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翁維良活血化瘀十二法
- 李秋艷
- 2365字
- 2020-03-06 17:12:14
二、翁老活血化瘀治法臨床應用特點
1.注意用藥安全性
中藥毒副作用小的特點遠遠優于西藥,但也容易造成醫生忽視其安全性,近年來由于服用中藥造成不良事件的情況屢有發生,也使中藥的安全使用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翁老臨床就診患者多為老年心腦血管患者,需要長期堅持服藥,應最大限度避免藥物毒副作用的發生。所以翁老臨床用藥在注重療效的同時,將安全性放在首位,在用藥安全性上遵循幾條原則:
(1)嚴格按照國家藥典規定劑量范圍使用中草藥,不超劑量使用,經統計所有處方,單味藥平均使用劑量遠低于醫院平均使用劑量。
(2)不使用相反、相畏的藥物。
(3)較少使用刺激性強、毒性大、副作用大的藥物。如全蝎、蜈蚣等蟲類藥物很少用,一是味道難聞,口感差;二是刺激脾胃,出現惡心嘔吐等;三是因異體蛋白容易導致過敏。
(4)熟悉中草藥的現代藥理研究,避免使用經現代藥理研究對人體副作用大的藥物。如木通、天花粉、何首烏等。
(5)較少使用保護性動物藥材、珍稀藥材。如麝香、虎骨、犀角、琥珀等。
(6)和血類藥物使用依頻率較高:丹參、赤芍、紅花、當歸、丹皮;活血類藥物居中:郁金、川芎、姜黃、牛膝、元胡等;翁老很少使用破血類藥物,對于瘀血深重者使用三棱、莪術等,劑量較小,或同時配伍補益藥,以防傷正。
2.因時制宜,與時俱進
《晉書·劉頌傳》:“所遇不同,故當因時制宜,以盡事適今”,即指根據不同時期的具體情況,采取與之相適應的措施。體質的形成受先天遺傳和后天諸多因素的影響,現今我們生存的自然、社會環境等因素可使體質呈現趨同性,體質又決定了對疾病的易感性,正確認識和分析現代人群的疾病特點,可以幫助我們較準確地把握某些特定疾病人群的共性問題,對疾病的診斷治療有一定的指導意義。翁老將中醫傳統三因制宜的“因時制宜”思想靈活運用在臨床中,不僅注重根據不同季節特點的用藥變化,還強調要根據不同時代背景患者的特點,不斷完善調整治療方案。就如后世醫家在傳統“經方”基礎上,不斷創制出被后人廣泛應用的“時方”一樣,才使中醫藥在傳承中得以發展。翁老在治療上主要發生如下變化。
(1)處方較前普遍偏大,包括藥味增多、藥力增強和劑量增大三方面。主要是因為翁老就診患者本來老年人居多,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醫療條件的不斷改善,生存期隨之延長,很多患者不僅并發癥多,而且多系統疾病并存,病機復雜,虛實兼夾、多臟器受累,病情深重,非既往藥專、量輕之劑所能及。所以針對這些患者,翁老處方要照顧陰陽、氣血、虛實、臟腑諸方面。藥味有增,比如原來用冠心3號方益氣活血,現在要用之與生脈散或參苓白術散合方;藥力增強,如原來很少用的破血藥三棱、莪術等,現使用頻率明顯增多;藥物劑量也稍有增大,如生黃芪由12g增至15g。
(2)隨著病情復雜深重,翁老強調痰瘀同治的重要性。根據久病多瘀、痰瘀互結等理論,對于頑疾,即久病病證復雜難愈的疾病,一般都經過長時間的治療,看似復雜難辨,證型不一,然細辨之,多有痰濁瘀血存在。又心血管病、腦血管病、糖尿病、高脂血癥等慢性病多發生于肥胖患者,肥人多脾虛濕性體質,引起津液、血液代謝的不暢通,水停生痰濕,血停成瘀血,痰濁與血瘀又相互影響而相兼為病,而且病情更為深重。臨床除見舌質黯、有瘀點、舌下靜脈增粗、某些部位疼痛等血瘀表現,還多有舌體胖大、舌苔厚膩、身體酸重、痰多等痰濕表現。翁老根據患者的這些變化,選方用藥注重清化痰瘀,嚴重者予滌痰破瘀治療。
(3)重視自然環境及情志因素對人體的影響,主張疏肝解郁,理氣清肝治療。激烈的社會競爭,給許多人帶來了前所未有的心理壓力,尤其是中年階層,甚至年輕人的學習、就業壓力等,使人們的情緒經常處于壓抑、憂愁、思慮、焦慮、煩躁的狀態中,日久“神勞”。不同的消極情志對臟腑氣機的影響各有側重,中醫早有怒傷肝、思傷脾、恐傷腎等七情致病之說,其中壓抑、郁怒、憂愁、思慮最容易造成人體氣機郁滯,氣滯郁久不解會化熱化火,致肝氣不疏、肝郁脾虛、肝陽上亢、肝郁化火等。另外,人類的生存環境隨著經濟的發展日趨惡化,環境污染其實是多種毒素淤積作用于人體,排毒不暢,日久造成內生郁熱,加上溫室效應使氣候的變化以陽氣旺盛為主要趨勢,這是形成陽熱體質的氣候條件。基于以上原因,翁老認為現代人多郁多熱,故強調疏肝解郁、調理氣機、清熱解毒的重要性。
3.翁老治療以心血管患者為主,服用阿司匹林的患者占比較高,有些患者是因為服用西藥太多而且擔心西藥的副作用,希望用活血化瘀藥替代阿司匹林治療。翁老通過多年觀察,提出以下觀點。
(1)阿司匹林通常是通過抑制血小板的聚集發揮治療作用的,用于預防和治療缺血性心臟病、心絞痛、心肺梗死、腦血栓形成。作用單一但明確。
(2)活血化瘀藥含有多種化學成分,決定了它們具有多靶點的治療作用,現代藥理研究表明活血化瘀藥能增加動脈血流量、抗血小板聚集、降低膽固醇、對抗動脈粥樣硬化、改善血液流變學、擴張血管、降低纖維蛋白原含量、降低全血黏滯度等,可能通過多種因子、多種途徑和多種機制起到抗血栓作用。但藥效機制、作用劑量均不十分明確,難于量化。
(3)多項研究表明,阿司匹林與不同活血化瘀藥物聯合應用治療各系統疾病,均有很好的協同作用,也有聯合應用致出血的報道。
(4)翁老擅長活血化瘀治療各種疾病,確有一些拒絕西藥治療或因患有消化道潰瘍不能服用阿司匹林的患者,通過翁老活血化瘀辨證治療取得很好療效。
基于以上觀點,翁老認為:活血化瘀藥物無論從藥理機制、臨床療效都證實有阿司匹林樣作用,且作用機制更加廣泛,但單純抗血小板凝集作用力量較阿司匹林弱。所以活血化瘀藥物不能完全替代阿司匹林治療,瘀血重的患者可以在聯合活血化瘀中藥的同時適當減少阿司匹林用量;對于病情較輕者可以單純活血化瘀治療。但均應在醫生指導下,結合相關指標的客觀檢查結果和臨床表現,切不可自行減藥。
(李秋艷,孫愛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