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北京兒童醫院診療常規:兒科臨床操作手冊(第2版)作者名: 北京兒童醫院本章字數: 10字更新時間: 2020-07-15 14:39:48
第一部分 護理操作技能
一、口服給藥技術
【目的】
1.預防、治療疾病。
2.協助診斷。
【操作前準備】
1.護士準備 著裝整潔、洗手、戴口罩。
2.評估
(1)患兒年齡、病情、吞咽能力、有無口腔和胃腸道疾患、合作程度等。
(2)給藥目的、藥物性質、服藥方法及注意事項。
3.用物準備服藥本、發藥車、藥杯、量杯、藥匙、水壺、小毛巾(擦手紙)、手消毒液、研缽、攪拌棒(圖1-1)。

圖1-1 研缽
4.環境準備安全、安靜、清潔。
5.核對醫囑。
6.辨識患兒,向患兒及家屬解釋口服給藥的目的及過程,取得患兒及家屬的配合。
【操作步驟】
1.取藥、擺藥根據不同藥物劑型,采取不同的取藥方法。
(1)固體藥(片、丸、膠囊):
用藥匙取藥。必要時,用研缽對片劑進行研磨(圖1-2)。

圖1-2 用藥匙取藥
(2)水劑:
將藥水搖勻,左手持量杯,拇指置于所需刻度,舉量杯使所需刻度和視線平齊,右手將藥瓶有標簽的一面放于掌心,避免污染標簽,倒取藥液至所需刻度。倒取完畢,瓶口用濕毛巾擦凈,將藥瓶放回原處。更換藥液品種時,應洗凈量杯。藥液不足1ml需用滴管吸取劑量。油劑溶液或按滴計算的藥液,可先在杯中加少量冷開水,以免藥液附著杯壁,影響服藥劑量(圖1-3,圖1-4)。

圖1-3 倒水劑藥,視線平量杯刻度

圖1-4 用1ml注射器抽取藥液
(3)擺藥過程嚴格執行三查七對。先擺固體藥,口含藥另放,然后擺水劑。同時用幾種藥液,應分別放置。
(4)全部藥物擺完后,須經第二人核對。
2.發藥
(1)備溫開水,攜口服藥本,推藥車至患兒床前。
(2)核對患兒。
(3)根據年齡、病情提供合適的給藥方法。
1)嬰幼兒:
將頭部抬高,取頭側位,用小毛巾圍于患兒頸部。左手固定患兒前額并輕捏其雙頰,右手拿藥杯或湯匙將藥液從患兒口角倒入口內,并停留片刻,直至其咽下藥物。
2)年長兒:
倒溫開水,協助患兒服藥,確保其服下;
3)鼻飼患兒:
將藥研碎、溶解后,從胃管內灌入,再注入少量溫開水沖凈。
3.再次核對患兒,協助患兒取舒適臥位,整理床單位。
4.清理用物。
5.洗手,記錄服藥時間并簽名。
6.觀察患兒服藥后反應。
【評價】
1.藥物劑量準確,患兒按時服藥。
2.患兒無嗆咳。
【健康教育】
1.服用對牙齒有腐蝕作用或可使牙齒染色的藥液,應用吸管。
2.服用鐵劑時不能飲茶,以免形成鐵鹽,妨礙鐵的吸收。
3.服用止咳糖漿后,暫不飲水,如服用多種藥物,應最后服用糖漿。
4.胃動力藥及保護胃黏膜的藥需要在飯前服用。
【注意事項】
1.對于不會吞咽藥物的患兒,要用研缽研碎藥物,并用溫水混合。
2.確認患兒將藥物服下后方可離開。
3.了解藥物性能,掌握服藥中的注意事項及有無特殊貯存要求。
4.患兒哭鬧時不可喂藥,以免嗆入氣管或嘔吐。
5.患兒因故不能服藥時,應將藥收回,并做好交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