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翁維良活血化瘀十二法
- 李秋艷
- 594字
- 2020-03-06 17:12:10
一、血瘀證的診斷標準(廣州標準)
在第二屆全國活血化瘀研究學術會議上,修訂了血瘀證診斷主要標準,簡稱廣州會議標準(1986年11月,廣州)。
1.主要依據
(1)舌質紫暗或舌體瘀斑、瘀點,舌下靜脈曲張瘀血;
(2)固定性疼痛,或絞痛,或腹痛拒按;
(3)病理性腫塊,包括內臟腫大,新生物,炎性或非炎性包塊,組織增生;
(4)血管痙攣,唇及肢端發紺,血栓形成,血管阻塞;
(5)血不循經而停滯及出血后引起的瘀血、黑糞、皮下瘀斑等,或血性腹水;
(6)月經紊亂、經期腹痛、色黑有血塊、少腹急結等;
(7)面部、唇、齒齦及眼周紫黑者;
(8)脈澀或結、代,或無脈。
2.其他依據
(1)肌膚甲錯(皮膚粗糙、肥厚、鱗屑增多);
(2)肢體麻木或偏癱;
(3)血液凝固性增高或纖溶活性降低;
(4)腮黏膜征陽性(血管曲張、色調紫暗)。
3.實驗室依據
(1)微循環障礙;
(2)血液流變學異常;
(3)血液凝固性增高或纖溶活性降低;
(4)血小板聚集性增高或釋放功能亢進;
(5)血流動力學障礙;
(6)病理切片示有瘀血表現等;
(7)特異性新技術顯示血管阻塞。
4.判斷標準
凡符合以下條件者可診斷血瘀證:
(1)具有主要依據兩項以上;
(2)具有主要依據一項,加實驗室依據兩項或其他依據兩項;
(3)具有其他依據兩項以上,加實驗室依據一項。
說明:臨床血瘀證常有兼證,如氣虛血瘀、氣滯血瘀、痰阻血瘀或寒凝血瘀等,臨床可根據中醫理論或其他相關標準進行辨證,作出兼證診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