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現代關節置換術加速康復與圍術期管理
- 裴福興 翁習生
- 5字
- 2020-02-28 20:34:08
第一篇 關節置換術加速康復發展
第一章 概 論
第一節 加速康復外科的起源
一、加速康復外科的概念及發展
加速康復外科(enhanced recovery after surgery,ERAS)也稱“快速通道外科(fast track surgery,FTS)”,是指采用一系列有循證醫學證據的圍術期優化措施,阻斷或減輕機體的應激反應,促進病人術后快速康復,達到縮短病人住院時間、降低術后并發癥發生以及降低再入院風險和死亡風險的目的。其終極目標是達到手術無痛無風險(pain and risk free)。
ERAS概念由丹麥外科醫生Kehlet教授于1997年首次系統提出,在這之前,以快速康復外科(FTS)應用最多。FTS體現的是術前和術后的管理流程優化,臨床關注的是優化病人診治流程,如縮短檢查時間和麻醉氣管插管時間;腹部手術體現在改善圍術期飲食管理方面。這期間,微創外科已有所發展,但其作用未能充分體現。1997~2006年,快速通道外科(FTS)和加速康復外科(ERAS)同時應用;微創技術在加速康復外科中的作用突顯,不但降低了外科手術導致的應激反應和并發癥,同時也縮短了住院時間。因此,加速康復外科(ERAS)曾也使用enhanced recovery program after surgery,這強調了微創技術在ERAS中的關鍵作用。2006年至今以使用ERAS為主,這期間主要圍繞微創技術、圍術期管理的優化進行了大量的深入研究。
ERAS最早在結直腸手術中應用,歐洲營養和代謝委員會(ESPEN)提出的圍術期整體管理方案,奠定了ERAS的基礎。歐洲臨床營養與代謝學會于2005年提出了圍術期ERAS的整體管理方案;歐洲ERAS學會于2010年在瑞典成立;歐洲第一屆ERAS學術會議于2012年在法國召開;美國第一屆ERAS學術會議于2015年5月在華盛頓召開。目前,ERAS已在多個其他外科領域中成功應用,如骨科、泌尿外科、胸外科和婦科等。
國內ERAS的臨床應用起步于2007年,南京軍區南京總醫院黎介壽院士領導的團隊首先在結直腸手術中進行了探索。目前已成立了相應的ERAS協作組,并發布了相應的專家共識。相應的,華西醫院裴福興教授領導的團隊于2012年開始進行髖、膝關節置換術ERAS的臨床研究及應用,目前相應的ERAS協作組已成立,并發布了《中國髖、膝關節置換術加速康復—圍術期管理策略專家共識》。這些都表明我國的ERAS研究與應用正進入一個快速發展的上升期。
二、加速康復外科的內容
ERAS的核心目標是降低手術應激,其主要內容包括:運用多模式鎮痛充分的術后鎮痛;早期術后下床活動;早期經口進食;減少或盡量不使用鼻胃管減壓;縮短禁食禁飲的時間;避免術中過度補液或補液不足;鼓勵使用微創技術。隨著對ERAS的不斷深入研究,其內容在不同的專業領域有所補充和完善,包括營養支持治療、血液管理、麻醉管理、優化引流管及尿管、止血帶應用優化、術后康復及出院后隨訪管理等。
三、加速康復外科的評估標準
住院時間和術后并發癥是目前評估ERAS方案是否成功的兩大主要標準,主要原因在于:加速康復起源于歐洲和北美,住院費用和并發癥發生率過高存在保險支付的問題,這兩個指標易于評價和引起醫療機構的重視。歐美國家區域內各家醫院管理模式一致,易于評估;醫療結構和醫生易于理解和運用。
其余評估指標也包括臟器功能參數,如關節活動度、定量評分等,經濟學參數。目前,隨著對評價指標的深入,更多從醫生角度轉向“以病人為中心”的評價標準,即病人報告結果(patient-reported outcomes,PROs)。
(謝錦偉 裴福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