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安醫籍珍本善本選校叢刊:家傳課讀
- 儲全根 劉德勝
- 2109字
- 2020-02-16 13:22:12
腹滿寒疝宿食病方歌
病腹滿,按之不痛為虛,痛者為實。腹滿時減,復如故,此為寒,當與溫藥。腹滿不減,減不足言而不減,此為實,當下之。寒疝,繞臍痛,手足冷。宿食者,谷亂積,而壅盛,非是近飲食所傷也。
七物樸實桂棗姜,草黃滿熱表里嘗。
痛而無熱大便閉, 厚樸三物樸實黃。
痛滿心胸 柴胡下,痛時無減 承氣良。
病腹滿發熱,脈浮而數,厚樸七物湯。厚樸 半斤,甘草、大黃 三兩,棗 十枚,枳實 五枚,桂枝 一兩,生姜 五兩。嘔加半夏;下利去大黃。此治腹痛發熱,表里兩解之方。腹滿便閉者,厚樸三物湯。厚樸 八兩,大黃 四兩,枳實 五枚。此治痛而無熱,通則不痛,以內實可下方。經云按之心下滿痛,此為實也,當下之,宜大柴胡湯。柴胡 八兩,黃芩、芍藥 各三兩,半夏 半斤,枳實 四枚,大黃 二兩,棗 十二枚,生姜 五兩。葆按:此痛在心胸及腹,其邪在上焦,故用兼和表里而下之,非比前證實邪,師之立方,如此斟酌。腹滿不減,減不足言,當下之,宜大承氣湯;方見“痙”。此治邪在腹,與心下不同。葆按:腹者,中焦也,內有實壅,故用大承氣湯,下之。
附子粳米草夏棗,雷鳴腹滿胸逆嘔。
大建中飴椒姜參,突痛沖皮難拈手。
腹中寒氣,雷鳴切痛,胸脅逆滿,嘔吐,附子粳米湯。附子 一枚,半夏、粳米 半斤,甘草 一兩,棗 十枚。此治寒氣自下而上僭,中土之陽必虛,惟恐胃陽隨其嘔吐而脫,故溫胃陽中,而兼補腎陽也。葆按:予治詹友,嘔吐不寐,煩燥,舌苔白,脈弱,口渴,初進瀉心,繼用理中、香砂,無効。因思病者,嘔惡不止,胃汁干耗,非火非寒,亦非芳香苦降可治,以此湯數劑而愈。胸中寒痛,嘔不能食,腹中滿,上沖于皮而突起,出見有頭足,上下俱痛,而手不可觸近者,大建中湯。川椒 炒,二合,干姜 四兩,人參 一兩,
汁,內飴糖,再
服,食粥溫覆之。此治心胃受寒,下焦陰氣,從上逆痛也。方中參桂飴糖,建立中氣;椒性下行,溫起下焦之陽,以勝上焦之彌陰也。葆按:此陰寒挾實邪,從下上逆,急固中焦,速溫下焦,免浸彌上焦也。


疝腹脅疼補血虛,歸姜羊肉兼寒醫。
陰寒結聚脅偏痛, 大黃辛附溫通之。
寒疝,腹中痛,及脅痛里急者,當歸生姜羊肉湯。當歸、生姜 各三兩,羊肉 一斤。寒多,加生姜 一斤;嘔,加橘皮、白術 三兩。此治寒疝,煖寒補血之和劑。葆按:疝屬肝病,乙癸同源,烏頭
煖腎中之陽,以驅陰寒,而不能補血。脅下屬表里,肝膽相聯,此脅痛,實屬血虛。師立此方,煖寒而補血也。脅下偏痛,發熱,此陰寒也,以溫藥下之,宜大黃附子湯。大黃、附子 三兩,細辛 二兩。葆按:脅下偏痛,發熱,若脈絃大數,此為邪熱,或用大柴胡湯;而脈絃緊,此為寒邪結聚,寒結非溫不散,而實聚非通莫解,此方溫煖以通利也。

烏頭五枚蜜
侖,寒疝繞臍厥脈沉。

腹痛身疼表里痺, 桂枝湯和効如神。
邪正相搏,即為寒疝。寒疝,繞臍痛,若發,則上出汗,而下白津出,手足厥冷,其脈沉緊,大烏頭
主之。烏頭 五枚,水
汁,內蜜 二斤,
水氣盡,強人服七合。此治寒疝正方。陰寒結聚,宜辛甘溫以救陽。寒疝腹中痛,逆冷,若身疼痛,灸 ①刺諸藥不能治,孰可抵當,烏頭桂枝湯。前烏頭
加桂枝湯,五合和服,初不知,加服五合,其知者,如醉狀,吐者為中病,此寒疝表里證劇,而出救治之方也。




①灸:原作“炙”,據文義改。
赤丸烏頭寒厥逆,細辛苓夏朱和色,
護心重鎮虛陽浮,陰邪漸消寒不客。
經云:寒氣厥逆,赤丸主之。烏頭 二兩,茯苓、半夏 四兩,細辛 一兩,為末,內朱砂,和色勻,蜜丸。先食酒,下三丸,日再,不知增服,以和為度。此治四肢厥逆,而不言腹滿者,從其急而治也。徐忠可云四肢陽氣所起,寒氣客之,陽氣不順接,而厥陰沖氣而逆,以烏頭、細辛伐內寒,苓、半下其逆,寒則氣浮,故用朱砂鎮之,兼護心,使陰寒不能客也。葆按:予治王姓年六旬,證見左脅作逆,心下動跳不住,閱前服方,或作肝逆,或補氣血,經半年許,罔効。予胗其脈浮大不任按,此屬陰寒久僭陽位,上下不交,厥陰中逆,進此赤丸十劑而愈。
巴杏二枚捻汁服 ( 走馬湯 ),心疼脹閉是中惡。
絞腸痧證傾殺人,利肺掃腸捷猛毒。
《外臺》卒中 柴桂湯,風邪胃脘 ①痛神効。
①脘:原作“腕”,據醫理改。
《外臺》走馬湯治中惡心痛,大便閉。巴豆、杏仁 各二枚,研泥,熱湯,捻取汁飲之,當下愈;通治飛尸、鬼擊痛。沈月南云中惡證俗名絞腸痧,由口吸穢毒之氣,臟腑腸胃壅塞,正氣不行,故心痛腹脹便閉,是為實證,非比六淫邪侵,由表及里,故用巴豆,毒猛急攻其邪,佐杏仁利肺,而通腸邪,從大便一掃盡出。若緩湏 ①臾,正氣不通,陰陽機息則死矣!《外臺》柴胡桂枝湯,柴胡 四兩,黃芩、人參、芍藥、桂枝 各一兩五錢,甘草、生姜 各三兩,半夏 四兩,棗 十二枚。此治風邪胃脘痛方。
①湏:同“須”。
宿食傷脾損化機,運機宣化 承氣施。
痢初不食亦宜下,上脘 瓜蒂探吐奇。
經云寸口脈浮而大,按之反澀,又脈滑而數者,實也,俱有宿食。下利之初,此有宿食,俱可下之,宜大承氣湯;方見前“宿食”。食在上脘,當吐之,宜瓜蒂散。瓜蒂 一分,赤小豆 三分,炒黃研末,豆豉 七合,同
汁,服末一錢。不吐者,加二錢,以吐為度。《淺註》云各家說脾胃者,所以化水谷,而行津氣,不可一刻止也,谷止則化絕,氣止則機息,化絕機息則受困矣,故用大承氣,速去其停谷,谷去則氣行而化,續生以全矣!葆按:此宿字,體認由漸而來,壅塞胃氣,非近食傷,而用消導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