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現代關節置換術加速康復與圍術期管理
- 裴福興 翁習生
- 1277字
- 2020-02-28 20:34:14
第四節 肝臟疾病評估
慢性肝病是指各種病毒、藥物、酒精、膽汁淤積及自身免疫反應等病因導致的肝細胞壞死和慢性炎癥反應,包括肝硬化。肝臟是人體重要代謝器官,具有代謝、儲備和解毒功能,由于肝臟無法像肺、腎臟進行替代治療,嚴重時可出現肝衰竭死亡,因此,合并慢性肝病的病人圍術前更應該進行仔細評估和處理,提高手術安全性。
一、慢性肝病控制目標
連續肝功能評估證實病情穩定,短期內未進一步惡化,無嚴重門靜脈高壓及腹水,白蛋白>35g/L,轉氨酶升高在3倍以內或者膽紅素升高在1倍以內,凝血功能正常,一般可耐受初次髖、膝關節置換術。
二、慢性肝病診斷與處理
(一)慢性肝病診斷
慢性肝病根據肝臟損傷程度臨床表現上癥狀輕重不一,常見的癥狀是容易疲乏、食欲減退、消化不良及厭油膩,偶有上腹不適、黃疸、肝掌及蜘蛛痣等。通常根據病史、臨床表現及肝功能檢查即可診斷。
(二)入院前已明確診斷慢性肝病的處理
首先進行連續的肝功能評估。如果疾病在控制目標以內,無需特殊處理,一般能耐受中小手術,圍術期注意避免使用加重肝臟損害的藥物;輕微的凝血功能PT延長,可以肌注維生素K 1治療。轉氨酶或膽紅素升高超過控制目標,予以還原型谷胱甘肽、S-腺苷蛋氨酸和N-乙酰半胱氨酸等保肝治療,熊去氧膽酸降膽紅素治療,或者請消化科醫師協助治療,達到控制目標后才能手術;嚴重的門靜脈高壓或腹水病人禁忌手術。
(三)入院后首次診斷慢性肝病的處理
完善肝功能及腹部彩超檢查,明確導致慢性肝病的病因,如病毒、酒精、藥物等,并連續評估肝功能狀態。如果病情穩定,并且疾病在控制目標以內,無需特殊處理,一般能耐受中小手術或1小時左右的手術,凝血功能PT延長,可以肌注維生素K 1治療,轉氨酶或膽紅素升高超過控制目標,予以保肝降膽紅素治療,或者請消化科醫師協助治療,達到控制目標后才能手術;如果疾病處于進展期,連續肝功能評估短期內有進一步惡化趨勢,或者嚴重的門靜脈高壓或腹水,應先到消化科或傳染病科治療。
(四)特殊情況下慢性肝病的處理
慢性肝病短期內肝功能急劇惡化可導致肝性腦病,大多數肝性腦病發病可以找到誘發因素,如消化道出血、高蛋白飲食、低鉀堿中毒、低血容量和缺氧及使用加重肝臟損傷的藥物,如地西泮、巴比妥類藥物。應及早識別肝性腦病并去除誘發因素,減少和去除腸道內氨源性毒物的生成和吸收,同時促進體內氨的清除和拮抗神經毒素對神經遞質的抑制作用,包括限制蛋白攝入、清潔腸道、防治便秘,靜脈使用鳥氨酸門冬氨酸、氟馬西尼及支鏈氨基酸治療等。
三、常見并發癥評估
(一)肝性腦病
肝性腦病是肝功能衰竭引起的中樞神經系統功能障礙,是慢性肝病最嚴重的并發癥,死亡率高。慢性肝病病人臨床上出現人格改變、行為失常、撲翼樣震顫或意識障礙、昏迷等癥狀,應考慮肝性腦病可能,大多數肝性腦病發病可以找到誘發因素,早期識別肝性腦病并去除誘發因素是治療成功的關鍵。
(二)急性出血
肝臟是人體的代謝器官,多種凝血因子均在肝臟合成,慢性肝病肝功能惡化可導致凝血功能障礙,引起消化道、顱內及手術部位出血,應密切關注病人出血傾向,高危病人及出現急性出血的病人應及時予以輸血漿補充凝血因子。
(馬俊 裴福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