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三節 其他相關檢查

一、骨密度測量
(一)概述
骨密度測量是對許多原發和繼發性骨丟失性疾病的診斷和療效隨訪有重要意義。測量方法有很多,如雙光子吸收法(DPA)、雙能X線吸收法(DXA),近年來,似乎越來越傾向于定量CT(QCT)法測量。
(二)優點
1.無重疊的圖像,是真正意義上的骨密度測量。
2.QCT可測量骨皮質和骨松質和任意區域骨密度(rBMD)。
3.密度分辨率高,測量精確性、準確性較好。
4.固態的測量體模使用方便,測量的長期精確性高。
(三)護理
1.告知患者行骨密度測量的意義。
2.如患者存在骨質疏松癥,告知患者積極治療骨質疏松癥。
3.老年人群鼓勵戒煙戒酒,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
4.飲食干預:多食大豆、海產品、牛奶等主食,宜粗細搭配,少食糖及食鹽。
5.運動指導,制訂個體化的生活作息時間表,并注意安全,防止損傷等。
二、肌電圖檢查
肌電圖檢查是對肌電位的單個或整體圖形進行分析,以了解運動單位的狀態,評定神經肌肉功能。在脊柱外科臨床已普遍應用。
(一)意義
1.神經壓迫性疾病
如神經根受壓部位在椎間孔出口以外,僅前支支配的肌肉發生電位改變??梢娪谧甸g盤突出、椎管狹窄、椎管內腫瘤。
2.周圍神經損傷及再生
無論周圍神經損傷的性質是切割、牽拉、挫傷、壓迫等,都可以利用肌電圖協助檢查,并判斷損傷的程度。
3.結合神經傳導速度測定
能鑒別肌萎縮性質屬于神經源性、肌源性或失用性。在神經源性中還可區別是脊髓、神經根或周圍性。
(二)護理
1.告知患者肌電圖檢查的目的、意義。
2.告知患者肌電圖檢查需注意的事項。
3.檢查后,扶患者在室內進行適當活動,避免摔倒。
4.心理護理,消除患者對檢查的緊張情緒。
三、腦脊液檢查
腦脊液檢查被視為脊柱疾患的常用檢查手段之一,不僅有助于脊柱傷病的診斷,也可用作鑒別診斷。
正常人約有腦脊液150m(l140~180ml),除脊蛛網膜下腔10~15ml,腰骶池20~30ml和腦蛛網膜下腔55~65ml外,其余均分布在側腦室及第三、第四腦室。整個腦和脊髓均浸泡于腦脊液中,對外界的沖擊和振蕩起到緩沖作用。此外,腦脊液中的化學成分維持著中樞神經組織細胞滲透壓與酸堿平衡,對顱內及椎管內壓力起到一定作用。
在腦、脊髓發生各種病變時,腦脊液也隨之發生相應變化,反映病變的不同性質。故腦脊液檢查對神經系統疾病的診斷、療效觀察、預后判斷有重要意義。
常用穿刺方法為腰椎穿刺法及小腦延髓池穿刺。
(一)目的
1.診斷性目的
椎管內病變、診斷不明的脊髓病變(如術后懷疑蛛網膜下腔感染者等)。
2.治療性目的
證明蛛網膜下腔有化膿性感染需注入各種藥物控制感染者;對頑固性疼痛進行椎管內止痛劑注入。
(二)禁忌證
1.局部炎癥、脊髓嚴重受累者。
2.顱內高壓 腰椎穿刺時可致致命的腦疝。
3.病情危篤。
(三)實驗室檢查
1.常規檢查
(1)壓力:
成人臥位時0.59~1.76kPa(60~180mmH 2O),坐位時3.43~3.97kPa(350~450mmH 2O)。椎管阻塞時增高。
(2)外觀:
無色透明水樣液體。蛋白含量高時則呈黃色。
(3)細胞:
正常情況下含極少數淋巴細胞及大單核細胞。
2.生物化學檢查
(1)蛋白質定量:
正常腦脊液中約45g/L(450mg/10ml)。
(2)葡萄糖:
正常腦脊液中的葡萄糖為血糖的60%~70%的血糖,即2.5~4.2mmol/L。各種椎管炎癥時減少。
(3)氯化物:
正常腦脊液含有氯化物118~130mmol/L。各種椎管內細菌性感染則降低。
(4)尿素:
其濃度與血中相等,為2.33mmol/L。
3.特殊檢查
(1)細菌學檢查:
目的是查明致病菌的種類及抗藥性與藥敏試驗等。
(2)腦脊液蛋白電泳:
有助于對惡性腫瘤的診斷。
(四)護理
1.體位護理 穿刺后囑患者24小時內盡量臥床休息,減少活動,以免發生穿刺后低壓性頭痛、腦疝。
2.鼓勵患者多飲水。
3.并發癥及護理
(1)低壓性偏頭痛:多因腦脊液丟失所致。如發生低壓性頭痛,可頭低位平臥休息至少24~48小時。
(2)腦疝:關鍵是預防。應嚴格掌握禁忌證。
4.嚴密觀察患者體溫變化及藥物反應。
5.囑患者24小時內不要洗澡。
四、脊髓造影
(一)概述
脊髓造影又稱椎管造影,是向蛛網膜下腔注入造影劑,通過X線、CT或其他影像學檢查觀察造影劑在椎管內充盈、流動情況,間接反映椎管內形態變化,對椎體骨折及椎管內占位性病變等疾病有一定的診斷價值。隨著CT和MRI的廣泛應用,椎管造影作為創傷性檢查已經逐漸被臨床遺忘。更有學者認為,隨著MRI技術的日益完善,幾乎可以完全代替椎管造影。賈連順等研究認為,CT掃描、MRI檢查雖有許多優越性。但在腰椎管狹窄和腰椎間盤突出癥的診斷和治療中并不優于椎管造影。在CT、MRI不能確定診斷時,應用椎管造影檢查仍然是有益的。
對有脊髓與馬尾或脊神經根受壓癥狀、但難以確診需進一步檢查者,可輔助診斷。
也用于診斷病變,如脊髓本身和髓外變化。還可用于鑒別診斷脊髓受壓是由于腫瘤還是椎間盤突出或椎體后部骨贅引起等。
目前臨床常見的造影類型為碘劑造影:將含碘造影劑注入蛛網膜下腔觀察椎管內病變。碘海醇(碘海醇注射液)是目前臨床常用的造影劑。氣造影目前臨床已不常用。
(二)適應證
1.不能明確脊髓內或外的病變,腦脊液動力學檢查證明蛛網膜下腔梗阻,但病變部位和范圍又不十分明確者。
2.可疑椎管內腫瘤及其鑒別診斷。
3.椎體附件和椎間盤、韌帶等病變,如椎間盤突出、椎管狹窄等。
4.脊髓膨出等先天性異常。
(三)禁忌證
1.肢體有痙攣癥狀中癲癇發作者。
2.穿刺部位的局部皮膚有炎癥、破潰者;椎管內疑有出血及炎癥者。
3.碘過敏者、暫無手術指征或不宜手術者。
(四)造影方法
1.體位 囑患者側臥于硬板床上,背部與床面垂直,頭向前胸部屈曲,兩手抱膝緊貼腹部,使軀干呈弓形;或由助手在術者對面用一手抱住患者頭部,另一手挽住雙下肢腘窩處并用力抱緊,使脊柱盡量后凸以增寬椎間隙,便于進針。2.穿刺部位
(1)腰椎穿刺(lumbar puncture):上行性造影。穿刺部位常選擇L 3~4或L 4~5棘突間隙作為穿刺點,可以髂后上棘連線與后正中線的交會處為穿刺點。操作簡易,安全,臨床上較常用(圖1-2-2)。
圖1-2-2 腰椎穿刺點
(2)小腦延髓池穿刺(cisternal puncture):下行性造影。是判斷頸髓段病變較為理想之穿刺部位(懷疑有上頸段或顱內有占位性病變者慎用),但少用于腰部病變者,除非有腰椎穿刺禁忌證又必須造影者。
3.常規消毒皮膚后戴無菌手套與蓋洞貼,用2%利多卡因自皮膚到椎間韌帶逐層做局部浸潤麻醉。
4.術者用左手固定穿刺點皮膚,右手持穿刺針以垂直背部的方向緩慢刺入,成人進針深度為4~6cm,兒童則為2~4cm。當針頭穿過韌帶與硬腦膜時,可感到阻力突然消失有落空感。此時可將針芯慢慢抽出(以防腦脊液迅速流出,造成腦疝),即可見腦脊液流出。
5.待有腦脊液流出時,抽出與打入的造影劑相當數量的腦脊液,再向椎管內緩慢注射造影劑。注意不能使空氣進入椎管,以免影響造影效果。對兒童及其他不合作患者,可在全麻下進行。
6.穿刺后 注入造影劑,使造影劑向患處濃集。造影劑被注入蛛網膜下腔后,不久即同腦脊液混勻,隨體位變動造影劑流向不同。頸部病變行造影者,為了使患者病變部位顯影清晰,需要患者保持特殊體位——膝胸臥位,同時抬高頭部,使造影劑在頸椎處集中以便顯影(圖1-2-3)。
7.注入造影劑后3、4小時內需進行CT檢查。
圖1-2-3 膝胸臥位
(五)護理
1.接到造影醫囑后,檢查穿刺部位的皮膚狀況,必要時備皮。
2.體位護理 患者做完電子計算機斷層掃描脊髓造影(CTM)回病房后,囑患者24小時內盡量臥床休息,減少活動,鼓勵患者大量飲水,以使造影劑盡快排出?;颊吲P床時,可以枕枕頭,可采取側臥位或平臥位。
3.造影后常見并發癥及護理
(1)碘海醇過敏反應及護理:患者注入造影劑后出現腰背部脹痛,伴頭痛、胸悶、心悸、惡心、嘔吐、面部潮紅、胸頸部蕁麻疹、皮膚瘙癢等癥狀時,應高度懷疑碘海醇過敏反應。此時應立即通知醫生,盡快建立靜脈通路,遵醫囑給抗過敏藥并觀察用藥后反應;注意保暖;加強巡視。
(2)椎管內感染癥狀:如劇烈頭痛、頸項強直、噴射性嘔吐、高熱、驚厥等發生,及時通知醫生。
(3)肢體肌肉痙攣:輕者可用鎮靜劑,重者甚至引起雙側股骨頸骨折。因此需采取有效措施,包括安眠藥物等解痙劑的使用。手足抽搐時可注射葡萄糖酸鈣。肌內注射地西泮可以控制痙攣。
(4)頭暈、心慌、惡心、嘔吐,甚至虛脫休克等癥狀,較常見。平衡保持能力差,應保證患者安全,避免摔傷??蓪ΠY治療給予止吐藥物。
(5)發熱:一般持續1~2天,不超過38℃。對高熱或持續時間長者應注意感染的可能。嚴密觀察患者體溫變化及藥物反應。
4.囑患者24小時內不要洗澡。
5.接受造影的患者應列入交班內容,造影術后第2天應揭去敷料觀察傷口情況。
五、神經根封閉
神經根封閉是從神經根管出口處向神經鞘膜內注入局麻藥,進行神經鞘膜內封閉,然后觀察患者原有癥狀變化情況,來判斷神經根性疼痛來源的方法。
近年來,隨著MRI、CT等技術的不斷提高,選擇性神經根封閉已逐漸不被應用于臨床。對于一些定位困難的脊柱疾病患者,采用神經根封閉仍可幫助定位診斷。
(一)適應證
無絕對適應證,以下情況可適當選用。
1.輔助診斷
癥狀、體征與影像學檢查有不相符、不能診斷的疑難病例等的輔助診斷。
2.根袖處病變
包括局部腫瘤、粘連及血管畸形等亦可酌情選用。
3.橫突周圍病變
如頸椎周圍處的各種病變,但炎癥不宜選用,尤其是急性炎癥。
(二)并發癥
主要是對脊神經根的根性損傷及誤傷鄰近血管,應注意避免。
(三)操作注意事項
神經根封閉在操作中需要注意以下幾個問題:神經根封閉是有創檢查。操作前要與患者良好溝通,使其盡可能配合,避免操作結果出現誤差。造影劑可能使癥狀加重,故用量要小,一般在0.5~lml,減少給患者帶來的痛苦。局麻藥用量要控制在1ml以下,藥量過大可能會使其他神經根被封閉,影響定位診斷效果。
(四)護理
1.密切觀察患者有無不良反應,觀察患者有無神經根性損傷,有無局麻藥物反應,如惡心、嘔吐等,給予對癥治療。
2.囑患者24小時內不要洗澡。
3.接受神經根封閉術的患者應列入交班內容,造影術后第2天應揭去敷料觀察傷口情況。
六、椎間盤穿刺及造影
1948年Lindblom對正常與病變的椎間盤進行了大量研究,發現正常人椎間盤內僅能容納0.3ml的造影劑,如超過此值多為病理性。此后即廣泛應用于臨床。有學者研究發現,椎間盤穿刺造影對腰椎間盤病變的診斷具有較高的陽性率。但近年來已為大家所少用,尤其是頸胸段。因其不僅給患者帶來較大痛苦,也易引發椎間隙感染等并發癥,尤其是MRI及CT對椎間盤病變確診已不存在太大困難。但另一方面,由于經皮髓核摘除術和溶組織酶技術的出現,某些醫生希望能通過對椎間盤的穿刺或注入藥物使破裂、突出的髓核切除或溶解而使用此項技術,現介紹如下。
(一)腰椎椎間盤穿刺及造影技術
1.體位 一般取側臥位、屈頸、雙下肢與一般腰椎麻醉體位相似。確定穿刺椎節后按常規消毒鋪單。
2.正常情況下,腰椎間隙推入水溶性造影劑0.5~1.0ml,最大容量不超過1ml,如有纖維環破裂,則可超過此值,并出現劇痛,可能因刺激脊神經根或竇椎神經之故。如需切除突出的髓核,亦可同時進行。
(二)頸椎椎間盤穿刺及造影技術
1.體位 患者仰臥,頭頸自然仰伸狀,頸后墊以頸枕墊固定,常規消毒鋪巾。
2.操作過程中應密切注意有無回血,以防刺穿頸部血管。注入造影劑僅為腰段的一半,一般不超過0.5ml,但由于髓核破裂,造影劑外溢,注入量可超過2ml。
(三)常見并發癥
1.脊神經根損傷
主要見于腰段,多系針頭刺傷,因此在穿刺過程中應小心操作,如突感劇痛,則表明有刺傷脊神經根的可能,應將針尖略向上或向下移動少許。
2.椎間隙感染
如穿刺后出現持續高熱或低熱不退,應注意椎間隙感染的可能,并按脊柱炎處理。
3.造影劑反應
輕者僅一般癥狀,重者可引起抽搐,應積極處理。
4.誤傷脊髓
較少見,但后果嚴重,應以預防為主。
(四)護理
1.患者做完CTM回病房后囑患者24小時內盡量臥床休息,減少活動,鼓勵患者大量飲水,以使造影劑盡快排出。接受頸椎造影的患者頸椎制動24小時。
2.對造影劑不良反應較重或引起肢體痙攣者,則應給予鎮靜劑或冬眠類藥物。
3.密切觀察患者有無不良反應:對于肢體肌肉痙攣,輕者可用鎮靜劑,重者甚至引起雙側股骨頸骨折。因此需采取有效措施,包括安眠藥物等解痙劑的使用。
4.囑患者24小時內不要洗澡。
5.接受造影的患者應列入交班內容。
主站蜘蛛池模板: 新化县| 滦南县| 安图县| 道真| 浏阳市| 冷水江市| 扶余县| 丰原市| 伊通| 昭觉县| 贺州市| 绵阳市| 波密县| 肃北| 山东| 三明市| 甘南县| 景宁| 南丰县| 曲靖市| 伊宁市| 磐安县| 砀山县| 锡林浩特市| 理塘县| 疏勒县| 中宁县| 宁蒗| 高邮市| 赞皇县| 铜山县| 淅川县| 中方县| 四子王旗| 台东县| 香港 | 永兴县| 棋牌| 晴隆县| 辽阳县| 库伦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