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校注說明

《本草備要》初刊本2卷,清代汪昂編撰,刊于康熙二十二年(1683)。

一、作者生平

汪昂(1615—1694?),字讱庵,晚年被鄉俚尊稱為“滸(xǔ許)灣老人”,明末清初徽州府休寧縣(今安徽省黃山市休寧縣)人,祖居縣城海陽鎮西門。早年攻讀經史,長于文學,為明末諸生,一方辭學宗工。與同鄉抗清義士金正希過從甚密。因避株連而寄籍處州府括蒼縣(今屬浙江麗水),長年活動于贛東滸灣(今江西省撫州市金溪縣滸灣鎮)和蘇杭,設“延禧堂”“還讀齋”從事刻書出版和醫書編撰工作,30歲時明亡入清,乃棄舉子業,逐漸醉心于醫藥研究。

汪昂致力于醫藥著作的編寫出版,著有《素問靈樞類纂約注》《本草備要》《醫方集解》《湯頭歌訣》《勿藥元詮》等醫書11種。其書簡明實用,淺顯曉暢,一版再版,因此汪昂被公認為中醫普及作出了重要貢獻的人物。

二、校注方案

(一)版本選擇

《本草備要》可分為兩大版本系統,一是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延禧堂藏板、還讀齋梓行的2卷初刊本,一是康熙三十三年(1694)還讀齋梓行的4卷增訂本,也可視為兩本書。本次校注以《海外回歸中醫古籍善本集萃》影印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延禧堂藏板、還讀齋梓行的初刊本為底本。

他校本:

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出版《續修四庫全書》第993冊影印康熙三十三年(1694)還讀齋《本草備要》刊本(簡稱增訂本);

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3年出版《本草綱目》金陵初刻版影印本(簡稱《本草綱目》);

中醫古籍出版社2002年出版、鄭金生校注《神農本草經疏》(簡稱《本草經疏》);

人民衛生出版社1956年影印明代萬歷二十九年(1601)吳勉學校刻《古今醫統正脈全書》本《湯液本草》(簡稱《湯液本草》);

人民衛生出版社1986年出版、尚志鈞輯復本《名醫別錄》(簡稱《名醫別錄》);

人民衛生出版社1956年影印明嘉靖二十九年庚戌(1550)武陵顧從德翻刻林億宋校本《黃帝內經素問》(簡稱《素問》);

人民衛生出版社2005年出版、錢超塵整理《傷寒論》(簡稱《傷寒論》)。

(二)版式說明

《本草備要》初刊本四周單邊,白口,版框約高17.3厘米,寬10.5厘米,上下分欄,下欄為主體。上欄高約1.5厘米,有作者注釋和藥物功效提綱等內容,無行格線;下欄高約15.7厘米,包括正文(大字)和注文(雙行小字),無行格線(唯陳豊敘有行格線)。下欄半葉9行,行24字;版心內容為書名、分類、卷、藥名、頁碼等。

(三)校勘體例

1.全書繁體字轉化為規范簡化字,橫排,加現代標點。

2.上欄藥物功效提綱內容插入藥名下,以“ 【】 ”引出。

3.上欄訓詁注釋內容插入相應正文內容中,以“ () ”引出。

4.雙行小字改為單行小字,以“ [] ”引出。

5.小字中以“○”等間隔符區分段落層次者,均予保留。

6.原文(豎排)字右標注“○”“△”“—”“○”以區分諸家名論、病癥、藥名湯頭、“十劑”者,均予刪除。

7.凡通假字、古今字、異體字、俗字,均保留原字,出注。

8.藥名因形、音、偏旁等而有不同用字者,如“扁蓄”“梹榔”,保留原名,出注;藥名含義有誤者徑改,如“石葦”“瓦葦”徑改為“石韋”“瓦韋”。

9.底本引用文獻如有損文義者,或具體描述的事實和涉及的史實明顯有誤者,保留原文,出校注。

10.生僻字詞先注音(拼音加直音)并簡要注釋。

11.特殊情況的處理

(1) 字形明顯屬一般筆畫書寫刻印之誤或未予分辨者,如日曰、炙灸、人入八、己已巳等,徑改徑定,不出注。

(2) 原文書寫刻印略有出入或僅某一部簡化同現代所形成的舊字形、異體字、異形字和俗字,如“兼”作“”,“喉”作“?”、“饑(饑)”作“飢”、“鐵(鐵)”作“鉄”、“蚊”作“”、“蝕()”作“”等,均徑改為現代簡化正體字,不出校。

(3) 癥與癥、癥與證(證)、黏與粘、辨與辯、挾與夾、惟與唯、藉與借、著與著等兩字的使用古今或有不一致,保留原文用字,均不按照現代漢語規范作分析處理,不出校。

(4) 底本缺損或漫漶不清者,以虛闕號“□”按字數一一補入,字數難計者以不確定虛缺號“”形式補入。

(四)目錄

底本原目錄刪去,另據正文新編目錄置于原目錄處。

校注者:黃輝

2017年12月

主站蜘蛛池模板: 康马县| 铜陵市| 连南| 托里县| 新野县| 扶绥县| 九龙城区| 高碑店市| 太白县| 长海县| 德令哈市| 水富县| 石景山区| 滕州市| 凤山市| 绥中县| 庄河市| 扎囊县| 阳山县| 铅山县| 万安县| 南岸区| 潍坊市| 贵德县| 定州市| 始兴县| 蕉岭县| 轮台县| 白水县| 常山县| 凤庆县| 盘山县| 石门县| 昂仁县| 保山市| 理塘县| 当阳市| 三门峡市| 色达县| 巴东县| 安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