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北京兒童醫院診療常規:新生兒診療常規(第2版)作者名: 北京兒童醫院本章字數: 12字更新時間: 2020-02-28 20:21:22
第四章 新生兒消化系統疾病
第一節 新生兒消化系統常見癥狀
一、新生兒嘔吐
嘔吐(neonatal vomiting)是新生兒期常見癥狀之一,是由消化道及其他有關的器官借助一系列復雜的神經反射來完成的。
【病因】
引起嘔吐的原因很多,內科疾病包括:喂養不當、咽下綜合征、消化道出血、胃食管反流(GER)、賁門失弛緩、幽門痙攣、新生兒便秘、新生兒壞死性小腸結腸炎(NEC)、顱內壓升高(顱內感染、缺氧缺血性腦病、顱內出血、顱內占位性病變)等;外科疾病包括:食管閉鎖及食管氣管瘺、肥厚性幽門狹窄、胃扭轉、腸旋轉不良、腸閉鎖、先天性巨結腸、肛門直腸閉鎖及狹窄等。
【診斷】
在診斷思路方面首先要區別嘔吐的類型,根據嘔吐的發病時間、伴隨癥狀、相應體征以及特點鑒別是內科性或外科性嘔吐,是否伴有機械性或梗阻性腸麻痹等,從而盡早明確診斷。
1.嘔吐類型
(1)溢乳:
為哺乳后從口角溢出乳汁,不屬于真正的嘔吐。
(2)一般嘔吐:
常伴惡心,每次吐不重,多為胃內容物,多見于喂養不當、胃腸道感染或全身感染的伴隨癥狀。
(3)反復嘔吐:
無規律性,嘔吐一般不含膽汁,主要見于GER。
(4)噴射性嘔吐:
突然發生,嘔吐量較大,隨日齡增加嘔吐物可為奶樣、乳酪樣,有酸味,不含膽汁。主要見于大量空氣吞入、胃扭轉、幽門梗阻,在顱內壓增高性疾病時可嘔吐大量含膽汁液。
2.嘔吐發生時間
生后7天內發病的早期新生兒嘔吐重點考慮食管閉鎖、咽下綜合征、GER、胎糞性便秘、胃扭轉等;生后7天后發病的中晚期新生兒嘔吐應考慮肥厚性幽門狹窄、腸梗阻、NEC等。
3.嘔吐伴隨癥狀
(1)嘔吐物顏色:
清淡或半透明色黏液,可能是食管內容物;伴有酸味,有奶汁或凝塊,多來自胃內;乳凝塊多,伴酸臭味,有規律性,多為幽門梗阻;嘔吐物為綠色,可能為較高位腸梗阻,首先要除外先天畸形,如呈均勻綠色,應考慮是否有腸旋轉不良,也可能由于敗血癥所致;吐物為糞性有臭味,多為低位梗阻,結合腹部情況考慮是否為麻痹性腸梗阻或胎糞性腹膜炎;吐物帶血首先考慮消化道黏膜出血,如出血量多、色鮮紅,多為新鮮活動性出血,呈紫褐色、咖啡色為陳舊性出血。
(2)嘔吐與腹型:
上腹膨隆,下腹塌陷,表明梗阻位置較高,如看到胃蠕動波可能為幽門性梗阻,伴有腸型、蠕動波為空腸梗阻;腹部膨隆呈球形,皮膚緊張發亮、靜脈曲張,則是低位腸梗阻;腸鳴音亢進或減弱,氣過水聲,梗阻多在回腸末端、結腸部位。腸鳴音消失,則是麻痹性腸梗阻的表現。
(3)嘔吐與排便:
嘔吐同時伴有稀便、水樣便、蛋花湯樣便等排出,為腸功能紊亂、消化不良、腸炎等引起;伴血便,內科首先要考慮腸道感染、出血性疾病、應激性潰瘍、過敏性腸炎等;外科則主要檢查有無NEC、肛門直腸炎癥、肛裂、腸道畸形;伴排便逐漸減少到停止,膨隆不減輕,則可能為完全性腸梗阻;伴排便為不完全性腸梗阻,肛診時有氣體溢出,則為麻痹性腸梗阻。
4.輔助檢查
(1)腹部平片。
(2)胃腸造影檢查。
(3)24小時胃食管pH動態監測。
(4)腹部B超檢查。
(5)胃鏡檢查。
【處理原則】
1.病因治療
首先除外外科性嘔吐,以免延誤手術時機,再針對病因治療,如改善喂養方式、積極控制感染、外科疾病及早手術等。
2.對癥治療
(1)禁食水及靜脈補液:嘔吐較輕者不需禁食,嘔吐嚴重者在確診前應禁食,給予腸道外營養,保證能量攝入量。
(2)體位:采用抬高床頭或側臥位。
(3)洗胃:可用溫生理鹽水或1%碳酸氫鈉洗胃。
(4)解痙止吐:幽門痙攣可在每次奶前15~20分鐘滴入1∶(1000~2000)的阿托品,從1滴開始,逐步增加劑量直到用藥后面部潮紅表示用量已足。小劑量紅霉素(1~3mg/kg)作為促進胃腸動力藥也在新生兒較多使用。
(5)胃腸減壓:嘔吐劇烈、頻繁伴嚴重腹脹者,可持續胃腸減壓。
(6)糾正水、電解質紊亂。
二、新生兒嘔血、便血
嘔血和便血(neonatal hematemesis and melena)統稱為消化道出血,是新生兒常見急癥,出血量可多可少,嚴重危害新生兒的健康和生命安全。
【病因】
包括吞咽母血、全身性出凝血性疾?。ㄖ匕Y感染、硬腫、新生兒出血癥等)、消化道疾病(如反流性食管炎、急性胃黏膜病變、急性胃腸炎、腸梗阻、奶粉不耐受、先天性巨結腸、乙狀結腸、直腸及肛門疾病等)。
【診斷】
1.排除假性嘔血和便血
對生后48小時內發病的患兒的第一次上消化道出血血樣進行堿變性(APT)試驗,可鑒別血液是否來自母親血,以除外咽下綜合征。
2.出血的初步定位
如嘔血與黑便同時存在可能是上消化道出血;嘔血帶膽汁時可能是下消化道上段出血;洗胃后胃抽取液帶有鮮血時為胃以上出血,應注意排除操作損傷;黑便、果醬樣便、咖啡色便不伴嘔血提示小腸或右半結腸出血;鮮紅色便或暗紅色便提示左半結腸或直腸出血;血與成形便不相混或便后滴血提示病變在直腸或肛門。
3.內外科疾病的鑒別診斷
(1)內科性出血的特點:
有圍產期缺氧史及感染史;除新生兒出血癥外,一般嘔血量不多;一般為麻痹性腸梗阻;常有消化道以外的癥狀和體征;X線平片多無異常特征。
(2)外科性出血的特點:
有羊水過多史;反復嘔血,常伴水和電解質紊亂;嘔吐物含膽汁及糞汁;無胎便或量極少;有腹脹、腸梗阻表現;X線平片、鋇劑造影可見各種消化道病變的特征。
4.判斷疾病的程度
出血量的多少應根據以下來判斷:
(1)嘔血、便血情況:
嘔吐咖啡色物,一般出血量不大;嘔吐紅色或暗紅色,出血量較大;嘔血同時有暗紅色血便,出血量大。
(2)生命體征:
心率增快、血壓下降出現休克表現提示出血量大,急性失血超過總血容量的1/5可出現循環衰竭表現。
(3)實驗室檢查:
需動態觀察血色素以評估出血量,除外腎衰竭后,血尿素氮(BUN)升高也提示出血量較大。
5.輔助檢查
血常規、血型、便常規+潛血、便培養、凝血功能、肝腎功能、APT試驗、腹部立位片、鋇劑造影(宜在非出血期進行)、內鏡檢查等。
【處理原則】
1.禁食水及靜脈補液。
2.對癥治療 新生兒出血癥可予維生素K 1治療。抗感染,糾正休克,并予酚磺乙胺、凝血酶等藥物治療。可輸新鮮同型血10~20ml/kg補充凝血因子。
3.留置胃管 胃腸減壓,予1%碳酸氫鈉洗胃,也可予100ml冷鹽水+8ml去甲腎上腺素,10~20ml/次,保留30分鐘再吸出,以達到止血目的;也可通過胃管注入云南白藥等止血,注入黏膜保護劑蒙脫石散、磷酸鋁凝膠等。
4.抑酸制劑 必要時可靜點西咪替丁15~20mg/(kg·d)加入生理鹽水20ml,15~30分鐘滴注,每天1~2次。
5.內鏡下止血治療。
6.手術治療 內科保守治療無效,疑有胃腸道壞死或穿孔時需手術探查和治療。
三、新生兒腹脹
腹脹(neonatal abdominal distention)是新生兒期常見的癥狀,表現為腹部局部或全腹部膨隆,或伴有腹壁皮膚緊張發亮,常與嘔吐相伴行。
【病因】
一般分為生理性腹脹和病理性腹脹兩種。生理性腹脹可能與新生兒以腹式呼吸為主、消化道產氣多、腸管平滑肌及腹壁橫紋肌張力低下有關,表現為奶后的輕微腹脹、哭鬧或哺乳時吞下較多氣體引起的腹脹,無其他癥狀屬于生理性。病理性腹脹以感染性疾病居首位,還包括機械性腸梗阻、麻痹性腸梗阻、腹水、氣腹、腹部占位性病變等。
【鑒別診斷】
1.機械性腸梗阻
有較規律的陣發性哭鬧,伴嘔吐,吐后哭鬧暫緩解,嘔吐物常含膽汁、血液或糞汁,無或僅有少量糞便、氣體排出,腹部可見腸型,腸鳴音增強或有氣過水聲,病變局部有明顯壓痛或(和)包塊。腹部立位片可見2個以上腸腔內液平面等特征性改變,晚期可合并麻痹性腸梗阻。
2.麻痹性腸梗阻
腹部彌漫性膨隆,腸型輪廓不清或有粗大而松弛的管型,腹壁有輕度水腫,晚期可呈紫藍色,腸鳴音明顯減弱或消失。常為各種疾病的晚期合并癥。
3.腹水
一般引起全腹彌漫性膨隆,根據腹水的性質可分為滲出性腹水(化學性、感染性)和漏出性腹水(乳糜性、尿液性、膽汁性、胰液性、血性等)。腹腔穿刺檢查對明確腹水性質和來源有診斷價值。
4.氣腹
可有面色蒼白或發紺、呼吸窘迫、心動過速或過緩等病情迅速惡化表現,腹部立位片可見腹腔、膈下游離氣體。
5.輔助檢查
血常規、尿便常規、電解質檢查,腹部X線立位平片,消化道鋇劑造影,腹部B超等。
【處理原則】
1.治療原發病
控制感染,改善通氣,糾正水、電解質紊亂,保證能量及液體入量。外科疾病需及時手術。
2.對癥治療
嚴重腹脹者可禁食水并持續胃腸減壓。保持腸道菌群平衡。清潔灌腸、肛管排氣等。
(陳慧 王慧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