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骨度腸度腸胃所受第七

〔一〕黃帝問曰:脈度言經脈之長短,何以立之?伯高對曰:先度其骨節之大小、廣狹、長短,而脈度定矣。問曰:人長七尺五寸者,其骨節之大小長短,知各幾何?對曰:頭 一作頸之大骨圍二尺六寸,胸圍四尺五寸,腰圍四尺二寸。發所覆者,顱至項一尺二寸,發以下至頤長一尺,君子參 又作三,又作終折。結喉以下至缺盆中長四寸,缺盆以下至 骬長九寸,過則肺大,不滿則肺小。 骬以下至天樞長八寸,過則胃大,不及則胃小。天樞以下至橫骨長六寸半,過則回腸廣長,不滿則狹短。
橫骨長六寸半,橫骨上廉以下至內輔之上廉,長一尺八寸,內輔之上廉以下至下廉長三寸半,內輔下廉至內踝長一尺三寸,內踝以下至地長三寸,膝腘以下至跗屬長一尺六寸,跗屬以下至地長三寸。故骨圍大則大過,小則不及。角以下至柱骨,長一尺 一作寸,行腋中不見者長四寸,腋以下至季脅長一尺二寸,季脅以下至髀樞長六寸,髀樞以下至膝中長一尺九寸,膝以下至外踝長一尺六寸,外踝以下至京骨長三寸,京骨以下至地長一寸。耳后當完骨者廣九寸,耳前當耳門者廣一尺二寸 一作三寸,兩顴之間廣九寸半 《九墟》作七寸,兩乳之間廣九寸半,兩髀之間廣六寸半,足長一尺二寸,廣四寸半。
肩至肘長一尺七寸,肘至腕長一尺二寸半,腕至中指本節長四寸,本節至其末長四寸半。項發以下至脊骨長三寸半 一作二寸,脊骨以下至尾骶二十一節長三尺,上節長一寸四分分之七奇分之一,奇分在下,故上七節下至膂骨九寸八分分之七。
此眾人骨之度也,所以立經脈之長短也。是故視其經脈之在于身也,其見浮而堅,其見明而大者多血,細而沉者多氣。乃經之長短也。
〔二〕問曰:愿聞六腑傳谷者,腸胃之大小長短,受谷之多少奈何?對曰:谷之所從出入淺深遠近長短之度;唇至齒長九分,口廣二寸半,齒以后至會厭深三寸半,大容五合。舌重十兩,長七寸,廣二寸半;咽門重十兩,廣二寸半,至胃長一尺六寸。胃紆曲屈,伸之長二尺六寸,大一尺五寸,徑五寸,大容三 一作二斗五升。小腸后附脊,左環回周葉 一作疊,下同積,其注于回腸者,外附于臍上,回運環反十六曲,大二寸半,徑八分分之少半,長三丈二尺 一作三尺。回腸當臍左環回周葉積而下,回運環反十六曲,大四寸,徑一寸寸之少半,長二丈一尺。廣腸胻 一作傅脊以受回腸,左環葉積 一作脊上下,辟大八寸,徑二寸寸之大半,長二尺八寸。腸胃所入至所出,長六丈四寸四分,回曲環反三十二曲。
〔三〕問曰:人不食七日而死者,何也?對曰:胃大一尺五寸,徑五寸,長二尺六寸,橫屈受水谷三斗五升,其中之谷常留者二斗,水一斗五升而滿。上焦泄氣,出其精微,慓悍滑疾,下焦下溉,泄諸小腸。小腸大二寸半,徑八分分之少半,長三丈二尺,受谷二斗四升,水六升三合合之大半。回腸大四寸,徑一寸寸之少半,長二丈一尺,受谷一斗,水七升半。廣腸大八寸,徑二寸寸之大半,長二尺八寸,受谷九升三合八分合之一。腸胃之長凡六丈四寸四分,受水谷九斗二升一合合之大半,此腸胃所受水谷之數也。
平人則不然,胃滿則腸虛,腸滿則胃虛,更滿更虛,故氣得上下,五臟安定,血脈和利,精神乃居。故神者,水谷之精氣也。故腸胃之中,常留谷二斗四升,水一斗五升。故人一日再至后,后二升半,一日中五升,五七三斗五升而留水谷盡矣。故平人不飲不食,七日而死者,水谷精氣津液皆盡,故七日死矣。
主站蜘蛛池模板: 永安市| 城固县| 杨浦区| 镇平县| 洮南市| 凤凰县| 云林县| 通山县| 依安县| 肃南| 沂南县| 惠东县| 尼勒克县| 南部县| 多伦县| 通河县| 淳安县| 义马市| 福鼎市| 平湖市| 循化| 胶州市| 商河县| 乌海市| 潞城市| 治县。| 马鞍山市| 红安县| 祁门县| 昔阳县| 涿鹿县| 绥阳县| 太和县| 聂荣县| 梅州市| 湟源县| 萍乡市| 太康县| 青川县| 泰顺县| 敦化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