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醫案精選

一、臨床用藥篇(39案)

(一)筋傷骨痿類
項痹案
案1:
病歷卡片:蔡某,男,17歲。
初診(2008年11月3日):頸后部脹痛不適3年,加重伴活動不利2天。患者系高一時開始出現頸后部脹痛,遇風寒加重,得溫痛減,前日因體育課上受風寒故而癥狀再發且加重,轉頭不利,夜間頸后部怕冷,遂來就診。舌質淡,苔薄白,脈濡。
診斷:頸型頸椎病 (風寒阻絡)。
治法:溫筋散寒、祛風通絡。
方藥:
羌活10g 獨活10g 防風6g 牛蒡子(炒)10g
桂枝10g 僵蠶5g 制草烏6g 細辛3g
秦艽6g 當歸6g 法半夏6g 狗脊15g
地龍10g 紅花6g 甘草3g
上藥3劑,水煎服,每日一劑,分兩次服。
二診(2008年11月8日,電話隨訪):患者訴服藥后自覺四肢溫和,雙肩以上發熱微汗出,頸后部疼痛第二天明顯減輕,服藥第3劑后癥狀基本消失,一般情況良好。
按語:本案系典型風寒外侵之頸椎病案,患者年少,求學早出晚歸,頸部易受風寒,加之長時間讀書伏案,故而發病。方用羌活、獨活、防風、桂枝祛風散寒,牛蒡子、僵蠶、半夏化濕通利關節,當歸、秦艽、地龍、紅花活血化瘀通絡,狗脊溫補腎陽,草烏、細辛溫筋散寒止痛。全方標本兼治,而收良效。
案2:
病歷卡片:湯某,男,53歲。
初診(2008年4月24日):頸后部脹痛伴雙上肢麻木3月余。患者于3個月前無明顯誘因出現頸后部酸困、疼痛,雙上肢麻木,頸肩部如有重物壓迫感,握物無力,體虛易外感,曾在外院門診治療,診斷為頸椎病,給予頸復康顆粒及甲鈷胺片口服,療效不明顯,遂來就診。查體:患者偏瘦,面色偏黃,發枯,頸后肌緊張,C 3-7兩側椎旁有壓痛,椎間孔擠壓試驗(+),臂神經牽拉試驗(+),Hoffman征(-)。舌質淡,苔薄白,脈細。X線片示:頸椎生理曲度消失,椎體退行病變,C 6-7椎間間隙狹窄,左側神經根管受壓明顯。
診斷:神經根型頸椎病(正氣不足、氣血虧虛)。
治法:益氣養血、活血通脈。
處方:
黃芪20g 白芍15g 姜黃12g 川芎15g
當歸15g 鉤藤10g 桂枝10g 川羌活10g
生姜3片 大棗5枚
上藥7劑,水煎服,日一劑,分兩次服。并囑配合頸椎牽引,電針,灸法。
二診(2008年5月4日):頸后部脹痛減輕,雙上肢麻木好轉,頸椎活動稍受限,時覺頭昏、胸悶,納食欠佳,大便無規律,易便溏。
黃芪20g 白芍15g 姜黃12g 川芎15g
當歸15g 鉤藤10g 桂枝10g 川羌活10g
天麻3g 白術15g 黨參10g 生姜3片
大棗5枚
上藥7劑,水煎服,日一劑,分兩次服。并囑配合頸椎牽引,電針,灸法。
三診(2008年5月14日):頸后部脹痛及雙上肢麻木基本消失,復查X片示頸椎結構較前無明顯改觀,囑停湯藥,繼續牽引,注意頸部保暖,低枕休息。
按語:患者素體正氣不足,氣血虛弱,氣虛則不能抵御外邪,易外感。血虛則筋失所養,筋脈不榮,故而酸脹麻木。方中以黃芪、當歸、大棗益氣養血,川芎、鉤藤、桂枝行氣通脈,并輔以羌活、生姜等發散之品以助邪外出,諸藥合用,達到標本兼治、攻補兼施之效。
案3:
病歷卡片:劉某,女,48歲,銀行職員。
初診(2009年5月21日):頸肩部疼痛伴頭暈、胸悶6月余,加重3天。患者半年前偶有落枕病史,之后時常出現頸后部疼痛,易外感,之后頻繁發生頭痛、頭暈、胸悶、惡心等癥狀,長時間伏案后或大幅度轉頭后明顯,睡眠不佳,易怒。自服用三七片、頸痛顆粒等藥物療效不明顯。查體:頸部活動度良好,C 2-6左側椎旁有壓痛,椎間孔擠壓試驗(+),臂叢神經牽拉試驗(-),Hoffman征(-)。X線片示:頸椎生理曲度變直,項韌帶鈣化,C 4-5鉤椎關節增生,相應椎間孔變窄。舌質紅有瘀點,脈弦,苔白膩。
診斷:椎動脈型頸椎病(經脈瘀滯、肝風上擾)。
治法:通脈化瘀,平肝息風。
方藥:
天麻15g 鉤藤20g 葛根30g 法夏10g
丹參15g 石決明15g 竹茹10g 茯苓15g
僵蠶10g 水蛭6g 陳皮10g 赤芍10g
夜交藤20g 甘草6g
上藥7劑,水煎服,每日一劑,分兩次服。
二診(2009年5月29日):患者頭暈減輕,頭痛近日未發,胸悶發生次數減少,口苦咽干,睡眠仍差,前方去竹茹,加野菊花30g,再服1周。
天麻15g 鉤藤20g 葛根30g 法夏10g
丹參15g 石決明15g 野菊花30g 茯苓15g
僵蠶10g 水蛭6g 陳皮10g 赤芍10g
夜交藤20g 甘草6g
上藥7劑,水煎服,每日一劑,分兩次服。
三診(2009年6月6日):自訴胸悶、頭痛、頭暈癥狀明顯緩解,頸后部疼痛減輕,無惡心、嘔吐等癥狀,原方繼服2周鞏固療效,囑患者每日局部熱敷頸部,低枕休息,避免長時間伏案動作。
按語:本病以頸部疼痛伴有頭暈、胸悶為主要癥狀,屬傷科椎動脈型頸椎病所致眩暈范疇。《景岳全書·眩暈》:“無虛不作眩”,《丹溪心法·頭眩》:“無痰不作眩”,《素問·至真要大論》:“諸風掉眩,皆屬于肝”。眩暈大體分虛實兩類,本病系經脈瘀滯,郁而生痰,髓海失充,肝風內動,上擾于腦。治宜通脈化瘀,平肝息風。方中天麻、鉤藤、石決明平肝息風。丹參、赤芍、水蛭通經活血。葛根、半夏、茯苓、僵蠶化痰利濕。陳皮、竹茹和胃降逆。諸藥配伍,則息肝風、充髓海、通經絡。
案4:
①病歷卡片:朱某,男,43歲,婁底人。
初診時間(2002年5月20日):頭頸肩背及肢體疼痛、麻木2個月。患者自訴緣于長期伏案工作,2個月前出現頭頸肩背及肢體疼痛、麻木,其痛為刺痛,固定不移,夜間加重,伴有頭痛、眼花、失眠、健忘、驚悸、胸悶胸痛,查:手部肌肉萎縮,指端麻木、紫紺,指甲凹陷無光澤,膚燥發癢,下肢無力或拘攣、舌質紫暗或有瘀斑,脈多弦細或細澀、弦澀。臂叢神經牽拉試驗 (+)。
診斷:脊髓型頸椎病 (氣虛瘀阻型)。
治則:益氣活血,祛瘀通絡。
處方:補陽還五湯加減。
生黃芪50g 當歸15g 紅花3g 地龍10g
丹參30g 桃仁10g 千年健15g 木瓜15g
牛膝10g 川芎10g 葛根30g 蜈蚣3條
每天1劑,水煎服,7天為1個療程,連續3個療程后癥狀緩解。
②病歷卡片:張某,男,34歲,長沙人。
初診時間(2002年3月22日):頸肩臂麻木,疼痛,肢體沉重無力7天。患者自訴緣由緣于長期伏案電腦工作,7天前出現頸肩臂麻木,疼痛,肢體沉重無力,厥冷,腫脹,麻木,步履沉重,坐位起立艱難;全身倦怠困弱,伴有頭昏、頭重如裹,胃脘脹滿,納呆,大便溏泄或黏滯不暢。舌淡紅,苔白膩或濁,脈沉細或緩。
診斷:脊髓型頸椎病 (瘀濕阻滯型)。
治則:健脾利濕,溫陽通絡。
處方:平胃散加味。
蒼術10g 白術10g 厚樸10g 陳皮10g
半夏10g 炒薏苡仁30g 茯苓10g 桂枝10g
細辛3g 巴戟天10g 丹參15g 制狗脊15g
白花蛇1條
每天1劑,水煎服,7天為1個療程,連續服用2個療程。
③病歷卡片:孫某,女,57歲,長沙人。
初診時間(2002年6月10日):頸肩臂麻木疼痛,肌肉萎縮,抬舉困難2年,持物無力,活動牽強,筋惕肉 ,頭搖身顫,步履蹣跚,腿打軟易拌足,腰膝酸軟,小便無力或二便失禁及性功能紊亂,甚至雙下肢癱瘓。舌絳紅,苔薄或光剝,脈細澀或細數。
診斷:脊髓型項痹病 (肝腎虧虛型)。
治則:滋水涵木,調和氣血。
處方:六味地黃湯或左歸飲加減。
生地20g 熟地20g 山萸肉10g 枸杞子10g
當歸15g 龜板膠6g(調沖入)丹參30g 甘草5g
山藥10g 玉竹10g 知母6g 鮮石斛30g
石決明30g(先煎)。
每天1劑,水煎服,7天1個療程。
頸部傷筋案
病歷卡片:熊某,女,42歲。
初診(2005年10月9日):寒邪外襲,驟然捩傷頸項,胸椎部牽強酸楚,顧盼不利,舌苔薄白,右脈略見浮數。
診斷:頸部傷筋 (風寒阻絡)。
治法:宣散泄風和絡。
炒牛蒡9g 炙僵蠶6g 白蒺藜12g 西羌活3g
粉葛根5g 青防風5g 川撫芎3g 炒青皮5g
紅花6g 紫蘇梗5g 嫩桑枝12g 絲瓜絡5g
上藥3劑,水煎服,每日一劑,分兩次溫服。
二診(2005年10月13日):頸項脊椎之間,扭捩傷筋,寒濕外襲。經針刺及泄風和絡,牽強作痛減輕,顧盼尚覺欠利,略作嗆咳,痰吐不爽。右脈弦滑,風寒之邪祛除未凈。再擬宣散泄風,化痰和絡為治。
炒牛蒡9g 嫩前胡5g 炙紫菀5g 象貝母9g
光杏仁9g 橘絡紅各3g 炙僵蠶6g 白蒺藜6g
嫩鉤藤9g(后下)桔梗3g 炒竹茹5g 絲瓜絡6g
上藥7劑,水煎服,每日一劑,分兩次服。
三診(2005年10月21日):頸項扭傷,基本愈好,唯筋絡之間氣血未和,風邪易留,顧盼尚感牽掣,略有咳嗆。再擬宣化和絡法。
炒牛蒡9g 炙僵蠶6g 白蒺藜9g 西羌活3g
青防風3g 制半夏5g 炒竹茹5g 橘絡紅各3g
云茯苓12g 冬瓜子9g 光杏仁12g 生甘草2g
上藥5劑,水煎服,每日一劑,分兩次服。服藥后癥狀消失。
按語:頸部傷筋單純由損傷所致的較少,臨證多見的是兼有風寒外襲,如《傷科補要》所說的“感冒風寒,以患失頸,頭不能轉”的病例。本案中雖或有驟然捩傷,或有積勞,但均有風邪襲絡。顧老認為除了風邪入絡外還須注意兩點:①主癥是項強,損傷筋脈,氣血不和,風邪入絡及肝陽上亢皆可致項強。單純由肝陽致病者,項強板滯而活動受限不甚明顯,易于鑒別,有的則是風邪夾肝陽,有的是風邪引動肝陽上擾,辨證施治時當顧及平肝潛陽。②既受風邪,肺失宣肅,內生痰濁,而且風邪閉絡,氣血失和或者又有損傷,氣血凝滯亦滋生痰濕,治療中須注意豁痰,這是獨到之見。
骨痿案
案1:
病歷卡片:徐某,女,72歲。
初診(2006年5月17日):腰背部疼痛20余年。患者20年前無明顯誘因出現腰背部疼痛,間斷發作,于2001年2月因外傷致腰1椎體壓縮性骨折,臥床2個月。傷后腰痛明顯加重,活動不利,時常抽筋,納食差,大便時稀時干。患者47歲行子宮摘除術。查體:患者面色萎黃,駝背畸形,活動受限,不能仰臥,腰背部廣泛壓痛、叩擊痛。X線示:胸腰段脊柱后凸變形,T 12、L 1椎體陳舊性壓縮骨折,椎體骨小梁稀疏,呈骨質疏松改變。舌淡,苔薄白,脈沉細無力。
診斷:骨痿 (肝腎虧虛)。
治法:補脾益腎,強筋壯骨。
方藥:
熟地黃20g 當歸15g 黃芪15g 杜仲10g
茯苓10g 白術10g 淫羊藿10g 肉蓯蓉15g
骨碎補10g 丹參15g 陳皮10g 川牛膝12g
千年健15g 伸筋草10g 甘草10g
上藥14劑,水煎服,每日一劑,分兩次飯后溫服。
囑患者每日曬太陽2次,每次1小時,適當活動,避免外傷,佩戴腰圍。
二診(2006年6月3日):服藥2周,腰背部疼痛減輕,自覺全身較前有力,抽筋次數減少,但睡眠仍差,易驚易醒,大便正常。原方加大棗6枚、夜交藤10g,繼服2周。
三診(2006年6月18日):腰背疼痛明顯減輕,行走較前自如,全身自覺有力,睡眠改善。囑患者堅持服用仙靈骨葆及鈣劑,以改善骨質情況。
按語:骨質疏松癥屬中醫骨痿范疇,以老年女性多見,加之患者有子宮摘除史及骨折長時間臥床史,筋骨失用,脾腎虧虛,脾胃運化失職。治當補腎益精,兼調理脾胃。方中熟地、當歸、黃芪補養氣血,淫羊藿、肉蓯蓉、杜仲、骨碎補等補腎陽、益精氣、強筋骨。茯苓、白術、陳皮益氣健脾和胃,丹參、伸筋草活血舒筋,甘草調和諸藥。上藥共用,有補腎陽、益精血、通筋絡、健脾胃、強筋骨之功效。
案2:
病歷卡片:林某,女,55歲,退休職員。
初診(2009年8月15日):腰背痛2年余。無明顯誘因,自覺晨僵現象明顯,四肢沉重,乏力,腰背酸痛,時輕時重,近1個月癥狀加重。50歲絕經。服過大量蓋中蓋等,無明顯效果。查體:輕度駝背,活動輕度受限,脊柱廣泛壓痛,直腿抬高試驗陰性。脈沉弦,舌質淡,苔薄白。X線片示:脊柱(胸腰段)后凸變形,各椎體呈魚尾狀改變,骨質疏松。
診斷:骨痿(腎虛髓減,脾弱精衰,骨失充養)。
治法:補腎、益脾、壯骨。
方藥:
淫羊藿25g 肉蓯蓉20g 鹿角霜15g 熟地黃15g
鹿銜草15g 骨碎補15g 全當歸l5g 生黃芪20g
生牡蠣50g 川杜仲l5g 雞血藤15g 廣陳皮15g
制黃精15g 炒白術15g
14劑,水煎服,每天l劑,分兩次服。
二診(2009年9月4日):服上藥2周,癥狀逐漸減輕,唯睡眠欠佳。擬前方加夜交藤25g、生龍齒25g,囑再服2周。
三診(2009年9月23日):晨僵、腰酸背痛明顯減輕,步履較前輕松、有力,睡眠好轉。囑仍按前方繼續治療月余,后服健骨寶膠囊而收功。
按語:骨質疏松多見于老年人或絕經后的婦女,是腰背痛較常見的原因之一。本病又有增齡性骨質疏松、老年性骨質疏松等稱謂。中國傳統醫學對本病雖無系統的論述,但從其臨床表現及骨結構改變上看,當屬“骨痿”、“腰背痛”等范疇。《素問·痿論》云:“腎氣熱,則腰脊不舉,骨枯髓減,發為骨痿”。腰脊不舉,就是腰部不能挺直過伸,此與骨質疏松癥主要特征“圓背”畸形,腰背不能挺直是一致的。由此可見本病的真正原因是腎虛等內在因素為根本,風寒濕邪以及小外傷的侵襲、積累為外因的發病機制。然本病雖屬先天之腎氣虛,本在先天,日久勢必影響后天之脾胃,運化失職,營養補給不充,氣血虛衰等癥見。故其治當在補腎益精的同時,必須兼理脾胃以求全功,是治法之大要也。本病例是一絕經后婦女,其病因乃屬腎脾俱虛之候。故治以自擬方補腎壯骨羊藿湯。藥用淫羊藿入肝腎經,補命門,興腎陽,益精氣,以“堅筋骨”也,主腰膝酸軟無力,肢麻,痹痛,為君藥;合臣藥肉蓯蓉,鹿角霜之入腎充髓,補精,養血益陽,與君藥相配伍,其強筋健骨之力益著;配熟地黃之滋腎陰健骨;骨碎補、鹿銜草入腎補骨鎮痛;當歸補血;黃芪、牡蠣、杜仲益氣斂精,蓋有形之血賴無形之氣而生;雞血藤活血補血,通經活絡,止痛,以取“通則不痛”之功;黃精、白術、陳皮益氣補精,健脾和胃,且可拮抗本方滋補藥膩膈之弊,皆為佐使藥。以上諸藥相伍,有補命門,壯腎陽,滋陰血,填精髓,通經絡,健脾胃,堅筋骨之功效。
本方藥臨床應用30多年,療效可靠,無任何毒副作用。但在辨證、審因、論治的基礎上,加減變通甚為重要。該復方經動物實驗結果表明:該藥能夠明顯減輕腎虛模型動物性器官和腎上腺重量減輕程度,并有增加動物的自主活動,抑制體重下降的作用。
案3:
病歷卡片:陽某,女,61歲。
初診(1996年7月12日):腰背疼痛10月余。無明顯外傷史,久坐后疼痛明顯,臥床時癥狀改善,長時間自服鈣劑,療效不明顯。查體:胸腰椎輕度后凸畸形,形體瘦弱,胸腰段輕度后凸畸形,多處壓痛,舌質淡,苔薄白,脈細,X線示:腰椎椎體骨小梁稀疏。
診斷:骨痿 (肝腎不足,氣血兩虛)。
治法:補肝益腎、益氣養血。
方藥:
黨參12g 白芍10g 當歸10g 枸杞子10g
女貞子10g 夜交藤12g 延胡索10g 續斷10g
杜仲10g 桑寄生10g 甘草6g
上藥14劑,水煎服,每日一劑,分兩次服。
二診(1996年7月31日):腰部仍感疼痛,乏力,口干,舌偏紅、苔少,脈沉細。治法:補腎益氣,強筋壯骨。
黨參12g 黃芪15g 桑寄生10g 制何首烏12g
生地12g 茯苓10g 黃精10g 淮山藥10g
山茱萸6g 牡丹皮6g 女貞子10g 大棗6枚
上藥7劑,水煎服,每日一劑,分兩次服。
三診(1996年8月10日):腰部疼痛有所好轉,仍覺乏力,小便多,難以憋尿,飲食差,易腹瀉。查體:腰部活動無明顯受限,腰部無明顯壓痛。形瘦,面色偏黃,舌苔薄膩,脈細。治法:健脾益腎。
黃芪20g 丹參10g 白芍10g 生地15g
茯苓10g 續斷10g 制黃精10g 淮山藥10g
杜仲10g 桑寄生10g 枸杞10g 陳皮6g
上藥7劑,水煎服,每日一劑,分兩次服。
四診(1996年8月20日):腰背部輕微疼痛,腰部活動自如,舌質淡,苔薄白,脈細。小便仍多,大便好轉。上方再服14劑,囑臥硬板床,繼續服用鈣劑。
1年后隨訪,偶有腰背部隱痛。
按語:此為骨質疏松癥案例,臨床表現為慢性腰背疼痛,腰膝酸軟無力,當腰部活動時疼痛會加重,嚴重者腰部輕微受力即可發生骨折,本病治療中醫突出補益肝腎、調補氣血、健脾和中等多種治法。本案患者初診腰背疼痛,辨證為肝腎不足,氣血兩虛,以黨參、白芍、當歸益氣養血,川斷、杜仲、寄生、枸杞滋腎,二診滋補腎陰,三診健脾益腎。以證施治,方收良效。
腕關節陳舊傷案
病歷卡片:向某,女,58歲。
初診(2011年10月9日):右腕部疼痛、活動障礙3月余。患者于2011年6月因摔倒致右橈骨遠端骨折,在某醫院行石膏固定,5周后拆除石膏,感右腕部酸痛,不能屈伸,自覺右腕部周徑變小,功能鍛煉數月后功能稍有改善,但疼痛未見緩解,時覺局部皮膚燒灼樣疼痛但局部怕冷。查體:右腕部局部壓痛,局部肌肉萎縮,大、小魚際肌萎縮明顯,握力明顯減退,右腕屈伸受限,背伸40°,掌屈20°,右肘關節不能伸直,局部膚溫較健側偏低。舌淡紅,苔薄白,脈沉。X線示:右橈骨遠端陳舊性骨折,右腕關節退行性變,諸骨呈骨質疏松樣改變。
診斷:右腕骨痿(肝腎虧虛,筋骨不榮)。
治法:補肝益腎、強筋壯骨、散寒除濕。
方藥:
桂枝20g 白芍20g 生地15g 桑枝15g
雞血藤10g 桑寄生10g 杜仲10g 續斷10g
獨活6g 秦艽6g 姜黃6g 紅花6g
木瓜6g 甘草6g
上藥7劑,水煎服,日一劑,分兩次溫服。藥渣保留煎藥泡手,持續1小時以上。
囑患者加強右腕關節功能鍛煉,同時服用鈣劑及維生素D。
二診(2011年10月17日):患者腕關節疼痛減輕,自覺局部怕冷感好轉,腕關節皮膚燒灼樣感消失,但腕關節仍拘攣隱痛不適,握東西無力,肘關節經鍛煉后活動已恢復。原方繼服7劑,囑患者自備握力器鍛煉肌力。
三診(2011年10月25日):患者右腕關節癥狀進一步好轉,功能逐漸恢復正常。
2個月后電話隨訪:患者對治療滿意,現右腕關節已恢復日常生活所需功能,僅在變天或遇冷水后感隱痛,尚能忍受。
按語:此案系右橈骨遠端骨折固定后引起的急性骨萎縮案,表現為患腕關節局部骨質疏松樣疼痛伴皮膚感覺過敏,活動受限,肌肉萎縮等。系損傷后期肝腎氣血不足,筋脈失養所致,治療上予中藥辨證內服外敷配合功能鍛煉,一般均有效果,但療程相對較長。此案啟示我們中醫治療骨折病時,“筋骨并重”、“動靜結合”的重要性。
漏肩風案
案1:
病歷卡片:張某,女,54歲,退休。
初診(2007年10月13日):右肩關節疼痛、活動障礙6天。患者于10月7日晨起時發現右肩關節酸痛不適,并未在意,而后疼痛逐漸加重,且右肩關節不能上舉,不能提重物,夜間怕冷,局部熱敷后可減輕。納食可,夜寐因疼痛欠安,二便調,無畏寒發熱。查體:右肩關節周圍廣泛壓痛,以肩前肱二頭肌起點處壓痛明顯,右肩外展、后伸受限,不能上舉。舌淡,苔薄白,脈弦緊。
診斷:漏肩風 (風寒瘀阻)。
治法:疏風散寒、活血通絡。
方藥:
牛蒡子10g 僵蠶10g 桂枝15g 白蒺藜12g
獨活10g 秦艽6g 姜黃6g 川芎10g
延胡索10g 羌活10g 木瓜10g 乳香6g
沒藥6g 桑枝10g 海風藤15g 伸筋草10g
上藥7劑,水煎服,每日一劑,分兩次溫服。
囑患者右肩保暖,局部熱敷,加強右肩關節功能鍛煉。
二診(2007年10月21日):1周后復診,訴右肩關節疼痛較前明顯好轉,現活動度基本恢復正常,右肩怕冷癥狀消失。繼服5劑鞏固療效。
按語:漏肩風又稱五十肩、肩周炎。本案系由風寒濕侵襲,瘀阻關節,導致筋脈氣血失和,故而疼痛不適。方中牛蒡子、僵蠶為君藥,消痰結,通筋脈。秦艽、獨活、桂枝和血舒筋,通達周身,蒺藜、川芎、乳沒行氣血、散瘀結,桑枝、木瓜、海風藤祛風濕、利關節。全方合用,為開破痰結而宣達氣血,導其結滯以通利關節。
案2:
病歷卡片:劉某,男,55歲。
初診(2008年2月19日):左肩部疼痛3個月加重1周。患者于3個月前睡覺時受涼后出現左肩部疼痛,左臂抬舉受限,夜寐不安,時有冷痛感。得溫后疼痛有所緩解,受涼則加重,自貼膏藥,療效不顯,遂來我院就診。既往有左肩關節脫位病史。查體:左肩關節周圍有壓痛,外展80°,后伸10°,上舉不能,X線示:左肩關節無明顯異常。舌淡紅,苔白膩,脈細濡。
診斷:漏肩風(寒凝氣滯、血不榮筋)。
治法:通經泄風和絡。
方藥:
桂枝20g 防風10g 羌活10g 獨活6g
秦艽10g 姜黃5g 紅花6g 木瓜10g
雞血藤15g 絡石藤12g 嫩桑枝15g
上藥7劑,水煎服,日一劑,分兩次溫服。
二診(2008年2月26日):寒凝氣滯,血不榮筋,右肩關節拘攣作痛,寒邪未徹延及肩背,脈細遲緩,再擬溫經祛邪通絡。
桂枝15g 白芍6g 桑枝10g 炙草烏5g(先煎)
白蒺藜12g 秦艽5g 羌活6g 紅花6g
牛蒡子10g 生地15g 甘草3g
上藥7劑,水煎服,日一劑,分兩次溫服。
三診(2008年3月5日):寒凝氣滯,左肩筋膜拘攣作痛較前好轉,未能舉提后轉,苔薄潤,脈濡滑,再擬溫經祛風,活血和絡。
桂枝12g 防風6g 白蒺藜6g 炙草烏5g(先煎)
紅花6g 牡丹皮6g 桑枝15g 石楠葉12g
甘草6g
上藥7劑,水煎服,日一劑,分兩次溫服。
隨診追查:患者病情痊愈,至今未有復發。
按語:本案患者既往有肩關節脫位病史,復感風寒邪氣,凝滯經脈,阻滯氣機,不通則痛,該型癥狀的典型表現為遇寒加重,得溫痛減。首診中擬予桂枝、防風、羌活等祛風散寒之品,獨活、秦艽、木瓜祛風除濕,姜黃、紅花活血通絡,輔以雞血藤、絡石藤、桑枝通脈舒筋止痛。
腰椎肥大性關節病案
案1:
病歷卡片:蘇某,男,61歲。
初診(2006年4月5日):腰部鈍痛,活動不利11年余,加重2周。患者既往從事司機工作30多年,長時間開長途貨車在外,飲食起居無規律。11年前開始出現腰部疼痛,久坐后或勞累后明顯,休息可緩解。曾多次住院治療,行推拿、針灸、牽引等治療,癥狀可緩解,但易誘發。納食偏差,易便溏。近2周以來腰痛明顯,轉身不利,影響睡眠。查體:腰背肌肉緊張,未見明顯側彎畸形,前屈、側屈、旋轉因疼痛受限,腰背肌平L 4、5位置雙側壓痛明顯,雙側直腿抬高試驗(-)。X線示:L 3-5椎體邊緣骨贅形成,腰椎生理曲度變直。舌淡紅,苔白膩,脈沉細。
診斷:腰椎肥大性關節病(脾腎兩虛)。
治法:補腎健脾、活血通絡。
方藥:
生地15g 白芍10g 淮山藥12g 茯苓12g
白術10g 丹參12g 當歸10g 杜仲10g
川續斷10g 千年健15g 桑寄生10g 川牛膝10g
石菖蒲6g 川芎6g 甘草6g
上藥10劑,水煎服,每日一劑,分兩次溫服。患者自有家用熏洗器,故囑其煎藥后取藥渣置于熏洗器中煎沸后熏洗腰部,每日1次。
二診(2006年4月16日):患者腰痛減輕,按壓時疼痛較前緩解,但仍覺腰酸乏力,不欲飲食。
熟地15g 白芍10g 枸杞子20g 雞內金15g
白術10g 丹參12g 當歸10g 杜仲10g
川續斷10g 千年健15g 桑寄生10g 川牛膝10g
石菖蒲6g 川芎6g 菟絲子10g 茯苓12g
甘草6g
上藥10劑,水煎服,每日一劑,分兩次溫服。患者自有家用熏洗器,故囑其煎藥后取藥渣置于熏洗器中煎沸后熏洗腰部,每日1次。
三診(2006年4月29日):患者腰痛輕微,較前明顯好轉,壓痛點基本消失,彎腰或久坐后略感腰酸不適,休息可緩解,苔薄白,脈弦細。納食增加,二便正常。原方繼服7劑以鞏固療效,囑患者坐位及站立時佩戴腰圍,避免彎腰。
4個月后隨訪:患者勞累后可發生腰部酸脹不適,但能忍受,日常生活無明顯影響,納食正常,二便調。
按語:腰椎退行性變俗稱腰椎骨質增生。本病癥狀明顯者需以治標為先,全身癥狀明顯者重在治本,局部與整體并重者,需標本兼治。本案辨證為脾腎兩虛,治宜補腎健脾以治本,活血通絡以治標,內服與外治同用,療效可觀。
案2:
病歷卡片:牛某,男,48歲。湘潭市人,工程師。
初診(2001年3月14日):訴腰脊酸、痛、木6年,近年來,以右下肢酸木為甚,曾在市大醫院攝片示腰椎4、5前緣唇樣增生,舌淡薄白苔,脈緩無力,6年來中西醫及理療、推拿屢屢未效。
診斷:腰椎肥大性關節病(腎氣不足,寒凝督脈)。
治法:溫通督脈,補腎壯骨。
方藥:
鹿角霜20g 補骨脂15g 酒炒川牛膝12g 菟絲子(洗)10g
紅參須10g 當歸12g 片姜黃15g 炮附子6g
甘草6g
上藥10劑,水煎服,日一劑,分兩次服。
按語:顧氏認為脊椎增生癥,西醫謂椎間盤退變,椎間管狹窄,后縱韌帶下血腫、纖維化、骨化并形成骨贅,以及橫韌帶肥厚等原因造成對脊神經根、脊椎、椎動脈的刺激和壓迫,導致系列病變。中醫學屬痹證范疇,臨床實踐證明本病的病機在于腎臟虛損。腎主骨、主身之骨髓。明代王肯堂云:“有風、有寒、有濕、有閃挫、有瘀血、有滯氣、有痰積皆標也,腎虛其本也”。蓋腎精充足,則骨髓充盈,骨骼得以滋養,才強勁堅固,動作敏捷。倘腎氣虛衰,骨髓空虛,骨骼無以充養,即發生退行性變。益損散氣血脾腎同補,且填精益髓,堅骨活血,諸藥合用精華盡擷,尤以鹿角溫通督脈、陽氣大振,不但益陽,而且益陰,不但補髓汁,而且補髓氣。
腰痹案
案1:
病歷卡片:梁某,54歲,男,出租車司機。
初診(2004年9月26日):腰部疼痛、活動受限3個小時。患者連續開夜車7個小時后交接班下車時因用力不慎,而致腰部扭傷,當時即感腰痛難忍,屈伸轉側腰部刺痛,不能伸直腰部,站立不穩,步履艱難,雙手緊扶患部,小腹墜脹感,腰部怕冷,不能受風,舌淡,苔白,脈弦緊。既往有腰椎間盤突出癥病史,否認泌尿系結石病史。
診斷:外感腰痛。
治法:散寒通絡止痛。
方藥:
當歸12g 赤芍10g 炙地龍6g 澤蘭10g
延胡索10g 川續斷10g 制香附10g 伸筋草12g
沉香6g 烏藥6g 木香6g 石菖蒲6g
5劑,水煎服,每日一劑,分兩次溫服。
二診(2004年10月2日):進藥后腰痛,小腹脹滯明顯減輕,已能挺腰行走,唯感起坐少力,督脈之氣不足。
方藥:
桑寄生15g 川續斷10g 補骨脂10g 巴戟天10g
劉寄奴10g 制香附10g 延胡索10g 炙地龍6g
厚樸9g 沉香6g 小茴香3g
上藥5劑,水煎服,每日一劑,分兩次服。
三診(2004年10月8日):腰腹部脹痛消除,腰部有下垂感,不能久坐,脈來細軟,腰為腎之府,督為腎之路,治宜滋養督脈。
方藥:
黨參15g 熟地15g 補骨脂10g 淮山藥12g
生黃芪30g 菟絲子10g 巴戟肉10g 當歸10g
劉寄奴10g 狗脊10g 甘草10g
上藥7劑,水煎服,每日一劑,分兩次服。
按語:督行脊中,旁行太陽經,氣血循經運行不息。今用力不慎而腰部挫氣,脈氣受損,太陽陽明之氣開合不利,氣行壅滯。“氣傷痛”故疼痛難忍,難以行動。急則治其標,故先予理氣通絡兼以活血。以香附、延胡索、木香行氣散滯止痛,臺烏藥順氣寬腰,沉香降氣,當歸、澤蘭、炙地龍活血行痹。氣血兼顧以氣為主,進藥三貼,氣行痛自緩。二診時腰部起坐少力轉為主要矛盾,此為腎督之氣不足,需標本兼治,故以補骨脂、川續斷、巴戟肉、厚杜仲大補腎督陽氣,香附、元胡、茴香行氣止痛,病情日益好轉。然病久體虛,腎督之氣一時難復,故最后加重補腎強腰之品。腰部有下垂感為中氣下陷,故用黃芪補中氣,并以升舉為治。
案2:
病歷卡片:許某,男,42歲。
初診(2001年11月7日):腰痛3天。患者前天起床時因過急扭傷腰部,自覺左側腰臀部瞬時脹氣,當即疼痛難忍,不能站立,咳嗽或深呼吸感疼痛加重。患者在家中休息一天,癥狀無任何緩解,小腹脹滿,大便未解,小便短赤。于今日就診。查體:患者雙手叉腰,痛苦面容,腰背肌緊張,腰骶正中及左側腰背肌廣泛壓痛,叩擊痛,腰椎活動受限,舌質暗紫,苔白,脈弦緊。X線示:腰椎生理曲度稍變直,各椎體輕度退變。
診斷:血瘀腰痛。
治法:攻下逐瘀,行氣止痛。
方藥:
當歸20g 大黃20g 延胡索12g 檳榔12g
續斷15g 桃仁10g 杜仲12g 補骨脂10g
枳殼10g 廣木香6g 小茴香6g 甘草10g
上藥5劑,水煎服,每日一劑,分兩次服。大便通下則止。
二診(2001年11月10日):患者服藥兩劑后解出大量宿便,即感全身輕松,小腹脹滿消失,腰痛明顯緩解,舌質淡,苔白,脈沉遲。
當歸15g 延胡索12g 黃芪15g 黨參10g
續斷15g 桃仁10g 杜仲12g 補骨脂10g
枳殼10g 廣木香6g 小茴香6g 甘草10g
上藥7劑,水煎服,每日一劑,分兩次服。
半個月后電話隨訪:患者腰痛已消失,一般情況良好,患者活動恢復正常。
按語:顧老認為,腰痛的病因頗為復雜,但無論是外力或外邪引起腰痛,均與腎氣有關,也就是說腎氣不足是腰痛的本質原因,故在辨證用藥時加入補腎益氣之品,使正氣來復,邪去病除。方中當歸活血化瘀止痛為君,大黃、桃仁活血下瘀通便,枳殼、陳皮、檳榔、木香、茴香寬中理氣止痛為臣,佐以續斷續筋通絡,杜仲、補骨脂補腎壯骨,甘草調和藥性,緩急止痛。
案3:
病歷卡片:劉某,女,41歲,會計。
初診(2011年4月11日):腰部疼痛1月余,加重1周。患者2個月前無誘因出現腰部疼痛,逐漸加重,活動受限,夜間疼痛尤甚,寐不安,納差便溏,口不渴,曾在當地職工醫院做按摩、牽引等治療無效,休息后稍緩,活動后加重。查體:面色偏白,表情痛苦,兩手護腰緩慢趨行,腰部僵硬,肌肉緊張,脊椎兩旁彌漫壓痛,活動受限,得熱及輕輕按摩痛減,伸屈遇涼則痛重,兩下肢不疼痛,雙側直腿抬高試驗陰性。舌質淡,苔白,脈細。X線示腰椎前屈消失。CT檢查示L 3-4、L 4-5椎間盤輕度膨出。
診斷:腎虛腰痛。
治法:溫陽補腎。
方藥:
骨碎補15g 當歸15g 烏藥10g 細辛4g
郁金10g 杜仲12g 巴戟天15g 川牛膝10g
甘草6g
上藥7劑,水煎服,每日一劑,分兩次溫服。
二診(2011年4月19日):腰痛明顯減輕,活動稍受限,仰俯仍痛,精神好轉,納可,便溏如前,舌脈同前。
骨碎補15g 當歸15g 烏藥10g 細辛4g
郁金10g 杜仲12g 巴戟天15g 川牛膝10g
白術10g 黃芪15g 甘草6g
上藥5劑,水煎服,每日一劑,分兩次溫服。囑適度功能鍛煉,佩戴腰圍。
三診(2011年4月25日):腰痛已基本消失,但覺腰硬,活動不便,過度仰俯仍痛,仍便溏,舌質轉紅,脈有力,前方去細辛,3劑,服法同前。
四診(2011年4月29日):腰不痛,活動自如,遇一般熱冷刺激無明顯不適,面色轉紅,仍便溏,已經上班。繼續服中藥7劑鞏固療效。
五診(1個月后):腰不痛,大便實,疾病痊愈。
1年后隨診無復發。
按語:腎虛型腰痛多見于五十歲以上中老年人,人過五旬,肝腎虧虛,精髓不足,氣血運行失調,督帶空虛,或房勞過度,腎精虧損,筋骨懈惰,腰膝酸軟疼痛。腰為腎之府,腎虛則腰痛,尤其是老年體弱,肝腎虧損,精虧髓空者,多見腰膝酸軟,治宜益腎填髓兼行氣活血。
案4:
病歷卡片:孔某,女,69歲。
初診(2004年2月3日):腰痛乏力4年余,加重2個月。患者訴4年前無明顯誘因開始出現腰部鈍痛,后漸漸加重,時覺腰部乏力,不能承重,骶尾部下墜感,久坐后感腰部不能立刻伸直,勞累后感腰部不適加重且伴有短氣乏力,納食差,不能憋尿,稍做大幅度運動或大笑、咳嗽即可有尿液流出。舌淡胖,苔白,脈沉細無力。查體:腰部有壓痛,但痛點不明顯,雙側直腿抬高試驗(-),雙下肢肌力可。X線示:腰椎退行性改變。
診斷:氣虛腰痛。
治法:補氣壯腰。
方藥:
黃芪30g 黨參15g 當歸10g 桑寄生12g
川續斷12g 香附15g 白術15g 升麻6g
烏藥6g 威靈仙10g 枳殼10g 骨碎補10g
益智仁12g 獨活10g 甘草6g
上藥7劑,水煎服,每日一劑,分兩次溫服。
二診(2004年2月13日):患者腰部鈍痛有所緩解,但仍覺不適,腰部乏力、小便不能控制等癥狀明顯好轉,自覺全身較前有力,舌淡紅,苔白,脈細。
黃芪30g 黨參15g 當歸10g 桑寄生12g
川續斷12g 香附15g 白術15g 升麻6g
烏藥6g 威靈仙10g 延胡索6g 骨碎補10g
木香10g 獨活10g 甘草6g
上藥10劑,水煎服,每日一劑,分兩次溫服。
隨訪(2004年2月27日):患者訴腰痛緩解,但仍不能長時間保持同一姿勢,勞累后癥狀明顯,乏力癥狀改善較明顯,一般情況可,囑患者繼續服7劑,同時腰部進行五點式鍛煉。
按語:氣虛性腰痛其實臨床比較常見,但卻往往容易被忽視,常被誤辨為腎虛型,而采用補腎治法,所以療效不理想,氣虛型腰痛首先以補氣為主,佐以固腎壯腰之品。本案中黃芪、黨參補脾益氣,兼補腎臟之元氣,共為君藥。當歸、骨碎補、續斷活血、補肝腎為臣,佐以白術益氣健脾,升麻升陽舉陷,香附、烏藥、枳殼理氣,威靈仙、獨活、桑寄生通經活絡,益智仁固精縮尿為佐藥,甘草調和諸藥。
腰痛病案(腰椎間盤突出癥)
案1:
病歷卡片:龔某,男,43歲。
初診(2004年1月3日):腰痛伴右下肢疼痛3個月,加重1周。患者訴3個月前腰部有過扭傷史,之后時感腰部疼痛伴有右下肢麻木至小腿,后半夜癥狀明顯,時輕時重,近一周癥狀加重,彎腰不利。就診時查體:腰背部肌肉緊張,腰椎生理曲度變直,L 3/4、L 4/5、L 5/S 1椎旁壓痛,右側痛甚,叩擊腰部時可引起右下肢電擊樣疼痛、麻木。舌質偏暗有瘀點,苔白,脈弦數。CT示:L 4/5椎間盤向右后方突出,L 5/S 1椎間盤中央型突出,腰椎輕度退行性變。
診斷:腰痛病 (氣滯血瘀)。
治法:活血化瘀、通絡止痛。
方藥:
生地20g 赤芍12g 牡丹皮6g 紅花6g
虎杖10g 川牛膝10g 獨活10g 土鱉蟲6g
地龍10g 延胡索10g 伸筋草10g 合歡皮15g
甘草6g
上藥5劑,水煎服,每日一劑,分兩次溫服。囑患者多臥硬板床休息,佩戴腰圍,進行腰背肌功能鍛煉。
二診(2004年1月9日):患者腰痛明顯緩解,但右下肢仍麻木,遠行后麻木加重,夜寐差,舌質紅,脈沉遲。前方加夜交藤12g,絲瓜絡10g,共7劑,繼服。
三診(2004年1月17日):患者右下肢麻木有所減輕,睡眠好轉,但時覺口干眼燥,舌偏紅,脈沉細。原方去合歡皮,加玉竹15g,麥冬10g,養陰生津,繼服7劑。
一周后患者來電話告知,腰痛及右下肢麻木已完全消失,睡眠改善,現活動均自如,告知患者注意佩戴腰圍保護,并繼續進行五點支撐式腰背肌鍛煉。
按語:此案為氣滯血瘀型腰痛病,大多為扭傷跌撲氣滯血瘀或肝腎虧虛筋絡氣血衰退、筋脈拘急攣縮所致,本案中投以涼性活血化瘀、通絡止痛之品,生地、赤芍、丹皮、虎杖等,配合川牛膝、獨活等引經之劑,另配伍土鱉蟲、地龍等通脈藥物,使得藥性增強并能有效到達病灶。
案2:
病歷卡片:郭某,男,55歲。衡陽市人,退休。
初診(2002年4月20日):腰腿酸痛重木、拘急不適七年,曾經某醫院B超和CT診斷為腰椎間盤突出,幾經牽引、手法復位,仍腰酸腿痛如舊,寒肢冷,舌淡白薄苔,脈沉緩無力。
診斷:腰痛病(腎虛感寒,久病入絡)。
治法:溫腎散寒,活血通絡。
方藥:
補骨脂20g 鹿角面15g 酒炒川牛膝12g 菟絲子(洗)10g
紅參須10g 當歸12g 片姜黃15g 麻黃10g
炮附子6g 北細辛3g
上藥10劑,水煎服,日一劑,分兩次服。
按語:顧氏認為腰椎間盤突出癥屬中醫腰痛、寒痹范圍,風、寒、濕、傷、瘀是致病的外因,肝腎久虛久損,骨骼筋脈失養,則是致病之內因。中醫認為足少陰腎經行于腰后,足太陽膀胱經位于脊柱兩側,經腰后下行,循于兩下肢后外側,因足少陰和足太陽相互表里,故腰腿痛,不論何因,均與腎臟的虛損相關。《諸病源候論》云:“腎主腰腳,腎經虛損,風冷乘之,故腰痛也”。椎間盤突出癥引起的腰腿痛,比較頑固,治療較難,但必須認識此癥久虛久損,經脈骨骼失養,拘急不適。疏松肥大形似出,并非移位。臨床以腎虛感寒和腎虛血瘀為多見,故合用麻黃附子細辛湯更中病機,此方通補兼顧、虛實同治、溫通補澀、益損填精、堅骨活血、緩緩斡旋,多能康復。
腰肌勞損案
病歷卡片:楊某,女,40歲。株洲市人,教師。
初診(2001年10月20日):訴腰痛五年,加重兩周。腰腿并尾骶酸、痛、重、木五年,久坐、久立、勞累后加重,中西醫多方求治,雖診為腰肌勞損,但用藥屢屢未效,舌淡白薄苔,脈弦澀。
診斷:腰肌勞損 (脾腎虧虛)。
治法:補脾益腎。
方藥:
補骨脂20g 鹿角面15g 酒炒川牛膝12g 菟絲子(洗)10g
紅參須10g 當歸12g 片姜黃15g 甘草6g
上藥10劑,水煎服,日一劑,分兩次服。
按語:顧氏認為腰肌勞損屬中醫學中之腰痛范圍,多因勞傷于腎、腎氣久虛至脾腎兩損。該方能填精固腎、秘攝真元、澀而兼潤、補而能固。方中補骨脂、鹿角溫煦鼓蕩,由尾閭溯洄而上,直達玉清,補虛興陽,溫而不烈,合參、歸、菟絲益氣填精,由下元直達玉清。川牛膝、姜黃行氣血,通經絡,祛風濕且以黃酒助其深入經隧曲道之處,以除虛中夾實。考補骨脂暖水臟、陰中生陽,乃壯火益土之要藥也,主五勞七傷,氣香而腥,補命門、納腎氣,且此藥溫能祛寒、辛能散結,潤能起枯、澀能固脫而溫性較大,長于溫寒,尤治虛寒勞損。
第三腰椎橫突綜合征案
病歷卡片:杜某,男,40歲。
初診(2002年8月7日):腰背部疼痛不適,伴活動受限5天。患者訴5天前不慎扭傷腰部后出現腰部疼痛,活動受限,未予重視,自行在家休息5天后上述癥狀無明顯緩解,遂入我院求治。目前患者腰背部疼痛,活動受限,雙下肢無疼痛,納寐可,二便調。查體:腰椎生理曲度存,腰部肌肉緊張,腰椎各椎間隙無明顯壓痛及叩痛,第三腰椎橫突壓痛明顯,無放射痛,直腿抬高試驗(-),股神經牽拉試驗(-),雙下肢肌力及皮膚感覺功能正常,肛周會陰感覺可。舌質黯,舌苔薄白,脈弦。腰椎X線片:腰椎未見明顯異常。
診斷:腰痛病(第三腰椎橫突綜合征)。
治法:活血化瘀,通絡止痛。
方藥:
桃仁10g 紅花10g 熟地黃15g 當歸15g
川芎10g 白芍10g 赤芍10g 延胡索15g
甘草10g
推拿治療:患者仰臥位,術者在脊柱兩側的骶棘肌、臀部及大腿后側,以按、揉、推、滾等手法,并按揉腰腿部的膀胱經腧穴,理順腰、臀、腿部肌肉,解除痙攣,緩解疼痛。再以拇指及中指分別擠壓、彈撥、按揉腰三橫突尖端兩側,剝離粘連,活血散瘀,消腫止痛。
二診(2002年8月14日):經上方治療7天后,患者訴腰背部疼痛已完全緩解,活動功能可。囑患者注意生活習慣,避免過勞。
按語:腰椎具有生理前突,第三腰椎位于其頂點的中間位置,為5個椎體的活動中心,是腰椎前屈后伸及左右旋轉活動的樞紐。其橫突較其他腰椎為長,橫突所受牽拉應力最大,其上所附著的韌帶、肌肉、筋膜等承受的拉力亦大,故此處軟組織最易損傷。由于急性損傷處理不當或慢性勞損引起橫突周圍瘢痕粘連,筋膜增厚,韌帶攣縮等病理改變,使穿過肌筋膜的神經血管束受到“卡壓”而出現癥狀。患者系因閃挫致局部氣滯不暢,血流瘀滯,經脈閉阻,不通則痛,故出現疼痛,活動受限。予以中藥湯劑桃紅四物湯加減以活血化瘀,通絡止痛。方中以桃仁、紅花為主,力主活血化瘀;以熟地、當歸滋陰養血;芍藥養血和營,以增補血之力;川芎、赤芍、延胡索活血行氣、調暢氣血,以助活血之功,甘草以調和諸藥。全方配伍得當,使瘀血祛、新血生、氣機暢。輔以局部針灸治療以活血化瘀,則腰痛愈。
坐骨結節滑囊炎案
病歷卡片:廖某,女,56歲,長沙市人,退休紡織工人。
初診時間(2005年2月10日):患者自訴右臀部酸痛不適3個月余,患者緣于長期坐著工作30余年,退休時就感覺右臀部不適,當時未在意,3個月前,酸痛不適加重,且有加重之勢,遂來就診。現癥見:右臀部疼痛,酸脹,尤其坐著時酸痛加重。查:右臀部皮色正常,屈膝屈髖時右臀部疼痛加重,右坐骨結節處可觸及邊緣光滑的橢圓形小腫塊。骨盆X線:骨質未見異常。
診斷:右坐骨結節滑囊炎 (血瘀氣滯)。
治法:活血化瘀,消腫止痛,舒筋通絡。
方藥:麻桂溫經湯(《傷科補要》)。
麻黃10g 桂枝12g 紅花10g 白芷10g
細辛3g 桃仁10g 赤芍10g 甘草6g
上藥7劑,水煎服,日一劑,分兩次服。
外用方:中藥熏洗治療:
五加皮30g 海桐皮30g 伸筋草30g 透骨草30g
紅花30g 防風30g 荊芥30g 桂枝30g
川芎30g 石菖蒲30g
每天熏洗一次,并將藥水溫水泡浴。
手法治療:患者取俯臥位,先按揉坐骨結節部及其周圍2分鐘;然后彈撥局部8次,最后,患者取側臥位,患肢屈膝屈髖,醫者掌擦坐骨結節部2分鐘,以透熱為度。
按語:坐骨結節滑囊炎是一種常見的疾病,多發生于從事久坐工作的中老年人,尤其是較瘦弱的中老年人。坐骨結節滑囊位于臀大肌與坐骨結節之間,由于坐骨結節滑囊長期被壓和摩擦,其囊壁漸漸增厚或纖維化引起。患者因為長期坐著工作,長期摩擦臀部,致臀部損傷氣血,氣血筋絡損傷,氣血瘀滯,致經絡不通,不通則通。運用麻桂溫經湯治療,達到活血化瘀,消腫止痛,舒筋通絡的目的,治療期間應注意減少髖部活動,不宜久坐硬、冷板凳,可使用較軟的座位或圓形氣墊,以免坐骨結節部繼續受壓。
臀上皮神經卡壓綜合征案
病歷卡片:李某,男,36歲,長沙市人。
初診(2005年6月14日):右腰臀部刺痛1周。患者自訴1周前因不慎摔倒后,右臀部著地,當即腰臀部疼痛,自行冰敷后,行紅花油涂擦后,疼痛稍緩解,未在意,昨起疼痛加重,且向大腿后方牽涉痛,膝關節以下未見疼痛,查:右腰臀部壓痛明顯,右髂嵴中點下方3cm處,可有向臀下及大腿后方的放射痛。壓痛點深部可觸及條索狀隆起的肌束,腰椎、骨盆X線未見異常。
診斷:右臀上皮神經卡壓綜合征(血瘀氣滯)。
治法:活血化瘀,行氣止痛。
方藥:身痛逐瘀湯加味。
桃仁10g 紅花10g 秦艽10g 羌活10g
歸尾15g 川芎12g 元胡10g 五靈脂10g
香附10g 甘草6g 牛膝10g 沒藥10g
獨活10g 安痛藤15g
上藥7劑,水煎服,日一劑,分兩次服。
局部封閉治療:利多卡因5ml+曲安奈德2ml+維生素B 11ml+維生素B 121ml痛點處注射。
中藥熏洗治療:
五加皮30g 海桐皮30g 伸筋草30g 透骨草30g
紅花30g 防風30g 荊芥30g 桂枝30g
川芎30g 石菖蒲30g
每天熏洗一次,并將藥水溫水坐浴。
按語:①臀上皮神經卡壓綜合征也稱臀上皮神經損傷、臀上皮神經嵌壓、臀上皮神經炎、臀上皮神經病等。臀上皮神經受損而產生的腰、腿、臀疼痛綜合征,臨床上并不少見。②臀上皮神經發自腰1~3神經的后外側支,在骶棘肌外緣穿出,通過腰背肌筋膜進入皮下,跨越髂嵴分布到臀部后方的皮膚。一般認為,在臀上皮神經行程中,越過髂嵴進入臀部時,被腰背筋膜與髂嵴行程的骨纖維管固定。腰部不當運動使神經在髂嵴的骨纖維性管道外口處卡壓,或周圍瘢痕組織以及脂肪疝嵌頓壓迫,或偏出正常的走行位置,神經支瘀血、水腫,形成條索,即中醫傷科所稱“筋出槽”。也有人通過尸體解剖和臨床觀察提出臀上皮神經在走行過程中存在多處卡壓點的可能。部分臀上皮神經卡壓是由于上腰段的小關節紊亂引起,通過手法或神經阻滯可以緩解神經支的卡壓癥狀。神經的多重卡壓理論認為神經卡壓綜合征的產生可以緣于神經干多處受到壓迫,即使每處的壓迫不足以產生臨床癥狀,而加在一起則完全可能造成功能障礙。提示臨床上產生癥狀的神經卡壓,不能僅僅注意該神經的入臀點部位,必須考慮存在其他卡壓點的可能。中醫學認為是氣血受損,經損脈破,血溢脈外,形成瘀血,瘀血阻滯氣血經絡,致使關節脈絡不通,氣血運行受阻而致。故當行氣活血,祛瘀止痛為法。
臀肌筋膜炎案
病歷卡片:鄒某,男,29歲,長沙市人。
初診(2006年5月12日):左臀部酸痛2個月,患者自訴2個月前出現左臀部酸脹不適,熱敷后疼痛有所緩解,但2個月來,始終酸脹,疼痛不適,為求進一步治療,故于今日來院求治,現癥見:左臀部疼痛,伴有左大腿疼痛,行走困難,查:左臀部明顯的壓痛。骨盆X線示:未見異常。
診斷:左臀肌筋膜炎 (血瘀氣滯)。
治法:活血化瘀,行氣止痛。
方藥:身痛逐瘀湯加減。
桃仁10g 紅花10g 秦艽10g 羌活10g
歸尾15g 川芎12g 元胡10g 五靈脂10g
香附10g 甘草6g 牛膝10g 沒藥10g
獨活10g 安痛藤15g
上藥7劑,水煎服,日一劑,分兩次服。
手法治療:患者俯臥位,術者在左髖部痛點做滾、揉、捻以及分筋等手法,最后一手固定骨盆,一手握膝在屈膝屈髖下邊搖轉邊下壓,并外展外旋伸直下肢數次,可消除肌肉痙攣。手法一般由輕到重,循環漸進。每日一次,十次為一療程。
二診(2006年6月25日):經上述中藥內服及手法治療后,患者左臀部疼痛基本消除,再行中藥熏洗:
外用方:
五加皮30g 海桐皮30g 伸筋草30g 透骨草30g
紅花30g 防風30g 荊芥30g 桂枝30g
川芎30g 石菖蒲30g
每天熏洗一次,并將藥水溫水坐浴。治療10天。
三診(2006年7月8日):患者再次就診,訴左臀部已無疼痛,行走自如。
按語:臀肌筋膜是引起臀腿疼痛最為常見的疾病。本癥主要是臀肌筋膜及其附近組織的慢性炎癥,或組織變性所造成。因勞損或風寒濕邪侵犯,導致臀部筋膜、肌肉損傷、刺激神經引起疼痛。中醫認為筋膜炎,在外是因感受風寒濕邪、外傷勞損等,導致筋膜受損、瘀血凝滯、肌肉痙攣、經絡阻閉、氣血運行不暢;在內則是因腎氣虧損、肝失所養,內外交迫,從而發病。故中醫在治療筋膜炎上,一方面修復患處;一方面滋補腎陰、調養機制、行氣活血,攻補結合,能達標本兼治之效。
膝痹案(膝骨性關節炎)
案1:
病歷卡片:王某,女,65歲,建筑公司退休工人。
初診(2002年10月2日):雙膝關節疼痛4年,加重半個月。患者4年前無明顯誘因出現雙膝關節疼痛,尤以上下樓為甚,起身困難,晨起或久坐后感雙膝僵硬,活動可緩解,反復發作遇寒或勞累加重。查體:雙膝關節腫大、內翻畸形。膝關節周圍廣泛壓痛,以膝內側壓痛明顯,浮髕試驗(-),挺髕試驗(+),髕骨研磨試驗(+),舌質淡紅,苔薄白,脈沉細無力。X線片示:雙膝關節退行性變,關節邊緣硬化及大量骨贅形成,關節間隙變窄,髕骨關節間隙基本消失。
診斷:雙膝骨性關節炎(肝腎虧虛,風濕痹阻)。
治法:補益肝腎,祛風除濕。
方藥:
獨活15g 桑寄生20g 紫河車20g 丹參20g
乳香10g 沒藥10g 懷牛膝10g 雞血藤10g
狗脊10g 安痛藤10g 秦艽10g 防風10g
甘草15g
上藥10劑,水煎服,每日一劑,分兩次服。
二診:2002年10月13日。服用10劑后,關節疼痛較前有明顯緩解,活動不利改善。
按語:膝骨性關節炎屬中醫膝痹病范疇,它的主要病變是關節軟骨的退行性變和繼發性骨質增生。它可繼發于創傷性關節炎、畸形性關節炎。本病多在中年以后發生。本病的病因病機有二:①肝腎虧損。肝藏血,血養筋,故肝之合筋也。腎主儲藏精氣,骨髓生于精氣,故腎之合骨也。諸筋者,皆屬于節,筋能約束骨節。由于中年以后肝腎虧損,肝虛則血不養筋,筋不能維持骨節之張弛,關節失滑利,腎虛而髓減,致使筋骨均失所養。②慢性勞損。過度勞累,日積月累,筋骨受損,營衛失調,氣血受阻,經脈凝滯,筋骨失養,致生本病。隨著人的年齡增長,關節軟骨變得脆弱,軟骨因承受不均壓力而出現破壞,加上關節過多的活動,導致骨性關節炎的發生。
本病例為退休工人,因長期的體力勞動,積勞損傷,加之風寒濕邪侵襲及肝腎不足,筋骨失養,故辨證為肝腎虧虛,風濕痹阻型。治當補益肝腎,祛風除濕。方中丹參、紫河車為君藥,同時配伍懷牛膝、雞血藤、狗脊、安痛藤補益肝腎,強壯筋骨;乳香、沒藥、獨活、寄生、秦艽、防風祛風除濕,化瘀止痛,甘草調和諸藥。本方藥臨床應用多年,療效可靠,但在臨床應用上,應注意隨癥加減。
案2:
病歷卡片:周某,女,76歲。
初診(2011年3月11日):雙膝關節疼痛,活動不利7年余,加重2周。患者7年前無明顯誘因出現雙膝關節疼痛,時輕時重,反復發作,癥狀逐年加重,尤以上下樓梯或下蹲起身時明顯,晨起關節僵硬,活動不利,稍活動后減輕。近半個月以來,雙膝關節疼痛明顯加重,夜間痛甚,有時因體位不佳感關節內刺痛難忍,腰膝酸軟乏力,不能支撐感。納食一般,夜寐欠安,二便調,無畏寒發熱。查體:雙膝關節輕微腫脹,右膝稍明顯,膝周壓痛,以膝內側壓痛明顯,髕骨研磨試驗(+),關節摩擦感(+),雙膝呈內翻畸形,左膝活動度可,右膝屈曲可,但不能完全伸直。舌紫暗,苔白膩,脈弦細。X線示:雙膝關節間隙變窄,關節內外骨贅形成,呈退行性改變。
診斷:雙膝骨性關節炎(肝腎不足,氣滯血瘀)。
治法:補肝益腎,通利關節。
方藥:
黃芪30g 當歸10g 萆薢15g 薏苡仁30g
川牛膝10g 柴胡10g 川芎6g 姜黃12g
莪術10g 郁金10g 劉寄奴10g 威靈仙10g
延胡索10g 牡丹皮10g 甘草6g
上藥7劑,水煎服,每日一劑,分兩次服。囑患者適當休息,佩戴護膝保護。
二診(2011年3月20日):患者訴雙膝疼痛減輕,夜間不因疼痛影響睡眠,現腫脹已基本消退,晨起關節僵硬略見好轉,自覺日常活動便利,但下蹲起身仍困難,口干,納食可,夜寐安,二便調。舌淡紅,苔薄白,脈弦。
黃芪20g 當歸12g 獨活10g 雞內金6g
川牛膝10g 生地12g 川芎6g 姜黃12g
莪術10g 三七10g 劉寄奴10g 威靈仙10g
延胡索10g 牡丹皮10g 甘草6g
上藥7劑,水煎服,每日一劑,分兩次服。
隨訪(2011年4月2日):患者雙膝疼痛明顯減輕,已能滿足日常生活需要,上下樓梯雖疼痛,但較前輕松,費力情況好轉,一般情況良好。
按語:顧氏認為膝痹病以氣血虛弱、肝腎不足為本,血瘀為標,為虛實夾雜之證,氣虛不能行血則血瘀,氣虛邪戀發而為痹;肝腎不足,精不充髓,血虛血瘀,筋骨失養,而肢體疼痛,活動不利,臨證以益氣養血,補益肝腎為大法,兼以活血行氣祛濕,顧氏強調治療該病需整體辨證,審證求因,攻補兼施。
案3:
病歷卡片:李某,女,47歲,退休。
初診(2006年4月17日):左膝關節疼痛2月余。患者2個月前無明顯誘因出現左膝關節疼痛,上下樓梯及下蹲起身時疼痛明顯,膝關節酸軟無力。查體:左膝關節內側壓痛(+),髕骨研磨試驗(+),髕股關節間隙壓痛明顯,挺髕試驗(+)。舌質紅,苔薄白,脈細。雙膝X線示:左髕骨軟骨骨質硬化,左髕股關節間隙稍變窄。
診斷:右髕骨軟化癥 (肝腎虧虛)。
治法:補肝益腎、強筋壯骨。
方藥:
黃芪20g 熟地20g 川牛膝10g 丹參20g
乳香6g 沒藥6g 骨碎補15g 杜仲10g
雞內金15g 土鱉蟲6g 石菖蒲6g 甘草10g
10劑,水煎服,日一劑、分兩次服。
二診(2006年4月28日):服藥10天,左膝關節疼痛減輕,乏力感好轉,按原方再服10劑。
三診(2006年5月8日):患者自述左膝疼痛基本消失,但久行、爬樓梯略覺酸脹乏力,囑佩戴護膝,盡量避免爬樓梯、下蹲、登山等運動,繼服藥1周,以鞏固療效。
按語:髕骨軟化癥可認為是膝骨性關節炎的前期表現,中醫學也將該病歸屬于“骨痹”范疇。顧老認為該病以“肝腎氣血虛衰”為根本。肝主筋、腎主骨,肝腎氣血虧虛,則筋骨失養,筋骨不濡則膝痛腿軟。因此,治療本病應當使腎氣充盈,骨得到堅實、健壯為原則。故運用“腎主骨”的理論為指導。在臨床不斷的實踐中,探索、篩選補肝腎、益氣活血藥物中,總結本病的治則為:補肝益腎、強筋壯骨之法。
跟痛癥案
病歷卡片:關某,女,67歲,退休職工。
初診(2004年12月21日):右側足跟疼痛7月余。患者于7個月之前無明顯誘因出現右側足跟疼痛,時輕時重,不能遠行,不能穿硬底鞋,熱水泡腳后可使疼痛緩解。查體:患者面色偏黃,身體羸瘦,右足跟無腫脹,局部壓痛明顯。舌淡,苔白,脈沉細無力。X線示:右足跟可見鳥嘴樣骨刺。
診斷:跟痛癥 (肝腎虧虛)。
治法:補肝益腎、通絡止痛。
方藥:
熟地黃30g 當歸15g 黃芪20g 丹參15g
白芍20g 雞血藤15g 淫羊藿10g 山茱萸15g
澤瀉10g 茯苓10g 延胡索10g 甘草10g
上藥7劑,水煎服,日一劑、分兩次溫服。藥渣保留煎藥泡腳,持續1小時以上。
配合手法:足跟錘擊法(握拳捶擊足跟部200次)。
二診(2004年12月29日):連續一周治療,患者右足跟疼痛明顯減輕,按原方法繼續治療2周。
三診(2005年1月14日,電話隨訪):患者右足跟疼痛消失,行走恢復自如。
按語:跟痛癥多見于中、老年人,中醫學認為系因肝腎不足,或久病體虛。氣血衰少,筋骨失養;或久行久立,導致足跟勞損或退變所致,也可因骨刺刺激引起局部無菌性炎癥導致。本病起病呈漸進性加重,多為單發,表現為足跟部不紅不腫,跟骨的跖面和側面有壓痛,若跟骨骨刺較大時,可見骨性隆起。X線多顯示骨質增生,但與癥狀不成正比。本案系肝腎虧虛型跟痛癥,系髓虛不能養骨,血少不能榮筋,治療宜補肝益腎、養血舒筋、通絡止痛而收良效。
(二)外傷類
胸部屏傷案
病歷卡片:孫某,男,23歲,大學生。
初診(2005年10月11日):左側胸脅部疼痛、活動不利2天。患者于2天前上體育課做仰臥起坐后感左側胸肋部疼痛,呼吸不順,不能深呼吸,輕咳即感痛甚,休息兩天癥狀無任何緩解,夜間翻身困難,遂來就診。查體:左6~9肋腋緣有壓痛,但壓痛不定,胸廓擠壓試驗(-),胸廓活動受限,舌淡,苔白,脈弦。X線示:諸肋骨未見明顯骨折跡象。
診斷:胸部屏傷 (氣滯血瘀)。
治法:活血行氣、通絡止痛。
方藥:
柴胡15g 天花粉10g 當歸尾10g 紅花6g
穿山甲10g 酒浸大黃6g 桃仁10g 紫蘇20g
桔梗10g 川芎10g 延胡索10g 甘草10g
上藥5劑,水煎服,日一劑,分兩次溫服。
二診(2005年10月17日):患者胸脅部疼痛明顯減輕,翻身自如,僅在咳嗽后感胸脅部疼痛,但能忍受,舌淡、苔薄白,脈數。原方去穿山甲、大黃,繼服3劑。
1周后電話隨訪:患者痊愈。
按語:胸部屏挫傷屬胸部內傷范疇,是由于負重屏氣或受暴力撞擊而致胸部氣血、經絡損傷,分為胸部屏傷和胸部挫傷。胸部屏傷多以傷氣為主,導致氣機阻滯,運化失職,經絡受阻,不通則痛;胸部挫傷以傷血為主,多因筋脈受損,血溢于筋脈之外,瘀血停滯而痛。氣和血相輔相成、相互聯系、相互影響,故氣血往往俱傷。本案以傷氣為主,故治療以理氣通絡為主,輔予活血通絡之品。
踝關節創傷性關節炎案
病歷卡片:劉某,女,44歲。
初診(2003年9月29日):左踝關節腫痛7個月。患者于7個月前因跌倒致左踝關節骨折,經石膏外固定4周后,左踝關節一直腫脹,疼痛,活動受限。查體:左踝關節腫脹,外踝尖及前下方壓痛明顯,左踝關節屈伸活動明顯受限。X線示:左踝脛距關節面毛糙,成骨關節炎改變。
診斷:左踝創傷性關節炎(氣滯血瘀)。
治法:活血化瘀、消腫止痛。
處方:
炙馬錢子50g 梔子50g 伸筋草25g 透骨草25g
木瓜25g 威靈仙25g 骨碎補25g 川芎15g
五加皮15g 蘇木15g 乳香15g 沒藥15g
細辛15g 枳殼15g 獨活15g 川牛膝15g
用法:上藥加水浸泡半小時后,煮沸20分鐘,加入白醋300g,待水溫適宜,置于患關節下熏洗20分鐘,然后將藥渣布包后敷踝關節20分鐘,每日2次,邊熏洗邊活動關節。
手法治療:①松解法:用掌根部、大小魚際、拇指采用按、揉、掖等手法松解踝關節及小腿肌肉、跟腱共5分鐘。②理筋法:用拇指指腹順著或垂直于肌腱走行方向采用捋法、撥法理順脛前后肌腱、腓骨長短肌腱、趾伸屈肌腱等共5分鐘。③點穴法:點按懸鐘、復溜、三陰交、足三里、太溪、解溪、委中、內庭等穴,每穴約0.5分鐘。④扳法:分別將踝關節置于背伸、跖屈、內外翻位,并保持各1分鐘。保持時配合手法按揉進一步松解關節囊。⑤搖轉法:一手扶踝背、一手扶足背,分別進行順逆時針的搖法,可同時施加牽引,共3分鐘。以上手法均在中藥熏洗后進行。
按語:本方以梔子、馬錢子為君藥,以達到消腫止痛、抑制軟骨破壞的目的;伸筋草、透骨草、威靈仙、獨活祛風散寒除濕,通絡止痛;牛膝、乳沒、川芎活血化瘀止痛;枳殼理氣化痰祛濕,氣行則津血得行,瘀血痰濕得以祛除。諸藥合用,共同起到活血化瘀、祛風通絡止痛、利水消腫之功效。本療法中手法在中藥熏洗后應用,既有利于松解關節周圍粘連,矯正畸形,改變負重力線,抑制軟骨的破壞,又能疏通經絡,消腫止痛。
踝關節陳舊性損傷案
病歷卡片:王某,男,38歲。
初診(2012年5月16日):左踝關節疼痛、活動不利5月余。患者于2011年年底因不慎扭傷左踝關節,在當地醫院治療,X線示未見明顯骨折及脫位,給予活血通絡之品后囑患者自主制動直至消腫,患者遵醫囑執行,現傷后5月余,仍感左踝部疼痛,不能久行,不能走不平的道路,踝關節內翻活動時疼痛明顯。查體:左外踝前側及前下方壓痛明顯,踝關節及小腿肌肉萎縮,局部皮膚色暗且有大量色素沉著樣改變,踝關節自主活動度良好。舌淡紅,苔白,脈弦細。X線示:左外踝陳舊性撕脫骨折?左踝退行性變,左踝諸骨骨小梁較健側稀疏。
診斷:左踝骨痿 (肝腎虧虛,筋骨不榮)。
治法:補肝益腎、強筋壯骨。
方藥:
炙黃芪20g 當歸20g 川芎15g 川續斷15g
黨參15g 狗脊20g 杜仲10g 白芍20g
獨活6g 生地10g 熟地12g 白術10g
木瓜6g 甘草6g
上藥14劑,水煎服,日一劑,分兩次溫服。藥渣保留煎藥泡腳,持續1小時以上。
囑患者服用鈣劑及維生素D。
二診(2012年11月4日):患者踝關節疼痛好轉,行走距離較前明顯增加,但遠行后仍有不適感,尚能忍受,踝關節及小腿肌肉較前豐厚,顏色轉佳,原方有效,繼服7劑。
按語:此案系踝關節扭傷后因疼痛活動減少引起的廢用性骨萎縮,中藥內服予補肝益腎、強筋壯骨之品,配合中藥外用能更好地活血化瘀、通絡止痛。
外傷便秘案
病歷卡片:王某,女,48歲,清潔工。
初診(2003年6月11日):腰部外傷后疼痛伴腹部脹痛。患者5日前不慎滑倒,腰部著地,頓時感到腰部疼痛,不能活動,家中臥床數日腰痛不減,大便傷后未解,遂來就診。X線示:L 1椎體壓縮性骨折。腹部B超:實質臟器未見明顯異常。查:腹部膨隆、壓痛,無反跳痛,腸鳴音減弱。舌質暗紫,苔黃厚,脈弦澀。
診斷:便秘 (氣滯血瘀)。
治法:攻下逐瘀。
方藥:少腹逐瘀湯合大承氣湯。
小茴香6g 干姜6g 延胡索10g 沒藥10g
當歸12g 川芎10g 肉桂3g 赤芍6g
蒲黃15g 五靈脂6g 大黃10g 芒硝(沖服)5g
枳殼15g 厚樸10g 蘇木10g 甘草6g
上藥3劑,水煎服,每日一劑,分兩次服,藥后得下即停。
二診(2003年6月15日):服用兩次后解出大便,腹痛腹脹消失。
按語:患者因外傷致椎體壓縮性骨折,加之疼痛臥床,腹脹、便秘是最常見的臨床并發癥。在治療此類病人時,首先采用活血化瘀,通下導滯之法以排出宿便,減輕腹壓,以利氣暢,氣暢則血行,血行則痛減。
(三)小兒類
小兒抽搐案
病歷卡片:患兒,男,6歲7個月。
初診(2007年11月28日):四肢抽搐頻發2年余。患兒家屬代訴患兒四歲時開始發生四肢抽搐,每日發生數次至十余次不等,夏季次數增多,發作時伴隨大汗,每次抽搐時間2~5分鐘。曾在多家大醫院治療未果遂來就診。入院見患兒膽怯怕生,神志不寧,喜動,夜寐易驚易哭鬧,納食欠佳。舌紅,苔黃膩,脈弦數。
診斷:小兒抽搐 (痰熱內擾、筋失濡養)。
治法:清化痰熱,補血養心。
方藥:
法半夏10g 茯苓10g 竹茹10g 淡竹葉10g
陳皮6g 當歸6g 石菖蒲6g 枳實6g
牡蠣(先煎)6g 龍骨(先煎)6g 甘草6g
上藥5劑,水煎服,每日一劑,分兩次服。
二診(2007年12月4日):服藥后,抽搐次數明顯減少,昨日抽搐2次,患兒明顯安靜,夜間哭鬧次數減少,舌淡紅,苔薄膩,脈數。原方加遠志6g,繼服3劑。
三診(2007年12月8日):下肢抽搐基本消失,上肢仍時有抽搐,平均每日2~3次,多發生于下半夜,納食漸增。原方繼服7劑,半月后隨訪,四肢抽搐未再發。
按語:本案患兒系痰熱內擾心神導致陰陽失和,筋脈失養而發抽搐。故使用溫膽湯清化痰熱,使膽氣降而筋得所養,并輔以牡蠣、龍骨、遠志等安神定志,全方合用以達“通上下而調陰陽”之目的。
小兒遺尿案
病歷卡片:患兒李某,男,5歲。
初診(2008年5月11日):患兒間斷發生夜間尿床2年余。患兒家屬訴近兩年來患兒頻發夜間尿床,尤其在患兒運動后次數增多,最多可達3~5次。怕冷,易出汗,易外感,夜寐易驚醒,挑食,納差,大便時干時稀,身體消瘦,面色偏黃,舌淡,苔白,脈細。
診斷:小兒遺尿 (脾腎氣虛)。
治法:補脾益腎、固攝止遺。
方藥:
黃芪15g 黨參10g 白芍10g 五味子3g
白術10g 石菖蒲3g 覆盆子10g 金櫻子6g
生龍骨15g 生牡蠣15g 茯神6g 遠志6g
黃精6g 甘草6g
上藥5劑,水煎服,每日一劑,分兩次服。
二診(2008年5月17日):遺尿次數減少,近兩日共遺尿1次,夜間入睡安靜,易疲勞,仍怕冷,納食偏差,大便稀。原方去石菖蒲、龍骨、牡蠣,加雞內金6g,當歸10g,龍眼10g,繼服10劑。
三診(2008年6月2日):患兒服藥后面色微紅,精神狀況好轉,遺尿癥狀消失,夜寐改善,納食顯著增加,大小便正常。囑患兒家屬加強患兒飲食營養,多進行戶外鍛煉。
按語:《張氏醫通》:“臥則陽氣內收,腎與膀胱之氣虛寒,不能制約,故睡中遺尿”。尿液的貯藏與排泄依賴于腎的氣化功能,腎氣不足,就會導致下焦虛寒,閉藏失司,不能約束水道而遺尿。此外,肺位于上焦,為水之上源,有通調水道功能。脾為中土,主運化水濕,兩者均能影響尿液的排泄,治療時需予以兼顧。
小兒厭食案
病歷卡片:陳某,男,4歲6個月。
初診(2009年9月12日):納食欠佳7月余。患兒系早產兒,出生后體弱,非母乳喂養,食欲差,甚至拒食,時常感腹脹、腹瀉。就診時見患兒面色萎黃,頭發干枯,形體消瘦,不欲飲食,夜寐差,易驚易醒,大便時干時稀,每日2~3次,腹微脹。舌淡,苔白,脈細無力。
診斷:小兒厭食癥 (脾胃虛弱)。
治法:健脾和胃。
方藥:
黨參10g 沙參10g 白術6g 扁豆10g
當歸6g 雞內金6g 茯苓10g 麥芽10g
神曲6g 五味子3g 炙甘草3g
上藥5劑,水煎服,每日一劑,分兩次服。
二診(2009年9月18日):患兒納食有所好轉,食量有所增加,仍自覺腹脹,大便稀,每日2~3次。原方加陳皮6g,黃芪10g以補氣升陽,囑家長多帶患兒外出活動。
三診(2009年9月25日):進食明顯改善,腹脹消失,大便明顯成形,每日1次,原方再服5劑,配合飲食調理及運動。
1個月后隨訪,患兒面色微紅,飲食正常,形體健壯。
按語:厭食病變臟腑在于脾胃,病初多為氣滯氣虛,久病則氣血兩虛。實證者多為食滯胃腸或濕困中焦,虛證者包括脾胃氣虛、脾陽不足和胃陰不足,兩者多夾雜出現,故治療時需仔細辨證。
小兒腹瀉案
案1:
病歷卡片:曾某,女,3歲。
初診(2011年7月28日):腹瀉1周余。患兒家屬訴近1周以來,患兒大便質稀,或成水樣,且夾有不消化食物,氣味酸臭,每日大便四五次,多則七八次,納食欠佳,精神差,曾在社區醫院用藥治療,未見明顯效果,遂來就診。查體:患兒精神偏差,面色稍偏黃,腹部平軟,按之無哭鬧,腸鳴音增強,舌淡紅,苔薄,指紋風關。
診斷:腹瀉 (脾虛濕盛)。
治法:健脾祛濕。
方藥:
黨參6g 白術10g 茯苓6g 白扁豆6g
陳皮6g 白芍10g 厚樸3g 砂仁3g
馬齒莧10g 木香6g 雞內金6g 谷芽(炒)10g
麥芽(炒)10g 蓮子肉6g
上藥5劑,水煎服,每日一劑,分兩次溫服。
二診(2011年8月5日):大便次數減少,每日2~3次,未出現水樣便,不夾雜未消化食物,舌苔白膩。原方去馬齒莧、蓮子肉、雞內金后繼服5劑。
1周后隨訪:大便正常,飲食增加,精神良好。
按語:小兒泄瀉發生的原因,以感受外邪、飲食所傷、脾胃虛弱多見,其主要病位在脾胃,辨證時需分清寒、熱、虛、實。大便的顏色、性狀、氣味對辨證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如糞便稀薄如水樣,色黃、氣臭穢多為濕熱瀉;大便清稀多泡沫,臭氣輕多為風寒瀉;納呆腹脹,便稀夾雜不消化食物多為傷食瀉;大便清冷,完谷不化多為脾腎陽虛。本案中,患兒腹瀉日久,久瀉脾虛,導致運化失職,濕邪內侵,完谷不化,治療當健脾利濕并輔以消食之品。
案2:
病歷卡片:聶某,男,2歲5個月。
初診(2005年8月7日):患兒近2日來腹瀉,瀉勢急迫。日行七八次,為稀水樣便,色黃而臭,無膿血,納食差,腹脹腹痛,小便短少。查體:面色黃。前囟及眼窩輕度凹陷,唇紅而干,肺(-),腹部平軟,未及包塊,無明顯壓痛,肝脾肋下未及。皮膚彈性可,肛門紅赤,舌質紅,苔白膩,指紋紫滯至風關。
中醫診斷:腹瀉 (濕熱下注)。
治則:辛開苦降,清利濕熱為法。
方藥:大苦辛湯合香連化滯丸加減。
厚樸3g 黃芩10g 廣木香3g 黃連1.5g
陳皮5g 茯苓10g 澤瀉10g 生姜皮1g
炒白術10g 白芍10g 神曲10g 雞內金10g
上藥5劑,水煎服,每日1劑,分兩次服。
取穴:清脾經200次,清肝經120次,清心經120次,清肺經120次,補腎經120次,清大腸經120次,清后溪120次,推六腑120次,按揉足三里50次,揉中脘50次,按揉龜尾50次。
二診(2005年8月12日):服上方5劑后,腹瀉明顯減輕,大便溏。日行二三次,腹脹癥狀已除,唯納食仍較差,舌質紅,苔白略膩。乃濕熱余邪未凈,脾運未健,上方去厚樸,加焦三仙各10g,5劑。服藥后諸癥悉除,病告痊愈。
按語:濕熱之邪蘊結于腸胃,濕熱下迫腸腑,清濁不分,則腹瀉,瀉勢急迫,色黃而臭;濕熱阻遏氣機,礙脾滯胃,故納呆腹脹;水隨糞便走瀉大腸,故而小便短少。肛門紅腫,舌質紅,苔白膩,指紋紫滯至風關均為濕熱之象。治療宜以辛開苦降,清利濕熱為法。方中黃芩、黃連、澤瀉清熱利濕;厚樸、木香行氣消脹;陳皮、茯苓、白術健脾助運;白芍緩急止痛;神曲、雞內金消食導滯;生姜皮利濕健胃,且有反佐之意。諸藥合用,收效顯著。治五經用“清四補一”法,以清熱為主法,重清脾經以清中焦濕熱為主,清大腸、后溪,推六腑清熱利濕;揉足三里、中脘,按龜尾,調中理氣止痛止瀉。
小兒哮喘案
病歷卡片:朱某,女,4歲。
初診(2006年5月9日):咳嗽伴氣喘半年余。患兒家長訴自去年年底以來,因一次感冒后,患兒體質下降,從此容易外感,頻繁出現陣發性咳嗽,反復發作,天氣突變或寒冷極易誘發,逐漸加重,近段時間發作時可出現面色蒼白、乏力等癥狀。曾多次在當地醫院治療,診斷為支氣管哮喘,抗炎治療后癥狀緩解,但容易誘發,未能根治,遂來就診。見患兒頻繁咳嗽,聲音低微無力,咳嗽后氣喘,痰白質清,面色偏白,自汗怕冷,氣短懶言,不欲活動,納食差,大便時干時稀。舌淡胖,苔薄白,脈細。
診斷:哮喘 (脾肺氣虛)。
治法:補脾益肺,化痰止咳。
方藥:
黃芪12g 白術10g 防風6g 黨參10g
茯苓6g 法半夏3g 白扁豆6g 陳皮6g
浮小麥6g 神曲10g 炒麥芽10g
上藥7劑,水煎服,每日一劑,分兩次溫服。
二診(2006年5月17日):患兒咳嗽次數明顯減少,氣喘癥狀消失,咳嗽較前有力,面色轉佳,汗出減少,納食漸增。原方去半夏,加五味子3g,川貝3g,繼服5劑。
三診(2006年5月23日):咳嗽停止,精神狀態良好,喜外出活動。
1個月后隨訪:患者以上癥狀未復發。
按語:小兒肺臟嬌嫩、脾常不足,如外邪侵襲或肺氣虛衰,則津液失其疏布,凝聚成痰,積于肺臟。脾運化失司,水濕不化則凝液成痰,故云脾為生痰之源,肺為貯痰之器。治療時需脾肺同治、標本兼顧。
(四)其他
自汗案
病歷卡片:李某,男,68歲。
初診(2007年7月2日):自覺上胸部灼熱,胃脘部明顯,伴有汗出不能自制2月余,間斷發作,以睡眠欲醒時尤其明顯,每日7~10次不等,咳嗽有痰,色微黃,口干不欲飲,納食可,二便調,脈寸尺沉細,關脈洪數。舌紅苔黃膩。胸透正常。
診斷:自汗 (肺胃郁熱)。
治法:清泄肺胃郁熱。
方藥:
葦根15g 薏苡仁12g 杏仁6g 冬瓜仁10g
煅石膏10g 知母3g 淡竹葉6g 枇杷葉6g
荷葉6g 粳米15g
上藥3劑,水煎服,每日一劑,分兩次溫服。
二診(2007年7月6日):服藥后自覺胃脘部灼熱減輕,汗出減少,欲醒時未見大汗,胸部微悶,仍有咳嗽,不欲飲食,小便黃,伴有輕微熾熱,大便黏稠,味臭,舌質黃,脈弦滑。為肺胃之熱下泄,肺胃失和所致。
葦根20g 薏苡仁15g 冬瓜仁10g 淡竹葉6g
煅石膏10g 茵陳6g 防己5g 姜黃5g
木通3g
上藥3劑,水煎服,每日一劑,分兩次溫服。
三診(2007年7月10日):服藥后自覺發熱消失,汗出停止,飲食及二便正常,脈弦有力,舌質淡紅,苔薄黃膩,仍有余熱未清,治宜調和肺胃續清濕熱。繼服3劑,痊愈。
按語:汗出有虛實之分,本案濕熱余邪,逗留肺胃,遏而不解,熱迫汗出,故自覺上胸烘熱,繼而出汗,脈見洪數,舌質紅,苔黃膩,以竹葉石膏湯清陽明伏熱,合葦莖湯疏利肺氣,清泄肺熱,兩方合用,使郁熱下行。二診去石膏加茵陳、防己、木通清利濕熱,服三劑后熱平汗止。
主站蜘蛛池模板: 蓝田县| 措勤县| 巫溪县| 泸西县| 偃师市| 成安县| 江源县| 井冈山市| 汉源县| 东乡族自治县| 平利县| 喀喇沁旗| 泰兴市| 洮南市| 苏尼特右旗| 高清| 彭阳县| 垫江县| 即墨市| 新安县| 广平县| 巴塘县| 无棣县| 镇江市| 临汾市| 科尔| 中山市| 穆棱市| 个旧市| 东光县| 兴仁县| 淮南市| 罗甸县| 兖州市| 宽甸| 宜黄县| 巨鹿县| 山东省| 石嘴山市| 石城县| 定边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