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核醫學與分子影像臨床應用指南作者名: 黃鋼本章字數: 1455字更新時間: 2020-08-13 19:39:58
第9章 胰腺癌PET/CT顯像臨床應用指南
一、概述
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2008年全球胰腺癌發病率和死亡率分別列惡性腫瘤第13位、第7位 [1]。2013年最新統計數據顯示,在發達國家(美國)胰腺癌新發估計病例數列男性第10位,女性第9位,占惡性腫瘤死亡率的第4位 [2];在我國上海等經濟發達地區,胰腺癌新發估計病例數列男性第6位,女性第7位。我國胰腺癌的發病近年來呈快速上升趨勢,據《2012中國腫瘤登記年報》統計,2009年胰腺癌占我國惡性腫瘤發病率和死亡率的第7位和第6位。
吸煙、高脂飲食、體重指數超標可能為胰腺癌的主要危險因素。另外,糖尿病、過量飲酒、慢性胰腺炎等因素與胰腺癌的發生有一定關系。
國內外研究表明,大約60%的胰腺癌患者在確定診斷時已發生遠處轉移,25%患者為局部晚期,不能行根治性切除術,中位生存期僅為6~9個月 [3,4],不可手術切除的患者5年總體生存率不足5%。
1.胰腺癌的病理類型
組織學類型:參照2010年第4版消化系統腫瘤WHO新分類 [5]。
1)起源于胰腺導管上皮的惡性腫瘤:
導管腺癌
腺鱗癌
膠樣癌(黏液性非囊性癌)
肝樣腺癌
髓樣癌
印戒細胞癌
未分化癌
未分化癌伴破骨巨細胞樣反應
2)起源于非胰腺導管上皮的惡性腫瘤:
腺泡細胞癌
腺泡細胞囊腺癌
導管內乳頭狀黏液性腫瘤伴浸潤性癌
混合性腺泡-導管癌
混合性腺泡-神經內分泌癌
混合性腺泡-神經內分泌-導管癌
混合性導管-神經內分泌癌
黏液性囊性腫瘤伴浸潤性癌
胰母細胞瘤
漿液性囊腺癌
實性-假乳頭狀腫瘤
2.分期
(1)胰腺腫瘤TNM分期(表9-1)
表9-1 胰腺腫瘤的TNM分期

(2)胰腺癌的病理分期(AJCC 2010) [6](表9-2)
表9-2 胰腺癌的病理分期

3.胰腺癌影像學檢查
臨床用于診斷胰腺癌的影像技術很多,包括CT、MRI、PET-CT、 B超、EUS、ERCP等,特點各不相同,根據病情選擇恰當的技術是診斷胰腺病變的前提。
(1)CT:
包括CT血管成像(CTA)技術,是診斷胰腺疾病的常用影像技術。不同掃描技術的側重點各異:①上腹部平掃及增強掃描:顯示較大的胰腺腫瘤和肝臟、胰腺旁淋巴結,由于受掃描范圍和掃描層厚度(5~7mm)限制,對胰腺內小病變的診斷能力有限;②中腹部薄層動態增強/胰腺薄層動態增強:掃描層厚度≤3mm,是診斷胰腺病變的最佳CT技術;③多平面重建(MPR):利用橫斷面原始薄層圖像,根據不同目的重建三維圖像,是顯示胰腺腫塊毗鄰關系的最佳技術;④CTA:利用橫斷面原始薄層圖像,重建的腹腔動脈及其主要分支、門脈及其主要分支三維影像,是顯示胰腺相關血管病變的理想技術。
(2)MRI:
包括磁共振胰膽管成像(MRCP)、磁共振血管成像(MRA)技術,是診斷胰腺疾病的常用影像技術。①常規上腹部平掃及增強掃描:主要用于顯示較大的胰腺腫瘤和肝臟、胰腺旁淋巴結;②中腹部薄層動態增強/胰腺薄層動態增強:是顯示胰腺腫瘤的最佳MRI技術,與胰腺薄層動態增強CT對胰腺病變的診斷價值相當,在顯示合并的水腫性胰腺炎方面甚至優于CT;③MRCP:能在生理條件下顯示胰管及膽管全貌,對胰管結石的顯示能力遠優于其他成像技術,與中腹部MRI薄層動態增強聯合應用,診斷價值更高。
(3)PET/CT:
2012 NCCN胰腺癌診療指南 [6]將PET/CT作為常規影像學檢查(CT、MRI)的一個重要補充,對胰腺癌的診斷、分期及預后方面具有一定的優勢。
(4)B超:
方便、易行,可用于胰腺癌的診斷和隨訪,對肝臟、膽管和較大的胰腺腫塊,具有較高診斷價值。超聲造影技術可用于胰腺癌早期診斷。
(5)超聲內鏡(EUS):
對胰腺小病灶及局部淋巴結的診斷能力明顯優于常規B超檢查,可對病灶行穿刺活檢(EUS-FNA)、囊性灶的囊液抽取等有創操作。
(6)ERCP:
由于多數胰腺癌起源于胰管,ERCP可發現胰管狹窄、梗阻或充盈缺損等異常,由于難以顯示胰管外腫瘤全貌,目前其診斷用途多由MRCP、CT、MRI、EUS等無創檢查代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