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外周血管疾病介入護理學
- 莫偉 李海燕
- 7634字
- 2020-07-31 15:12:43
第五節 感染控制管理
介入放射診療技術雖然是微創的,但仍是一種侵入性操作。做好介入手術室/復合手術室的醫院感染控制管理,具有重要作用和積極意義。介入手術室是醫院感染主要監控區之一。
應建立統一規范的介入手術室消毒隔離及感染監控制度,如介入手術室工作制度、消毒隔離制度、清潔衛生制度、無菌操作規范、一次性醫療用品使用管理制度、參觀制度、操作人員衛生制度、醫療廢棄物處理規定等醫院感染管理制度。
【醫院感染消毒隔離制度】
1.醫務人員必須遵守消毒滅菌原則,進入人體組織或無菌器官的醫療用品必須滅菌;接觸皮膚黏膜的器具和用品必須消毒。用過的醫療器材和物品,應當先去污染,徹底清洗干凈,再消毒或滅菌;其中特殊感染癥患者用過的醫療器材和物品,應當先消毒,徹底清洗干凈,再消毒或滅菌。所有醫療器械在檢修前應當先經消毒或滅菌處理。
2.根據物品的性能選用物理或化學方法進行消毒滅菌。耐熱、耐濕物品滅菌首選物理滅菌法;手術器械及物品、各種穿刺針、注射器等首選壓力蒸氣滅菌;油、粉、膏等應當選擇干熱滅菌。不耐熱物品如各種導管、精密儀器、人工移植物等可選用化學滅菌法,如環氧乙烷滅菌或低溫等離子滅菌等,內鏡可選用環氧乙烷滅菌或2%戊二醛浸泡或2%萬金浸泡滅菌。消毒首選物理方法,不能用物理方法消毒的方可選化學方法。
3.化學滅菌或消毒,可根據不同情況分別選擇滅菌、高效、中效、低效消毒劑。使用化學消毒劑必須了解消毒劑的性能、作用、使用方法、影響滅菌或消毒效果的因素等,配制時注意有效濃度,并按要求進行監測。更換滅菌劑時,必須對用于浸泡滅菌物品的容器進行滅菌處理。
4.患者使用的吸氧裝置、霧化吸入器、氧氣濕化瓶、呼吸機面罩、管路和嬰兒溫箱等要一人一用一消毒,用畢終末消毒并干燥保存于消毒物品柜內。濕化瓶應當每日消毒并更換滅菌水。呼吸機的螺紋管、濕化器、接頭、活瓣通氣閥等可拆卸部分應當每周更換消毒1~2次,遇明顯污染時及時更換。建議上述物品使用一次性的更佳。
5.普通病區應保持環境清潔,每天通風,地面濕掃、濕拖,醫院感染高風險部門的地面和物體表面應每天消毒。當受到明顯血液、體液等明顯污染時,先用吸濕材料去除可見的污染物,再清潔和消毒。清潔用品應分區域使用,每次用后統一清洗消毒,干燥備用。
6.醫務人員進行各種診療操作(包括穿刺、換藥、手術等)時,應嚴格執行無菌操作,按規定洗手、戴口罩和工作帽。
7.醫務人員應掌握洗手和手衛生消毒的原則和指征,嚴格執行《醫務人員手衛生規范》。
8.隔離的實施應遵循“標準預防”和“基于疾病傳播途徑的預防”的原則。在標準預防的基礎上,醫院應根據疾病的傳播途徑(接觸傳播、飛沫傳播、空氣傳播),結合本科室的實際情況,制定相應的隔離與預防措施。
9.一種疾病可能有多種傳播途徑時,應在標準預防的基礎上,采取相應傳播途徑的隔離與預防。
10.隔離病室應有隔離標志,并限制人員的出入。藍色為接觸傳播的隔離,黃色為空氣傳播的隔離,粉色為飛沫傳播的隔離。
11.對確定或高度疑似多重耐藥菌(MASA/VRE等)感染的患者或定植患者,應當在標準預防的基礎上,實施接觸隔離措施,預防多重耐藥菌傳播。
12.傳染病患者或可疑傳染病患者應安置在單人隔離房間。受條件限制時,同種病原體感染的患者可安置于一室。
【接臺手術醫院感染預防與控制標準操作規程】
1.物品
(1)標本:由專人使用清潔的容器或標本袋運送至標本間。
(2)廢棄物:將分類收集的固體廢棄物,通過污染走廊或采取“隔離轉移”措施,運送到污物間;將液體廢棄物通過專用池直接倒入下水道,每日清潔消毒容器。
(3)醫療器械:重復使用的醫療器械應立即置于整理箱內,通過污染走廊和通道或采取“隔離轉移”措施運送至CSSD進行集中處理。
(4)手術床單位:立即拆除床單、被套等織物,置于抗濕污物袋內,通過污染走廊或采取“隔離轉移”措施,運出手術間。手術床、床欄等應用含有效氯500mg/L的消毒液擦拭。
(5)儀器表面:如呼吸機、監護儀、輸液泵、微量注射泵等,尤其是頻繁接觸的儀器表面如按鈕、操作面板等,應用75%乙醇擦拭或按照儀器使用說明要求進行保潔、消毒處理。
(6)常用診療用品:如聽診器、血壓計等,沒有明確污染時,清水擦拭即可;被血液體液污染時,還應消毒。
2.地面
應用含有效氯500mg/L的消毒液擦拭,有血液、體液、分泌物等污染時,應先去除污染,再清潔、消毒。
3.人員
(1)手術人員應在手術間內脫掉手套、手術衣,非接臺手術人員洗手后方可離開手術室;接臺手術人員應重新進行外科手消毒,再按要求更衣、戴外科手套。
(2)接臺麻醉師和巡回護士等應重新洗手,根據需要戴手套。
(3)手術人員應戴一次性使用外科口罩,必要時戴一次性使用防護口罩、防護面罩,口罩潮濕或被血液、體液污染時應及時更換。
4.空氣
(1)普通手術室 有人情況下可使用對人體無毒無害的多功能動態空氣消毒器消毒,無人情況下可使用三氧消毒機消毒。
(2)潔凈手術室 清潔工作應在凈化系統運行下進行。負壓手術間應在負壓下持續運轉15分鐘后再進行。清潔工作完成后,不同級別手術間應運行一定時間達到自凈要求后,方可進行下一臺手術。
5.清潔用具
(1)不同區域的清潔用具應專區專用,用后專池或專室清洗、消毒、晾干。
(2)抹布應做到每清潔一個單位物品(物品表面)一清洗,不得一塊抹布連續擦抹兩個不同的醫療表面。
(3)每個拖布清潔面積不宜超過20m2,清潔過程中應隨時清洗拖布或更換清潔的拖布,不得一把拖布連續擦拭兩個不同的手術間。
(4)潔凈手術間的清潔用具應使用不易掉纖維的織物材料制作。
(5)清潔與感染手術室的潔具應分室(衛生處置室)分池(抹布與拖布分高低水池)清洗。
【感染性手術醫院感染預防與控制標準操作規程】
1.填寫通知單
已知具有感染或傳染性的手術患者,手術醫師應在手術通知單上注明感染性疾病名稱。
2.手術安排
(1)感染性手術應安排在感染手術間內實施,條件受限時則應安排在當日最后一臺。
(2)患有空氣或飛沫傳播疾病的手術患者應安排在負壓手術間內進行手術。
3.患者轉送
(1)患有空氣或飛沫傳播疾病的患者應戴外科口罩。
(2)患有接觸傳播疾病的患者應更換清潔患服并使用敷料覆蓋裸露的感染部位;轉運過程中,應避免不必要的停留。
4.隔離措施
醫務人員應在遵循標準預防的基礎上,根據病原菌的傳播途徑遵循相應隔離技術標準操作規程。
(1)術前:
①普通手術間應開啟多功能動態空氣消毒器;負壓手術間應查看負壓表負壓值并記錄一般不得低于-5~-10Pa。
②將手術間內本次手術不需要的物品移到室外。
③若手術患者患有烈性傳染病,可使用一次性鋪單、手術衣及衛材用品等。
④患者轉運床上粘貼隔離標志,手術間門口根據病原菌的傳播途徑懸掛相應的隔離牌,如接觸隔離、空氣隔離、飛沫隔離。
⑤若為甲類傳染病患者,手術人員在日常手術著裝外應加穿抗濕的防護服;若為空氣傳播疾病的患者,手術人員應戴呼吸防護器(如N95口罩);若可能發生體液暴露,應穿抗濕防護服和鞋套,戴防護面罩。
⑥手術間外應配備1名巡回護士,以便傳遞短缺物品。
(2)術中:
應始終保持手術間房門關閉,負壓手術間應經常觀察其負壓維持情況,必要時聯系工作人員協助處理。
(3)術后:
①手術中未使用的物品用清潔包布集中打包,由手術間外護士使用清潔污衣袋收納,注明感染性標志后,及時交送回收人員、焚燒處理,并登記記錄。
②可重復使用的診療器械、器具和物品的處理操作流程應遵循衛生部CSSD相關規范要求,由CSSD單獨回收處理。
③負壓手術間,醫務人員在緩沖間或手術間按照規定脫卸防護用品。
5.環境清潔
(1)空氣:普通手術間動態空氣凈化器應繼續開啟至少30分鐘;負壓手術間負壓循環應繼續開啟至少30分鐘,并使用相應有效濃度的消毒劑噴灑消毒回風口過濾網,消毒時間達到30分鐘以后再拆卸清洗。
(2)物體表面:清潔消毒人員應按照相應隔離標準操作規程的相關要求做好個人防護。先使用清水擦抹各種物體表面,注意擦拭順序應從污染較輕的表面到污染較重的表面;再使用相應濃度的消毒劑擦拭消毒,保留30分鐘以后再使用清潔抹布清除殘留消毒劑。
(3)地面:地面有明顯污染時,應先用吸濕材料去除可見的污染物,再清潔消毒。
【完善組織機構】
成立以護士長為領導的感染管理監控小組,醫院感染管理科對介入手術室的醫院感染進行指導,并重點監控。每季度對環境、物體表面進行菌落檢測(表2-5-1),百級層流雜交手術間按照I類潔凈手術部百級要求執行,普通手術間按照潔凈手術部萬級要求執行,不定期進行檢查考核,發現問題及時整改,并與綜合目標管理掛鉤,以達到醫院感染防御與控制的規范化和制度化。
表2-5-1 醫學環境衛生學監測細菌培養正常標準

注:
1.滅菌用的消毒液應無菌生長。
2.進入人體無菌組織、器官或接觸破損皮膚、黏膜的醫療用品必須無菌。
3.接觸黏膜的醫療用品細菌總數應≤20cfu/g或100cm2,不得檢出致病微生物。
4.接觸皮膚的醫療用品細菌總數應≤200cfu/g或100cm2,不得檢出致病微生物。
5.使用中皮膚黏膜消毒液≤10cfu/ml,霉菌和酵母≤10cfu/ml(g),不得檢出致病菌。其他使用中的消毒液≤100cfu/ml,霉菌和酵母菌≤10cfu/ml(g),不得檢出致病菌(金黃色葡萄球菌、銅綠色假單胞菌、乙型溶血性鏈球菌)。
6.消毒后內鏡細菌總數<20cfu/件,不得檢出致病菌;滅菌后內鏡須無菌檢測合格。
7.布巾(抹布)、地巾:未檢出致病菌為合格。
8.儲血冰箱 不得檢出致病性微生物和霉菌。
9.污水監測 糞大腸菌群數應≤500MPN/L,不得檢出腸道致病菌和結核桿菌。
【增強介入手術室的消毒滅菌意識與操作人員的無菌觀念】
1.參加醫院感控辦的定期培訓,普及醫院感染的相關知識及法律法規,提高預防醫院感染的意識,學習各項制度和操作規范意識,消毒隔離技術規范,操作人員手衛生,無菌物品及一次性使用物品、醫療廢棄物等制度規范。工作人員要全程嚴格執行無菌操作技術,真正從細節上,防止院內感染的發生。
2.由于介入放射醫師主要由放射科醫師轉行而來,缺乏無菌觀念與無菌操作的培訓。介入手術室的護士也是來自不同科室的護士,也沒有外科手術室護士那樣強烈的無菌操作意識,即使是外科手術室出身的護士到了介入手術室也對無菌觀念與感染監控有所放松。介入手術室必須按本單位的外科手術要求嚴格執行介入手術室的感染監控。對介入手術室的評價可被“不重視感染監控”一票否決。
3.有關無菌與消毒的定義與基本知識:見相關知識鏈接。
【器械的消毒與包裝】
1.器械的包裝
器械外包裝必須使用兩塊包布(包布須是雙層縫制),且布面無空洞。器械包的體積要求:下排氣壓力蒸氣滅菌器不宜超過30cm×30cm×25cm,預排氣壓力蒸氣滅菌器不宜超過30cm×30cm×50cm。包布將器械完全包裹,其內放入消毒指示卡,器械包裝完畢,外層貼上消毒膠帶,以區別是否已消毒滅菌,且貼有消毒日期和失效日期。器械包的卡片標明器械包的名稱、包內器械、物品的詳細名稱、數量。
2.器械包的消毒標識
(1)器械包的外觀消毒標識:雙層布包裹,器械包最外部角用指示膠帶粘貼,可直觀地觀察是否已經消毒,滅菌后的消毒膠帶帶有黑色條。包裝的外面有物品的標志牌或進行特殊注明提示,使每位手術室人員對手術器械包是否已消毒有明確的了解。
(2)器械包內的消毒標識:器械包內應放包內化學指示卡,經高壓蒸氣消毒滅菌后,消毒指示卡變色,核對無誤后方可使用。
3.器械包的保管
器械包消毒后擺放在離墻5cm,離地25cm櫥柜隔板上,房間通風、清潔、干燥;介入包擺放按效期先進先出,做好標識;無菌包一旦出現包裝破損、標志不清、包布潮濕等嚴禁使用。
相關知識鏈接
【定義】
1.清潔 去除物體表面有機物、無機物和可見污染物的過程。
2.清洗 去除診療器械器具和物品上污物的全過程,流程包括沖洗,洗滌,漂洗和終末漂洗。
3.消毒 清除或殺滅傳播媒介上的病原微生物,使其達到無害化的處理。
4.滅菌 殺滅或清除醫療器械、器具和物品上一切微生物的處理。
【滅菌要求】
1.無菌保證水平 滅菌處理后單位產品上存在活微生物的概率稱為無菌保證水平。醫學滅菌一般設定為10-6。即經滅菌處理后在100萬件物品中,最多只允許一件物品存在活微生物。
2.滅菌要求 殺滅一切微生物,包括細菌芽胞達到無菌保證水平。
3.滅菌水平 達到滅菌水平常用的方法,包括熱力滅菌、輻射滅菌等物理滅菌方法,以及采用環氧乙烷、過氧化氫、戊二醛、過氧乙酸等化學滅菌劑,在規定條件下,以合適的濃度和有效的作用時間進行化學滅菌的方法。①高水平消毒:殺滅一切細菌繁殖體包括分枝桿菌、病毒、真菌及其孢子和絕大多數細菌芽胞,達到高水平消毒常用的方法包括采用含氯制劑、二氧化氯、鄰苯二甲醛、過氧乙酸、過氧化氫、臭氧、碘酊等以及能達到滅菌效果的化學毒劑在規定的條件下,以合適的濃度和有效的作用時間進行消毒的方法。②中水平消毒:殺滅除細菌芽胞以外的各種病原微生物,包括分枝桿菌,達到中水平消毒常用的方法,包括采用碘類消毒劑,醇類,氯己定的復方,醇類和季銨鹽類化合物的復方,酚類等消毒劑,在規定條件下,以合適的濃度和有效的作用時間進行消毒的方法。③低水平消毒:能殺滅細菌繁殖體(分枝桿菌除外)和親脂病毒的化學消毒方法以及通風換氣,沖洗等器械除菌法,如采用季銨鹽類消毒劑、苯扎溴銨、雙胍類消毒劑氯己定等,在規定的條件下以合適的濃度和有效的作用時間進行消毒的方法。
【器械和物品消毒滅菌基本原則】
1.重復作用的診療器械、器具和物品,使用后應進行清潔,再進行消毒滅菌。
2.朊病毒氣性壞疽及突發不明原因的傳染病病原體污染的診療器械器具和物品應執行相關消毒法。
3.耐熱耐濕的手術器械應首先選壓力蒸氣滅菌,不應采用化學消毒劑浸泡滅菌。
4.環境與物體表面,一般情況下,先清潔,再消毒;當受到患者的血液、體液等污染時先去除污染物再清潔與消毒。
5.醫療機構消毒工作中使用的消毒產品,應經衛生行政部門批準或符合相應標準技術規范,并應遵循批準使用的范圍方法和注意事項。
【消毒、滅菌方法的選擇原則】
1.根據物品上污染微生物的種類、數量選擇消毒或滅菌方法
(1)對受到致病菌芽胞、真菌孢子、分枝桿菌和經血傳播病原體(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艾滋病病毒等)污染的物品,應采用高水平消毒或滅菌。
(2)對受到真菌、親水病毒、螺旋體、支原體、衣原體等病原微生物污染的物品,應采用中水平上的消毒方法。
(3)對受到一般細菌和親脂病毒等污染的物品,應采用中水平或低水平的消毒方法。
(4)殺滅被有機物保護的微生物時,應加大消毒劑的使用劑量(或)延長消毒時間。
(5)消毒物品上微生物污染特別嚴重時,應加大消毒劑的使用劑量和延長消毒時間。
2.根據消毒物品的性質選擇消毒或滅菌方法
(1)耐高溫、耐蝕的診療器械和物品,應首選壓力蒸氣滅菌,耐熱的油劑類、干粉類等,應采用干熱滅菌。
(2)不耐熱、不耐濕的物品,宜采用低溫滅菌方法,如環氧乙烷滅菌、過氧化氫低溫等離子滅菌和低溫甲醛蒸氣滅菌等。
(3)物體表面消毒,應考慮表面性質,光滑表面宜選擇合適的消毒劑擦拭或紫外線消毒器近距離照射;多孔材料表面宜采用浸泡和噴霧消毒法。
【手術常用物品的滅菌】
1.耐熱耐濕手術器械應首選壓力蒸氣滅菌;不耐熱不耐濕手術器械應采用低溫滅菌方法;不耐熱耐濕手術器械,應選低溫滅菌方法,無條件的醫療機構,可采用滅菌劑浸泡滅菌;耐熱不耐濕手術器械可采用干熱滅菌方法。
2.外來醫療器械 醫療機構應要求器械公司提供清洗、包裝、滅菌方法和滅菌循環參數,并遵循其滅菌方法和滅菌循環參數的要求進行滅菌。
3.植入物 醫療機構應要求器械公司提供植入的材料、清洗、包裝滅菌方法和滅菌循環參數,并遵循其滅菌方法和滅菌循環參數的要求進行滅菌,植入物滅菌應在生物監測結果合格后放行,緊急情況下植入物的滅菌應遵循WS310.3的要求。
4.敷料 棉布類敷料和棉紗類敷料應首選壓力蒸氣滅菌,手術敷料應根據材料不同,選擇相應的滅菌方法。
5.其他高度危險物品的滅菌 應根據被滅菌物品的材質,采用適宜的滅菌方法。
【手術人員洗手法】
洗手是降低醫院感染最有效的方法。手術人員在做手消毒前必須按七步洗手法(圖2-5-1)洗手:①掌心相對,手指并攏,相互搓揉;②手心對手背沿指縫相互搓揉;③掌心相對,雙手交叉,沿指縫相互搓揉;④彎曲手指關節兩手相扣,進行搓揉;⑤一手握另一只手大拇指旋轉搓揉,交換進行;⑥一手指尖在另一手掌心旋轉搓揉,交換進行;⑦搓揉手腕,交換進行。








圖2-5-1 七步洗手法
【皮膚消毒】
1.穿刺部位的皮膚消毒
(1)用浸有碘伏消毒液的無菌棉球或其他替代物品局部擦拭2遍,作用時間應遵循產品的使用說明,這是臨床最常用的方法。
(2)使用碘酊原液直接涂擦皮膚表面2遍以上,作用時間1~3分鐘,待稍干后再使用70%~80%乙醇脫碘。
(3)使用有效含量≥2g/L氯己定-乙醇(70%)溶液局部擦拭2~3遍,作用時間遵循產品的使用說明。
(4)使用70%~80%乙醇溶液擦拭消毒2遍,作用3分鐘。
(5)使用復方季銨鹽消毒劑原液皮膚擦拭消毒,作用時間3~5分鐘。
(6)其他方法、有效的皮膚消毒產品,按照新產品的使用說明操作。
2.消毒范圍 肌肉、皮下及靜脈注射、針腳部位各種診療性穿刺的消毒方法主要是涂擦,以注射或穿刺部位為中心,由內向外緩慢旋轉逐步涂擦2次,消毒皮膚面積應≥5cm×5cm。中心靜脈導管如短期中心靜脈導管、PICC、植入式血管通路的消毒范圍直徑應>15cm,至少應大于敷料面積(10cm×12cm)。
【地面和物體表面的清潔與消毒】
1.地面的清潔與消毒 地面無明顯污染時,采用濕式清潔。當地面受到患者血液、體液的明顯污染時,先用吸濕材料去除可見的污染物再清潔和消毒。
2.物體表面的清潔與消毒 室內用品,如桌子,椅子,凳子,床頭柜等的表面無明顯污染時,采用濕式清潔。但受到明顯污染時先用吸濕材料去除可見的污染物,然后再清潔和消毒。
3.注意事項 物體表面應保持清潔,當遇到明顯污染時,應及時進行消毒處理,所有消毒劑應符合國家的相關要求。
【清潔用品的消毒】
1.手工清洗與消毒
(1)擦拭布巾清洗干凈,在250mg/L有效氯消毒劑(或其他有效消毒劑)中浸泡30分鐘,沖凈消毒液干燥備用。
(2)地巾清洗干凈,在500mg/L有效氯消毒劑中浸泡30分鐘,沖凈消毒液,干燥備用。
2.自動清洗與消毒
使用后的布巾、地巾等物品放入清洗機內,按照清洗器產品使用說明進行清洗與消毒,一般程序包括水洗、洗滌劑洗、清洗、消毒、烘干取出備用。
3.注意事項
布巾、地巾應分區使用。
(劉小蕓 莫 偉)
【參考文獻】
[1]李衛芝.手術室消毒隔離措施.中國社區醫師(醫學專業),2012,14(9):413.
[2]劉偉,張秀英,王俏,等.淺談醫院物流管理現狀與展望.中國醫學裝備,2012,(10):58-60.
[3]杜燕,馮紅.加強手術室消毒管理的研究與思考.醫學信息,2013,26(12):712-713.
[4]李麟蓀,徐陽,林漢英,等.介入護理學.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5:336-342.
[5]刑麗芬,潘玉波,王巍,等.放射介入科的醫院感染管理體會.中國現代醫生,2011,49(5):70.
[6]尹維佳,喬甫,宋錦平,等.護士對醫院感染控制掌握程度的調查分析.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11,10(20):4267-4269.
[7]沈湘蕾,胡鋼.介入放射導管室醫院感染存在問題及對策.全科護理,2011,9(10):2790-2791.
[8]祁慶彬,張偉.加強手術室的感染管理與控制.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11,21(23):4955.
[9]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WS/T 367-2012醫院空氣凈化管理規范.北京: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