】
酸入肝,五行屬木;甘入脾,五行屬土。五行之中,木能克制脾土,而其所主之味亦然,故曰酸勝甘。勝,制也。藥食相同。
031【原文】
五行以東方為甲乙木王 (1),春者蒼色,主肝 (2)。肝者,足厥陰也。(《靈樞·陰陽系日月》)
【校勘】
(1)“王”:《太素》作“主”。
(2)“主肝”:《太素》作“蒼色有肝”四字。
【詞解】
①王春:王,通旺。王春,指春時肝旺。
【提要】
論肝主春。
【集注】
張介賓:五行以東方甲乙為木而王于春,在色為蒼,在臟為肝,在經為足厥陰。
張志聰:《經》云:東方生風,風生木,木生酸,酸生肝;又曰:東方青色,入通于肝。此天地之五方、五時、五行、五色以應人之五臟。
【釋評】
此論肝主春時,位居東方,五行屬木,其色蒼青,其經為足厥陰。春三月乃少陽氣旺,生機蓬勃,主生發啟迪萬物,肝氣應通于春氣。是故春三月必謹養肝,逆之則傷肝。因肝氣旺春時,故肝虛之疾于春時必輕,而肝實之病于春時必重,肝病虛實之治當參時令而調之。
032【原文】
正月二月,天氣始方 ,地氣始發,人氣在肝。(《素問·診要經終論》)
【詞解】
①方:《中華大字典》:“放也。”即通放。天氣為陽,天氣始方,即正月二月,從冬陰而轉為春陽,在天升發之少陽氣開始放散布發。
【提要】
肝應春日少陽發放之氣。
【集注】
張介賓:方,謂氣方升也,歲方首也,人事方與也。發,萬物發生也。肝屬木,氣應春,故人氣在肝。
張志聰:伯言春者,天氣始開,地氣始泄,而人氣在肝,肝主東方寅卯木也。
王冰:方,正也,言天地氣正,發生其萬物也。木治東方,王七十二日,猶當三月節后一十二日,是木之用事。以月而取,則正月二月,人氣在肝。
吳崑:方者,以時方春也,生物方升也,歲事方興也。發,發生也,肝為木,受氣于春,故人氣在肝。
【釋評】
此論春日正月、二月天地之氣開始生發,萬物萌生而人之肝氣應之。文中“方”字通放,亦即開放發蒙之意。以上介賓之謂“方升”、志聰之曰“始開”等,均合此義。
按:本條所論肝應春生之氣者,體現了中醫天人相應的整體觀念。這與現代系統論所認為的人是一個開放系統,并與其環境(天地)每時每刻都存在著物質、能量及信息的交換之觀點不謀而合。中醫的整體觀念思想可謂是古代系統論的充分體現。
033【原文】
故生因春。(《素問·陰陽離合論》)
春者木始治,肝氣始生。(《素問·水熱穴論》)
【提要】
論肝應春生之氣。
【集注】
王冰:春夏為陽,故生長也。
高士宗:天之四時,地之五行,人之五臟,氣相輸應。故時之春者,五行之木氣始治,五臟之肝氣始生。
【釋評】
此文義與上條大同,可互參之。肝氣主升發疏暢,條達發泄,為氣之樞紐,內寓少陽生機,與春氣相應,故曰春者木始治,肝氣始生也。
034【原文】
左脅 (1)應春分,其日乙卯 。(《靈樞·九針論》)
【校勘】
(1)“脅”:《甲乙》《千金》均作“胸”
【詞解】
①乙卯:此為應正東方震宮干支之時日。
【提要】
論左脅(肝氣)應春生之氣。
【集注】
張介賓:此左脅應震宮也。左脅,正東方也。春分后,正東節氣也。乙卯日,東方之正也。故其氣皆相應。
張志聰:九針之道,應天地之大數,而合之于人;人之身形,應天地陰陽,而合之于針,乃交相輸應者也。
【釋評】
此論肝應東方(春)之氣。左脅者,陽氣上升之道,乃肝膽氣生升之所,如《經》云“肝生于左者”是也。左脅屬人身之東,春分為天之正東節氣,乙卯日乃正東所在之時,故肝氣生發于左,左脅應春分乙卯日。此文亦喻肝應春生之氣。
035【原文】
厥陰何也?岐伯曰:兩陰交盡也……兩陰交盡故曰幽。(《素問·至真要大論》)
【提要】
論厥陰主時,揭示陰盡陽生、陰中涵陽之機。
【集注】
張志聰:兩陰交盡,陰之極也,故曰幽。
王冰:《靈樞·系日月論》曰:戌者九月,主右足之厥陰;亥者十月,主左足之厥陰。兩陰交盡,故曰厥陰也……然陰交則幽。
高士宗:從少而太,則中有陽明;由太而少,則終有厥陰。有太陰之陰,有少陰之陰,兩陰交盡,而有厥陰也……一歲四時,有陰有陽。秋冬為陰,幽也;春夏為陽,明也……秋清冬寒,兩陰交盡而始春,故曰幽。
【釋評】
足厥陰為肝臟所屬,肝主生發之氣,位處東方,其令應春。春為太陰秋、少陰冬兩陰交盡、陰氣終結之時。兩陰交盡,春陽生發之氣則始,肝氣應之而主生發,乃陰中少陽者也。
036【原文】
是故三陰之離合也,太陰為開 (1),厥陰為闔,少陰為樞。(《素問·陰陽離合論》)
厥陰為合。(《靈樞·根結》)
【校勘】
(1)“開”:《太素》作“關”,日抄本同,其《新校正》引《九墟》文也同之。
【提要】
三陰離合,厥陰主合。
【集注】
楊上善:三陽為外門,三陰為內門,內間亦有三者:一者門關,主禁者也。脾臟足太陰脈主禁水谷之氣,輸納于中不失,故為關也。二者門闔,主開閉者也。肝臟足厥陰脈主守神氣出入,通塞悲樂,故為闔也。三者門樞,主動轉也。腎臟足少陰脈主行津液,通諸經脈,故為樞者也。
張介賓:此總三陰為言,亦有內外之分也。太陰為開,居陰分之表也。厥陰為闔,居陰分之里也。少陰為樞,居陰分之中也。開者主出,闔者主入,樞者主出入之間。
吳崑:三陰行前行后不同謂之離,太少厥同出于陰謂之合,此三陰自為離合也。太陰居中,敷布陰氣,謂之開;厥陰謂之盡陰,受納絕陰之氣,謂之闔;少陰為腎,精氣充,則脾職其開,肝職其闔,腎氣不充,則開闔失常,是少陰為樞軸也。
《新校正》按《九墟》云:關折則倉廩無所輸隔洞,隔洞者取之太陰。合折則氣 而善悲,悲者取之厥陰。樞折則脈有所結而不通,不通者取之少陰。
【釋評】
肝為厥陰之臟,厥陰乃陰盡陽生之時,其氣主乎升發、疏暢,承前繼后,樞轉陰陽,故為闔。以上楊氏之解尤為詳盡中肯,其以“開”為“關”、《校正》同之,不無道理;而張、吳仍從“開”字解,姑存以待考。
037【原文】
肝合膽…… (《靈樞·本臟》)
膽在肝之短葉間。(《難經·四十二難》)
膽者,肝之腑。(《難經·三十五難》)
按:此論肝膽之關系。肝之短葉間附膽,其氣相通,互為表里。肝主疏泄而為氣樞,能疏泄膽氣,并化生膽汁,參與水谷之腐熟,二者生理上關系密切,病理上亦相互影響。集注及詳釋等均見第457、458、465條原文,可以互參。
038【原文】
脾之合肉也……其主 肝也。(《素問·五臟生成》)
【詞解】
①主:克我者即為我之主。
【提要】
論肝木與脾土之關系。
【集注】
王冰:土畏于木,木與為官,故主畏于肝也。
張介賓:土受木之制,故脾以肝為主。
吳崑:脾為土……其所畏憚而為主者肝也。
【釋評】
此從五行承制原理談肝與脾之關系。肝屬五行之木,脾屬土。正常情況下,肝木能克制脾土。克制者為主動,故曰脾其主為肝。以上諸家之解皆有理可從。
039【原文】
肝……其主肺也。(《素問·五臟生成》)
【提要】
論肝與肺之關系。
【集注】
王冰:木畏于金,金與為官,故主畏于肺也。
張介賓:肝屬木……木受金之制,故肝以肺為主。
吳崑:肝為木……其所畏憚而為主者肺也。
【釋評】
此從五行承制原理,談肝與肺之關系。肝屬木,肺屬金,金能制木,制者為主,故曰肝其主為肺。
040【原文】
生肝。筋 生心。(《素問·陰陽應象大論》《素問·五運行大論》)
【詞解】
①髓:此指腎。
②筋:此指肝。
【提要】
論肝與腎、心之關系。
【集注】
王冰: 《陰陽書》曰:水生木。然腎水之氣,養骨髓已,乃生肝木。
《陰陽書》曰:木生火。然肝木之氣,內養筋已,乃生心也。
高士宗:腎生骨髓,人也。骨髓復有所生,故髓生肝。
肝者,人之臟。筋者,人之體。謂五臟五體之屬于人也。人有五體,而五體復有所生,故筋生心。
【釋評】
此從五行原理談肝與腎、心之關系。肝主筋,腎主骨生髓,故文中以筋代肝,以髓代腎。五行之中,水生木,木生火,是知肝為腎之子,心為肝之子,皆母子相生之關系。故曰筋生心、髓生肝也。
041【原文】
木得金而伐,(火得水而滅),土得木而達 (1)①,(金得火而缺,水得土而絕)。(《素問·寶命全形論》)
【校勘】
(1)“土得木而達”:《太素》作“土得水而達”。
【詞解】
①達:繁體字為“逹”。《中華大字典》曰:“行不相遇也。《詩》曰:桃兮達兮。見《說文》段注:今俗說不相遇,尚有此言,乃古言也。訓通達者,今言也。”可見,將達訓為通達者,乃段注之后的語言,而訓為不相遇,則為段氏時代之前的語義。《素問》成書于戰國時期,故此“達”(逹)字當遵古義,而訓為“不相遇”為妥。不相遇,可引申為相遇則損,即“達”義作“損”解。土得木而達,即土得木而損,如此方能與文中“伐”“滅”“缺”“絕”相呼應。而丹波元堅以“達”為“奪”者亦近是義。
【提要】
論肝木與肺金、脾土之關系。
【集注】
丹波元簡:達,王(冰)訓通。然與伐、滅、缺、絕義相悖,諸家不解,可疑。
丹波元堅:竊謂達當作奪,聲誤也。
高士宗:陰陽萬物,不外五行制化之道。金能制木,故木得金而伐……木能制土,始焉木王,繼則木之子火亦王,火王生土,故土得木而達。
【釋評】
此從五行承制原理談肝木與肺金、脾土之關系。肝屬木,受金氣克制,故曰木得金而伐。至于“土得木而達”之“達”字,諸家皆未明其義。王冰訓為通,高氏從其說而以木生火、火生土為解,實有牽強之感;丹波元簡雖疑“達”字有誤,但亦未得其解;而丹波元堅以“達”為“奪”,以為聲誤者,方得其義。

筋生理

按:筋為五體之一,乃肝所主,是肝木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不論在生理還是在病理方面,均與肝氣密切相關,故不可孤立地看待。
筋,附著于骨節,連著于臟腑之間,主司百節運動及臟器的安定。此外,筋又有運輸氣血津液精微的作用。在病理上每多出現運動方面的疾病,如骨節不利、痿弱不用、攣急不舒、臟器下垂、痙強不柔等。其治皆以肝為本。
042【原文】
肝之合筋也,其榮爪也…… (《素問·五臟生成》)
肝合筋。(《靈樞·五色》)
【提要】
筋為肝所主,稟肝氣而為用。
【集注】
王冰:木性曲直,筋體亦然,肝臟應木,故合筋也。爪者筋之余,故外榮也。
張介賓:肝屬木,木曲直而柔,筋體象之,故合于筋。爪者筋之余,故榮于爪。
【釋評】
筋氣通于肝,故為肝之合。爪為筋之余,故其榮在爪。筋體以柔和為貴,稟肝氣充養為本。肝氣充盛則筋氣得養以連絡百節、主司運動、維持臟器恒定。若肝有疾影響于筋,則常會出現筋急拘攣、痿弱不用、運動不靈、臟器不定等。其治,故當求肝。
043【原文】
臟真散于肝,肝藏筋膜之氣也。(《素問·平人氣象論》)
食氣入胃,散精于肝,淫氣于筋。(《素問·經脈別論》)
肝主身之筋膜。(《素問·痿論》)
肝主筋。(《素問·宣明五氣》)
肝……其養筋。(《素問·五常政大論》)
【提要】
進一步論述筋與肝之關系。
【集注】
張介賓:筋膜者,按全元起曰:人皮下肉上筋膜也。蓋膜猶幕也,凡肉里臟腑之間,其成片聯絡薄筋,皆謂之膜,所以屏障血氣者也。凡筋膜所在之處,脈絡必分,血氣必聚,故又謂之膜原,亦謂之脂膜。
春木用事,其氣升散,故臟真之氣散于肝,而肝之所藏則筋膜之氣也。
肝主筋膜,應木之柔而聯絡關節也。
王冰:肝養筋,故胃散谷精之氣入于肝,則浸淫滋養于筋絡矣。
吳崑:肝氣喜散,春時肝木用事,故五臟天真之氣,皆散于肝。
張志聰:肝主筋,故其養在筋。
【釋評】
筋膜,即筋之聚成若薄膜之狀者,與筋同類,均屬筋系統。凡臟腑精氣、氣血津液、飲食散精入于肝者,皆能滋養于筋及筋膜。
044【原文】
人始生,先成精……筋為剛 。(《靈樞·經脈》)
【詞解】
①剛:又同“綱”,即維系絡屬、剛勁有力之義。
【提要】
論筋在人體中的作用。
【集注】
張介賓:筋力剛勁,故能約束骨骼,動作強健。
張志聰:筋為剛者,言筋之強勁也。
【釋評】
下文(045條)《五臟生成》云:“諸筋者皆屬于節。”故人身之筋具有維系絡屬諸關節、司其運動,并使之活動剛健之功能。是以筋強則人動作強健有力,筋弱則活動無力,筋痿則諸節不用、運動不能。故曰筋為剛。
045【原文】
諸筋者皆屬于節。(《素問·五臟生成》)
【提要】
論筋維系百節而司其運動。
【集注】
張志聰:節,骨節也。筋生于骨,連絡于骨節之間。
高士宗:諸筋者,周身血氣貫通之筋絡也。筋連于節,能屈能伸,故諸筋者,皆屬于節。
吳崑:諸筋過于諸節,必結于節間也。
張介賓:筋力堅強,所以連屬骨節。如《宣明五氣篇》曰:久行傷筋。以諸筋皆屬于節故也。
【釋評】
此論筋對骨節的作用。節即骨節,亦關節也。百節之運動必賴筋司之,其養也賴筋中所運之氣血精微。筋生于骨,關節為諸筋聚密之處,故曰諸筋皆屬于節。屬,連屬維系也。以上各家之釋皆為有理,其中高氏論筋能行血氣者,實乃卓見。
046【原文】
筋會陽陵泉。(《難經·四十五難》)
【提要】
論筋氣聚會之所。
【集注】
虞庶:陽陵泉穴在膝下宛宛中,足少陽膽脈氣所發也。
丁錦:陽陵泉,足少陽穴,筋節于此。肝主筋,膽為之合,故曰筋會。
葉霖:陽陵泉,屬足少陽,足少陽之筋結于膝外廉,即此穴也,在膝下同身寸之一寸外廉陷中;又膽與肝相表里,肝者筋之會,故曰筋會。
【釋評】
原文045條《經》云:“諸筋者皆屬于節。”是言諸節有筋體之聚會;本條所謂筋會陽陵者,乃指筋氣之所聚會也。故凡筋有疾者,常取陽陵泉穴以治之。
047【原文】
膝者筋之府。(《素問·脈要精微論》)
【提要】
論筋府所在。
【集注】
張介賓:筋雖主于肝,而維絡關節以立此身者,惟膝腘之筋為最,故膝為筋之府。
張志聰:筋會陽陵泉,膝乃筋之會府也。
王冰:皆以所居所由而為之府也。
【釋評】
府者,言會聚之所也。陽陵泉在膝之外側,為筋氣所會,凡人身之筋以此處為最,故曰膝為筋之府。若膝屈伸不能,“行則僂附,筋將憊矣”(《素問·脈要精微論》)。
048【原文】
筋有結絡。(《素問·皮部論》)
【提要】
論筋有結聚連屬之功。
【集注】
張志聰:結,系結也。絡,連絡也。言之系于分肉,連于骨節也。
吳崑:根者為結,引者為絡。
高士宗:《靈樞》經筋十二,各有所結,間有所絡,故筋有結絡。
049【原文】
者,積筋之所終 (1)也,故酸入 (2)而走筋矣。(《靈樞·五味論》)
【校勘】
(1)“終”:《甲乙》《千金》此下均有“聚”字。
(2)“入”:《甲乙》此下有“胃”字。
【詞解】
①陰:有二義:一指陰氣(如馬元臺),一指前陰(如《太素》)。
【提要】
論筋與酸味、前陰的關系。
【集注】
楊上善:人陰器,一身諸筋終聚之處。
張志聰:陰者,前陰。積筋者,宗筋也。宗筋者,筋之主也。酸入于宗筋,故走筋也。按《經筋》章云:足厥陰之筋,上循陰股,結于陰器,絡諸筋。其病陰股痛轉筋,陰器不用,傷于內則不起,傷于寒則陰縮入,傷于熱則縱挺不收。是足厥陰肝經主宗筋,而外合于通體之筋。
張介賓:陰者,陰器也。積筋者,宗筋之所聚也。肝主筋,其味酸,故內為膀胱之癃,而外走肝經之筋也。
馬元臺:《宣明五氣篇》云:酸走筋,筋病無多食酸。至于外而為陰氣者,乃一身為筋,于此而終。彼肝既主筋,故酸入則走筋。
【釋評】
前陰,又謂之宗筋(狹義),乃為諸筋所聚,亦即積筋所終。筋為肝主,酸味入通于肝,故亦能走筋。走筋者,酸味適中可養筋,過之則反傷筋。酸能收、能潤、能斂,性屬陰味,故筋病因于陰血不足者,可用酸味之品調之;若因陽虛、濕阻等,則當慎用,正如《經》云“酸走筋,筋病無多食酸”。
以上諸家之解各有其理。至于“陰者”之釋,馬氏以為陰氣,而楊氏、介賓及志聰均謂之陰器,姑兩說相較,以后者“陰器”之解較為貼切。
050【原文】
青當筋。(《素問·五臟生成》)
【提要】
論筋應青色。
【集注】
高士宗:青當筋,筋者肝之合。
張志聰:肝合筋……承五臟之合,而見于外也。
【釋評】
肝主筋,青色乃木之色,肝既應之,則筋亦應之。故青色者既可察肝,也可察筋。
051【原文】
前陰者,宗筋 之所聚,太陰陽明之所合也 (1)。(《素問·厥論》)
【校勘】
(1)此條全文,《甲乙》作“厥陰者眾筋之所聚”八字。
【詞解】
①宗筋:即前陰所居之筋。
【提要】
論宗筋所聚,及其與太陰、陽明之關系。
【集注】
張介賓:宗筋者,前陰所聚之筋也。為諸筋之會,凡腰脊溪谷之筋,皆屬于此……前陰者,陰器也。宗筋者,眾筋之所聚也。如足之三陰、陽明、少陽及沖、任、督、 ,筋脈皆聚于此,故曰宗筋。此獨言太陰陽明之合者,重水谷之臟也。
楊上善:陰器,為前陰也。宗,總也。人身大筋總聚以為前陰也。
《新校正》:全元起云:前陰者,厥陰也。
高士宗:《痿論》云:入房太甚,宗筋弛縱。故前陰者,乃宗筋之所聚。
【釋評】
前陰即陰器,乃足厥陰肝之經脈環絡聯屬之處。肝主筋,前陰必得肝氣聚養。故全元起曰:“前陰者,厥陰也。”此又與《甲乙》之文相同。肝膽脾胃同處中焦,共生血氣,其脈又皆至前陰,故曰前陰為太陰陽明之所合。然何不言肝,因肝主筋,其脈又環陰器,乃不言而喻者也。故凡前陰宗筋之病,首當治肝,兼顧調治脾胃。
以上諸家所注,唯張氏詳備中肯,其又引出除足厥陰、太陰、陽明之外的其他經脈與宗筋的關系,實可參考,但無論諸脈怎樣與宗筋聯系,總主于足厥陰肝脈。
052【原文】
陽明者,五臟六腑之海,主潤 (1)宗筋,宗筋主束骨而利機關 也。(《素問·痿論》)
【校勘】
(1)“潤”:《甲乙》作“閏”。
【詞解】
①機關:《骨空論》曰:“俠髖為機……腘上為關。”在此可引申為諸關節。
【提要】
論宗筋功能及與陽明的關系。
【集注】
馬元臺:世疑宗筋即為前陰,按《厥論》有曰前陰者宗筋之所聚,則宗筋不可以前陰言。
高士宗:陽明者,胃也。受盛水谷,故為五臟六腑之海。皮肉筋脈骨,皆資于水谷之精,故陽明主潤宗筋。
張志聰:宗筋者,前陰也。前陰者,宗筋之所聚,太陰陽明之所合也。諸筋皆屬于節,主束骨而利機關。宗筋為諸筋之會,陽明所生之血氣,為之潤養。
張介賓:宗筋者,前陰所聚之筋也。為諸筋之會,凡腰脊溪谷之筋,皆屬于此,故主束骨而利機關也。
王冰:宗筋,謂陰毛中橫骨上下之堅筋也,上絡胸腹、下貫髖尻,又經于背腹上頭項,故云宗筋主束骨而利機關也。然腰者,身之大關節,所以司屈伸,故曰機關。
【釋評】
宗筋,為諸筋總聚會之處,非只指前陰。《經》云:“諸筋者皆屬于節。”是則宗筋之聚,必聯屬百節并司其運動,亦即主束骨、利機關之義。諸筋雖為肝厥陰所主,然脾胃受水谷,與肝膽同居中焦,主漚,共生血氣,自然宗筋亦為陽明所潤養,非獨肝也。是以宗筋之病,非但要注重治肝,同時亦要注意調攝脾胃。
以上高氏闡發陽明主潤宗筋之理,二張釋宗筋利機關之義,均允當可從,唯王冰一家大談宗筋循行徑路,又謂腰為機關等,皆可參考。
按:此條宗筋與上條宗筋之義不同。可知《內經》宗筋有廣狹兩義,廣義者即指諸筋之所聚處,狹義者即為前陰之代稱。馬氏謂本條宗筋不可以前陰言者,確有道理。

目生理

按:目為五官之一,乃肝開之竅,是肝木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生理、病理諸方面與肝均有著密切關系。目為肝之竅,以視物、辨色、別長短等為務。《經》云:“肝和則目能辨五色矣。”又曰:“肝受血而能視。”可知,目之功能的發揮,有賴肝之氣血的充養,其有疾,則當以治肝為本。
053【原文】
肝氣通于目,肝和 (1)則目能辨五色矣。(《靈樞·脈度》)肝氣通于目,目和則知黑白矣。(《難經·三十七難》)
【校勘】
(1)“肝和”:《甲乙》《太素》均作“目和”。
【提要】
論目之功能及與肝的關系。
【集注】
張介賓: 《陰陽應象大論》曰……肝在竅為目。故其氣各有所通,亦各有所用,然必五臟氣和而后各稱其職,否則臟有所病則竅有所應矣。
馬元臺:目為肝之竅,必肝和而后目能辨五色也。
楊玄操:七竅者,五臟之門戶,臟氣平調,則門戶和利也。
葉霖:此節《靈樞·脈度篇》文,稍有增易,大意謂五臟和則七竅通,不利,七竅不通。
【釋評】
肝脈連目系,其氣通于目,目之活動賴肝之氣血榮養,肝氣和利,則目和能為精明視物,故《經》云“肝受血而能視”,是故曰肝開竅于目。目明者可以視色。目主乎視萬物、別黑白、審短長。若肝氣不利,則目必為之不和,治當從肝。
054【原文】
目者肝之官。(《靈樞·五閱五使》)
肝主目。(《素問·陰陽應象大論》)
【提要】
論肝與目之關系。
【簡釋】
肝開竅于目,有脈絡相連屬。《經》云“肝受血而能視”“肝和則目能辨五色”等等,均示明肝與目的密切關系,故曰肝主目。此與上文義大同,可互參之。
055【原文】
諸脈者皆屬于目。(《素問·五臟生成》)
【提要】
論諸脈與目的關系。
【集注】
張介賓: 《大惑論》曰:五臟六腑之精氣,皆上注于目而為之精。《口問篇》曰:目者,宗脈之所聚也。故諸脈者皆屬于目。
皇甫士安:心藏脈,脈舍神。神明通體,故云屬目。
王冰:脈者血之府,《宣明五氣篇》曰:久視傷血。由此明諸脈皆屬于目也。
吳崑:以經脈考之,膀胱之脈起于目內眥,胃之脈交 中,膽脈起于目銳眥,大腸之脈貫頰,小腸之脈上頰至目銳眥、其支者至目內眥,三焦之脈至目銳眥,又心脈系目系,肝脈連目系,是諸脈屬于目也。
【釋評】
目雖為肝主,但又為五臟六腑之精氣所化生。《口問》曰:“目者,宗脈之所聚也。”故謂諸脈皆屬于目。
056【原文】
五臟六腑之精氣,皆上注于目而為之精 (1)①。精之窠 (2)②為眼,骨 之精為瞳子 ,筋 之精為黑眼 ,血 之精為絡 ,其窠 (3)之精為白眼 ,肌肉 之精為約束 ,裹擷 筋骨血氣之精而與脈并為系,上屬于腦,后出于項中。(《靈樞·大惑論》)
【校勘】
(1)“精”:《千金》作“睛”。
(2)“窠”:《太素》《千金》并作“果”。
(3)“其窠”:《甲乙》無。
【詞解】
①精:即精明之義。指眼睛具有精明視物之能。
②窠:音顆[kē],昆蟲、鳥獸的巢穴;借指人安居或聚會的處所。在此即窩穴之謂,又有聚集之義。
③骨、筋、血、氣、肌肉:皆分別代表腎、肝、心、肺、脾。
④瞳子:即瞳孔,又稱為水輪。
⑤黑眼:指環繞瞳孔外圍的黑睛部分,又稱風輪。
⑥絡:即目眥內之血絡,又稱血輪。
⑦白眼:即黑睛外圍之白色部分,又稱氣輪。
⑧約束:即上下眼瞼,又稱肉輪。
⑨裹擷:包裹之義。丹波元簡曰:“擷,《韻會》奚結切,音挈,將取也。又與 同,以衣貯物,而報其衽也。”
【提要】
論目與五臟之關系。
【集注】
張介賓:為之精,為精明之用也……窠者,窩穴之謂。眼者,目之總稱。五臟六腑之精氣皆上注于目,故眼為精之窠而五色具焉。窠,音科。瞳子,眸子也。骨之精,主于腎,腎屬水,其色玄,故瞳子內明而色正黑……黑,眼黑珠也。筋之精,主于肝,肝色青,故其色淺于瞳子。絡,脈絡也。血脈之精,主于心,心色赤,故眥絡之色皆赤。窠氣者,言目窠之氣也。氣之精,主于肺,肺屬金,故為白眼。約束,眼胞也;能開能闔,為肌肉之精,主于脾也。脾屬土,所以藏物,故裹擷筋骨血氣四臟之精,而并為目系,以上出于項之間。擷,爻結切,以衣收物謂之擷。
丹波元簡:《銀海精微》云:瞳人為水輪,屬腎水是也……黑睛為風輪,屬肝木是也……大小眥為血輪,屬心火是也……白為氣輪,屬肺金是也……上下胞瞼為肉輪,屬脾土是也。
馬元臺:后世五輪之說,似是而不典,當以此文為正。考《銀海精微》等所載五輪之說,乃與本節之旨不相詭,不可為之典也。但八廓之說,無所見于古經。
【釋評】
本條所論目與五臟之關系,為后世眼科學說奠定了理論基礎。從此文可知,目雖為肝主,但卻為五臟六腑之精上聚而成,并分成五輪以應五臟,故目除是肝系統的一個要素之外,在身體中又是一個相對獨立的單位。它不但可以反映肝膽內在的現象,還可反映人體五臟等整體的信息,這亦符合所謂“生物全息”規律。系,即目系。目系,即是目系統的總稱。
按:后世據本文而創眼科五輪八廓學說,其中以王肯堂說最為精要。王氏曰:“五輪:金之精,騰結而為氣輪;木之精,騰結而為風輪;火之精,騰結而為血輪;土之精,騰結而為肉輪;水之精,騰結而為水輪。氣輪者,目之白睛是也。內應于肺,西方庚辛、申酉之金,肺主氣,故曰氣輪……風輪者,白內青睛是也。內應于肝,東方甲乙、寅卯,厥陰風木,故曰風輪。目竅肝,肝在時為春,春生萬物,色滿宇宙,惟目能視鑒,故屬竅于肝……血輪者,目兩角大小眥是也。內應于心,南方丙丁、巳戊火,心主血,故曰血輪……肉輪者,目胞是也,中央戊己、辰戌、丑未之土,脾主肉,故曰肉輪……人概目圓而長,外有堅殼數重,中有清脆,內包黑稠神膏一函,膏外則白稠神水,水以滋膏,水外則皆血,血以滋水,膏中一點黑瑩,是膽所聚之精華,惟此一點,燭照鑒視,空闊無礙者,是曰水輪。內應于腎,北方壬癸、亥子水也。其妙在三,膽汁、腎氣、心神也。”王氏從中指出了膽與瞳子的密切關系,謂:“膏中一點黑瑩,是膽所聚之精華。”又曰“其妙在三”而首言“膽汁”,是知瞳子雖主乎腎,而又關于膽也。王氏又云:“目專竅于肝。”此又知目雖為五臟六腑之精上聚以成,而肝為之主。
另外,王氏又有八廓之說,即傳道廓,與肺及大腸有關;津液廓,與腎及膀胱有關;會陰廓,與命門及上焦有關;清凈廓,與肝膽有關;養化廓,與肝及中焦有關;胞陽廓,與心及小腸有關;水谷廓,與脾胃有關;關泉廓,與腎及下焦有關。可見八廓之中,與臟腑相關者以肝腎為多,由此知目與肝、腎關系最為密切。《經》云:“肝……以生血氣。”故曰養化廓與肝及中焦有關也。
057【原文】
故五臟六腑之津液,盡上滲于目。(《靈樞·五癃津液別》)
十二經脈,三百六十五絡,其血氣皆上于面而走空竅 ,其精陽氣上走于目而為睛 (1)。(《靈樞·邪氣臟腑病形》)
【校勘】
(1)“睛”:《太素》作“精”。
【詞解】
①空竅:即上七竅。
【提要】
論目與臟腑津液及十二經脈精陽之氣的關系。
【集注】
張介賓:精陽氣者,陽氣之精華也。故曰五臟六腑之精氣,皆上注于目而為之精。
楊上善:六陽之經并上于面,六陰之經有足厥陰經上面,余二至于舌下,不上于面,而言皆上面者,舉多為言耳。其經絡血氣貫通,故皆上走七竅以為用也。其經絡精陽之氣,上走于目,成于眼精也。
058【原文】
目者,五臟六腑之精也,營衛魂魄之所常營 也,神氣之所生也。故神勞則魂魄散,志意亂。是故瞳子黑眼法于陰,白眼赤脈法于陽也,故陰陽合傳 (1)②而精明也。(《靈樞·大惑論》)
【校勘】
(1)“傳”:《甲乙》《千金》均作“揣”。
【詞解】
①營:即居寓之義。
②陰陽合傳:即指陰陽精氣合傳(傳)聚集之義。
【提要】
論目與臟腑、營衛、神志之關系。
【集注】
張介賓:臟腑營衛魂魄所至者皆神氣也,故目為神氣之所生。陰陽,即精神之本,故陰陽合傳而成精明之用。
楊上善:目之有也,凡因三物:一為五臟六腑精之所成,二為營衛魂魄血氣所營,三為神明氣之所生。是則以神為本,故神勞者,魂魄意志五神俱亂也。是以骨精瞳子,筋精黑眼,此二是肝腎之精,故法于陰也。窠氣白眼及血之赤脈,此二是心肺兩精,故法于陽……此則陰陽四精和合,通傳于氣,故曰精明也。
【釋評】
此論目為臟腑之精所成,為營衛血氣所生,乃神志所居,神氣所使。目為神之使,神為目之本,故神勞則意志散亂不治。瞳子黑眼屬肝腎,故法陰;白眼赤脈屬心肺,做法陽。陰陽合傳(傳),即四臟之精所聚會也。
059【原文】
天不足西北,故西北方陰也,而人右耳目不如左明也。(《素問·陰陽應象大論》)
【提要】
論人右目不如左明之理。
【集注】
高士宗:則人之形體即天地之形體也。天為陽,人身耳目為陽,天不足于西北,是陽體不足于陰方,故西北方陰也,人身右為西北,而人右耳目,不如左耳目之明也。
王冰:在上故法天。
【釋評】
天人相應,人身亦小天地也。若以人體分方位,則右耳目處為西北方,屬陰。凡目之明者,因于陽氣之能,人身陽氣之升自左而右,因而人之左耳目為陽氣所升盛之處,右耳目則為陽氣下降之所,故人之右耳目不如左之明也,這亦與天之陽氣不足于西北者相應。
060【原文】
夫精明者,所以視萬物,別白黑,審短長。以長為短,以白為黑,如是則精衰矣。(《素問·脈要精微論》)
【提要】
論目之功能。
【集注】
馬元臺:(精明)王(冰)注為足太陽睛明穴,由下文所以視萬物、別黑白等語觀之,則主目言為正。
張介賓:五臟六腑之精氣,皆上注于目而為之精,故聚精則神全;若其顛倒錯亂,是精衰而神散矣,豈允安之兆哉?
高士宗:所謂視精明者,所以視萬物之眾,其間之白黑能別,短長能審,此人之精明者也。
【釋評】
精明,即目也。《經》云:“五臟六腑之精氣皆上注于目而為之精。”精聚以明視萬物,故曰精明。若短長不分,黑白莫辨,五色不別者,為精衰。肝開竅于目,“肝和則目能辨五色”,故凡目疾者,必首調于肝。
061【原文】
明目者,可使視色。(《靈樞·官能》)
夫精明五色者,氣之華也。(《素問·脈要精微論》)
【提要】
論精明視色,諸氣皆華于目。
【集注】
張介賓:俱視獨見,明目者也。
精明見于目,五色顯于面,皆五氣之精華也。《六節藏象論》曰:天食人以五氣,五氣入鼻,藏于心肺,上使五色修明……切脈動靜,而視神明,察五色,以此參伍,決死生之分。此之謂也。
吳崑:精明見于目,五色顯于面,皆為氣之光華。
【釋評】
目專于視物,故明目者可使視色。目為五臟六腑之精、十二經脈血氣津液上注而成,是以諸臟精氣華色皆能現于目,故凡察色者,必察于目。
062【原文】
五臟化液……肝為淚。(《素問·宣明五氣》)
肝主泣 (1)。(《靈樞·九針論》)
入肝為泣。(《難經·四十九難》)
【校勘】
(1)“泣”:《太素》作“淚”。
按:泣與淚同。
【提要】
論淚與肝之關系。
【集注】
吳崑:淚出于目,肝之竅也,故為肝液。
高士宗:淚出于目,肝所主也,故肝為淚。
楊上善:肝通于目,目中出液,謂之淚也。
葉霖:肝開竅于目,故為泣也。
【釋評】
肝其竅在目,目之活動有賴肝之氣血的潤養。肝之余液上行出目則為淚(泣),故曰肝為淚、肝主泣。
063【原文】
陽氣盡,陰氣盛,則目瞑;陰氣盡而陽氣盛,則寤矣。(《靈樞·口問》)
【提要】
論目瞑啟之理。
【集注】
楊上善:陽氣主晝在上,陰氣主夜在下。陰氣盡,陽氣盛,則寤;陽氣盡,陰氣盛,則瞑。
張介賓:《大惑論》曰:衛氣不得入于陰,常留于陽,留于陽則陽氣滿,陽氣滿則陽 盛,不得入于陰則陰氣虛,故目不瞑矣。衛氣留于陰,不得行于陽,留于陰則陰氣盛,陰氣盛則陰 滿,不得入于陽則陽氣虛,故目閉也。吳玄綱曰:覺與陽合,寐與陰并。覺多者魂強,寐久者魄壯。魂強者生之徒,魄壯者死之徒。是皆陰陽盛衰之義。
【釋評】
目之開合本乎陰陽二氣。陽主動、主開;陰主靜、主閉。陽盛則陰虛,故目開而寤;陰盛則陽虛,故目合而寐。
064【原文】
目者,心使 也,心者,神之舍也,故神 (1)精亂而不轉 (2),卒然見非常處 ,精神魂魄,散不相得,故曰惑也,(《靈樞·大惑論》)
【校勘】
(1)“神”:《甲乙》《千金》《太素》此下均有“分”字。
(2)“轉”:《甲乙》作“揣”。按:揣與團通,字本作“摶”。
【詞解】
①使:即使者,此指外候。
②非常處:即指奇異之處。
【提要】
論目與神之關系。
【集注】
張介賓:精神雖統于心,而外用則在目,故目為心之使,心為神之舍,所以目見非常于外,則神魂眩惑于心也。
馬元臺:況此目者,因為五臟六腑之精,而實統之于心,是目真為心之所使也。惟心為神之所舍,今心之神精既亂,而目自不能轉,故卒然見非常之處,而精神魂魄散不相得,此惑之所由然也。
【釋評】
目雖為肝之官,而又為心神之使,乃精神魂魄之所常營。若卒然見奇異之處,則心神魂魄為亂,惑即所生也。如立即離開非常處,則即會神定目清而不惑。
065【原文】
夫心者,五臟之專精也,目者其竅也,華色者其榮也,是以人有德 (1)①也,則氣和 (2)于目,有亡 ,憂知于色。是以悲哀則泣下,泣下水所由生。(《素問·解精微論》)
【校勘】
(1)“德”:《太素》作“得”。似是。
(2)“和”:《太素》作“知”。
【詞解】
①德:此即為得,乃得意之義。
②有亡:即有所失意。
【提要】
再論目與心神之關系。
【集注】
吳崑:精專于心,神發于目。
張志聰:《五臟生成篇》曰:心之合脈也,其榮色也……華于色者,心之榮也。
王冰:專,任也。言五臟精氣,任心之所使,以為神明之府,是故能焉。神內守,明外鑒,故目其竅也。華色,其神明之外飾。
高士宗:德,猶得也。是以人心有得也,則氣和于目。目者其竅,此其驗矣。亡,猶失也。人心有失則憂知于色,華色者其榮,此其驗矣。五臟之精,隨心外出,是以心有悲哀,則泣下也。泣下則水所由生,以明淚水從目泣而生,目泣從心悲而出也。
張介賓:目為宗脈所聚而眾水歸之,故悲則泣下。《五癃津液別篇》曰:五臟六腑之津液,盡上滲于目,心悲氣并則心系急,心系急則肺舉,肺舉則液上溢,故泣出矣。
【釋評】
此仍論目與心神之關系,以上諸家所注備矣,故不贅述。至于本文提出“心……目者其竅也”一說,實非指心開竅于目,義即心主神,神現于目,亦即目為神氣所表現之竅。肝開竅于目者,是肝與目以脈相連,其氣相通,目得肝之氣血滋養而明視萬物,屬于肝木系統內,切不可認為心開竅于目。

結 語

本類論述了肝的生理功能、解剖形態、實體位置及其重量和肝的生理特點,肝與體竅及其他臟器的關系等。其中對筋、目之生理則專門加以論述。
五臟之中,肝是重要的臟器之一,故首條論述肝在五臟中的重要地位,明確了研究肝膽的重大意義。
肝的解剖實體在人身右脅,左與脾胃相鄰,處于中焦,是中焦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肝是分葉臟器,大者則分為兩大部(葉),小者凡七葉(實為五葉),左三葉,右四葉,其短葉下附膽。
肝體居中焦偏于右脅,而其氣卻生發在左,以應東方春令、巽位。可見,《經》言“肝生于左”者,是肝氣生發于左,非指實質臟器言。中醫的臟腑常指系統功能單位,故不可用西醫的觀念加以強附。
《經》云:“中焦如漚。”王肯堂八廓之說有“養化廓,與肝及中焦有關”之論,知肝(膽)處中焦,是中焦系統的一個子系統,故肝亦必然參與氣血津液的化生,正如前文《素問》所說“肝……以生血氣”。
中焦處于人身中部,乃一身樞紐之區,是氣血陰陽的升降出入樞調之地,故而中焦非但主漚,且又主樞。肝處中焦,主疏暢發泄,能通達氣機,樞調三焦升降出入之氣,以為氣之樞紐。正如《讀醫隨筆》所云:“凡臟腑十二經之氣化,皆必藉肝膽之氣化以鼓舞之,始能調暢而不病。”
肝主藏血,其義有三;一為受水谷之精化血而藏,即所謂“化血”;二為貯藏血液,令血勿妄泄,備身體活動之需;三為調節血液(血行),“人臥則血歸于肝”,人寤則“肝(目)受血而能視,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攝”。肝主氣樞,所以肝的藏血功能必須依賴肝氣之樞調作用,因氣為血之帥故也。
情志、神志以血(精)為本,而其活動則依氣以動。肝為三焦氣機之樞紐,故對情志、神志也必然有著樞調作用。所以,肝非但主情志,而且亦主乎調節神志之活動。正如楊上善所云:“肝臟……主守神氣出入,通塞悲樂。”氣能化津、攝液,并推動水液之運行。肝為三焦氣樞,故對三焦水道亦有著重要的樞調作用。若肝氣一有不調,則常會導致水液代謝失利,而發生閉癃、水腫、小便不利等。
肝體陰用陽,雖為剛臟,但性喜柔和,氣喜條達而惡抑郁。這與肝藏血為氣之樞紐是分不開的。又肝氣通于春,其色蒼青,其味酸,其方位在東,在志為怒。
肝主筋,其華在爪;肝在竅為目,其液為淚(泣)。筋和目在肝的主導之下進行活動。筋、目是肝木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即要素),故在學習筋、目生理時切勿將其孤立地看待,而應把它們放在肝木系統內加以考察。
肝處中焦,左與脾胃相鄰,同在一焦,關系密切,且肝為氣樞,故對脾胃的升降運化功能有直接樞調作用。中焦是人體三焦大系統中的一個子系統,三焦之間也密切關聯。若從五行生克制化原理而言,則腎為肝之母,心為肝之子,肺為肝之主(克者),脾為肝所勝。因此,肝與五臟等均有密切的關系。
肝木系統是五臟系統中的一個子系統,考察肝臟必須在這個系統內進行,切不可孤立、靜止、片面地將肝分離開來,不加任何聯系地單獨考察。這一研究思路與西醫的分析-還原方法相反。中醫是站在系統的高度對人體進行整體動態宏觀的考察。顯然,中醫五臟的概念,不只指實質性臟器,更多的是指系統功能單位。這包涵著樸素的系統思想。當然,中醫對于臟腑學說的認識,不能、也不會只停留在“樸素”上,要上升到現代系統的高度,使中醫理論有一個新的飛躍,以實現中醫現代化、未來化。這亦是中醫發展的必然趨勢,也是不久將來的必然結果。
主站蜘蛛池模板: 余干县| 綦江县| 隆林| 右玉县| 巴里| 赤城县| 云阳县| 托里县| 芜湖市| 德庆县| 南华县| 孟连| 青浦区| 永新县| 汨罗市| 安顺市| 承德市| 哈尔滨市| 南投县| 肥西县| 遂川县| 哈尔滨市| 禹州市| 余江县| 湖南省| 陆川县| 湖北省| 东阿县| 恩平市| 秭归县| 古田县| 大连市| 元谋县| 临安市| 资中县| 龙游县| 汉中市| 郎溪县| 瑞丽市| 昌图县| 台江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