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惡性腫瘤藥物治療毒副反應及處理作者名: 胡艷萍本章字數: 1158字更新時間: 2020-02-28 20:17:27
序
近年來,隨著各種抗腫瘤新藥的上市,外科手術技術的提高及器械的改進,以及精準放療技術的應用,惡性腫瘤患者的5年生存率有了明顯提高,我國的惡性腫瘤患者5年生存率已達30.9%,越來越多的惡性腫瘤患者可長期生存。
藥物治療是抗腫瘤治療的一個重要手段,近年來,涌現了一批不同于傳統細胞毒藥物的新型藥物,如小分子靶向藥物和免疫檢查點抑制劑。如何處理這些傳統的或新出現的藥物種類所伴隨的毒副反應,是臨床醫生面臨的難題。如大多數細胞毒藥物會引起骨髓抑制、惡心嘔吐和肝腎毒性等,有些藥物會引起心臟毒性、肺毒性、過敏和神經毒性等。隨著患者的生存期延長,除了藥物的近期毒副反應外,藥物的遠期毒性亦成為需要高度重視的問題。如對乳腺癌患者而言,化療可影響生育功能,導致提前絕經,進而增加骨質疏松癥的發生風險;兒童及青少年惡性腫瘤患者雖然通過高強度的化療有取得治愈的可能,但可能會出現嚴重的遠期不良反應,如心功能不全、生育問題和第二原發惡性腫瘤等。許多靶向藥物看似安全,不良反應輕,但亦可導致嚴重的毒副反應。譬如,利妥昔單抗所致超敏反應,吉非替尼所致肝臟毒性,厄洛替尼所致皮疹毒性,表皮生長因子受體酪氨酸激酶抑制劑(EGFRTKIs)所致間質性肺炎,克唑替尼所致眼毒性等。針對免疫檢測點的單抗如Ipilimumab和Nivolumab,在肺鱗癌、腺癌中均取得了較好的療效,但這些藥物亦具有較嚴重的毒性,尤其是免疫介導的毒副反應。前列腺癌患者接受內分泌治療可出現性欲下降、勃起障礙,以及類似女性絕經的癥狀如潮熱、盜汗、煩躁和乳房發育等;抗雄激素治療也增加了貧血、骨質疏松和代謝綜合征的發生風險。總之,惡性腫瘤患者生存時間的延長將突顯生存質量的重要性,而生存質量的高低直接與抗腫瘤治療的近、遠期毒副反應息息相關,如何預防及降低藥物的毒性是當前惡性腫瘤治療最需考慮的因素之一。
臨床醫生平素工作繁忙,少有時間系統查閱抗腫瘤藥物毒副反應及治療方法,特別是少見的毒性。為了方便廣大醫生快速查閱抗腫瘤藥物的毒性及處理方法,胡艷萍教授作為主編,組織了許多知名教授及一線青年骨干醫生,他們參考國內外最新研究文獻,緊密結合各自多年的臨床經驗,花費了大量時間撰寫本書。其特色有:①抗腫瘤藥物涵蓋范圍廣,包括細胞毒藥物、腫瘤輔助藥物、內分泌藥物、靶向藥物及生物免疫治療藥物等,并且重點介紹了靶向藥物的應用;②不良反應譜廣,包括常見的和罕見的毒性;③內容充實,主要從發生機制、臨床表現及治療方法三方面全面、重點闡述每種毒副反應。胡教授學風嚴謹、務實,相信本書能讓臨床醫生全面知曉抗腫瘤藥物毒副反應的有關知識,切實解決應用抗腫瘤藥物時所面臨的疑惑,以及面對毒副反應時解“燃眉之急”。
本書的出版,填補了國內這方面專著的空白,有助于提升我國臨床醫生抗腫瘤藥物應用水平以及毒副反應處理能力,是一部具有較高學術價值的專科著作。
2016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