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二章 脊柱結核

第一節 流行病學與病原學

目前,全球共約3千萬人感染結核分枝桿菌。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抗結核藥物的廣泛應用,結核病有從地球根除的可能。但是,隨著耐藥菌及AIDS等其他疾病的流行,這種希望很快便破滅了。在世界上某些地方,結核又開始重新流行。
一、流行病學
骨關節結核是結核分枝桿菌感染引起的慢性炎癥,是最常見、最多發的肺外結核。臨床所見骨關節結核主要來源于肺部原發感染。由于潛伏期長,發病時難以發現,早期診斷困難,得不到及時治療,并且病情復雜、難以治愈,治愈后多有后遺癥。有10%的截癱病例不能康復。
骨關節結核是結核病全身感染的局部表現,臨床表現的僅是顯性疾病的病情,實際上患者體內還存在潛伏的病灶。因此,骨關節結核在社會人群中的流行情況一直是值得關注的問題。有關骨關節結核的流行病學資料較少,特別是專題調查。國內外學者多借助于肺結核與肺外結核的疫情來評價、估測骨關節結核疫情及其嚴重性。
在西方,公元1000年前,結核分枝桿菌的傳染性和臨床特征即被人們所認識。骨關節結核的病理學證據也在史前文明中有所記載。希波克拉底被認為是第一個描述脊柱結核。Pott在1779年首先描述了脊柱結核伴截癱,“這種雙下肢的截癱通常伴隨脊柱角狀畸形”。
1982年,世界衛生組織估計全球活動性結核病患者為1500萬左右,其中骨關節結核病患者約占5%~10%。目前,全球范圍內的結核病患者已經增加到3000萬左右。在發展中國家,肺外結核發病率約為94/10萬,骨關節結核占19%。
結核病患者的增多同AIDS流行密切相關。WHO流行病資料顯示,HIV感染人群容易感染結核病,在HIV感染過程中的任何階段均可發生結核分枝桿菌感染。而且隨著AIDS病程進展,免疫功能逐漸惡化,感染結核病的幾率明顯增加。在非洲撒哈拉地區的結核病患者中,70%是雙重感染。1996年,Jellis報道南非HIV流行區,脊柱結核癥狀不典型,診斷更加困難,多合并繼發感染,病死率高。我國2005年流行病學統計結果顯示,AIDS患者約有65萬,同時感染結核與HIV的人數不詳。
在我國,結核發病率較高。根據1979年全國第一次結核病流行病學調查結果,活動性肺結核發病率為717/10萬,全國范圍內約有活動性肺結核患者700萬人,其中,骨關節結核病約占3%~5%,約21萬~35萬人。2000年第四次流行病學調查時,活動性肺結核患者降至500萬,骨關節結核患者為20萬左右。
隨著卡介苗的應用和抗結核藥物的推廣,結核病的發病率逐年下降,但是肺外結核,尤其是骨關節結核,比肺結核發病率下降得慢,因此,骨關節結核在全部結核病中所占比重有所上升,在肺外結核中所占比重居首位。
脊柱結核約占全部結核病患者的1%,全球估計脊柱結核人數超過200萬,近年來,脊柱結核多發生于青壯年。在經濟發達地區,脊柱結核發病率隨年齡增長而增加,在不發達地區,則多見于兒童。脊柱結核多發于身體負重較大的腰椎、下胸椎。根據北京結核病研究所的研究,1956~2004年共收治骨關節結核6140例,其中脊柱結核最多,共4555例,占74.19%。在胸椎中,下胸椎發病率較上胸椎高。
二、病原學
1.結核分枝桿菌的分類及耐藥性產生
在古代,我國將結核稱為癆病,古羅馬將其稱為消耗性肺病。直到1781年,法國醫生John Laennec應用顯微鏡發現了其基本病理構造:結核結節,并由此將其命名為結核病。1882年,Robert Koch發現了結核分枝桿菌,并驗證了其是導致結核病的病原菌。卡介苗也由此產生。
結核分枝桿菌屬厚壁菌門,裂殖菌綱,放線菌目,分枝桿菌科,分枝桿菌屬。結核分枝桿菌的形態是細長稍彎曲或直的桿菌,呈分枝生長,兩端鈍圓,無莢膜,無芽胞,無動力。染色時需加入苯酚等媒介,經加溫才能著色。因此,此類細菌為抗酸桿菌。
結核分枝桿菌為需氧菌,適宜生長的溫度是37℃,其生長緩慢,需要數周才能在固體培養基長成菌落。但是,結核分枝桿菌對“有害物質”的抵抗力大于大多數細菌。
索狀生長是結核分枝桿菌的形態學特征,這是因為索狀因子糖脂,其化學本質是雙分枝菌酸海藻糖。也有其他不典型的形態,如絲狀、棒狀、短鏈狀、球狀、顆粒狀等。其中,顆粒狀菌體在營養環境中可重新發育生長為桿菌。
Mitchson根據結核分枝桿菌所處的代謝狀態,將其分為四種菌群。A菌群是細菌正處于發育的生長旺盛期的菌群,也包括持續緩慢生長的細菌。此菌群存在于浸潤性病灶、液化空洞、血行播散的病變中; B菌群大多數處于休眠狀態,代謝活動緩慢,基本上處于靜止狀態; C菌群是一群代謝活動極為緩慢的細菌,如由吞噬細胞釋放的菌群,干酪病灶內、空洞壁酸性環境中和淋巴結內的菌群; D菌群完全處于休眠狀態,基本無代謝活性。
抗結核藥物的作用同結核分枝桿菌群的分布有相關性。異煙肼、利福平和鏈霉素對A菌群有很強的殺菌作用,而對于B菌群,利福平殺菌作用更強;酸性環境中,吡嗪酰胺對C菌群有更好的殺菌作用;而對于D菌群,主要依靠機體的免疫作用。這為制訂不同的化療方案提供了依據。
但是,同其他細菌一樣,結核分枝桿菌也會產生耐藥性。這主要是基因突變導致。據報道,結核分枝桿菌的耐藥性突變率為10 -5~10 -10。在一個菌群中,耐藥個體以一定的幾率出現,經過抗結核藥物的選擇,耐藥菌比例逐漸增加,成為優勢菌群。
在結核分枝桿菌產生耐藥性后,也會發生形態學和生物化學上的改變。在產生鏈霉素耐藥性后,菌體伸長,一端膨大,菌體顆粒數增多,呈串珠狀,抗酸性減弱。而在產生異煙肼耐藥后,出現菌體縮短,顆粒數增多,過氧化氫酶、耐熱酶活性喪失,硝酸還原酶消失。而且,耐藥菌株的毒力明顯下降。
2.結核分枝桿菌細菌學檢查方法
結核分枝桿菌的病原學診斷是確定結核病診斷和治療方案的金標準。但是,結核分枝桿菌的特殊性決定了常規細菌學檢查方法不適用,敏感度低。目前,結核分枝桿菌的病原學檢查共有3個步驟,臨床標本的獲取、培養分離結核分枝桿菌、藥敏試驗。
痰結核分枝桿菌培養法曾是鑒定結核分枝桿菌的可靠方法。最常用的方法為L-J法,因為結核分枝桿菌生長緩慢,需要6~10周的培養時間。因此,這種傳統培養方法有明顯的缺點:時間長、敏感性低、特異性差,需要結合藥敏試驗和分枝桿菌菌種鑒定,才可確定是否為結核分枝桿菌。
20世紀70年代以來,出現了一種新的結核分枝桿菌快速培養系統:放射性BACTEC460TB系統。其可以明顯縮短分枝桿菌培養時間,從常規培養的8周縮短到3~14天,具有操作簡便、自動化強、靈敏度高等優點。但是由于其放射性及花費較高,目前已經被逐漸淘汰。自動化BACTEC分枝桿菌生長誘導試管960TB系統是目前從臨床標本中分離、鑒別結核分枝桿菌最先進的方法。
在發達國家和地區,結核分枝桿菌的分子生物學診斷技術已經替代了耗時長、敏感性低的常規細菌學方法,這些分子生物學方法包括DNA探針、實時定量PCR和DNA微列陣。
PCR技術對于早期診斷具有重要意義,其包括了結核分枝桿菌抗原、重復序列以及rRNA編碼基因的擴增。Rocher Diagnostics和AMTD GenProbe是最常用的PCR系統。結核分枝桿菌可以應用PNBA經過MGIT實驗來鑒別。PNBA可以抑制結核分枝桿菌的生長,同時允許其他分枝桿菌緩慢生長或者對其生長無影響。其他的鑒別方法包括分子探針等,這種方法對于不發達地區來說非常昂貴。
PCR擴增結核分枝桿菌陽性同涂片染色陽性的診斷價值相當,或者更高。其可以證實、鑒別涂片的陽性結果,對陰性結果有警示作用。據報道,外周血結核分枝桿菌PCR實驗陽性率為43.75%~95%。但是定性PCR不能判定結核分枝桿菌的生存狀態,而定量PCR技術能對靶細胞基因的數量進行檢測,尤其對mRNA的水平定量,可以在體內對細胞活性進行評估。因此,特異性強的DNA探針同敏感性高的實時定量PCR結合成為結核分枝桿菌分離和鑒別的最佳途徑。
主站蜘蛛池模板: 琼中| 尚志市| 孙吴县| 石林| 社旗县| 海伦市| 高密市| 仁化县| 晋宁县| 通州市| 镇赉县| 乌兰察布市| 田林县| 民县| 安化县| 莆田市| 都安| 新龙县| 余姚市| 洛川县| 夏邑县| 横山县| 搜索| 利津县| 芒康县| 同仁县| 嵊泗县| 广州市| 思茅市| 聊城市| 沈丘县| 溆浦县| 扶余县| 积石山| 泰顺县| 健康| 新野县| 临清市| 惠安县| 手游| 酉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