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核醫(yī)學與分子影像臨床應用指南
- 黃鋼
- 877字
- 2020-08-13 19:39:56
第7章 淋巴瘤PET/CT顯像臨床應用指南
一、概述
淋巴瘤在我國是發(fā)病率增速最快的腫瘤之一,已逐步躋身癌癥發(fā)病率和死亡率前10位 [1]。2009年中國惡性腫瘤發(fā)病和死亡分析顯示,淋巴瘤的發(fā)病率為6.68/10萬,占全部惡性腫瘤發(fā)病的2.34%,居各類癌癥發(fā)病的第8位,其中男性發(fā)病率7.71/10萬,女性發(fā)病率5.64/10萬,城市發(fā)病率高于農(nóng)村;中國淋巴瘤死亡率為3.75/10萬,占全部惡性腫瘤死亡的2.08%,居各類癌癥發(fā)病的第10位 [2]。
淋巴瘤是一組起源于淋巴結(jié)或其他淋巴組織的惡性腫瘤,可分為霍奇金淋巴瘤(Hodgkin’s Lymphoma,HL)和非霍奇金淋巴瘤(Non-Hodgkin’s Lymphoma,NHL)兩大類。世界衛(wèi)生組織(WHO)分類將HL主要分為兩型:淋巴細胞為主型霍奇金淋巴瘤(lymphocyte predominance HL,LPHL)和經(jīng)典型霍奇金淋巴瘤(classical HL,CHL) [3]。CHL占絕大多數(shù),分為4個亞型:結(jié)節(jié)硬化型、混合細胞型、少淋巴細胞型、富于淋巴細胞型。非霍奇金淋巴瘤(NHL)是一組多樣化的淋巴增殖性疾病,起源于B淋巴細胞、T淋巴細胞或自然殺傷(NK)細胞。2008年9月,WHO分類再次進行更新,加入了過去十年間發(fā)現(xiàn)的新的疾病和亞型,并且基于最新進展,更好地確定了一些異質(zhì)性和不明確的分類 [3,4]。按Ann Arbor分期系統(tǒng),淋巴瘤可分為Ⅰ~Ⅳ期。
淋巴瘤的影像學檢查中,胸部/腹部/骨盆增強CT檢查(除非患者同時患有腎功能不全)屬于基本檢查項目,根據(jù)具體的淋巴瘤類型可以選擇PET/CT顯像、超聲內(nèi)鏡、頭顱CT或腦MRI檢查等。 18F-FDG PET顯像已經(jīng)用于淋巴瘤患者的初始分期、再分期、療效評價及隨訪 [5~7]。在美國淋巴瘤的應用中,PET/CT檢查在很大程度上取代了專用CT掃描。與單獨使用全劑量診斷CT或PET顯像相比,PET/CT顯像在疾病分期和再分期過程中有明確的優(yōu) [8,9]勢。
國際工作組(international working group,IWG)于1999年發(fā)布淋巴瘤療效評價標準的指南。該療效評價標準的主要依據(jù)是CT掃描測量下腫大淋巴結(jié)體積的縮小程度、骨髓穿刺涂 [10]片和活檢確定的骨髓受累程度。由于其明顯的局限性,2007年對該指南進行了修訂,在淋巴瘤療效評價的標準中融入免疫組化(immuno histochemistry,IHC)、流式細胞術以及[ 18F]脫氧葡萄糖(FDG)-正電子發(fā)射計算機斷層(PET)顯像 [11]。修訂的淋巴瘤療效評價標準迄今只用于HL和彌漫性大B細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 cell lymphoma,DLBCL),在其他組織學的應用尚需進行驗證,其緩解標準目前還應使用原版IWG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