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工程院院士傳記:邱蔚六傳
- 嚴偉明
- 1109字
- 2020-08-07 16:33:32
一、“嚴父慈母是自己第一任老師”
常言道: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學校,父母是孩子人生的第一任老師。即便是養父養母,也是孩子人生的第一任老師。雖然說一個人的成長和成才,不相信“龍生龍、鳳生鳳”,但父母或養父養母對孩子的影響是潛移默化、根深蒂固的。細細想來,一個有抱負、有理想、有作為、有成就的人的做人守則和成長軌跡,除了自幼接受黨的教育以外,在許多方面確實有父母親或養父養母的影子。
雖然,邱蔚六迄今還不知道自己的親生父母是誰,也不知道自己是怎樣從襁褓中被養父養母認養的。也許,這對他來說,只能永遠是一個謎。但是,養父養母的從嚴家教和熏陶,對邱蔚六一生的成長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
邱蔚六的養父養母對他的培養含辛茹苦。養父養母生活的唯一希望和最大的樂趣,就是培養孩子能上大學,將來有個好的未來。所以,養父養母把邱蔚六視為自己的孩子來撫養和培養。正因為如此,作者在后面敘述中,將邱蔚六的“養父養母”統稱為“父母”,這也是從小懂得感恩的邱蔚六的心意吧!

2歲時的邱蔚六與父母攝于杭州
邱蔚六多次向作者表示:“滴水之恩,當涌泉相報。如果沒有養父養母含辛茹苦地撫養和培養,就沒有我邱蔚六今天取得的成就!嚴父慈母,是我的第一任老師。”
邱蔚六成長的畫卷鋪陳在作者眼前,他足跡鏗鏘:1932年10月13日(舊歷)出生在四川成都市;祖籍四川成都奉節縣(現劃為重慶市奉節縣)。

4歲時的邱蔚六攝于家中
牛頓、白求恩是他心中永遠追隨的“巨星級偶像”。邱蔚六在小學五年級的一篇作文中說,通過一個蘋果打開真理大門的大科學家牛頓,在臨終之前說自己只是一個大海邊上拾貝殼的孩子。知識的滄海無邊無際,再明亮的眼睛也只能發現海岸邊的幾枚貝殼。這是少年時代老師轉達給我的第一個啟示錄。因為你的啟示,我才把自己界定為一個坐在海邊巖石上永遠讀著滄海的孩子,在滄海面前懂得謙卑的小學生。也因為你的啟示,我才明白,真理的發現開始需要孩子直觀的眼睛,然后才是智者頭腦的邏輯。
邱蔚六在大學的一篇日記中說,1938年初,加拿大著名的胸外科專家白求恩大夫來到中國。他不僅帶來了大批藥品、顯微鏡、X光鏡和一套手術器械。最可貴的是,他帶來了高超的醫療技術、驚人的組織能力和對中國革命戰爭事業的無限熱忱。白求恩還不顧個人安危親自到最前線為傷員做手術,直至獻出自己的生命。白求恩之所以名垂青史,除了他的獻身精神外,還有他的細微、誠懇的情誼。那充滿誠摯情感的話語好似春風,能夠吹綠田野上的小草。
童心是人生的真善美,是人生美好的開始,也是每個人歷經滄桑、峰回路轉、驀然回首和驚鴻一瞥的佳境。每個人都曾經驕傲地擁有過,也在不經意間散失過。那最美的瞬間是人性的純真和至善絕美。牛頓、白求恩給了邱蔚六找回心靈港灣的最美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