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 脊柱感染
  • 孫建民
  • 3455字
  • 2020-02-28 20:36:23

第二節 病理學與影像學

脊柱結核是最常見的骨關節結核,可發生于任何年齡。在20世紀50年代,以兒童多見,但目前,以青壯年發病率最高。脊柱結核多發于胸椎及腰椎。其中,胸椎42%,胸腰段12%,腰椎26%,頸椎12%,腰骶椎3%,枕頸部5%。
一、感染方式
脊柱結核最常見的感染途徑是來自原發灶的血行傳播,如肺、淋巴結以及胃腸道。結核分枝桿菌在大多數人群中呈潛伏狀態,在免疫抑制時激活從而造成感染。椎體中央型結核病原菌的傳播來自于Batson靜脈叢,而邊緣性結核來自于動脈的傳播。椎體前緣型結核多由前縱韌帶和胸膜下膿腫擴散而來。
二、組織病理學特征
在鏡下,脊柱結核的病理由以下3部分組成:
(1)結核病灶中心:
肉眼可見干酪樣壞死物質,觸之柔軟,顏色灰白,顯微鏡下可見結核結節、朗格漢斯巨細胞、巨噬細胞、嗜酸性顆粒、死骨等。
(2)病灶邊緣硬化:
病灶邊緣可見增粗、增厚的骨小梁,其間出現大量膠原纖維及排列不規則的編織骨,骨髓腔充滿了類骨質和成骨細胞。有的病灶邊緣可見致密、雜亂的膠原纖維,其中有較多的軟骨細胞,而破骨細胞少見。
(3)病灶邊緣非硬化型:
一種病灶中心為干酪樣壞死,由纖維組織包裹,另一種為病灶中心無干酪樣壞死,邊緣骨小梁無連續性,外形和正常骨小梁無差異。病灶邊緣包繞纖維細胞,骨小梁處于被吸收的狀態,可見較多的破骨細胞。在無干酪樣壞死的病例中,病灶中心為大量炎癥細胞、破骨細胞和成骨細胞并存。(圖2-1~3)
圖2-1 脊柱結核病理特征:結核病灶中心可見結核結節,朗格漢斯細胞,巨噬細胞,嗜酸性顆粒,死骨等
三、病理分期和影像學特點
按照病變部位的不同,脊柱結核分為4類:①邊緣性,最為常見,往往兩側相鄰椎體骨骺同時受累,早期出現椎間盤炎,而最近研究發現,在此類型中,椎間盤軟骨并未受到結核分枝桿菌破壞;②中心型,病變起于椎體中心骨質,隨后椎體呈楔形改變;③骨膜下型,常見于胸椎椎體前緣,前縱韌帶和骨膜下因膿腫侵蝕而縱向廣泛剝離,椎體前緣破壞;④附件型,原發于棘突、橫突或椎板上下關節突。
圖2-2 脊柱結核病理特征:病灶邊緣硬化,病灶邊緣可見增粗、增厚的骨小梁,其間出現大量膠原纖維及排列不規則的編織骨,骨髓腔充滿了類骨質和成骨細胞
圖2-3 脊柱結核病理特征:病灶邊緣包繞纖維細胞,骨小梁處于被吸收的狀態,可見較多的破骨細胞
目前認為,脊柱結核常有不同的病理學表現,包括邊緣型脊柱結核,不累及椎間盤的椎體骨質破壞,椎旁及硬膜外冷膿腫,5%~10%可累及后柱附件。
1.邊緣型脊柱結核
邊緣型脊柱結核是最常見的脊柱結核類型,累及相鄰兩個椎體的骨骺和終板。
最初表現為椎間盤旁病變。脊柱結核病變累及椎體終板,而對椎間盤無侵蝕。這種特點在早期病變的MRI上表現明顯。實際上,大多數脊柱結核從椎間盤旁起源,首先累及椎體終板,最終發展為傳統意義的“椎間盤炎”(圖2-4)。之所以有類似椎間盤炎的表現,是因為椎間盤存在缺血性水腫,髓核產生病變,但并非感染性破壞,因為結核分枝桿菌并不能產生破壞椎間盤的蛋白水解酶。而后相鄰椎體破壞,造成脊柱前中柱結構的破壞和塌陷,進一步造成局部后凸畸形(Pott畸形)(圖2-5)。在病灶愈合過程中,發生骨性愈合,則產生長期脊柱畸形,牽拉脊髓,造成遲發性神經癥狀。對于兒童,如果脊柱三柱均受累,則可能造成椎體脫位。
圖2-4 “椎間盤炎”,實際上是脊柱結核從椎間盤旁起源,首先累及椎體終板
A、B、C分別為MRI檢查T 1、壓脂、T 2
圖2-5 脊柱結核進展導致椎體破壞,造成局部后凸畸形(Pott畸形)
A、B、C分別為MRI檢查T 2、壓脂、強化,清晰顯示鄰近椎體病變,可強化,椎間隙變窄但無破壞,無強化
腰骶椎結核同胸腰段結核存在明顯的不同。腰椎前凸的存在和伸縮式的塌陷,使腰骶椎結核很少產生后凸,而更多表現為軀干的縮短。腰骶椎結核在成人中非常少見,而在10歲以下兒童更容易引發畸形。如果脊柱結核破壞了椎體前方生長板,則可能在患者生長發育過程中產生進一步的脊柱畸形。
X線:表現為相鄰椎體上下緣模糊不規則,密度減低。進一步發展時,椎體前部塌陷。晚期可表現為不規則密度增高、硬化,或在椎體上下緣骨質增生。(圖2-6)
圖2-6 邊緣型脊柱結核進展期的X線表現
A: X線檢查,可見椎體破壞從終板下開始; B、C: CT檢查可更清楚的顯示椎體的骨質破壞
CT:在軟組織窗可見椎間盤密度不均,邊緣模糊,重建可以顯示椎間隙變窄。(圖2-7,圖2-8)
圖2-7 邊緣型脊柱結核的CT表現
A: X線檢查,可見L 1、L 2椎體骨質破環,B~D: CT示相鄰兩椎體骨質破環,由終板進展至椎體,椎間隙變窄,無破壞
圖2-8 邊緣型脊柱結核的CT表現
A: CT軸位可顯示椎體破壞,周圍膿腫; B:邊緣型脊柱結核進展,椎體變扁,后凸形成
MRI:椎間盤受累和椎間隙變窄是脊柱結核非常重要的特征。早期呈現T 1低信號,T 2高信號;后期髓核破壞,T 2高信號消失,椎間隙變窄,呈現T 1、T 2均低信號。值得注意的是,椎間盤本身并不是脊柱結核的發病部位,但是椎間盤的營養由相鄰椎體提供,當脊柱結核進展,椎間盤兩側終板均被破壞,椎間盤失去營養供應,造成髓核破壞,此時表現為“椎間盤炎”。Desai報道椎間盤可在椎體破壞并形成膿腫5個月內維持正常。(圖2-9)
圖2-9 邊緣型脊柱結核的MRI表現
A、B: T 1相示椎體破壞; C、D: T 2相示T 11椎體破壞及高信號,椎管內可見膿腫;E~H:可見相鄰椎體強化,椎管內及椎體兩側膿腫壁強化,椎間隙變窄無強化
2.椎體中央型病變
椎體中央型結核,指僅累及一個椎體中央部分,不累及鄰近椎間盤(圖2-10)。疾病進一步發展造成椎體破壞和塌陷,形成Gibbus畸形。椎體塌陷往往最終形成椎體扁平。
圖2-10 椎體中央型結核表現為椎體中心骨質破壞,出現透亮區,椎體呈向心性塌陷,變扁
A:X線檢查;B、C:CT檢查
椎體扁平是中央型脊柱結核椎體塌陷時的典型表現。其在椎體中央型結核進展中,造成椎體高度丟失,并進一步完全破壞和塌陷。這種病變最終造成脊柱中度至重度畸形,并且產生不穩定。
X線:表現為椎體中心骨質破壞,出現透亮區,椎體呈向心性塌陷,變扁。早期鄰近椎體椎間盤不受累,椎間隙正常。(圖2-10)
CT:骨質破壞可以分為四型:骨碎片型、溶骨型、骨膜下骨破壞、局限性骨破壞。其中,碎片型最常見,而部分也可見到椎體附件破壞,可獨立存在或同椎體破壞相延續。盡管如此分型,CT對脊柱結核早期診斷依然難與脊柱腫瘤鑒別,而有賴于MRI。CT掃描對死骨形成有特殊的診斷價值。表現為椎體中心或四周斷裂的密度增高影。
MRI:對早期椎體破壞診斷敏感性高。在病變早期,脊柱結核常導致椎體內骨髓水腫,呈現T 1低信號,T 2因骨小梁間隔而呈現均勻點狀高信號,在壓脂相為高信號。在形成椎體內干酪樣膿腫時,呈現T 1低信號,T 2高信號,形態不規則,邊界清晰。當病變進一步進展,形成死骨時,表現為T 1、T 2均為低信號。病變累及終板時,表現為椎體下方或上方低信號帶中斷。(圖2-11~13)
3.椎旁及硬膜外膿腫
冷膿腫是由于結核病變的擴增和流注而產生,可能距離脊柱結核病灶較遠。在各個部位,冷膿腫的產生和竇道形成也各有特點。
頸椎結核:頸椎結核多進展迅速,可形成咽后壁膿腫,其流注方向為:向前破潰經口腔排出膿液及壞死組織,向后進入椎管形成壓迫,向側方進入肌間隙,向下流注至鎖骨上凹或后縱隔。(圖2-14、圖2-15)
圖2-11 椎體中央型結核早期椎體破壞
A: MRI T 2相; B:壓脂相; C: T 1
圖2-12 椎體中央型結核常導致椎體內骨髓水腫,呈現T 1低信號(B),T 2因骨小梁間隔而呈現均勻點狀高信號(C),在壓脂相為高信號(A)
圖2-13 脊柱結核的MRI表現
胸椎結核:易產生廣泛的椎旁膿腫,占87.5%~98.5%。中段胸椎可沿肋間隙流注或向體表突出,也可能穿破入肺,向后則進入椎管,形成硬膜外膿腫。下胸椎多在腰上三角區和腰下三角區突出體表,也可沿腰大肌流注至髂窩,甚至下降到大腿部。
胸腰段結核:多為腰大肌膿腫,上方小,下方大。多為單側,當椎體破壞嚴重時,可產生雙側腰大肌膿腫。膿腫向后破潰則進入椎管形成硬膜外膿腫。
腰椎結核:其流注方向為:沿腰大肌纖維及血管神經間隙下行,形成腰大肌膿腫;沿腰大肌下行,在髂窩腰大肌擴張部形成髂窩膿腫;腹壁膿腫;沿髂腰肌下行至小轉子,繞過股骨上端后方,形成大腿外側膿腫;經股鞘沿股深動脈行走,形成大腿內側膿腫;經梨狀肌孔沿坐骨神經走行形成臀部膿腫;穿破髂腰肌滑囊,繼發髖關節結核(圖2-16)。
圖2-14 頸椎椎旁膿腫MRI顯示
圖2-15 椎管內膿腫
A、B分別為X線及CT檢查; C、D: MRI可清晰顯示椎管內膿腫
圖2-16 腰大肌膿腫(箭頭所指)
冷膿腫的X線表現因發病部位和流注方向不同而有所差異。在頸椎表現為椎前間隙增寬,胸椎多為椎旁膿腫陰影,腰椎可在正位片看到腰大肌膿腫,膿腫影內可有密度增高的鈣化影。但X線診斷椎旁膿腫的符合率較低,僅60%左右。
主站蜘蛛池模板: 遵义县| 松潘县| 中宁县| 五家渠市| 琼中| 连城县| 朝阳市| 北辰区| 竹山县| 南昌县| 藁城市| 香港 | 广南县| 吴川市| 江津市| 尚义县| 成武县| 乌兰县| 象山县| 临安市| 永宁县| 桑植县| 襄垣县| 临颍县| 东丽区| 绥化市| 丹阳市| 铜梁县| 子洲县| 闽清县| 崇州市| 双城市| 金寨县| 如东县| 柳林县| 鲁甸县| 黄骅市| 资兴市| 石屏县| 彰武县| 辽中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