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秦伯未醫書重刊專輯:金匱要略簡釋
- 秦伯未
- 810字
- 2020-02-19 18:34:53
五、狐惑病
《金匱》上說: “狐惑之為病,狀如傷寒,默默欲眠,目不得閉,臥起不安,蝕于喉為惑,蝕于陰為狐,不欲飲食,惡聞食臭,其面目乍赤、乍黑、乍白,蝕于上部則聲喝(一作嗄),甘草瀉心湯主之”。狐惑究竟是什么病?歷來注家沒有明白指出,特別是因 “蝕”字而認為蟲病,似可考慮。我個人的淺見:狐惑是古代以為出沒無常、不可捉摸的東西,狐惑病就是借狐惑來形容這病的變化, 《醫說》所謂 “取象為類,使人易曉”,并無多大意義。所以問狐惑病究竟是什么?應該從 “狀如傷寒,默默欲眠,目不得閉,臥起不安”上研究,可能是一種熱性病。《千金方》說:“狐惑由溫毒使然也”,可以作為考證。由于熱邪內郁,不能透泄,上竄為喉痛,或下竄為肛門疾患,這是并不稀見的癥候。用苦參湯洗下部,并用雄黃熏肛門,無疑地是熱毒已經走竄后的局部療法。問題就在是不是用甘草瀉心湯能如趙獻可所說 “不特使中氣運而濕熱自化,抑亦苦辛雜用足勝殺蟲之任”?理論必須結合實際,才能收到效果。
如果同意狐惑病是一種溫毒癥,那么溫毒癥當以清熱解毒為要。身熱不解,默默欲眠,而又目不得閉,臥起不安,顯然有熱攻煩擾現象。依據 《溫病條辨》所載溫毒上升和濕熱下注方劑,內服如:普濟消毒飲去升、柴、芩、連(連翹、薄荷、馬勃、牛蒡、荊芥、僵蠶、玄參、銀花、板藍根、桔梗、甘草)治上,斷下滲濕湯(樗根皮、黃柏、茅術、地榆、山楂、銀花、赤苓、豬苓)治下,以及水仙膏(水仙花根剝去老赤皮和根須搗如膏)和三黃二妙散(黃連、黃柏、生大黃、乳香、沒藥)的外敷,都可作為臨床參考。必須說明,甘草瀉心湯雖有清化濕熱作用,但 《金匱》方較 《傷寒論》方多人參一味,大棗增至十六枚,后人治療溫熱病用炙草、干姜、人參、大棗等,一般都很謹慎。故引用溫病方的動機,不是否定 《金匱》治法,而是企圖在 《金匱》的治療原則上加以補充,以便隨癥加減。至于赤小豆當歸散,當是蝕于肛門的內服方劑,功能導熱和血,故仲景不僅治狐惑,也用治先血后便的近血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