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現代關節置換術加速康復與圍術期管理
- 裴福興 翁習生
- 17字
- 2020-02-28 20:34:16
第五章 老年心理特征及常見疾病的評估
第一節 老年期心理特征及應對
一、老年期的劃分及評估
老年期總要涉及“老化”和“衰老”兩個概念,老年年齡階段的劃分大體分為以下三種:
(一)根據“生理年齡”所定義的老年期
按聯合國的規定,60歲或65歲為老年期的起點(根據人均壽命而定),中國目前通常規定為65歲。進入老年期后,個體的認知能力,尤其是感知覺、記憶和智力能力常常減退。
(二)根據“社會年齡”所定義的老年期
社會年齡是一個作為社會化的人為社會發展而作貢獻的期限。它表明一個人在社會上從事某一職業、某一部門工作或從事社會事業等的長度。有的人工作到退休就結束了,它的社會年齡即告結束;但有的老人即使在退休后,仍然可以為社會繼續做出貢獻,仍然期望能積極參與社會活動,維持原有的角色,因而這樣的社會年齡仍未老化。
(三)根據“心理年齡”所定義的老年期
心理年齡常常被用來表示一個人心理衰老的程度,和個體的遺傳、性格、經歷、環境等等因素密切相關,甚至受到心情等多變因素的影響。一個人的心理年齡可看做是他對于發展的主觀反映。有的人雖然年紀不大,心理卻進入了老年,顯得憂郁、遲鈍、保守、僵化,對未來沒有期望和幻想;有的人雖已至垂暮之年,仍朝氣蓬勃。而心理年齡的界定不是通過具體數字而是通過心理評估。
(四)“老年期”綜合評估的理念
醫學臨床工作中之所以要界定“老年期”,是因為需要保障醫療行為中的安全,提高醫療質量以及使診療活動更為精確,如關注心理年齡的“老年期”是為了關注某重要臟器功能衰退對于當前治療,特別是手術治療的影響以及風險;關注心理年齡的“老年期”是為了評估病人的心態情緒、行為方式等對當前治療的影響;關注社會的“老年期”是為了評估社會、家庭支持系統對當前治療的影響。因此,醫學臨床工作中老年期的界定年齡數字僅是一個提示,綜合評估才是關鍵。目前國內外對于老年期的綜合評估均沒有達成較為廣泛的共識,以下標準可以作為參考:
1.生理年齡65歲以上。
2.提示重要臟器功能衰退的證據(即有確切的提示重要臟器疾病的證據,如代謝系統疾病、心血管系統疾病、呼吸系統疾病等)。
3.存在負性情緒證據,如焦慮、抑郁或情緒不穩定。
4.存在固執,甚至偏執的心理特征。
5.存在明顯的認知功能減退的證據,如記憶、注意功能減退等。
二、老年期的心理特征及其對求醫行為的影響
求醫行為(health seeking behavior)也稱為患病行為(illness behavior),是指個體在軀體或心理不適或產生某種病感時,或本著預防疾病或疾病早期及早發現并以治療為目的,而采取的尋求醫療幫助的行為。可分為主動求醫、被動求醫、無病求醫、有病不求醫四類行為,其不同的求醫行為會導致不同的結果,如病人在發生疾病時不能積極主動求醫,那么必然會延誤病情,影響診斷和治療,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疾病的及時治愈和康復,從而嚴重威脅著病人的生命健康,同時給整個家庭和社會都帶來了極大的傷害。老年病人由于其獨特的心理特征,在求醫時常易產生異常的心理狀態,并在求醫行為時候有其獨特的特點。
(一)引起關注心理
由于長期獨處,而子女、親屬因工作忙等諸方面原因,不能常來看望或長期陪護,老人倍感孤獨,疾病角色和住院治療可能會促進這一情況得到改善。個體一旦生病,而且病程遷延,病情反復,自然受到家人和周圍人的特殊照顧,成為被人關注的焦點。同時通過自我暗示,病人也變得被動、服從、依賴、情感脆弱、甚至帶有幼稚色彩,本來可以自己做的事情也讓別人幫著做、希望得到更多的關心和溫暖,沉迷于病人角色而不自覺。這種心理使得病人在求醫行為中的被動行為,耽誤疾病恢復。
(二)敏感多疑和恐懼心理
老年個體由于身體各部位及其器官功能的衰退、疾病狀態等因素,在感受到威脅、面臨困難時候更容易產生焦慮情緒。老年病人可表現為敏感多疑、對自己疾病和身體狀況的過度擔心,稍有不適便會擔心自己的病情加重;對醫務人員和醫療方式的懷疑與不放心。
另外,在老年期,個體越來越深刻地意識到死亡的臨近,并由此產生了許多心理波動,普遍存在恐懼感。即使是所患疾病不嚴重,也不得不隨時做出迎接死亡的準備,表現為焦慮和恐懼。
過度的焦慮和恐懼會影響病人的睡眠、飲食及免疫功能紊亂,從而影響疾病的康復。
(三)固執
雖然隨著社會生理年齡的老化,生理功能衰退,社會角色退出,但很多老人仍然希望得到尊重,尤其是曾在社會和家庭中是主角或領導者的個體,習慣指揮他人,還是特別希望周圍的人都尊敬恭順他們,表現為自以為是、固執、獨斷專行、不講道理、好挑剔、責備他人。這種心理是老年個體由于恐懼角色和能力改變帶來的不適應感,實則是認知層面的焦慮,它造成老年病人在求醫行為中表現為不配合、不服從的被動求醫行為。
(四)自卑心理
老年個體由于衰老、感覺器官功能下降、認知功能全面減退等多因素的影響,常常對周圍事物均心有余而力不足,感到老而無用,甚至認為自己的患病拖累了家人,產生深深的內疚與自責,導致自卑自棄感。這種心理造成老年病人在求醫過程中出現被動求醫的行為,甚至否認自己生病,出現有病不求醫的行為,使得病情延誤而得不到治療。
三、針對老年期心理特征在醫療行為中的應對
(一)充分了解和評估病人的心理狀態
心理評估是指醫務人員通過觀察、晤談和心理測驗等方法獲得信息,對個體心理現象作全面、系統、深入的客觀描述和評價過程,并有的放矢地實施心理干預。
(二)關注病房環境
對于環境問題主要注意以下幾點:
1.根據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所有生物體均存在生存需要、安全需要、接納與被接納的需要、尊重與被尊重的需要以及自我實現的需要。具體落實在病房的環境方面應保障基本的生活空間,避免使病人處在一個十分擁擠和嘈雜的環境對病人就醫心態有著重大影響。
2.目前國內病房的管理模式基本上是將基本診療、會客、居住、餐飲、娛樂等集中于病室,再直接點說就是集中在一個病床上,缺少上述的功能區,這是需要商榷和改進的。
(三)充分的醫-患溝通
醫患溝通的原則與其他年齡病人溝通原則一樣,對于老年病人溝通應注意的問題有以下幾點:
1.體現尊重 體現尊重的核心主要是體現在對病人能力、社會角色的尊重。如將退休教師稱呼為“某老師”和稱呼為“某大爺”對方感受會完全不同。
2.鑒于老年期注意、記憶等認知功能減退,重要信息的傳遞最好有親屬在場以及需要重復和強調。
3.在傳遞任何信息中,都應傳遞對病人當前能力認同的信息。
4.避免過分關注。
(四)關注家庭社會支持
在此主要包括鼓勵親屬的探視和陪伴、鼓勵對外的信息交流以及與病人討論術后的生活計劃等。
(郭菁 孫學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