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概 論

一、腧穴的起源與發展

腧穴知識來源于醫療、生活實踐。我們的祖先在生活、勞動中經常受到意外的損傷,常常自發地用手按揉、捶擊,或偶然地進行火燎、燒傷,或被亂石、荊棘刺傷,但卻可以消除身體某些病痛。這種偶然現象,反復多次,久而久之,便逐漸意識到人體某些特殊部位具有治療疾病的作用。
正是我們的祖先在長期與疾病作斗爭的過程中,陸續發現人體上有不少反映病痛和治療病痛的特殊部位,在這個基礎上,經過反復實踐、認識,于是形成“腧穴”的概念?!半蜓ā备拍畹男纬?,一般推論與以下幾個方面有著密切的關系:一是哪里有病痛就在哪里治療,即以痛處作為“砭灸處”,《黃帝內經》(簡稱《內經》)稱此為“以痛為輸(腧)”;二是通過一些無意的、偶然的發現,在距病痛較遠的某個部位被誤傷而治好病痛。如誤傷大指末端內側出血,卻使原來的喉痛大減,經過反復實踐,于是認識到這個部位刺血可以治療咽喉疼痛;三是在進行檢查時,發現按壓某個部位,患者感到特別疼痛,這種壓痛點經過長期的臨床觀察,認識到體表的某些部位與某些疾病有著特殊的內在聯系,于是當患這些疾病時,就在這些部位檢查壓痛點并進行治療;四是在檢查某些部位時,患者不是感到疼痛,而是感到特別舒快,針灸這些部位,病癥也獲得緩解。《內經》所說的“按之快然乃刺之”和“應在中而痛解”,指的就是這個意思。
時至舊石器時代的晚期和新石器時代,人類已經能夠打制一些石器。用石刀、石箭頭來點刺膿瘍。后來“山頂洞人”又打制骨針,用來點刺、破癰、放血,這種尖銳石器,后世叫做“砭石”,由于“砭石”的出現,加速了腧穴的發現進程。
腧穴初期并無固定的部位,也沒有一定的名稱,只是把病痛的局部作為刺灸的部位,這就是“以痛為輸(腧)”階段。后來隨著醫療實踐經驗的積累,才把一些“按之快然”的部位,稱作“砭灸處”。這些“砭灸處”只有部位,而無名稱。隨著醫家的不斷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從而將某些腧穴的部位固定下來,還明確了主治,逐漸形成了經絡與腧穴的密切關系。到了春秋戰國時期,《黃帝內經》便將腧穴的部位、名稱、歸經、主治等內容固定下來,這是腧穴發展的第三階段。
隨著中醫事業的發展,古人陸續地發現了不少奇穴,補充了腧穴的內容。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還發現了不少新穴,使腧穴理論得到不斷的充實和發展。
主站蜘蛛池模板: 阿克苏市| 色达县| 湖北省| 正安县| 新绛县| 江北区| 柯坪县| 如皋市| 郁南县| 通榆县| 都江堰市| 隆化县| 罗源县| 濉溪县| 阆中市| 洛隆县| 江津市| 南木林县| 肇州县| 蛟河市| 富源县| 临夏市| 汕尾市| 儋州市| 金溪县| 宁波市| 玉环县| 静乐县| 永康市| 紫金县| 上饶县| 阿克苏市| 阳信县| 陕西省| 云和县| 宁武县| 什邡市| 东安县| 夏河县| 特克斯县| 嘉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