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傷寒論》臨證實踐錄
- 崔章信
- 1570字
- 2020-02-16 15:27:01
第四章 太陰病病證
桂枝加芍藥湯證、桂枝加大黃湯證
1.臨證原理
即太陰病的臨證原理,是指手太陰肺經,足太陰脾經,相關臟腑及其經絡學說的發病原理。
2.方劑簡介
(1)意義:
本方是《傷寒論》治療太陰病腹痛證的名方,后世多有發展。
(2)組成:
桂枝加芍藥湯——此方與桂枝湯用藥全同,只是芍藥加倍用量而已。桂枝加大黃湯——即桂枝湯加倍芍藥劑量,再加大黃而成。
(3)功用:
桂枝加芍藥湯——溫陽益脾,活血和絡。桂枝加大黃湯——溫陽益脾,活血化瘀。
(4)主治:
《傷寒論》經文第279條曰:“本太陽病,醫反下之,因而腹滿時痛者,屬太陰也,桂枝加芍藥湯主之。大實痛者,桂枝加大黃湯主之。”
3.辨證論治
以《傷寒論》經文第279條辨證論治如下:
依據臨證原理,確定“因而腹滿時痛者”為主癥,“本太陽病,醫反下之,屬太陰也,桂枝加芍藥湯主之。大實痛者,桂枝加大黃湯主之”,為誤治,病位,以方測證。
因為“因而腹滿時痛者”,證候輕重有別,治療亦不盡相同,輕者僅僅腹滿時痛,治宜溫陽和絡;重者,則腹中大實痛,治宜和絡化瘀。“本太陽病,醫反下之”,誤治邪陷太陰,導致脾傷,氣滯絡瘀;“屬太陰也”,指明病位在脾,屬于脾虛寒濕;“大實痛者”說明病機為脾絡瘀滯較重;“桂枝加芍藥湯主之”,以方測證,當知邪陷太陰,導致脾傷,氣滯瘀絡,病證較輕為之;“桂枝加大黃湯主之”,以方測證,脾絡瘀滯,病證較重為之。
所以綜上所述,誤治、病位,以方測證,可以確定“腹滿時痛”,脾陽虛衰,氣滯瘀絡,病證較輕;或“大實痛”,脾絡瘀滯,病證較重。
病證一明,論治由生。輕者溫陽和絡,重者和絡化瘀。輕者用桂枝加芍藥湯,重者大實痛,用桂枝加大黃湯主之。
4.臨證筆錄
頑固蕁麻疹
文某,女,50歲。初診:2001年1月6日。
病史:
患者身患蕁麻疹十余年,加重三年。開始冬季發病,每年發病五六次,后來愈發愈多,幾無間歇。遍身起風團塊,略高于皮膚奇癢無比,此起彼伏,影響睡眠。近來,發現嚴重,對風寒過敏,加衣避寒,似乎不管用。大便習慣性便秘,時輕時重,三到六天一行。大便不通時,腹滿時重,捫之痛重。西醫終診:蕁麻疹。多用葡萄糖酸鈣、苯海拉明,暫時有效,但不能根治。有人為他出主意,看看中醫如何。
中醫檢查:
皮膚觸手發涼,遍身抓痕,或新或舊。望舌苔薄白,舌質淡,切脈沉遲而弱。證乃陽虛失煦兼腸燥。治以健脾溫腎,調和營衛,潤腸通便。選方:以桂枝加大黃湯加味。擬方:桂枝10g、白芍10g、生姜10g、大棗56枚、熟大黃6g、肉蓯蓉15g。水煎,服完三劑,蕁麻疹起少消多,奇癢亦輕,而且大便已通,患者周身輕松。為防復發,續服七劑,病人前來告愈。
心語:
蕁麻疹為一難治病種,便秘也為頑癥,但是兩者有共同之處,皆有陽虛之象。冬發怕寒為陽虛,膚涼怕冷也為陽虛,所以健脾溫腎,潤腸通便,異病同治,既可治愈蕁麻疹,又可治愈便秘,在用藥方面,大黃不可投大量,因為方義總體是溫補。肉蓯蓉主要溫潤大腸而通便,只要腎陽虧虛,便可應用。最適合老年人便秘。
慢性泄瀉
趙某,男,32歲。初診:2001年12月12日。
病史:
患者大便溏薄八年,近來加重,稍微受寒,或飲食不潔,大便則稀薄,泄瀉如水。中西藥物,服用甚多,從無根治。醫院檢查,并無發現大病,但是病情日趨嚴重,神疲乏力,毫無食欲,體重不斷下降。目前102斤,好友建議,看看中醫,認真調養,總會好的。
中醫:
望舌苔薄,舌質淡白,切脈沉遲,一派陽虛之象。病人補充大便帶血,色淡。腹診,捫之發涼,喜按。證乃脾胃陽虛,選方:桂枝湯加味,生姜易炮姜,再加灶心土。擬方:桂枝10g、白芍6g、炮姜10g、大棗5枚、炙甘草10g、灶心土50g。灶心土先煎30分鐘,澄清用其水煎煮他藥40分鐘,早晚溫服。三劑服完,大便轉溏狀,已不帶血。方藥對證,再續七劑,胃中已開,納谷增多。
心語:
灶心土,性味辛溫,入脾胃,擅長收斂止血,溫中健脾,最適宜慢性泄瀉。大便帶血患者具體使用,灶心土煎煮半小時,用其澄清之水,煎煮他藥。或者布包煎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