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完整結腸系膜切除術
- 王杉 葉穎江 鄭民華
- 20字
- 2020-02-22 14:18:34
第三章 完整結腸系膜切除術的胚胎發育學基礎
第一節 結腸的發生和發育
結腸是指由盲腸至直腸、乙狀結腸交界處的一段大腸。人胚發育至妊娠第3周末時,三胚層胚盤向腹側卷折,胚體由扁盤狀變為圓柱狀。內胚層在胚體內形成一條縱形的管道,稱為原始消化管。原始消化管的中部腹側與卵黃囊相通,稱為中腸;頭側份稱為前腸,尾側份稱為后腸。前腸和后腸向腹側卷折,包裹中腸。前腸分化為咽、食管、胃和十二指腸的上段、肝、膽、胰以及呼吸系統的原基;中腸則分化為十二指腸下段至橫結腸的右2/3部分;后腸分化為橫結腸的左1/3至肛管上段。
妊娠第4周時,由于中腸的增長速度遠比胚體快,致使腸管形成一凸向腹側的U形彎曲,稱為中腸袢。妊娠第5周開始,隨著胚體和原腸的增長,卵黃囊相對變小,中腸和卵黃囊的連接部分逐漸變窄成為薄蒂,形成卵黃蒂,在中腸向腹側臍部呈弓形彎曲時,它起著領先點的作用。卵黃血管連接于卵黃囊,在分化過程中僅其中一根成為優勢血管,其他均退化,留下腸系膜上動脈供應中腸區域,中腸以腸系膜上動脈為軸心,呈逆時針方向旋轉(從胚腹面觀)(圖3-1)。
中腸袢頂部與卵黃蒂通連,卵黃蒂以上為中腸袢頭支,卵黃蒂以下為中腸袢尾支。尾支近卵黃蒂處有一突起稱為盲腸突,為大腸和小腸的分界線,是盲腸和闌尾的原基。未來的盲腸以卵黃蒂尾側腸的擴張為標志。
胚胎發育到第10周時,腹腔增大,原來突入臍腔的腸袢退回腹腔,小腸先退回并盤曲在腹腔中,盲腸退入右髂窩,依次為升結腸和橫結腸,降結腸則推向腹腔左側,其尾端移向中線,形成乙狀結腸,升結腸和降結腸的系膜緊貼腹膜壁層,相對的漿膜面合成融合筋膜。
中腸的增長和旋轉共發生三個階段。妊娠第6周,中腸袢生長迅速,腹腔容積相對變小,由于肝、腎的發育,迫使中腸袢突入臍帶內的胚外腔,即臍腔,形成生理性臍疝。
1.第一階段為開始時期,腸袢在臍腔內繼續生長,并以腸系膜上動脈為軸,做逆時針方向90°旋轉,中腸袢則由矢狀方向轉成水平方向,即頭支從胚體頭側轉向右側,尾支從尾側轉向左側。中腸袢的頭支比尾支增長更快,形成數個腸袢。盲腸突的頂端遲于其他部位發育,在妊娠第8周形成闌尾。在分化過程中起始階段,闌尾位于中心位置,但由于盲袋的不同發育方式,最后多數移位內側。在此階段逆時針旋轉,使增長的前動脈原腸轉為盲腸區域的右側,為原腸返回腹腔階段作準備。

圖3-1 原始消化管的形成和中腸的旋轉
(圖片系德國埃爾蘭根紐倫堡大學外科學系Werner Hohenberger教授惠贈)
2.第二階段為中腸返回腹腔和180°逆時針旋轉。在妊娠第10周期間,腹腔增大,中腸袢從臍腔退回腹腔,臍腔隨之閉鎖,其發生機制尚不清楚。增長的中腸袢返回腹腔過程中,把腹腔內結腸推向左側,盲腸部分最后返回。頭支在前,尾支在后,并且以腸系膜上動脈為軸繼續逆時針方向再旋轉180°。這樣,腸袢共旋轉了270°,使結腸位于腸系膜上動脈前側。頭支逐漸轉至左下方,尾支轉至右上方。由于肝大,近端結腸移位于腹腔尾側。結腸解剖變異多數發生在此階段。
3.第三階段為旋轉完成,結腸逐漸固定于腹腔壁。從妊娠第12周到出生后一段時間,在持續變化中形成最后的位置。
結合以上中腸旋轉的過程,最后盲腸突以后的尾支橫過十二指腸腹側形成橫結腸的右2/3;盲腸突近端膨大形成盲腸,始居腹腔右上方,緊鄰肝右葉,以后下降至右髂窩,升結腸隨之形成。盲腸突遠端狹窄部分形成闌尾。腸袢退回腹腔時,后腸被推向左側,形成橫結腸的左1/3部分降結腸和乙狀結腸(圖3-2)。

圖3-2 結腸逐漸固定于腹腔壁并在持續變化中形成最后的位置
(圖片系德國埃爾蘭根紐倫堡大學外科學系Werner Hohenberger教授惠贈)
在闌尾和結腸發育過程中,闌尾、盲腸及近端結腸營養物質主要由中腸(腸系膜上)動脈供應,伴有相應的靜脈和淋巴回流。中腸和后腸的交感神經支配來源于胸8到腰2,經由內臟神經和腹盆腔自主神經叢。中腸的副交感傳出神經來自腦干神經節前細胞體的第Ⅹ對腦神經(迷走神經)。遠端結腸(橫結腸遠端1/3、降結腸、乙狀結腸)部分均來自后腸,營養物質主要由后腸(腸系膜下)動脈供應,伴有相應的靜脈和淋巴回流,其副交感傳出神經來自腰2、腰3和腰4神經,經由內臟神經。
(張忠濤 楊盈赤)